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编号 组别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背诵课文;
2、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
3、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行领悟;当堂背诵课文。
【学习方法】 贯穿于学习过程中
【知识链接】
《战 国 策》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活动的史书,其涉及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共33篇,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解 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 忌
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 威 王
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
2、读通课文,能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
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把关键信息整理下来识记
2、初读课文,读准以下字音。【提示: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
昳丽 yì { 朝服 zhāo 衣冠 guān 窥镜 kuī 期年 jī 谤讥bàng jī { 朝于齐 chāo 间进 jiàn 燕 yān
3、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语调。
【诵读指导】
第一段:这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第二段: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起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第三段:“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展示交流】抽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声音是否洪亮;语速是否适中;语调是否到位;节奏停顿是否正确)
2、 合作交流 (10分钟)
结合注释,在逐句翻译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学法点拨】:先解释句中的重点词,再理解句意,注意用“增、删、留、调、换”的方法。
【展示交流】
分组展示 (15分钟)
要求:1、三个小组长分工,争取人人展示;注意先说重点词,再译句;声音要洪亮,语速要适中;其他同学做好笔记,随时可以提问。2、三个小组点评检测
3、 达标检测
1、本文题目中的“讽”的意思是( ),“纳谏”的意思是(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吾妻之美我者,私( )我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期年( )之后
(4)朝( )服衣冠; 皆朝( )于齐
3下列给“王之蔽甚矣”翻译正确的是 [ ]
A.大王的毛病实在太多了 B.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C.大王的私心太重了 D.大王受蒙蔽得太深了
【归纳整理】(了解了哪些知识;记住了哪些字词;有哪些收获等方面整理)
【反思评价】(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满意吗?有哪些不足?给自己一个评价吧!)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品读课文,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邹忌劝谏技巧之高,质疑解疑,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力求当堂成诵。
【学习过程】
1、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自由结组分角色读课文;2、全班齐读课文。
2、 小组合作探究
课堂一角:让学生找“三”
环节一:自读感悟,寻找“三”
这篇文章内容结构暗含了一个数字“三”,究竟有多少个“三”?自读,小组交流。
环节二:互相讨论,归纳“三”
三问: ; ; 。
三答: ; ; 。
三思: ; ; 。
三比: ; ; 。
三赏: ; ; 。
三变: ; ; 。
环节三:联想拓展,提升“三”
(1)含有“三”的成语典故 ;
(2)含有“三”的俗语格言 ;
(3)四大名著中,三叠叙事法更是俯拾皆是如:
《三国演义》中 ;
《西游记》中
《水浒传》中
《红楼梦》中
(展示交流)
1、归纳“三”的内容依照顺序各组板书一个;
2、提升“三”的内容按照各组的兴趣抽题展示
3、 课堂延伸,质疑解疑
每组整理一个进谏成功的例子
整理一个进谏失败的例子
针对上述两个例子,提出疑问
解释疑问
(展示交流)
每组抽代表讲解事例,要求声音洪亮,故事简洁明了;疑问要有价值。
4、 达标检测
(1)整理结构导图
(2)争取当堂成诵(展示其中的一段)
【反思评价】(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满意吗?有哪些不足?给自己一个评价吧!)
初评意见: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虽然只有短短三百来字,却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这篇课文情节完整,人物生动,说理透辟,善用比喻,辞约意丰。特别是三层排比的手法贯穿始终,从而使其结构层次显得极为新奇别致。
1、 文本性原则
语文重在诵读,诵读有一个渐进的达标要求:读准、读顺、读畅。有了足够的朗读才能进入文本,有了足够的朗读才有学生自我的感悟。
2、 情景化原则
置学生于一个生活化的现场,让学生在角色化的担当中去经历学习过程,避免“问题单式”的呆板和学生的反感。为此,为学生设计了分角色配乐朗读。
三、开放性原则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实践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这是我们应该思考、探索的。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按照创新教学设计的三原则,围绕主问题,精心设计问题链——让学生自读感悟、寻找“三”,互相讨论、归纳“三”,联想拓展、提升“三”。随后,各组针对自己组的兴趣任选其一答题。
开放性的设计,把课堂变成了自助式的餐厅,“就餐的学生”既轻松又胃口十足,消解了学生在展示中的疲劳。
但是,在本课的导学案设计时间安排上、内容深浅的把握还有待提高。
克服“教中心”,实践“学中心”,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