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大学之道》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其中核心是“修身”。
C.孟子,名轲,字子奥,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D.墨子,即老聃,名翟,字伯阳,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之:结构助词,的
B.在止于至善
在:介词,在于
C.定而后能静
而:连词,表顺承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连词,来,表目的
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道:宗旨、原则
B.知止而后有定
定:志向坚定不移
C.安而后能虑
虑:思虑精详
D.虑而后能得
得:心得、收获
4.下列各句,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B.可谓好学也已
C.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士不可以不弘毅
5.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食无求饱
求:追求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D.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鄙俗
6.下列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而不仁
而:如果
B.小人喻于利
于:在
C.不亦重乎
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D.其“恕”乎
其:它
未命名
未命名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仲列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B.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C.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D.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在其统辖区域内,诸侯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
B.封邑是指古代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或食邑,获得封邑的人通常只负责收取其领地的租赋。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米的仓库,它是专门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入贡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向朝廷进献土产方物,二是指贡士入京参加会试,本文是前一种释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凭借管仲的计谋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盟会诸侯,统一天下。
B.当管仲处于贫困和窘迫中时,鲍叔牙能理解和帮助他。后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以后,他的官职在管仲之下。鲍叔牙也因推荐管仲而得到人们的赞美。
C.管仲执政能够顺应民心,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他还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D.后来管仲的富贵可以跟国君相比,但齐国人却不认为他过分。他死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且齐国常常比其他诸侯国强大。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荀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面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面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piǎo),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齐宣王。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圈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
①梁惠王: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木棒。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夺不餍
餍:满足
B.省刑罚,薄税敛
省:减少,精简
C.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饿莩:饿死的人。莩,同“殍”。
D.贼仁者谓之贼
贼:盗取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来犯之敌。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15.齐宜王问孟子有没有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纣王的事,孟子回答的本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__________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________寻找人生价值、________成长坐标。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贡献,才能________,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崇尚
大势中
标注
集腋成裘
B.爱好
浪潮中
标注
集腋成裘
C.爱好
大势中
标示
众擎易举
D.崇尚
浪潮中
标示
众擎易举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B.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C.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D.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B.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C.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D.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汝坟
遵彼汝坟①,伐其条②枚;未见君子③,惄④如调⑤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⑥;既见君子,不我遐⑦弃。
鲂鱼赪⑧尾,王室如毁⑨;虽则如毁,父母孔⑩迩。
(选自《国风·周南》)
(注)①坟(fén):水涯、大堤。②条: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③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④惄(nì):饥,一说忧愁。⑤调:同“朝”,早晨。⑥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⑦遐(xiá):远。⑧赪(chēng):浅红色。⑨毁(huǐ):火,。如火焚一样。⑩孔:甚。
19.阅读全诗,请简要概括三章的主要内容。
20.诗歌中妻子的形象特征怎样?请结合诗歌简要解说。
21.请概况诗歌的中心思想。
五、语言表达
22.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字)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闲暇是人们可以不受其他条件的约束而完全根据自己的偏好或意愿去支配使用的个人时间。一般来说,①_______:一是工作时间;二是受教育时间,这部分时间主要用来形成人力资本;②____。而闲暇时间又可分为三部分:一是睡觉、吃饭等维持基本生存的必要型闲暇时间;二是从事旅游、休闲、文化交流等享受活动的休闲时间;三是从事家庭性生产的时间。③____,《诗经·大雅·民劳》曰:“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礼记·月令》曰“霜始降,则百工休”。所谓“休”,即处闲取。马克思把闲暇时间称为自由时间,即非劳动时间,是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六、微写作
2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立身处世的重要信条,在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有人认为凡事讲求经济与效益,儒家的信条属于封建糟粕,已经不适用,请写一段文字加以反驳,重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代青年的重要意义,200字左右。
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孟子·公孙丑上(节选)
(公孙丑①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②?”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③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④,以直养⑤而无害,则塞⑥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⑦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⑧于心,则绥矣。我故曰告子⑨未尝知义,以⑩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注)①公孙丑:孟子的弟子,齐国人。②恶(wū)乎长:长于哪一方面,擅长什么。③浩然:形容正大刚直。④刚:刚强。⑤以直养:用正义去培养。一说指一直去培养。⑥塞(sè):充满。⑦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⑧慊(qiè):通“惬”,满意、满足。⑨告子: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弟子,但也有人推断他是孟子的前辈。⑩以:因为。?外:把……看成是心外之物。?正:预期。?闵:忧虑。?揠(yà):拔起。?芒芒然:疲倦的样子。?病:疲累、困倦。?槁:枯干。?诐(bì)辞:偏颇的言辞。?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遁辞:躲闪的言辞。
问题:你是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的?
