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五石之瓠》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对《庄子》其人其书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姓庄,名周,宋国蒙人,是东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B.《庄子》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代表先秦小说最高成就。
C.《庄子》是道家著作,为庄子和他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又名《南华真经》。
D.鲁迅先生曾称赞《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B.其脆易泮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是以圣人欲不欲
③吴王使之将
④不贵难得之货
⑤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⑥其坚不能自举也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⑤
D.①/②③/④/⑤⑥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矜者不长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凿户牖以为室
客得之,以说吴王
D.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A.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B.不贵难得之货
C.吴王使之将
D.其坚不能自举也
6.下列对原文《五石之瓠》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②小年不及大年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客得之,以说吴王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⑤/②④/③⑥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世世为洴澼絖:从事
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
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遗留
⑤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皲”,皮肤冻裂
⑥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高兴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的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B.《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斗与石,都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比如《汉书?律历志上》中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
C.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当:当作
D.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1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其未兆易谋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我世世为洴澼絖
13.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则所用之异也
1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民之从事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跨者不行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为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念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它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冥灵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它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5.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B.《逍遥游》被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1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读过庄子的《逍遥游》,再来读《齐物论》,就好像忽然从自由自在、适意飞翔的九万里高空掉进了“槁木死灰”般寂静的死穴,不免产生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突兀、困惑之感。尽管《齐物论》开篇有关“地籁”的描写被誉为“大风赋”,是足以引发人无穷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天籁”,甚至成了对音乐最高境界的褒奖之词,而结尾那____________________的“蝴蝶梦”更在文学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演绎,但深究起来,(
)。这不仅是由于庄子《齐物论》的文辞隐晦独特,其中论及的许多概念抽象玄奥,也是由于自魏晋以来,涌现出的众多的解庄注庄者,往往“以庄注我”,各取所需,留下了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虽然《齐物论》的确读之不易,但此文在《庄子》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影响却不亚于《逍遥游》。如果说《逍遥游》是以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庄子思想的框架,那么,《齐物论》则主要是以抽象思辨的方式对这一框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了补充与说明,两篇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庄子思想的完整体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堪言状
联想
脍炙人口
相得益彰
B.不可名状
遐想
脍炙人口
相辅相成
C.不可名状
联想
朗朗上口
相得益彰
D.不堪言状
遐想
朗朗上口
相辅相成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还是十分费解,这《齐物论》究竟说了些什么
B.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十分被人们费解
C.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还是让人感到十分费解
D.不知说了些什么的《齐物论》,十分被人们费解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逍遥游》是形象地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B.《逍遥游》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C.既然说《逍遇游》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用了寓言、比喻的庄子思想的框架
D.如果说《逍遥游》是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鹕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名:没有名声
B.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乃今:在今天,现在
C.天之苍苍,其正色也——正色:真正的颜色
D.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南:计划向南飞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奚以知其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B.而莫之天阏者/之二虫又何知
C.以五百岁为寿/具告以事
D.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23.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逍遥游(节选)》是《庄子》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最能体现庄子文章的特色。
B.《逍遥游(节选)》的主旨在于说明人应当抛弃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
C.《逍遥游(节选)》一文想象丰富,比喻灵活,文笔舒卷自如,令人叹服。
D.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追求绝对自由,不与统治者合作。
24.翻译下列句子。
(1)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五、情景默写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四章》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指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阐述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
(2)《〈老子〉四章》中,以大树、高台为喻表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石之瓠》中,庄子认为使用大葫芦的正确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想的愁若,但末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六、句子默写
29.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其无,有车之用。
(2)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其无,有器之用。
(3)自见者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_。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人者智,____________________。
(5)知足者富,____________________。
(6)合抱之木,____________________;九层之台,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则无败事。
(8)其脆易泮,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言表达
3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语境提示,结合老庄的哲学,为文中横线处填写一段有哲理的话,使文段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大家都听过英国科学家牛顿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下沉思,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刚好击中他的脑袋,这让他产生一个疑惑:“苹果为什么不掉到天上去?”如果牛顿生长在古代的中国,而向中国老师提出上面的问题,孔子也许会皱眉说:“你这个问题何补于国计民生?你问这无用又荒唐的问题干吗?不要再玩物丧志了!”但庄子会眼睛一亮,接过话茬说:“
。”在中国的古圣先贤中,庄子很可能是对牛顿的问题最感兴趣并给予最高评价的人。
八、名著阅读
3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
“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孔子、孟子、庄子对“命”的认识,各自侧重在什么地方。
3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市笥[注]而藏之腐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注]
巾:用巾包裹或覆盖。笥:装入竹箱中。
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论语》)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①然?……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②,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外篇》)
(注)①概:通“慨”,感触于心。②偃然寝于巨室:偃然,安宁状。巨室,指天地。
33.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孔子和庄子面对丧事的思想情感。
孔子:__________;庄子:_______
34.从《庄子·外篇》选段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35.孔子和庄子对待丧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简述之。
