2020年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复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复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7 07:0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古代诗歌四首复习-2020年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
阅读文段,完成1-2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请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
1、思想内容:
向写出了大海的广阔浩大,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
2、(示例)秋风阵阵,旌旗猎猎,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涛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干。
阅读文段,完成3-4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江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4、阅读画线诗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
答案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A项分析有误。“树木丛生……拱波涌起”这四句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描写的,B项分析有误。C项分析正确。本诗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D项分析有误。
4、(示例)岛上的树木,一棵棵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一种草木都长得丰茂繁密,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阅读文段,完成5-8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临碉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B.
“洪波涌起”的“涌”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涛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C.诗中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动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静景。
D.诗歌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诗人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6、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大海、山岛的特点。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
答案
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对草木的描绘,是静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对大海波澜起状态的描绘,是动景。C项分析不正确。
6、(大海)汹涌澎湃,
(山岛)高耸挺拔。
7、运用了夸张、想象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8、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生动地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体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字词的赏析能力。“若”的意思是“好像”,诗人借助想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日月星辰好像在大海中穿行的场面,由这般阔大恢宏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襟和气概。
阅读文段,完成9-10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署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9、下列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的作者曹操是东汉末政治家,乙诗的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
B.甲诗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干的壮丽景象。
C.乙诗加横线的句子描绘出田家矛盾的心理,突显出农民刈麦的辛苦与痛苦。
D.这两首古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先描绘场景,后抒发情感。
10、任选一处加波浪线句,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所表现的景象。
答案
D
示例一:选【甲】文语句。阵阵略带寒意的秋风吹过树梢,发出鸣呜声,诗人满眼都是萧条之色,大海中翻滚着惊涛骇浪,波涛汹涌。
示例二:选【乙】文语句。瞧!妇女们颤颤悠悠地挑着装满食物的筐。孩予们据据晃地提着盛满水汤的壶,他们要去麦地里给正在收割小麦的壮劳力们送饭送水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阅读文段,完成1-3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请从修辞和情感两个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案
杨花和子规。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说“我”把自己的那份对你的担忧托付给明月。运用拟人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因为思念之情往往在夜间最为浓郁,人们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阅读文段,完成4-5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尽”和“啼”都用得很精彩,请任选一个字简要赏析。(3分)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答案
4、(示例1)“尽”字点明是暮春时节,含飘零之感(营造了一种凄清哀伤的氛围),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大意对即可)
(示例2)
“啼”字从听觉上进行描写,渲染出悲凉之意(离别之恨),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大意对即可)
5、抒发了诗人对友人遭贬的忧虑之情(对现实的愤慨之情)和对远方友人的关心、思念之情。(大意对即可)
阅读文段,完成6-9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6、诗歌第一句点明了诗人是在时节听闻朋友的消息。
7、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8、请从修辞和情感两个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简要赏析。
9、读诗可能会遇到不同的版本,本诗最后一句还有一个版本是“随风直到夜郎西”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案
6、暮春
7、杨花、子规。渲染了飘零、离别的伤感气氛。
8、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月被赋予了人性,成为友好的使者,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以及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与关切之情。
9、【示例】“随君"更好。明月本身就是含有思念的意象,诗人的情感已经通过明月传达给友人,不必再“随风”
【示例二】“随风”更好。诗人在听到友人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希望将自己的思念通过疾速的风和千里共有的明月及时传达给友人。
阅读文段,完成10-11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0、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杨花落尽子规啼”所展现的画面。
11、诗人的“愁心”因何而来?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0、暮春时节,漫天的杨花飞来飞去,枝丫上的布谷鸟不停地暗鸣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11、飘忽不定的杨花、布谷鸟的啼声,渲染了伤感的气氛;好友被贬,诗人同情、关心和怀念好友。
阅读文段,完成12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别夔州官吏①
刘禹锡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②联延喧驿步③,白头俯伛④到江滨。
巫山幕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⑤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⑥。
[注]
①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②青帐,指钱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帐慕。③步:码头。④白头俯伛:指当地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⑤《九歌》:这里指诗人在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词》。⑥蛮神:夔州在西南边地,故称当地供奉的是蛮神。
12、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现了他对被贬滴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得深切动人。
B.《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三、四两句通过写人们送行的场面,表现他们对诗人的惜别之情。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和《别夔州官吏》中“峡水秋来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答案
D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与情感的能力。《别夔州官吏》没有流露“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一主旨,而是表现“别”时的依依不舍。从送行之人来看,设帐送行,老者也到江滨;从诗人来看,留下《九歌》,寄托深情。
阅读文段,完成13-14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和第二句中的“龙标”都是指作者被贬滴的地名。
B.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C.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暗叫的悦耳,使人赏心快目,心情愉快。
D.诗歌想象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14、请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这两个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简要赏析。
答案