试卷第8页,总8页
试卷第7页,总8页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大学之道》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其中核心是“修身”。
C.孟子,名轲,字子奥,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D.墨子,即老聃,名翟,字伯阳,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文中常见文学常识的能力。
D项,“墨子,即老聃,名翟,字伯阳”表述有误。“老子”即老聃,字伯阳;不是“墨子”。
故选D。
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之:结构助词,的
B.在止于至善
在:介词,在于
C.定而后能静
而:连词,表顺承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连词,来,表目的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礼记·大学之道》中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D项,“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以”理解为“连词,来,表目的”错误。正确的理解应为“介词,把,表方式、手段”。译文: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故选D。
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道:宗旨、原则
B.知止而后有定
定:志向坚定不移
C.安而后能虑
虑:思虑精详
D.虑而后能得
得:心得、收获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项,“得”,应译作“处事合宜”。
故选D。
4.下列各句,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B.可谓好学也已
C.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士不可以不弘毅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A项,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B项,省略句,应该是“可谓(之)好学也已”;
C项,倒装句,“自省”应为“省自”;
D项,不是特殊句式。
故选D。
5.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食无求饱
求:追求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D.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鄙俗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实词意思的能力。
B项,“敏于事而慎于言”句意: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该是状语后置句,因此“敏”作谓语,应当翻译成“奋勉
”。
故选B。
6.下列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而不仁
而:如果
B.小人喻于利
于:在
C.不亦重乎
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D.其“恕”乎
其:它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论语》十二章常见虚词用法的能力。
D项,“其”理解为“它”错误。“其”应是“大概”之意,表推测的语气。译文:大概是“恕”字可以吧?
故选D。
未命名
未命名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仲列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B.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C.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D.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在其统辖区域内,诸侯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
B.封邑是指古代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或食邑,获得封邑的人通常只负责收取其领地的租赋。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米的仓库,它是专门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入贡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向朝廷进献土产方物,二是指贡士入京参加会试,本文是前一种释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凭借管仲的计谋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盟会诸侯,统一天下。
B.当管仲处于贫困和窘迫中时,鲍叔牙能理解和帮助他。后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以后,他的官职在管仲之下。鲍叔牙也因推荐管仲而得到人们的赞美。
C.管仲执政能够顺应民心,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他还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D.后来管仲的富贵可以跟国君相比,但齐国人却不认为他过分。他死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且齐国常常比其他诸侯国强大。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答案】
7.B
8.C
9.A
10.(1)管仲家贫,经常欺骗鲍叔牙,但鲍叔牙始终友好地对待他,不因此说他什么。
(2)我曾经多次做官却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桓公”作“欲背曹沫之约”的主语,两部分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之”作“信”的宾语,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
原句翻译为: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拥有三房家室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
故选B。
8.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项,“仓廪……专门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说法错误。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专门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无中生有。
股癣C。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项,“……统一天下”的说法错误,齐桓公并未统一天下。由“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可知,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掌国政,齐桓公因此称霸,多次盟会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但并未“统一天下”。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欺,欺骗;遇,对待;以,后面省略了“之”,因此,。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动句,翻译为“被……”;不肖,不成才;遭,遇到。
【点睛】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管仲家贫,经常欺骗鲍叔牙,但鲍叔牙始终友好地对待他,不因此说他什么。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就是齐桓公,公子纠死去,管仲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掌国政,齐桓公因此称霸,多次盟会诸侯,一举匡正天下,这都是靠管仲的计谋。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占一些,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困顿窘迫,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顺利和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却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参战却多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自杀,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廉耻,他知道我不会因为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而是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自己位居其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赞美鲍叔牙能够了解人才。管仲出任齐相执掌齐国国政以后,凭借着处于海边的小小的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里的粮食堆满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百姓的衣食充足了,他们才能知道荣辱。在上位的人遵守法度,亲属内部才会团结稳固。不弘扬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的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一定要顺着百姓的心意。”所以他的言论通俗而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管仲处理政事,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本来因为少姬之事发怒,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却借此攻打楚国,责备楚国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齐桓公本来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借此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齐桓公想背弃与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让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拥有三房家室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比其他诸侯国强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荀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面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面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piǎo),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齐宣王。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圈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
①梁惠王: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木棒。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夺不餍
餍:满足
B.省刑罚,薄税敛
省:减少,精简
C.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饿莩:饿死的人。莩,同“殍”。
D.贼仁者谓之贼
贼:盗取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来犯之敌。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15.齐宜王问孟子有没有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纣王的事,孟子回答的本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
11.D
12.D
13.C
14.(1)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2)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带领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在哪里呢?