36.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卫灵公》)
①
有人认为“知”是“了解,赏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知”是“主持,掌管”的意思。请根据这两种不同解释,分别翻译这句话。
②
你认为哪一种翻译符合孔子对君子的认识?请简要解说。
九、微写作
37.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材料一
《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对我国2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首倡“敢为天下先”的口号,积极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事业。这一口号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前赴后继。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于1912年诞生了。
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孙中山“敢为天下先”赢得了“中华民国国父”之称。你如何看待“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呢?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38.庄子的《五石之瓠》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请运用这一论证方法,以“读书养气”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文段,不少于200字。
39.著名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说:“当中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开始做很多‘无用’的事时,就离诺贝尔奖不远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有用’的事,跟钱权相关的。”请结合选文中庄子关于“有用”与“无用”的论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0字左右。
试卷第4页,总11页
试卷第3页,总11页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五石之瓠》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对《庄子》其人其书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姓庄,名周,宋国蒙人,是东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B.《庄子》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代表先秦小说最高成就。
C.《庄子》是道家著作,为庄子和他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又名《南华真经》。
D.鲁迅先生曾称赞《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
B.“代表先秦小说最高成就”说法错误,《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故选B。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B.其脆易泮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掌握通假字的能力。
A项,“行”同“形”,形体;
B项,“泮”同“判”,分离;
C项,“龟”同“皲”,皮肤冻裂。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是以圣人欲不欲
③吴王使之将
④不贵难得之货
⑤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⑥其坚不能自举也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⑤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掌握词类活用的能力。
①树:名词活用为动词,培植。
②欲: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欲。
③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统帅,率领。
④贵: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⑤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物。
⑥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
①③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②是名词的意动用法,④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⑤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故选B。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矜者不长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凿户牖以为室
客得之,以说吴王
D.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指大葫芦。
C项,介词,把;介词,凭借。
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
故选D。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A.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B.不贵难得之货
C.吴王使之将
D.其坚不能自举也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例句“树”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
A项,“大”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的东西。句意: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
B项,“贵”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句意:不把稀罕的东西视作珍奇的宝贝。
C项,“将”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率领。句意:吴王派他率军作战。
D项,“坚”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句意: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
故选C。
6.下列对原文《五石之瓠》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或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读懂文章后,理清文章表达的意思,然后认真分析故事给人的启发。
C项,“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法不当,原文庄子只是说曾子不会利用大的葫芦,建议曾子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所以,原文没有“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这样的意思。庄子的话是说要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关键在于用心。
故选C。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②小年不及大年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客得之,以说吴王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解答时要做到词不离句,看放入句中是否通顺。
①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
②小年:古义,寿命短的;今义,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③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④说:古义,游说;今义,说话。⑤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
⑥无古今异义。故①②③⑤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A。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⑤/②④/③⑥
【答案】C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①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②将: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为将领。③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的东西。④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起、使……跑动。⑤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故①②/③⑤/④/⑥分类正确。
故选C。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世世为洴澼絖:从事
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
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遗留
⑤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皲”,皮肤冻裂
⑥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高兴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答案】C
【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意思是:如今卖掉这个方子,一下子就能赚一百两。鬻:卖。
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意思是: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贻:赠送。
⑥“客得之,以说吴王”意思是: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说:劝说。
故①③⑤全部正确。
故选C。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的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B.《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斗与石,都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比如《汉书?律历志上》中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
C项,应该是《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
故选C。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
C.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当:当作
D.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
C项,“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句意为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空心的部分,房屋才能发挥其作用。当:有了。
故选C。
1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其未兆易谋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我世世为洴澼絖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的能力。
A项,“累”通“蔂”,土筐。
C项,“龟”通“皲”,皮肤冻裂。
D项,“絖”通“纩”,丝绵絮。
故选B。
13.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则所用之异也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所谓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平常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等。
A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合抱之木,于毫末生”,句子译为:合抱的大树,从幼小的萌芽开始生长的。
B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夫子固于用大拙矣”,句子译为:先生实在是对于使用大东西很不善长啊。
C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何不虑以为大樽而于江湖浮”,句子译为:
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而在江湖上浮游呢?
