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4.1《论语十二章》同步课时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4.1《论语十二章》同步课时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7 06:55:46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         则小子何述焉     无乃尔是过与
B.绘事后素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丘不与易也
C.八佾舞于庭       志于道         其何伤于日月乎
D.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贤哉,回也
2.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三子出,曾皙后      君子之德风      觚不觚,觚哉!觚哉
B.友直,友谅        举善而教不能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由也兼人,故退之   杀鸡为黍而食之
D.尧舜其犹病诸       敝之而无憾      而耻恶衣恶食者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必不得已而去(如果)   吾与点也(赞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备)
B.使民敬、忠以劝(努力)  末由也已(途径)   斯己而已矣(守己)
C.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友便辟(假装善柔)  居则曰(平常)
D.天下归仁焉(回归)    异乎三子者之撰(述)
游于艺(广泛涉猎)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A.克己复礼为仁
B.子路宿于石门
C.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D.文之以礼乐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
)”。括号中应该填:(

A.山
B.土
C.静
D.海
未命名
未命名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于孔子所讲的“仁”,要从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给予评价。从根本上说,“仁”字的本义是“仁者,人也”,也就是“拿人当人”,也就是“爱人”。孔子生于乱世,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家族渐渐没落,
到鲁国。他幼年丧父,年纪不大就出去谋生,还要奉养母亲,(
)。当时正值列国纷争、
、拿人不当人的奴隶社会末期。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孔子举起“拿人当人”的“仁”字旗帜,倡导“泛爱众而亲仁”,无疑是很伟大的,而且他也是就自己所能来
自己的学说的。在孔子以前,学校
在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于是,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这就是孔子伟大人格的一个具体体现。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流落
生灵涂炭
践行
把持
B.流浪
寸草不留
实行
陷落
C.流浪
生灵涂炭
实行
把持
D.流落
寸草不留
践行
陷落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从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B.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因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C.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D.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B.从孔子才开始办私人学塾,围绕“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
C.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D.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选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有删改)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
B.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
C.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张“重义轻利”。
D.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要先讲求了“义”,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一味追求义的。
B.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欲问题上,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C.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淡薄。
D.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深远影响提供了例证。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
B.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
C.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们。
D.现代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B.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C.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襄公二十二年”,属于王公纪年法,此外还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以及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如“元和十年”就属于王公纪年法。
B.“字”,人的表字。古人常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作“字”。
C.“累绁”即“缧绁”,“缧绁”指捆绑犯人的绳索,在文中,“缧绁”指监狱。
D.“行”有兼摄官职之意,“摄”亦有代理官职之意。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有很多,如“假”“权”“署”等。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出身贫寒,但年少好礼,具备从政的才能。孟釐子曾在死前告诚自己的儿子,一定要向孔子学习。孔子在季氏手下当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牲口的小官,都做得非常好。
B.孔子答复齐景公之问,展现了其非凡的政治见识。齐景公询问孔子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说那是因为秦穆公不但志向远大,而且中正无私。他虽然不能称王,但称霸是应该的。
C.孔子代理国相一职时,管理有方。孔子参与鲁国政权仅仅三个月,那些贩卖羊羔、猪仔的人们,就不再以次充好、漫天要价,四面八方来到鲁国的客人,都能够各得所需而归。
D.孔子经历坎坷,但乐观幽默。在郑国时,孔子和弟子走散了。郑人告诉子贡,孔子萎靡不振,像丧家狗。孔子听说后开心地笑了,他说对方称自己为丧家狗,真是对极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五、情景默写
16.根据语境默写名句。