15.孟子的本意是:纣王是伤害仁爱正义、暴虑无道的人,杀他是为民除害,不算弑君。
【分析】
11.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
D项,“贼,盗取”错,“贼”在这里是“伤害”的意思。
故选D。
12.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意思是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句中“文王之囿”作主语,“方”作谓语,“七十里”作宾语,所以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七十里”之后停顿,排除A、C两项;“与民同之/民以为小”的意思是文王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句中第二个“民”作“以为小”的主语,所以应在“民以为小”的前后停顿,排除B项。
故选D。
13.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项,张冠李戴。“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来犯之敌”错,原文是说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的行为。
故选C。
14.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仁,讲求仁义;其,自己;义,讲求仁义;后,把……放在后面,意思是轻慢。
(2)父母,指父母官;率,率领,带领;恶,哪里。
15.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翻译是: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纣王,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伤害仁爱、暴虐无道的的人被称作贼,伤害正义、颠倒是非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为独夫。只听过诛杀独夫纣,没听说过弑君一类的事情。”
由此可知,孟子的本意是:纣王是伤害仁爱正义、暴虑无道的人,杀他是为民除害,不算弑君。
参考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带领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
梁惠王说:“魏国,当时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性在那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我深以此为奇耻大辱,希望能为死者尽洗此恨。怎么办才可以呢?”
孟子回答道:“方圆百里的地方便可以称王了。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减轻刑罚,减免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败身被坚硬盔甲、手执锐利兵器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耽误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您别再怀疑了。”
孟子拜见齐宣王。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像这样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圈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人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文王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样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个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像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方圈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纣王,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伤害仁爱、暴虐无道的的人被称作贼,伤害正义、颠倒是非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为独夫。只听过诛杀独夫纣,没听说过弑君一类的事情。”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__________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________寻找人生价值、________成长坐标。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贡献,才能________,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崇尚
大势中
标注
集腋成裘
B.爱好
浪潮中
标注
集腋成裘
C.爱好
大势中
标示
众擎易举
D.崇尚
浪潮中
标示
众擎易举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B.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C.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D.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B.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C.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D.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答案】
16.A
17.C
18.B
【解析】
16.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崇尚:尊崇提倡,常用于表述推崇某种观念。爱好:喜爱。“家国大义”是一种思想观念,用“崇尚”更恰当。
大势:总的局势。浪潮:如潮水般汹涌起伏的波涛。一般比喻有着动荡特征的事物。结合语境,应强调国家的发展势头,故选用“大势中”更好。
标注:贴记号。标示:显示。根据后文的“成长坐标”可知,应该选用“标注”。
集腋成裘:珍贵美好的事物积少成多。众擎易举:许多人一齐用力,就容易把东西举起来。比喻大家同心协力事情就容易成功。根据后面“聚沙成塔”,用“集腋成裘”。
故选A。
1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先站在“历史节点”才能“回望发展历程”,最后“感受爱国情愫”。
故选C。
18.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无论……还有”搭配不当,“还有”改为“还是”;根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后面衔接的只能是“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故选B。
【点睛】
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汝坟
遵彼汝坟①,伐其条②枚;未见君子③,惄④如调⑤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⑥;既见君子,不我遐⑦弃。