D项,判断句,“则”和后边的“也”一起表判断,句子译为: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
故选D。
1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民之从事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跨者不行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
A项,“民之从事”翻译为:人们做事。“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
B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翻译为: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千里”,古今同义,一千里。
C项,“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翻译为:为什么就不想到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
D项,“跨者不行”翻译为:跨步前进的人不能走长路。“不行”古义:不能远行。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故选B。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为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念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它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冥灵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它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5.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B.《逍遥游》被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1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答案】
15.D
16.C
17.D
【解析】
15.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项,曲解文意,“‘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错。原文最后一段内容,“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所以,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和“圣人”,而不是“逍遥游”。
故选D。
16.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C项,因果关系倒置。结合原文“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可知,选项中“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果倒置。
故选C。
17.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曲解文意,“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错。由原文最后一段“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可知,我们是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的,也就是说真正的“逍遥”是不存在的。
故选D。
【点睛】
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
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读过庄子的《逍遥游》,再来读《齐物论》,就好像忽然从自由自在、适意飞翔的九万里高空掉进了“槁木死灰”般寂静的死穴,不免产生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突兀、困惑之感。尽管《齐物论》开篇有关“地籁”的描写被誉为“大风赋”,是足以引发人无穷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天籁”,甚至成了对音乐最高境界的褒奖之词,而结尾那____________________的“蝴蝶梦”更在文学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演绎,但深究起来,(
)。这不仅是由于庄子《齐物论》的文辞隐晦独特,其中论及的许多概念抽象玄奥,也是由于自魏晋以来,涌现出的众多的解庄注庄者,往往“以庄注我”,各取所需,留下了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虽然《齐物论》的确读之不易,但此文在《庄子》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影响却不亚于《逍遥游》。如果说《逍遥游》是以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庄子思想的框架,那么,《齐物论》则主要是以抽象思辨的方式对这一框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了补充与说明,两篇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庄子思想的完整体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堪言状
联想
脍炙人口
相得益彰
B.不可名状
遐想
脍炙人口
相辅相成
C.不可名状
联想
朗朗上口
相得益彰
D.不堪言状
遐想
朗朗上口
相辅相成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还是十分费解,这《齐物论》究竟说了些什么
B.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十分被人们费解
C.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还是让人感到十分费解
D.不知说了些什么的《齐物论》,十分被人们费解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逍遥游》是形象地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B.《逍遥游》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C.既然说《逍遇游》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用了寓言、比喻的庄子思想的框架
D.如果说《逍遥游》是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答案】
18.B
19.C
20.D
【分析】
18.