(1)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里,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或主张强加于别人。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周瑜的运筹帷幄。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表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说不会选择干不正当的事情而得到富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说,教学过程中,不到学生他实在弄不明白、表达不出来时就不要去启发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闲暇是人们可以不受其他条件的约束而完全根据自己的偏好或意愿去支配使用的个人时间。一般来说,①_______:一是工作时间;二是受教育时间,这部分时间主要用来形成人力资本;②____。而闲暇时间又可分为三部分:一是睡觉、吃饭等维持基本生存的必要型闲暇时间;二是从事旅游、休闲、文化交流等享受活动的休闲时间;三是从事家庭性生产的时间。③____,《诗经·大雅·民劳》曰:“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礼记·月令》曰“霜始降,则百工休”。所谓“休”,即处闲取。马克思把闲暇时间称为自由时间,即非劳动时间,是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有言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____________。而之所以看重读书,多半是因为“学而优则仕”,____________?武将不一定要读多少书,有十八般武艺,照样可以“货于帝王家”;但若也有几分文采成为“儒将”,岂不更令人敬佩?商人往往是被看作不学无术唯利是图的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朝野历来都是重农轻商的,直到近代以降才有“儒商”一说。不过,这也足以说明,____________,同样会令人高看一眼。
试卷第6页,总7页
试卷第7页,总7页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         则小子何述焉     无乃尔是过与
B.绘事后素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丘不与易也
C.八佾舞于庭       志于道         其何伤于日月乎
D.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贤哉,回也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A.均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毋以吾也/则小子述何焉/
无乃过尔与。
B.均为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分别为:绘事后(于)素/子服景伯以(之)告子贡/丘不与(之)易也。
C.三句的句式分别为:状语后置句,八佾于庭舞/
非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其于日月何伤乎。
D.均为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分别为: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夫子之说君子也,惜乎/
回也,贤哉。
故选C。
2.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三子出,曾皙后      君子之德风      觚不觚,觚哉!觚哉
B.友直,友谅        举善而教不能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由也兼人,故退之   杀鸡为黍而食之
D.尧舜其犹病诸       敝之而无憾      而耻恶衣恶食者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风,名词作动词,像风。觚,名词作动词,像觚。
B.直,形容词作名词,正直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良优秀的人;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C.足,使动,使……充足;退,使动,使……退;食,使动,使……吃。
D.病,意动,对……感到为难;敝,使动,使……破旧;意动,耻,意动,以……为耻。
故选D。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必不得已而去(如果)   吾与点也(赞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备)
B.使民敬、忠以劝(努力)  末由也已(途径)   斯己而已矣(守己)
C.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友便辟(假装善柔)  居则曰(平常)
D.天下归仁焉(回归)    异乎三子者之撰(述)
游于艺(广泛涉猎)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劝:勉励。句意: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
C.便辟:阿谀奉承。句意: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
D.归:归顺、归向。句意: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撰:才能。句意: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故选A。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A.克己复礼为仁
B.子路宿于石门
C.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D.文之以礼乐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非夫人之为恸而为谁。
A.判断句,“为”表判断。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子路于石门宿。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吾非斯人之徒与而与谁。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礼乐文之。
故选C。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
)”。括号中应该填:(

A.山
B.土
C.静
D.海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该句出自《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所以应填写“山”。
故选A。
未命名
未命名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于孔子所讲的“仁”,要从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给予评价。从根本上说,“仁”字的本义是“仁者,人也”,也就是“拿人当人”,也就是“爱人”。孔子生于乱世,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家族渐渐没落,
到鲁国。他幼年丧父,年纪不大就出去谋生,还要奉养母亲,(
)。当时正值列国纷争、
、拿人不当人的奴隶社会末期。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孔子举起“拿人当人”的“仁”字旗帜,倡导“泛爱众而亲仁”,无疑是很伟大的,而且他也是就自己所能来
自己的学说的。在孔子以前,学校
在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于是,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这就是孔子伟大人格的一个具体体现。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流落
生灵涂炭
践行
把持
B.流浪
寸草不留
实行
陷落
C.流浪
生灵涂炭
实行
把持
D.流落
寸草不留
践行
陷落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从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B.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因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C.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D.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B.从孔子才开始办私人学塾,围绕“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
C.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D.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答案】
6.A
7.D
8.C
【分析】
6.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流落,①穷困潦倒,漂泊外地,②(物品)流转散失;流浪,生活没有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文中说的是孔氏家族漂泊到鲁国,应用“流落”。
第二处,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寸草不留,连小草都不留下,形容遭到天灾人祸后破坏得非常严重的景象。根据后文的“拿人不当人”可知,应用“生灵涂炭”。
第三处,践行,实行,实践;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文中指孔子亲身实践自己的学说,应用“践行”。
