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5.1《老子四章》同步课时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5.1《老子四章》同步课时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7 14:01:47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老子四章》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死而不亡者寿
B.治之于未乱
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曰余食赘行
B.其脆易泮
C.生于毫末
D.起于累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死而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
B.千里之行
复众人之所过
C.当其无
不失其所者久
D.凿户牖以为室
是以圣人欲不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见者不明
明:明察
B.物或恶之
恶:凶恶
C.其未兆易谋
谋:解决
D.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B.其脆易泮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矜者不长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凿户牖以为室
客得之,以说吴王
D.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企者不立
企:踮起脚跟
②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③自是者不彰
彰:明显
④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处:为,做
⑤复众人之所过
复:恢复
⑥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⑦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拙:不善于
⑧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实:充实,填塞
A.①⑥
B.②⑦
C.③⑤
D.④⑧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特地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指出事物是由“有”“无”两者结合而成,从而可以“利”和“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带着读者认识天地、刍狗、器狐、车子、屋室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
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论述了“有”与“无”——实在之物与虚空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
。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
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屋室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器、室带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
),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如果没有虚空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盛装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同理,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弄虚作假
实有
觉察
显现
B.弄虚作假
实用
观察
展示
C.故弄玄虚
实有
觉察
展示
D.故弄玄虚
实用
观察
显现
10.下列选项中的破折号与文中“‘有’与‘无’——实在之物与虚空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阿然——”他对着在海里冲浪的女朋友大喊道。
B.“人生中总有些事悔不当初——你看微博上那个热搜没有?”她对着同学悄声说道。
C.迷雾散开,一个身材高大、面容冷峻的人——苏伏跳了进来。
D.“亲爱的罗曼·罗兰,你不知道我多么爱你。——还有你笔下的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车子无法载人运货,就是因为车子没有“无”,无法行驶
B.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载人运货,根源在于无法行驶
C.车子无法行驶就是因为没有“无”,载人运货也就没法实现
D.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房屋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B.如果房屋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C.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D.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显而易见地发挥了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
13.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用_________来治理人民,孟子主张用________来治理人民。
14.孔孟提出治国理念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四、句子默写
19.填空。
(1)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2)
后生可畏,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3)____________________,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____________________,少则得,多则惑。(《老子》)
(5)大直若曲,大巧若拙,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
(6)非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孟子》)
(7)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引发后人共鸣。
五、情景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四章》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指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阐述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以树木为例,形象说明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真水无香,大音希声。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不争之争,知足之足”等,都告诫我们,不要刻意去获取功德,