2.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①不堪言状:无法用言语描述,形容事情太过丑陋,无法形容。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语境并无“事情太过丑陋”之意,而是强调无法言说的“突兀、困惑之感”,应选用“不可名状”。
②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遐想”侧重想象的漫无边际与无限可能,更符合“引发人无穷”的语境。
③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朗朗上口: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修饰在文学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演绎的“蝴蝶梦”,应选用“脍炙人口”。
④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前文提及《齐物论》对《逍遥游》作了补充与说明,所以此处应选用“相辅相成”。
故选B。
19.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根据语段内容可知,人们知道《齐物论》“说了些什么”,即人们知道《齐物论》说了什么内容。人们费解的是它“要说些什么”,即对它的内容实质解读并不明朗。此外,从陈述对象前后一致的原则出发,主语应是“《齐物论》”,据此排除A项。“十分被人们费解”表述不当,应是《齐物论》令人们感到费解,而不是被人们感到费解,据此排除B、D两项。
故选C。
20.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根据后文的“那么”可知,画横线的句子中应有关联词“如果”,据此排除B、C两项。“形象地”应用来修饰动词“勾画”,据此可排除A项。综合分析,D项修改最恰当。
故选D。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鹕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名:没有名声
B.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乃今:在今天,现在
C.天之苍苍,其正色也——正色:真正的颜色
D.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南:计划向南飞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奚以知其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B.而莫之天阏者/之二虫又何知
C.以五百岁为寿/具告以事
D.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23.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逍遥游(节选)》是《庄子》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最能体现庄子文章的特色。
B.《逍遥游(节选)》的主旨在于说明人应当抛弃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
C.《逍遥游(节选)》一文想象丰富,比喻灵活,文笔舒卷自如,令人叹服。
D.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追求绝对自由,不与统治者合作。
24.翻译下列句子。
(1)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答案】
21.A
22.B
23.D
24.(1)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2)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分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
【分析】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项,“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名”如解释为“没有名声”,则与语境不合;“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段话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名”意思是“不求名望”,“圣人无名”是庄子扬弃功名、去除外物束缚的人生追求。故选A。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考生可以借助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异同。B项,“而莫之天阏者”中的“之”是代词,代指“大鹏”,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应为“而莫天阏之者”;“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是指示代词,这。A项,两个“然”都解释为“这样”。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把。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故选B。
2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本题既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也考查文章使用的技巧。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理解选项对写作手法的表述,分析文本是否使用了相关的手法;注重选项涉及的实词相关义项,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不能片面理解文本内容。D项,“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错误,应是代表了当时失势的没落的东周贵族的思想主张。故选D。
2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决起”,迅速跃起;“抢”,撞到,碰到;“时则”,时或;“控”,落,着落;“而已矣”,罢了;“奚以”应为“以奚”;“之”,动词,到;“南”,名词活用为动词,向南飞;“为”,呢。第二句中,“举”,全;“誉”,称赞;“劝”,勉励,奋发;“非”,非难,指责;“沮”,沮丧;“辩”通“辨”,辨明;“境”,界限;“斯”,这样,如此;“已”,而已。
【点睛】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五、情景默写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四章》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指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阐述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其坚不能自举也
(则)瓠落无所容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小题1的提示在于“人贵有自知之明”,据此对应原文比较简单,要注意“知人者智”中“知”与“智”不能混淆了,二者不能调换位置;小题2非常简单,但是难点在于“史”和“野”二字的位置,不能互混了,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小题3的提示是“装上水后的状态”“剖成瓢后的状态”,据此对应原文中“不能自举”和“无所容”,要注意难写字“瓠”的写法;小题4可以根据题干中“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的提示,可回忆原文“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一句,然后就可以顺利背出下一句了;小题5的提示是“不论身份高低”“加强个人品行修养”,填写较为简单,但要注意不可将“壹”写成“一”,且在写“壹”字时,不要少横缺点;写“以至于庶人”时不要丢掉了介词“于”。
2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
(2)《〈老子〉四章》中,以大树、高台为喻表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石之瓠》中,庄子认为使用大葫芦的正确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1)寿;(2)毫,累;(3)樽。
2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矜”“毫”“知”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想的愁若,但末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答案】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仞”“翱翔”“蓬蒿”“栈”“勒”的书写。
六、句子默写
29.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其无,有车之用。
(2)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其无,有器之用。
(3)自见者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_。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人者智,____________________。
(5)知足者富,____________________。
(6)合抱之木,____________________;九层之台,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则无败事。
(8)其脆易泮,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十辐
共一毂
埏埴以为器
自是者不彰
自矜者不长
自知者明
强行者有志
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
慎终如始
其微易散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毂”“埏”“埴”“矜”“末”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七、语言表达
3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语境提示,结合老庄的哲学,为文中横线处填写一段有哲理的话,使文段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大家都听过英国科学家牛顿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下沉思,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刚好击中他的脑袋,这让他产生一个疑惑:“苹果为什么不掉到天上去?”如果牛顿生长在古代的中国,而向中国老师提出上面的问题,孔子也许会皱眉说:“你这个问题何补于国计民生?你问这无用又荒唐的问题干吗?不要再玩物丧志了!”但庄子会眼睛一亮,接过话茬说:“
。”在中国的古圣先贤中,庄子很可能是对牛顿的问题最感兴趣并给予最高评价的人。
【答案】你的问题看似毫无用处,却隐含深意,你应该继续追问下去,因为‘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啊!