鲂鱼赪⑧尾,王室如毁⑨;虽则如毁,父母孔⑩迩。
(选自《国风·周南》)
(注)①坟(fén):水涯、大堤。②条: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③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④惄(nì):饥,一说忧愁。⑤调:同“朝”,早晨。⑥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⑦遐(xiá):远。⑧赪(chēng):浅红色。⑨毁(huǐ):火,。如火焚一样。⑩孔:甚。
19.阅读全诗,请简要概括三章的主要内容。
20.诗歌中妻子的形象特征怎样?请结合诗歌简要解说。
21.请概况诗歌的中心思想。
【答案】
19.第一章,写夫妻未见面的忧思。第二章,写见面后的忧虑,因为丈夫又要远离。第三章,写妻子对丈夫的留恋之情。
20.①温柔、含蓄。未见丈夫面的时候,妻子对丈夫充满思念之情;见面之后,丈夫执意远离,妻子没有颓丧,而是委婉地劝说。②聪明、智慧。最后一章妻子劝说丈夫时,明确地表明自己对王室动乱的看法,也用父母的情况来挽留丈夫。
21.这是一首写妻子挽留为官的丈夫再次远离的诗歌,表达妻子对丈夫的爱恋之情。
【分析】
19.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注意分析诗歌描写的景物、人物、事物等的特点。
这首诗是通过描写妻子对将要离别的丈夫的留恋之情,表达妻子对丈夫的爱。诗歌是从三个时间段叙述的,第一阶段即第一章,见面前,表达了妻子的忧思;第二阶段即第二章,见面,担心丈夫再次远行;第三阶段即第三章,见面后,丈夫又要弃家远役,写出了妻子对丈夫的留恋之情。
20.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分析诗歌描写的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等。
诗歌中的妻子从没有与丈夫见面就有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到了见面时,妻子十分委婉地劝说;到了将要别离时,妻子用父母来劝说丈夫留下了等。这些都表现出妻子的温柔、聪明等。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概况诗歌中心思想可以分析诗歌描写的人物、景物、事物体现的意义等。
本诗描写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见面时对丈夫的留恋,见面之后,丈夫执意远离,妻子委婉地劝说。所以这是一首写妻子挽留为官的丈夫再次远离的诗歌,表达妻子对丈夫的爱恋之情。
【点睛】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五、语言表达
22.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字)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答案】示例①:我更推崇孔子的处世态度。孔子希望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更能体现出文人的尊严与操守。
示例②:我更推崇孟子的处世态度。孟子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他更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担当,即使不得志也能坚守主张独自践行。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鲜明准确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然后选出其中一则,理解其意思,分析其处世态度的具体内涵,并分析这样的处世态度在今天的价值。孔子的意思是“主张不通了,我想坐个木簰到海外去”“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从孔子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秉持的处世态度是当为世所用时,则积极努力地去做,当不为世所用时,则退而隐居起来;再看孟子,孟子的意思是“当志向有机会实现时,就和民众一起遵行我们的政治主张;当志向没有机会实现时,就独自按照内心的处世原则行事”“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从孟子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秉持的处世态度就是要积极推行自己的主张,来承担责任,展现出的是自信和担当精神,就是不得志也要坚持自己的主张。考生明确观点之后,可以从上面的分析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分析。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闲暇是人们可以不受其他条件的约束而完全根据自己的偏好或意愿去支配使用的个人时间。一般来说,①_______:一是工作时间;二是受教育时间,这部分时间主要用来形成人力资本;②____。而闲暇时间又可分为三部分:一是睡觉、吃饭等维持基本生存的必要型闲暇时间;二是从事旅游、休闲、文化交流等享受活动的休闲时间;三是从事家庭性生产的时间。③____,《诗经·大雅·民劳》曰:“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礼记·月令》曰“霜始降,则百工休”。所谓“休”,即处闲取。马克思把闲暇时间称为自由时间,即非劳动时间,是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答案】示例:①个人的时间可以分为三部分
②三是闲暇时间
③我国古人对闲暇很早就有论述(我国对闲暇的关注由来已久)
【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
本题:
第一空,结合下文“而闲暇时间又可分为三部分”,此处与上文“一般说来”后边的内容构成并列关系,由此分析,此处应该为“个人的时间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二空,结合上文“一是工作时间;二是受教育时间”,此处承接“三是……”,再结合下文“而闲暇时间又可分为三部分”,由此分析,此处应该为“三是闲暇时间”;
第三空,结合下文“《诗经·大雅·民劳》曰”“《礼记·月令》曰”等可知,此处是在说明我国古代对闲暇就开始论述了,所以此处应该为“我国古人对闲暇很早就有论述”。
【点睛】
补句的命题规律:
(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
(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
(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六、微写作
2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立身处世的重要信条,在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有人认为凡事讲求经济与效益,儒家的信条属于封建糟粕,已经不适用,请写一段文字加以反驳,重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代青年的重要意义,200字左右。
【答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是任何一个人求生立世之本,也应当是当代青年的立身之道;既是个人素能的要求,也是个人社会责任感的要求。而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大潮中,很多青年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精神状态疲软,对社会缺乏责任意识,自我定位出现严重偏差,自私自利个人至上的倾向快速蔓延。这样的现象如果肆意蔓延,对国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身处世信条可以激发当代青年的责任意识,可以培养他们的德道情操,所以在当下,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详解】