В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次北固山下》
阅读文段,完成1-2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思乡。(意思对即可)
2、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示例1)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2)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人”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分析合理即可)
解析: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乡书”“归雁”是象征思乡的意象,可体现诗人的思乡愁绪。
2、“自然理趣”是指大自然中蕴含的哲理和审美情趣。所以做题时,结合诗句内容揭示其蕴含的哲理和情趣即可。“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表现的是时序(或时间、季节、新旧)交替的哲理。表现手法可以从修辞上分析,也可以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入手,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切不可笼统作答。
阅读文段,完成3-5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
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4、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5、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

”和"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3、(示例)时光匆匆流逝
4、(示例)我认为图1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图中的江面十分开阔,能表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图中的船帆高高悬挂,能表现“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5、(示例)①烟波江上使人愁
②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析:
3、本题考查理解古诗的能力。在回答本题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与主旨。首先根据题干中“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等关键信息,再结合其对应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4、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回答本题时,需要关注图画中所描绘的景象与诗歌的意境。诗歌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领联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表现恢宏阔大的景象;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隐含哲理,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图1提供的画而展示出了初春江上行船的阔大景象,能表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阅读文段,完成6-8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妙在何处。
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
答案
6、江水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清风吹拂,船帆挂起,船行平稳迅疾。
7、“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了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了哲理,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
8、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诗句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蕴含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阅读文段,完成9-11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含画意”,请你仔细品味诗歌,结合颌联诗句,完成下面的绘画设计方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绘画设计方案
主要构图要素
文字描述画面预期效果
名家点评画面
水面和船只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来脍炙人口,朗读中也有一些字词需要重读,请任选一个,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本诗尾联诗人借用“雁足传书”的故事,这属于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9、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和风轻拂船帆高悬,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画面的描绘能力本题形式新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实质上是在考查学生对诗句所展现画面的描述能力。解答此题,应先理解诗句含义,然后根据诗句含义展开合理的想象或联想,运用恰当的修辞进行描绘。这两句诗的含义是“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据此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即可。
10、[示例一]我会重读“生”字。它生动展现了红日仿佛从大海里脱胎而出,残夜即将消退的景象,表现了新生生命的蓬勃之美。
[示例二]我会重读“入"字。“入”字将“春”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揭示了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11、用典。承接前三联,呼应首联中的“客路”,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阅读文段,完成12-13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表明船到此地后,诗人还要到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颌联是比喻句,具有深远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C.颈联既写了景又点明了时令,也含有时间过得快,令人生发感慨之意。
D.这首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全篇笼罩着一层木市
淡淡的乡思愁绪。
13、“诗言志,歌咏言”,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尾联说说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答案
12、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一能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这一联是对偶句而非比喻句。
13、借助归雁传书表达思乡之情。
阅读文段,完成14-15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写景诗,在春夏之交,诗人停舟北固山下,眼望长江两岸的风景,抒发思乡的愁绪,全诗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B.开头两句点明题意,“客路”与“行舟”暗含着诗人旅居在外、神驰故里的漂泊情思,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炼的好,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壮观景象,为颈联描写作了铺垫。
D.颈联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拟人化的语言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15、人们经常引用诗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形容中华民族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你认为这样引用恰当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14、
A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能力。结合“江春人旧年”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冬春交替之时,故选A。
15、我认为引用得恰当。这句诗的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波平浪静,风顺船正,一帆高悬。用这句诗形容中华民族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政治清明、百姓和乐、发展迅猛。这样引用是恰当的。(意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能力。这一句描写了恢弘阔大的江面之景,与中华民族所处的这个政治清明、百姓和乐、高速发展的伟大时代十分切合。
阅读文段,完成16-17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本诗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
明代胡应麟在《诗数·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角度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
思乡
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天净沙·秋思》
阅读文段,完成1-4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展现的是两种明显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作者的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曲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小令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衬托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1、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2、直接抒情的是“断肠人在天涯”。卒章显志,直抒胸臆,道出游子(“天涯论落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3、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這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4、(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露独行。(符合诗意即可)
阅读文段,完成5-6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请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枯藤老树
昏鸦”与“古道西风瘦马”构成的画面。
6、“小桥流水人家”在诗歌中有何作用?