【详解】
本题考核语言运用连贯性。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填写合适的句子。这道题要注意题干要求结合老庄的哲学,填写一段有哲理的话。
该题目的答案不唯一,但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体现老庄思想的辩证观“无用之用,乃为大用”;二是要注意“接过话茬”,那就少不了对孔子言论的照应,所以填写的句子可以是“你的问题看似毫无用处,却隐含深意,你应该继续追问下去”;三要注意文段最后的提示“庄子很可能是对牛顿的问题最感兴趣并给予最高评价的人”。四要注意所填写的话具有哲理。所以,最终要填写的句子可以是“你的问题看似毫无用处,却隐含深意,你应该继续追问下去,因为‘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啊!”
八、名著阅读
3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
“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孔子、孟子、庄子对“命”的认识,各自侧重在什么地方。
【答案】孔子侧重知命,孟子侧重修身立命,庄子侧重安命。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及文学名著阅读的能力。
理解三者的在对
“命”的认识的各自侧重,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加以概括。第一句意思是“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本句论述了“懂得天命”的重要性,因此关键词是句中的“知命”。第二句意思是“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强调“确立命运的方法是修身养性”,因此,本句的关键词概括为“修身立命”。第三句意思是“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指出人生于世,正确的处世访求是“安于处境、顺应自然”,因此,句中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安命”。
参考译文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
(《论语?尧曰》)
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孟子?尽心上》)
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庄子》)
3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市笥[注]而藏之腐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注]
巾:用巾包裹或覆盖。笥:装入竹箱中。
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
【答案】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庄子:爱护生命,享受自由。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常见题目类型:简单记忆型
情节概括型
结合表达型
简评推荐型。复习重点:①
识记作者(含国籍)及作品风格或主题。②仔细体会作者的意图,概括小说故事情节。③品味小说的精彩片断,结合人物描写,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本题问: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孔子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如果能坚守仁义,即使生活条件艰苦也能享受乐趣。庄子面对楚王的请托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用宁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淤泥中爬行也不愿把骸骨供奉在庙堂的神龟作比喻,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即愿享受自由而完整的生命。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吃粗粝的饭食,喝冷水,弯起胳膊(作枕头)枕着,乐趣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与贵,对于我就如同飘浮的云。”
(《论语?述而》)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先去致意,说:“(大王)希望将国内的政事托付给先生!”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巳经死了三千年了,大王把它装在竹箱里用巾盖住,藏在庙堂之上。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留下尸骨让人尊崇呢?还是宁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淤泥中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淤泥中爬行。”
庄子说:“请回吧!我宁愿(像乌龟那样)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淤泥中爬行。”
(《庄子?秋水》)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论语》)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①然?……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②,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外篇》)
(注)①概:通“慨”,感触于心。②偃然寝于巨室:偃然,安宁状。巨室,指天地。
33.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孔子和庄子面对丧事的思想情感。
孔子:__________;庄子:_______
34.从《庄子·外篇》选段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35.孔子和庄子对待丧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简述之。
【答案】
33.
哀悯
达观
34.(示例)鼓盆而歌
含义: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35.孔子有恻隐之心,哀人所哀,心有不安,所以食不甘味。仁是儒家思想的内核,推已及人乃“仁之方”。庄子尽管对夫人之死内心悲哀,但表现出的是一种达观的态度,因为庄子认为人死了,那是顺应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解析】
33.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孔子和庄子面对丧事的思想情感。找到相关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者的感情。
第一则材料中孔子面对丧事时“未尝饱也”,可见其难过之情;第二则材料中庄子妻子死后,庄子“鼓盆而歌”,可见对亲人死亡的达观。这样题干要求“用两个字概括”,依据文意可概括为“哀悯”和“达观”。
34.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意,积累成语的能力。先读懂《庄子·外篇》选段,找到相关语句,写出该句中的成语,并把成语的意思解释出来。“鼓盆而歌,不亦甚乎”的意思是(您的妻子死了您还在)敲打瓦盆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鼓盆而歌”,鼓:乐器名,此处作动词,击打、敲击。盆:古代量器。歌:歌唱。该成语的本意就是文中意思。从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鼓盆而歌”这一语境分析,该成语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35.
