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16 10:3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七年级历史(下)
《明朝君权的加强》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使用时间: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对比史料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的评价提高运用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得能力。
3、从思想上认识君权的加强,一方面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一方面又是封建社会走向衰弱的表现。
二、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三 、学法指导:
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学习时,注意同明成祖的措施比较,并回顾历史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难点八股取士,学习时从目的、内容、影响方面加以掌握,注意与隋唐科举制联系使知识系统化。
四、知识链结
在我国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曾在政治、经济上采取过一系列措施,你还记得吗?本册书也有一个朝代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你知道吗?如果不知道,提醒你一个典故“杯酒释兵权”。
五、学习流程
1、自学
(1)、阅读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段,理清知识线索。
找出三项措施: 改革行政机构 加强监视 加强思想控制
找出重点词: 三司 锦衣卫 八股文
回忆:在我国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
(2)、阅读《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段,理清知识线索。
找出三项措施:迁都 削藩 增设东厂
2、合作探究
探究一:比较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措施的异同。再和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比较,看其起了积极还是消极作用。
探究二:讨论科举制产生发展的过程和影响作用(提示隋代产生,唐代完善)。重点突出八股取士。思考:如果你是明代的一个读书人你会参加科举吗?如果你是那个读书人的父母、老师、朋友,你鼓励他去吗?注意创设情景在展示谈感受。
探究三:绘制本课的知识树。
3、展示
由各小组组内分工,选出代表展示探究内容。小组抽签。
展示探究一:
说出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措施的异同以及和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比较的结果。
展示探究二:
说出科举制产生发展的过程、影响、作用和情景问题中的想法。
展示探究三:
绘制本课的知识树。
4教师点评学生的展示。
由各小组长根据其他小组代表展示内容的表现互相打分,评选优秀小组。
教师点评学生展示,利用知识树小结。
5、检测
(1)基础题
①、明朝建立的时间是 ——开国皇帝是——都城是——。
②、明朝的科举考试被称为 ——— 。
③、明成祖举兵夺取皇位的战争叫———。
④、明朝的特务机构有—— 、——。
(2)能力题
①、明朝君权加强的表现有那些? 
②、“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我朝指那朝?既然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设丞相,为何后边的朝代又废除了?
(3)拓展题
吏部尚书吴琳退休回家,朱元璋却能知道他安心务农。大臣宋濂在家请客,朱元璋知道他请了谁,吃的什么。
朱元璋为何会知道这么多?谈谈你对这一制度有何看法。
六、学生课堂评价与反思
改进措施:
七、作业
1、寻找本地的明代实物:建筑、铜币。
2、选做:明代峰峰矿区有一次从山西来的移民潮,在当地多数村庄的建村史始于明代,考察移民潮的历史背景和对当地发展的影响。
八、教师反思
初评意见:
本节课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学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设计中注意知识整合,给了学生两条清晰的知识线索,让学生短时间掌握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科举制的沿革,条理性好,知识系统便于理解记忆,增大了课容量。本节课采用的合作学习、创设情景学习这两种教学方法,能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期实现“生命的狂欢”的有效教学目的。本节课的活动中有周密的安排,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真正动起来。作业设计独具匠心,有开放性,做到了课堂学习的延伸,利于对学生收集史料分析史料能力的培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实际。但这节课的设计还有值得考虑的地方:如此多的活动学生能否在一节课中完成,学生能否活动的足够充分。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把七年级上册的知识秦始皇、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放在这里做整合是否合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尽管不完善,但毕竟在尝试用新教法教学,并想结合学生的实际,这应该肯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