第四处,把持,①独占位置、权力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②控制(感情等);陷落,①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表面一部分向里凹进去,②陷入。③(领土)被敌人占领。根据后文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可知,应用“把持”。
故选A。
7.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此处说的是孔子从小生活艰苦,故接触到了下层社会,因此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两者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不合语境,排除C项;
分析选项来看,应该是先“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然后“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故排除AB两项。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是介词“从”淹没主语,导致成分残缺,可将“从”删掉;第二处是“有教无类”后缺少中心语,属于成分残缺,可在其后加“……的方针”。
A项和B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
D项“有教无类”前缺少介词“以”导致“……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搭配不当;
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故选C。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选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有删改)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
B.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
C.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张“重义轻利”。
D.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要先讲求了“义”,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一味追求义的。
B.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欲问题上,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C.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淡薄。
D.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深远影响提供了例证。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
B.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
C.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们。
D.现代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答案】
9.A
10.C
11.B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
B项,孟子的观点并没有否定人求“利”,而是说要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再去追求正当的、长远的利。
C项,“不主张‘重义轻利’”于文无据,文中是说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并非“不主张‘重义轻利’”。
D项,“都阐明了只要先讲求了‘义’,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错误,应该是二者的话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其次,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等。
C项,“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淡薄”错误,应该意在论述人们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
故选C。
1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错误,依据第二段“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说法太武断。
故选B。
【点睛】
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B.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C.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襄公二十二年”,属于王公纪年法,此外还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以及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如“元和十年”就属于王公纪年法。
B.“字”,人的表字。古人常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作“字”。
C.“累绁”即“缧绁”,“缧绁”指捆绑犯人的绳索,在文中,“缧绁”指监狱。
D.“行”有兼摄官职之意,“摄”亦有代理官职之意。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有很多,如“假”“权”“署”等。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出身贫寒,但年少好礼,具备从政的才能。孟釐子曾在死前告诚自己的儿子,一定要向孔子学习。孔子在季氏手下当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牲口的小官,都做得非常好。
B.孔子答复齐景公之问,展现了其非凡的政治见识。齐景公询问孔子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说那是因为秦穆公不但志向远大,而且中正无私。他虽然不能称王,但称霸是应该的。
C.孔子代理国相一职时,管理有方。孔子参与鲁国政权仅仅三个月,那些贩卖羊羔、猪仔的人们,就不再以次充好、漫天要价,四面八方来到鲁国的客人,都能够各得所需而归。
D.孔子经历坎坷,但乐观幽默。在郑国时,孔子和弟子走散了。郑人告诉子贡,孔子萎靡不振,像丧家狗。孔子听说后开心地笑了,他说对方称自己为丧家狗,真是对极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答案】
12.C
13.A
14.B
15.(1)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齐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土狭小地方偏僻,他怎么称霸的呢?”
(2)孔子用《诗》《书》《礼》《乐》教导学生,(他的)弟子大概有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
【分析】
12.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病重,临死前告诫他作为继承人的儿子孟赘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先祖在宋国受害。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可以享有宋国,而他却让给了宋厉公”。
“鲁大夫孟釐子”为“病且死”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D项。“嗣”,继承人的意思,“懿子”为继承人,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13.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A项,“‘元和十年’就属于王公纪年法”错误。“元和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元和(806年-820年),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唐宪宗在位期间唐朝出现短暂的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故选A。
14.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他虽然不能称王,称霸是应该的”错误。结合“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分析,即使称王也完全应该,称霸还委屈了他呢。
故选B。