本题考查分析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述孔子和庄子对待丧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其中两人不同情感产生的原因要通过阅读所给的两个语段分析得出。
本题,同样是遇到丧事这件事,但是孔子和庄子的感情是不同的,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看法不同。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可知:孔子在人死后,体会到亲人的哀痛,因此动了侧隐之心。庄子认为人死后是“通乎(天)命”,是顺应自然、顺应天命,因此达观地接受现实。
【点睛】
名著阅读题,首先要读懂文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去寻找有效答题区间,去挖掘作品的内涵,去发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去获得自己对名著选段的独特见解。有时还需要考生能够结合社会实际去分析理解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些名著需要多次阅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收获。
参考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论语》)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嘻,庄子却像方簸箕一样张开脚坐着敲打瓦盆唱歌。惠子说:“……(您的妻子死了您还在)敲打瓦盆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的。她刚死时,我怎么能不为此而慨叹悲伤呢?……人由元气变而有形体,有形体然后有生命,现今又变为死,这就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人都安然寝于天地之间了,而我却要守着她嚎啕大哭,我认为不通达自然变化之理,所以停止了。”
(《庄子?外篇》)
36.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卫灵公》)
①
有人认为“知”是“了解,赏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知”是“主持,掌管”的意思。请根据这两种不同解释,分别翻译这句话。
②
你认为哪一种翻译符合孔子对君子的认识?请简要解说。
【答案】答案示例:
①翻译一:君子未必能在小事上获得赏识,却可以承担大事。小人不能承担大事,却有可能在小事上获得赏识。
翻译二:君子不可以让他做小事,却可以承担大事。小人不能承担大事,却可以让他做小事。
②第一种解读符合。孔子认为君子最重要的特质是人格品质,看待君子要观其主流、大节,不能要求君子是完人、全人。小事的表现有不足是可以的,但君子可以委以重任,肯定了君子的道德品质,符合孔子对君子看法。
【详解】
本题①考查理解重点实词并翻译句子的能力。学习文言文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积累文言字词,一般说来不要死记硬背,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原则,有机结合“语境”去揣摩。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将它保留下来,不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有人认为‘知’是‘了解,赏识’的意思,也有人认‘知’是‘主持,掌管’的意思。请根据这两种不同解释,分别翻译这句话”,只要把两种不同的理解分别代入即可,但一定要注意疏通句意。
本题②考查探究能力。在新课改中,高中语文应“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同时。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你认为哪一种翻译符合孔子对君子的认识?请简要解说”,此题明着考查探究能力,暗中考查的是对孔子的思想境界的理解和把握情况。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认清有关“知”两种解释的本质区别,再结合学过的有关孔子的言论主张确定观点、立意。人人都有闪光点,在句中,孔子提出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且指出人人有长处,都有闪光点,都有可堪利用的才能,作为管理者,所要做到的就是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点睛】
就文本阅读来说,探究题考查的具体要求为: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等。
通过探讨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获得价值取向和审美愉悦,正是新课标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那么,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考试大纲》中最具开放性的一项考查。
九、微写作
37.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材料一
《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对我国2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首倡“敢为天下先”的口号,积极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事业。这一口号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前赴后继。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于1912年诞生了。
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孙中山“敢为天下先”赢得了“中华民国国父”之称。你如何看待“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呢?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答案】(1)赞同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观点。老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顺应自然,采用不争的态度,不自夸的人才能功绩昭彰,不自矜持的人才能长久。尤其是身处于春秋乱世,舍弃柔弱之体而去目空一切,事事争先,这样只能走向毁灭和死亡。老子以此自存于乱世,将学问自树一帜。自古及今成大事者,无不是先静观其变,只有在水到渠成之时才果敢地行动。而那些争先者,虽极聪明,但耐不住寂寞,在成事之前盲目行动,结果被撞得头破血流,甚至丢失了性命。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为人不妨更为谦和,与世无争。