,刻意地去树碑立言。人生在世,岁月短暂,如果整天满脑子想着去立大德、建伟功、撰巨言,

,或者总是感叹命运不济,怨天尤人,


答:①


23.《老子》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对老子的说法你有怎样的看法,借鉴文段的表达特色,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春秋战国时,淮河流域是老庄道教发源地。唐朝皇帝因和道教鼻祖老子李耳同姓,①,于是,老子故里亳州成为全国道教祭祀中心。据《亳州志》记载,州城中有寥阳万寿宫、玉清万寿宫,均祀老子。②:唐高宗李治曾亲自“如亳州,祀老子,追号太上玄元皇帝”,后又册封老君妻为“先天太后”,命令王公百官皆习《老子》;唐玄宗李隆基“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均见史州《皖志综述》)。从现有史料看,早期道教建筑一般也遵循传统的殿堂、楼阁、坛庙建筑所遵循的“礼制”,但在内部环境处理上,融入自家倡导的阴阳五行、冶炼丹药、学道成仙等。这些思想,③,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原因是道教起源于中国远古的巫祝。
七、微写作
25.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材料一
《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对我国2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首倡“敢为天下先”的口号,积极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事业。这一口号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前赴后继。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于1912年诞生了。
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孙中山“敢为天下先”赢得了“中华民国国父”之称。你如何看待“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呢?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26.老子说:“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你如何看待“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不少于200字。
试卷第2页,总8页
试卷第3页,总8页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老子四章》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死而不亡者寿
B.治之于未乱
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A项,一般句式,“死而不亡者寿”的意思是: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B项,状语后置句,“治之于未乱”的意思是: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正常语序为“于未乱治之”。
C项,状语后置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意思是: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正常语序为“于累土起”。
D项,状语后置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正常语序为“于足下始”。
故选A。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曰余食赘行
B.其脆易泮
C.生于毫末
D.起于累土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和掌握通假字词的能力。
A项,“行”,同“形”,形貌;B项,“泮”,同“判”,分离;D项,“累”,同“蔂”,土筐。
故选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死而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
B.千里之行
复众人之所过
C.当其无
不失其所者久
D.凿户牖以为室
是以圣人欲不欲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而”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却”。
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C项,“其”都是代词,可译为“它,它的”。
D项,“以”:介词,用,拿,把/介词,因为。
故选D。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见者不明
明:明察
B.物或恶之
恶:凶恶
C.其未兆易谋
谋:解决
D.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B项,“恶:凶恶”错误,“物或恶之”的意思是:谁都厌恶它们。所以“恶”的意思是“厌恶”。
故选B。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B.其脆易泮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掌握通假字的能力。
A项,“行”同“形”,形体;
B项,“泮”同“判”,分离;
C项,“龟”同“皲”,皮肤冻裂。
故选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矜者不长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凿户牖以为室
客得之,以说吴王
D.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指大葫芦。
C项,介词,把;介词,凭借。
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
故选D。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企者不立
企:踮起脚跟
②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③自是者不彰
彰:明显
④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处:为,做
⑤复众人之所过
复:恢复
⑥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⑦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拙:不善于
⑧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实:充实,填塞
A.①⑥
B.②⑦
C.③⑤
D.④⑧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②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伐”,夸耀;③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彰”,清楚,指明辨是非;⑤弥补众人犯下的过失,“复”,弥补、补救。
故选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特地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指出事物是由“有”“无”两者结合而成,从而可以“利”和“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C项,“‘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正确理解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故选C。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带着读者认识天地、刍狗、器狐、车子、屋室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
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论述了“有”与“无”——实在之物与虚空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
。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
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屋室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器、室带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
),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如果没有虚空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盛装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同理,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弄虚作假
实有
觉察
显现
B.弄虚作假
实用
观察
展示
C.故弄玄虚
实有
觉察
展示
D.故弄玄虚
实用
观察
显现
10.下列选项中的破折号与文中“‘有’与‘无’——实在之物与虚空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阿然——”他对着在海里冲浪的女朋友大喊道。
B.“人生中总有些事悔不当初——你看微博上那个热搜没有?”她对着同学悄声说道。
C.迷雾散开,一个身材高大、面容冷峻的人——苏伏跳了进来。
D.“亲爱的罗曼·罗兰,你不知道我多么爱你。——还有你笔下的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车子无法载人运货,就是因为车子没有“无”,无法行驶
B.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载人运货,根源在于无法行驶
C.车子无法行驶就是因为没有“无”,载人运货也就没法实现
D.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房屋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B.如果房屋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C.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D.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显而易见地发挥了作用。
【答案】
9.C
10.C
11.D
12.B
【分析】