15.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本题得分点有:(1)适,到;处辟,地方偏僻;霸,称霸;何,怎么。(2)以,用;盖,大概;通,精通。
【点睛】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按: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境鄹城)。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做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诞生。孔子降生后脑袋就长得中间低四面高,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叫仲尼,胜孔。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病重,临死前告诫他作为继承人的儿子孟赘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先祖在宋国受害。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可以享有宋国,而他却让给了宋厉公。到了正考父(按:弗父何的曾孙),他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朝,受三命(做了上卿),一命比一命恭谨。我听说圣人的后裔,虽不一定能当国继位,但必然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丘年纪轻轻就博学好礼,这岂不就是所谓的显达的人吗?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去拜他为师。”孟釐子死后,懿子和鲁人南宫敬叔便去向孔子学礼。孔子早年生活,既穷苦又没地位。成年以后,先是给季孙氏当管理仓库的小官,在掌握钱粮的出入方面准确公平;后来又做过管牲口的小官,、币场中牲口越养越多。于是做了管理土木工程的官职。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跟晏婴一块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过去秦穆公时,秦国的国土又小地域又偏僻,他能够称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这个国家,地域虽然小,但是它的国君志向远大;地势虽然偏僻,国君的行为却中正无私。秦穆公亲自举拔用五张黑羊皮赎来的贤士百里奚,封给他大夫的官爵,才把他从奴隶的构禁中救出来,就和他一连晤谈三天,随后把掌政大权交给了他。从这点说即使称王也完全应该,称霸还委屈他了呢!”景公听了很高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这时他以大司寇的身份兼理国相的职责(参与国家大事),于是就把扰乱鲁国政事的大夫少正卯给杀了孔子参与国政才三个月,鲁国那些贩卖羊羔猪仔的人们,不再以次充好漫天要价;男人女人在路上行走时也自觉的分开各走一边;丢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拾取;四面八方来到鲁国的客人,用不着到主管官员那里去求告,鲁国的百姓都能够使其各得所需而归。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口。郑国有人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失去主人家的狗”子贡见面把这些话据实告诉孔子,孔子笑着说:“他所美言的我那种相貌我可真是不敢当;倒是他说我像只失去主人家的狗,那可真是啊!那可真是啊!”孔子晚年喜欢《周易》,他阐述了《象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由于他不停地翻读《周易》,以至于那些串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他还说:“要是能够再多给我几年时间,我对于《周易》也就能领会的更深入、更透彻了。”孔子把诗、书、礼、乐作为教育弟子的主要内容,受过孔子教育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而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己且日。
五、情景默写
16.根据语境默写名句。
(1)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里,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或主张强加于别人。
【答案】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焉”“贤”“利”“己”“勿”。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周瑜的运筹帷幄。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罔”“殆”“樯”“橹”“巷”“陌”。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表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说不会选择干不正当的事情而得到富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说,教学过程中,不到学生他实在弄不明白、表达不出来时就不要去启发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躬、薄、怨、愤、悱。
六、语言表达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闲暇是人们可以不受其他条件的约束而完全根据自己的偏好或意愿去支配使用的个人时间。一般来说,①_______:一是工作时间;二是受教育时间,这部分时间主要用来形成人力资本;②____。而闲暇时间又可分为三部分:一是睡觉、吃饭等维持基本生存的必要型闲暇时间;二是从事旅游、休闲、文化交流等享受活动的休闲时间;三是从事家庭性生产的时间。③____,《诗经·大雅·民劳》曰:“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礼记·月令》曰“霜始降,则百工休”。所谓“休”,即处闲取。马克思把闲暇时间称为自由时间,即非劳动时间,是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答案】示例:①个人的时间可以分为三部分
②三是闲暇时间
③我国古人对闲暇很早就有论述(我国对闲暇的关注由来已久)
【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
本题:
第一空,结合下文“而闲暇时间又可分为三部分”,此处与上文“一般说来”后边的内容构成并列关系,由此分析,此处应该为“个人的时间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二空,结合上文“一是工作时间;二是受教育时间”,此处承接“三是……”,再结合下文“而闲暇时间又可分为三部分”,由此分析,此处应该为“三是闲暇时间”;
第三空,结合下文“《诗经·大雅·民劳》曰”“《礼记·月令》曰”等可知,此处是在说明我国古代对闲暇就开始论述了,所以此处应该为“我国古人对闲暇很早就有论述”。
【点睛】
补句的命题规律:
(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
(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
(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有言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____________。而之所以看重读书,多半是因为“学而优则仕”,____________?武将不一定要读多少书,有十八般武艺,照样可以“货于帝王家”;但若也有几分文采成为“儒将”,岂不更令人敬佩?商人往往是被看作不学无术唯利是图的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朝野历来都是重农轻商的,直到近代以降才有“儒商”一说。不过,这也足以说明,____________,同样会令人高看一眼。
【答案】可见国人是如何地看重读书了
不饱读诗书又如何能做官呢
商人若有文化(或商人多读书了)
【详解】
【详解】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可在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很明显,第一空应是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概括性说明,而且后面是“而之所以看重读书”所以用可见国人是如何地看重读书了;第二空则是对“学而优则仕”的概括性说明,最后说的是“儒商”解释一下即可。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
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本题的第一空应是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概括性说明,而且后面是“而之所以看重读书”所以用可见国人是如何地看重读书了;第二空则是对“学而优则仕”的概括性说明,最后说的是“儒商”解释一下即可。
试卷第10页,总15页
试卷第9页,总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