(2)赞同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观点。“敢为天下先”意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建功立业。孙中山先生面对晚清民不聊生的现状,抛弃医生的职业,勇敢地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带领无数志同道合者努力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在孙中山先生的身上体现出了一个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者的优秀品质。而今国家正走在复兴之路上,国内面临着改革深化的困难,国际上竞争日趋紧张,这更需要我们秉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像孙先生一样勇敢地承担起作为一个有良知、有责任的中国人的义务,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应有的光与热。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篇阐述自己观点的微写作。做这道题,分两步,一是表达观点;二是阐述理由。表达观点及理由的微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篇小议论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阐述理由应该有理有据,理论分析和事实论证双管齐下,更为饱满。理论上,可以使用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等。
本题具有思辨性,老子和孙中山的观点,都有合理的地方,可以联系自己的积累谈看法。赞同老子的观点,可强调不争之德;强调无为;强调生于乱世,要学会不争,才能长久;等等。赞同孙中山的观点,可强调开拓创新敢于争先;强调建立功业,实现价值;强调以天下为己任,心系苍生;强调奋发向上,勇于献身;等等。
【点睛】
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
38.庄子的《五石之瓠》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请运用这一论证方法,以“读书养气”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文段,不少于200字。
【答案】读书可以养气。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微写作的能力。“微作文”需要关注审题立意、语言运用、结构创意等方面的特点。任何一篇习作,不论篇幅多少,都有主题,微作文更是如此,考生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将自己对于主题的理解阐释清楚,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择其精要来表达。从语言运用方面来说,受篇幅限制,学生不能自由、细致地表达,而要凝练自己的语言,简单来说要做到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旁征博引、情景交融。开篇即要扣题,抓住立意点,表达自己对主题的认知,可以借鉴名人佳句引起共鸣,可以事理结合提炼认知,即便是选择“瞬间镜头”的细节描写,也要体现“紧扣心弦”的一点,丝丝入扣,撩动人心,“于无声处听惊雷”,一语惊醒赏文人。
题干要求运用比喻论论证的方法论证“读书养气”的观点,“读书养气”顾名思义,即为:人可以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修养,汲取书中的精神力量。学生根据读书的作用可以将读书养气比作吃饭喝水,增加自身营养;比作穿衣打扮,可以提升自己的外在形象等。表述时注意先表明论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39.著名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说:“当中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开始做很多‘无用’的事时,就离诺贝尔奖不远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有用’的事,跟钱权相关的。”请结合选文中庄子关于“有用”与“无用”的论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0字左右。
【答案】作家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没有用处。”这与白岩松的见解不谋而合。何为“有用”,何为“无用”?庄子通过两颗看似无用的“大树”和一个残疾的怪人来说明,那些看似“有用”的树和人,都会受人利用、遭人砍伐、不能长久生存下去;而那些看似“无用”的树和人却能免遭祸害、颐享天年,长久地生存下。可见,有用和无用都是相对的,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是有大用;而一些看似有用的东西,实际上却会带来祸害。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微写作的能力。“微作文”需要关注审题立意、语言运用、结构创意等方面的特点。任何一篇习作,不论篇幅多少,都有主题,微作文更是如此,考生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将自己对于主题的理解阐释清楚,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择其精要来表达。从语言运用方面来说,受篇幅限制,学生不能自由、细致地表达,而要凝练自己的语言,简单来说要做到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旁征博引、情景交融。开篇即要扣题,抓住立意点,表达自己对主题的认知,可以借鉴名人佳句引起共鸣,可以事理结合提炼认知,即便是选择“瞬间镜头”的细节描写,也要体现“紧扣心弦”的一点,丝丝入扣,撩动人心,“于无声处听惊雷”,一语惊醒赏文人。
可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如同一件事物,在有些人看来有用,在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时无用,而在彼时有用。世俗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说的“无用”,关键时候可能有大用。也可以从“无用”与“大用”之间的联系来谈自己的理解。注意联系课文中庄子的相关论述。
试卷第26页,总28页
试卷第27页,总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