9.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正确辨析词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词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弄虚作假:耍花招儿,欺骗人。根据语境,老子的学说不应该是“假”,应用“故弄玄虚”。可以排除AB;
实有:实际拥有。实用:①实际使用。②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根据后文“虚空的东西”可知,应用“实有”。可以排除D。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觉察:发觉;看出来。前者侧重强调过程,后者侧重强调结果。根据语境,应用“觉察”。
显现:呈现;显露。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后者更具有主动性。根据语境“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出来”来看,应用“展示”。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浏览选项,排除有错误的句子即可。
C项与题干中的破折号均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A项,破折号标示声音的延长。
B项,破折号标示话题的转换。
D项,破折号标示话题的中断或间隔。
故选C。
11.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根据括号后“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可知,括号里的内容应该从反面论证“无”的作用。由此排除A、C两项;
比较B、D两项,D项体现了“无法行驶”与“无法载人运货”之间的逻辑关系,且其表述与后文的“……也就……”衔接紧密。
故选D。
12.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主语不同时,关联同语应该放在主语之前,应将“如果”调至“房屋”前。可以排除CD;
二是结构混乱,可删除“是显而易见的”。可以排除A,只有B项完全修改正确。
故选B。
【点睛】
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句,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
13.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用_________来治理人民,孟子主张用________来治理人民。
14.孔孟提出治国理念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
【答案】
13.
道德
仁政
14.①如果用政令、刑法来治理人民,人民只求免于受惩罚而缺乏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治理人民,则能使人民有归附之心。②如果用怜悯之心治理人民,那么治理天下则易如反掌。
【分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采用填空题的方式进行考查,主要是考查孔子和孟子治理人民的主张。先看材料一,这则材料源自《论语》,展现的是孔子的观点,由“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比较来看,前者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而后者的结果是“有耻且格”,由此可知,孔子显然认为应该用道德来治理人民。再看材料二,这则材料源自《孟子》,这段材料先总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指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的结果,即“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而这“不忍人之心”就是指仁政。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段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孔孟提出治国理念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然后明确孔孟的治国理念的内容,再分析其提出这一理念的依据。结合第一题可知,孔子的治国理念是用道德来治理人民,结合材料可知,孔子将政令刑法治理人民的结果和用道德治理人民的结果进行比较,由此得出治国的理念;而孟子的治国理念是施行仁政,结合材料二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如果用仁爱之心来治理人民,结果是“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即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由此得出治国的理念。
【点睛】
参考译文:
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论语?为政》)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孟子?公孙丑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答案】
15.B
16.C
17.A
18.(1)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
(2)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分析】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先了解句意为: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然后利用句式对称和语法知识断句。观察本句的句式是对称的,“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这三个相同的句式形成排比,所以应在这三个句子之后停顿。且句子的主语分别是“鸟”“鱼”“兽”,谓语分别是“吾知其能飞”“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所以可以在“鸟”“鱼”“兽”三个主语后停顿。排除A、C项。“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句式也对称,主语分别是“走者”“游者”“飞者”,所以应在三个主语前停顿。排除D项。故选B。
16.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C项,错在“位高于太师”。古代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傅位次于太师。故选C。
17.试题分析: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A项,错在“跟儒家……的思想完全相同”。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但是不得志时是不同的。儒家主张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像草一样漂泊。故选A。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1)题得分点:“贾”是商人,补出“深藏”的宾语“货物”,“虚”意思是“什么东西都没有”。“盛德”是“高尚品德”。第(2)题得分点:“合”意为“合并”,“离”意为“分离”,“岁”意为“年”,“霸王者”意为“称王称霸的人”。
【点睛】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四、句子默写
19.填空。
(1)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2)
后生可畏,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3)____________________,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____________________,少则得,多则惑。(《老子》)
(5)大直若曲,大巧若拙,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
(6)非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孟子》)
(7)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引发后人共鸣。
【答案】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道听而途说
敝则新
大辩若讷
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详解】
此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1)要在理解“省”含义的基础上强化书写;(2)不要漏掉虚词“之”“也”;(3)不要漏掉“而”;(4)要在理解“敝”的含义的基础上强化书写;(5)注意“辩”“讷”的写法;(6)注意“箪”的写法;(7)注意“似”的写法。
五、情景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四章》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指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阐述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其坚不能自举也
(则)瓠落无所容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小题1的提示在于“人贵有自知之明”,据此对应原文比较简单,要注意“知人者智”中“知”与“智”不能混淆了,二者不能调换位置;小题2非常简单,但是难点在于“史”和“野”二字的位置,不能互混了,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小题3的提示是“装上水后的状态”“剖成瓢后的状态”,据此对应原文中“不能自举”和“无所容”,要注意难写字“瓠”的写法;小题4可以根据题干中“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的提示,可回忆原文“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一句,然后就可以顺利背出下一句了;小题5的提示是“不论身份高低”“加强个人品行修养”,填写较为简单,但要注意不可将“壹”写成“一”,且在写“壹”字时,不要少横缺点;写“以至于庶人”时不要丢掉了介词“于”。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以树木为例,形象说明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三十辐
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辐”、“毂”。
六、语言表达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真水无香,大音希声。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不争之争,知足之足”等,都告诫我们,不要刻意去获取功德,

