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议论文写作瓶颈突破
选择和使用论据
什么是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事实论据---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事例论证的三个环节及要求
选例、叙例、议例。
选例要恰切、典型、新颖。
叙例要简明
议例要深刻透彻
存在的问题:
1、对材料掌握不确切
2、所选材料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3、运用的材料不够典型、不新颖
4、只摆事实,不做分析,“事”与“理”不能有机结合。
材料的选择
2.材料的处理
材料的选择
典型
恰切
新颖
材料的处理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
小就显示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儿时曾从师于著名的作曲家海顿。有一次,他与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我写了一段曲子,老师您也不一定弹奏得了。”海顿不以为然,心想:我有什么复杂的曲子不能弹奏呢?莫扎特将自己写好的曲子递给了老师。海顿弹奏了一阵后惊呼起来:“这是什么样的曲子呀,当两手分别弹响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呢?看来任何人也无法弹奏这样的曲子。”莫扎特接过乐谱说:“我来试试看。”于是,他坐上琴椅弹奏起来,当遇到那个在键盘中间的音符时,他便俯身弯腰向前埋头,用鼻子弹出了那个音符。莫扎特的这个动作令海顿惊叹不已。
材料
打破常规的重要性
莫扎特儿时从师于著名的作曲家海顿。一次,他拿出自己写的一段曲子请老师弹奏。当两手分别弹响两端时,海顿竟被键盘中间出现的一个音符难住。海顿断言任何人也弹不出这样的曲子。莫扎特接着弹奏,当遇到键盘中间的那个音符时,打破用手弹奏的常规,灵活地用鼻子奏响了那个音符。莫扎特的成功,让海顿赞叹不已。
叙例——打破常规的重要性:
剪裁舍弃法
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十八岁时在巴黎学法律。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他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童心未泯的凡尔纳像孩子一般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结果撞在一个胖胖的绅士身上。此人正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从此,凡尔纳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材料
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典型。他十八岁在巴黎学法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时,凡尔纳从楼梯上往下滑,正好碰在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身上。这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兴奋不已,他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是命运之神的安排,必须抓住它。于是,凡尔纳主动结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一代著名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终生庆幸自己能抓住那次机遇。
要善于抓住机遇
挖掘增补法
论据与论点之间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间接的联系,只有把论据所蕴涵的意义挖掘出来,这个含义才能与论点发生内在的联系,才能直接证明论点。
另外,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所以,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因此,我们要注意从论点的需要出发,注意对论据进行灵活剪裁,挖掘增补,使论据和论点相适应。
从“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黄巢,到“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宋江;从“迎闯王,不纳粮”的李自成,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洪秀全,一批批农民英雄揭竿而起。怎么办?酒酣胆热,他们拼死高张义旗,“掀开地网,撞破天罗”,但惨烈的事实宣告了这条造反求安之路的断绝。
材料
围绕中心论点,用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列出一组事例,一般用一个句子表述,句子内涵要相当丰富,且一针见血,一语道破论据中证明论点的部分。
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材料
概括排比法
材料的处理
剪裁舍弃法
挖掘增补法
概括排比法
实战演习
闪光点
观点明确
材料丰富
语言精炼
分析文中的例证
原文:布朗无意中观察到花粉微粒的运动,进而推知万物分子中热运动的永不停息;伦琴无意间的发现,使人类有了探索自身内部的伦琴射线;门捷列夫对元素的探究,列出了元素周期表,从中人们可得出元素递变规律,为新材料的研发、新元素的发现提供了大量帮助。世界万物的规律或是新的发明往往在不经意间出现,有时小到你无法看见,稍纵即逝,抓住任何细小的事物,它说不定就是世界的缩影。
示例:花粉微粒的运动何其细小,但布朗注意到了并且进行研究进而推知万物分子中热运动的永不停息;射线何其微弱,伦琴却从中发现了使人类有了探索自身内部的伦琴射线。世界万物的规律有时小到你无法看见,稍纵即逝,但它也是世界的缩影。我们抓住这些细微之处,才会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定理。
示例:科学的迅猛发展,与人类在探索过程中不放过一丁点异常有关。熟透的苹果掉在地上,是多么平常细微的事情,牛顿注意到了,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正是科学家们这种不放过细枝末节的精神,自然界中正确的规律、定理才被一条一条揭示出来。
原文:科学的迅猛发展,与人类在探索过程中不放过一丁点异常有关。倘若没有哥白尼推翻教会“地心说”的理论,那么人类又将会被麻痹几十年,正是科学家们这种为真理而奋斗,不放过细枝末节的精神,自然界中正确的规律、定理才被一条一条揭示出来。
冬日里忽见一枝腊梅,你必会感叹春天将来临,这是几千年来人们的经验,虽然细微,但也是定理。中国古人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表”,不正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劳作中发现自然,探究自然的结晶吗?这种各个节气后落水见阳光等看似普通的自然现象被当作了预兆,提醒农民插秧、工作的时机。众所周知,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也正是有了这种反映自然、反映大千世界规律的“二十四时节气表”,为农民增加了不少的收成,至今还广为流传。虽然这是集众人思想而成的一张表,但其中对自然界细小事物观察入微的精神已经告知我们,从细小中推断规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其作用不容小觑。
原文
示例
一枝花开,一声鸟鸣以及各个节气后落水见阳光等,这些都是极其细小的自然现象。中国古人对此注意观察、探究,于是发明了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帮助的“二十四节气表”。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从细小中推断规律,起作用不容小觑。
在议论文中,用“例证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
一是材料的选择,这是个积累和思想意识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功;因此我们必须时时在意,方能提高自己。
另一个事材料的处理,只是个技巧的问题。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材料必须进行合理的剪裁,分析挖掘,才能增强论证的力度,与观点有机融合,实现“事”与“理”的统一。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