答案:
5、一个秋日的黄昏,在古老而荒凉的道路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绕枯藤的老树上,将要回巢的乌鸦不时地啼叫几声,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或:一匹瘦马驮着一个人),缓缓地行进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画面的描述能力。
这两句诗均是由一系列的名词组成,但在描述时要在不与诗句内容、诗歌感情冲突的情况下,加入自己的合理联想,注意语言优美通顺
方法点拨;描述画面其实就是创造性地翻译句子,不能只是简略性地解说句意,而是要根据诗句展开适当的联想或想象,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紧扣画面特点,选择准确、生动的词语将画面内容描述出来。在描述画面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诗句的情感。
6、将乐景与哀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21、阅读文段,完成7-9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关于这首小令,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曲牌是曲子的调名,又叫曲调。“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是这首小令的题目。
B.小令中出现了多个景物,其中“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离愁别绪。
C.小令中的景象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动态的“西风”与静态的“古道"相映。
D.全篇没有一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感人。
8、这首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9、“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整首小令,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
7、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在这首小令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直接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是本小令的抒情句。因此D项中“全篇没有一句抒情”说法错误。
8、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念故乡,凄凉苦楚
9、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技巧的分析能力。本首小令中,作者在最后直抒胸臆,“断肠人在天涯”写作者因思念家乡、亲人而悲伤的心情。“小桥流水人家”通过呈现恬静、安适的景象来衬托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加烘托了作者凄凉、孤寂的心情,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浓厚,以乐景衬哀情,更能体现主旨。
22、阅读文段,完成10-11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选出下列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首小令文字精练,只有5句,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B.这首小令的首句,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是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是“他”眼中所见,提示着“他”的存在。
C.这首小令前三句是名词连排,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
D.这首小令全是“景”语,却字字都扣着“情"字来写,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1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10、D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词曲的能力。D项,小令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抒情句,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并非"景"语。
11、【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踊踊独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曲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描绘所展现的画面,不等同于翻译句子。答题时需发挥想象,适当补充内容,将该句呈现为一幅具体可感的画面,“古道”西风"瘦马”这几个事物必须融入画面中,还可添加人的活动,营造意境。
解题技巧:
(1)读懂诗歌,理解主要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
描述。
抓住画面的特点,用生动、流畅的语言进行
不能偏离诗歌的整体意境、主题和情感。
能……
23、阅读文段,完成12-13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闹干楼阁帘拢①,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2、第二首小令展示了一幅的美丽画面。
13、马致远的曲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白朴的曲中的句子“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
12、风和日丽、莺歌燕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画面的能力。抓住曲中主要景物,在再现画面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即可。阅读全曲,抓住关键词句"暖日和风"“杨柳"“啼莺舞燕”等,理解展现的画面,能表达出“风和日丽"“春意盎然"即可。
13、《天净沙·秋思》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表现了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天净沙·春》则借“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的陶醉、喜悦、惬意之感以及喜爱春天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表达的情感的能力。在了解小令内容的基础上,对比两首曲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分析不同之处即可。《天净沙·秋思》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而《天净沙·春》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诗词鉴赏(天净沙·春)
这是一首脉春的曲。“春山暖日和风”开篇从远处着笔交代了时令背景,描绘了一幅远山绿林,暖阳明媚,春风和煦,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干院中”,作者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春山"推移至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结尾两句,作者的目光转移到莺燕、小桥、流水、落花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
24、阅读文段,完成14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有位同学认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更加催人“断肠”。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
同意。“小桥涂水人家”写出了温馨快乐的家庭景象,游子看见别人一家欢欢乐乐,而自己家在何方呢?这种温馨快乐更加衬托出游子的悲情。(以乐景写哀情)
25、阅读文段,完成15-16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因此不能成为让“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之物。
C.《秋词》和《天净沙·秋思》都各自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天净沙·秋思》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16、《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写的是同样季节的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秋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又流露出了怎样的情绪?
答案:
B
《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昂扬向上、彩奏等)之情。《天净沙·秋是》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悲凉思兼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