本题属于微写作,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微写作的要求,然后结合本题的要求进行写作。
“微作文”需要关注审题立意、语言运用、结构创意等方面的特点。任何一篇习作,不论篇幅多少,都有主题,微作文更是如此,考生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将自己对于主题的理解阐释清楚,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择其精要来表达。从语言运用方面来说,受篇幅限制,学生不能自由、细致地表达,而要凝练自己的语言,简单来说要做到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旁征博引、情景交融。开篇即要扣题,抓住立意点,表达自己对主题的认知,可以借鉴名人佳句引起共鸣,可以事理结合提炼认知,即便是选择“瞬间镜头”的细节描写,也要体现“紧扣心弦”的一点,丝丝入扣,撩动人心,“于无声处听惊雷”,一语惊醒赏文人。在结构选择上,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小段式,或者抒情议论的排比式,或集中,或分层,都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内阐释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引起读者的共鸣。不要仅仅平铺直叙,而是要让有限的文字体现层次感,逐步提升情感和认知层次,有一咏三叹之感,带给你富有层次的体验,不断心灵深处的共鸣唤起。
就本题而言,要求“写一段文字加以反驳,重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代青年的重要意义”,这属于驳论文写作。首先要明确驳论的对象,从题干来看,“在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有人认为凡事讲求经济与效益,儒家的信条属于封建糟粕,已经不适用”应是考生要驳斥的观点;然后分析要求,“写一段文字加以反驳,重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代青年的重要意义”,考生需要思考儒家的这一信条对当代青年有何意义,或者当代青年存在什么样的现象,需要这一信条的指引。具体写作的时候,可首先阐述这一观念所包含的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我要求、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意识等,然后分析在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产生的个人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最后进行总结,这一信条有助于培养青年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其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孟子·公孙丑上(节选)
(公孙丑①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②?”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③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④,以直养⑤而无害,则塞⑥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⑦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⑧于心,则绥矣。我故曰告子⑨未尝知义,以⑩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注)①公孙丑:孟子的弟子,齐国人。②恶(wū)乎长:长于哪一方面,擅长什么。③浩然:形容正大刚直。④刚:刚强。⑤以直养:用正义去培养。一说指一直去培养。⑥塞(sè):充满。⑦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⑧慊(qiè):通“惬”,满意、满足。⑨告子: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弟子,但也有人推断他是孟子的前辈。⑩以:因为。?外:把……看成是心外之物。?正:预期。?闵:忧虑。?揠(yà):拔起。?芒芒然:疲倦的样子。?病:疲累、困倦。?槁:枯干。?诐(bì)辞:偏颇的言辞。?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遁辞:躲闪的言辞。
问题:你是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的?
【答案】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由于平时坚持积累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坚固。真正的大丈夫是那种执着于道义,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充满浩然之气的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本题要求根据文本内容,阐述你所理解的“浩然之气”与“大丈夫气概”。
从“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可知,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浩大而刚强有力,需要用“正直”去培养;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馁”,即缺乏力量;而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绥矣”,需要长时间、经常性的用道义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获取,一旦问心有愧,这种气也会缺乏力量。
由此可见,“浩然之气”是要依靠正直、道德、义行培养,要长期坚持,问心无愧;有了浩然之气的君子,可称为“大丈夫”,结合孟子认为“大丈夫”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可知,“大丈夫”必须要坚守道义,不为外界利益诱惑,不被困难处境所动摇,而一个人如果胸有浩然之气,便能够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坚守正义,从而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成为这样的“大丈夫”。
【点睛】
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
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枯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就是拔禾苗的人,但这不仅仅是没有好处的,而且还损伤了禾苗。”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
试卷第20页,总20页
试卷第19页,总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