,刻意地去树碑立言。人生在世,岁月短暂,如果整天满脑子想着去立大德、建伟功、撰巨言,

,或者总是感叹命运不济,怨天尤人,


答:①


【答案】①刻意地去追求功名
②而不屑于做小事
③也许最终一事无成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语句补写题,解答关键在于把握语段陈述的核心话题,梳理句间逻辑关系,依据相关提示语与相关信息提示,选用恰当的句式来表达。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3.《老子》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对老子的说法你有怎样的看法,借鉴文段的表达特色,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答案】老子的这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但我认为有失偏颇。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点睛】
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春秋战国时,淮河流域是老庄道教发源地。唐朝皇帝因和道教鼻祖老子李耳同姓,①,于是,老子故里亳州成为全国道教祭祀中心。据《亳州志》记载,州城中有寥阳万寿宫、玉清万寿宫,均祀老子。②:唐高宗李治曾亲自“如亳州,祀老子,追号太上玄元皇帝”,后又册封老君妻为“先天太后”,命令王公百官皆习《老子》;唐玄宗李隆基“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均见史州《皖志综述》)。从现有史料看,早期道教建筑一般也遵循传统的殿堂、楼阁、坛庙建筑所遵循的“礼制”,但在内部环境处理上,融入自家倡导的阴阳五行、冶炼丹药、学道成仙等。这些思想,③,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原因是道教起源于中国远古的巫祝。
【答案】①推崇道教②其他唐帝王也重视道教
③既有浓重的迷信色彩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以及阅读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所给材料龅堕鸯:善于唐朝皇帝重视道教。解题时,第一句可根据前后文语境,推知是皇帝推崇道教;第二句从后文语境中分析,表述的内容应该是其他皇帝也重视道教;第三句从前后文语境推敲可知是封建迷信色彩浓重。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七、微写作
25.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材料一
《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对我国2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首倡“敢为天下先”的口号,积极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事业。这一口号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前赴后继。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于1912年诞生了。
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孙中山“敢为天下先”赢得了“中华民国国父”之称。你如何看待“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呢?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答案】(1)赞同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观点。老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顺应自然,采用不争的态度,不自夸的人才能功绩昭彰,不自矜持的人才能长久。尤其是身处于春秋乱世,舍弃柔弱之体而去目空一切,事事争先,这样只能走向毁灭和死亡。老子以此自存于乱世,将学问自树一帜。自古及今成大事者,无不是先静观其变,只有在水到渠成之时才果敢地行动。而那些争先者,虽极聪明,但耐不住寂寞,在成事之前盲目行动,结果被撞得头破血流,甚至丢失了性命。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为人不妨更为谦和,与世无争。
(2)赞同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观点。“敢为天下先”意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建功立业。孙中山先生面对晚清民不聊生的现状,抛弃医生的职业,勇敢地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带领无数志同道合者努力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在孙中山先生的身上体现出了一个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者的优秀品质。而今国家正走在复兴之路上,国内面临着改革深化的困难,国际上竞争日趋紧张,这更需要我们秉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像孙先生一样勇敢地承担起作为一个有良知、有责任的中国人的义务,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应有的光与热。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篇阐述自己观点的微写作。做这道题,分两步,一是表达观点;二是阐述理由。表达观点及理由的微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篇小议论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阐述理由应该有理有据,理论分析和事实论证双管齐下,更为饱满。理论上,可以使用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等。
本题具有思辨性,老子和孙中山的观点,都有合理的地方,可以联系自己的积累谈看法。赞同老子的观点,可强调不争之德;强调无为;强调生于乱世,要学会不争,才能长久;等等。赞同孙中山的观点,可强调开拓创新敢于争先;强调建立功业,实现价值;强调以天下为己任,心系苍生;强调奋发向上,勇于献身;等等。
【点睛】
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
26.老子说:“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你如何看待“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不少于200字。
【答案】老子一直推崇柔弱,不提倡坚强,越柔弱的,活得越好。牙齿坚硬,舌头柔软,当我们老去,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遇到暴雨大风,小草随风而动,但大树经常被吹断或者连根拔起。现在很多人都用微博,看看微博上女生对自己的称呼。自称“人家”的女生,基本上啥工作都不用做,有男生会替她做掉大半;自称“我”的,全部工作都是她自己的;自称“姐”或者“爷”的,得连男人的活都是她干的。相对来说,女人柔弱,男人坚强,据统计女人的平均寿命要比男人高几岁。柔弱总是跟生相关,坚强总是跟死相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柔弱与大道性质相符。树根和树枝比,树根更强大,但树枝在上根在下;大地和生物比,大地比生物更强大,但大地一直在我们脚下;最强大的人一般都不显山露水,一天到晚吹嘘自己的人大多不是什么高手,金庸小说中武功深不可测的是那个扫地僧。
【详解】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意思是: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有两重意思:强大的一方总是处于不利的一面,柔弱总是有利的;真正强大的一方,应该放低姿态,这才合于道。这是告诫做人的道理,不能太过刚强和好胜,学会谦虚和低调。正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不足胜有余。围绕这个道理来进行阐述就可以了。
试卷第18页,总18页
试卷第17页,总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