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6《兼爱》同步课时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6《兼爱》同步课时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7 14:03:36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兼爱》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

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2.下列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如“三十辐,共一毂”。辐辏,是指人或物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聚集,也作“辐凑”。
B.敬称用来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如《五石之瓠》中“今子有五石之瓠”中的“子”和“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的“夫子”都是敬称,译为“您”。
C.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亏兄而自利
A.木直中绳,以为轮
B.舞幽壑之潜蛟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毕礼而归之
4.下列特殊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察此何自起
A.其斯之谓与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小子何莫学夫《诗》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治乱者何独不然
非不呺然大也
B.不知乱之所自起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故亏父而自利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D.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攻:治疗
②故亏兄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③君之不慈臣
慈:慈爱
④盗爱其室
室:家
⑤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家:家庭
⑥具此而已矣
具:完备,齐全
⑦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施:实行
⑧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阻
A.①④
B.③⑥
C.②⑦
D.⑤⑧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墨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天下“非儒即墨”,墨子甚至可以和孔子
。实际上,墨子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还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墨子的著作中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被尊为“科圣”。
在力学方面,墨子首先定义了力。《墨经》中说:“力,刑之所以奋也。”即物体运动是因为有力的作用。(
)。墨子的另一重要
是提出了杠杆原理。早于阿基米德200多年,墨子就对杠杆平衡原理有过深刻的
。他将阻力称为“重”,阻力臂叫“本”,施力叫“权”,施力臂叫“标”。《墨经》说,“衡而必正,说在得”,“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意思就是如果两边重量相等,则杠杆必定是
的,如果在其中一边增加重量,另一边必然会下垂。权重相当,即施力和阻力相当的时候,才能两边平衡。这时必定是“本短标长”,即阻力臂短于施力臂。如果在两边增加相等重量,则“标”这一端必定下垂,这种情况就叫“标得权”。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并驾齐驱
贡献
诠释
水平
B.等量齐观
奉献
诠注
平衡
C.等量齐观
贡献
诠注
水平
D.并驾齐驱
奉献
诠释
平衡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墨子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将其尊为“科圣”。
B.墨子在其著作中论述了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被尊为“科圣”。
C.墨子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被尊为“科圣”。
D.墨子的著作中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将其尊为“科圣”。
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牛顿第一定律与其理论相似,也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力学基础
B.奠定现代物理学中力学基础的牛顿第一定律与其理论相似
C.这与奠定现代物理学中力学基础的牛顿第一定律是相似的
D.牛顿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力学基础上的贡献与墨子是相似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_
__的成就: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河道萎缩态势初步得到
,流城用水增长过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加快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_
__,百姓生活得到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
),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
10.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举世闻名
遏制
涌现
改善
B.举世瞩目
遏制
涌现
改善
C.举世瞩目
限制
出现
改变
D.举世闻名
限制
出现
改变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黄河流域治理工作难度很大,绝非朝夕可成
B.一些突出的问题在当前黄河流域仍然存在
C.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D.黄河流域治理工作是-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B.重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C.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生物多样化明显提高。
D.重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生物多样化明显提高。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特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念,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天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
B.国,指诸侯国;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远鄙,指远方边邑;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C.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D.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
15.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B.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2)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17.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
四、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2)在《逍遥游》里,庄子指出,人要有定力与辨别力,以便能分清内心与外物,辨别光荣和耻辱,表达此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______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写洪州尽是名门望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在世间的时间很少,已在弥留之际的四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南山的美景与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揭露并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疯狂掠夺财富并大肆挥霍的行径。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细委婉,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五、句子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青冥浩荡不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若合一契,______________,不能喻之于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长安秋望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典出《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②典出《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紫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2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长安景色,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清晨时分,云雾在缓缓飘动,雄伟壮丽的宫阙在脚下浮动。
B.“紫艳”二字写出了菊花美丽的色泽,“静”写出了菊花娴雅的仪态,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
C.尾联使用了两个典故,言简而意深,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而又不能归去的惆怅情怀。
D.本诗写景富于变化,有全景描写,有仰视,有俯瞰,有动静结合;选取一系列的典型景物,清新恬静。
23.这首诗以“望”字来组织材料,着意写景,请问本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七、语言表达
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墨子》一书中“节用篇”详细论述了节约的好处和必要性。物质财富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墨子的观点是用财不费,去其无用,则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财富是生活的利用品,不是炫耀物。人类的发展无穷无尽,自然资源却日益减少。①
,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②
,衣服不能因为旧了就抛弃;饭菜不能因为不可口就浪费;家具不能因为不时髦就丢掉……节用是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好的道德风格;节用是爱物惜物的生活态度,济世利人福及子孙;节用是爱国爱自然的伟大情操,心胸宽阔境界高远;③
,为持久发展蓄存更大能量。节用的风俗应当伴随文明世代留传。
25.阅读下面的文字与图表,请为“别墨”下一个定义。要求:内容尽可能全面,不得超过50字。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别墨》篇,据《庄子?天下》篇,谓墨家两派,一为相里勤,二为南方之墨者,且谓两派“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是墨家之后人,于宗教的墨学之外,另分出一派科学的墨学。此派墨家自号为别墨。别墨,犹言新墨。于是以为今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皆为别墨所作。据胡氏之说,则相里勤、五侯之徒,与夫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均由墨家而流为专门名家矣。其表如下:
2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②_______。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③___________。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八、名著阅读
2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墨子·非攻上》)
武王践功①,梦见三神曰:“予既沉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②商之③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已克殷,成④帝之来⑤,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⑥四夷,而天下莫不宾。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
(《墨子·非攻下》)
[注]①践功:即位。②反:同“翻”。③之:“作”字误写。④成:完成。⑤来:同“赉”,赏赐。⑥维:同“于”。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墨子的_____________主张。
(2)武王身为商纣之臣却举兵诛纣,而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为什么呢?请结合第二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非攻上
《墨子》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荀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本文与《兼爱》在说理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墨子·兼爱中》)
30.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31.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大略》)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防子之身乱之矣!”
(《墨子·公孟》)
32.上述两段文字都强调了_______________(填成语)的重要性。
33.荀子与墨子的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节选自《荀子·大略》)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
(节选自《墨子·公孟》)
34.上述两段文字都从____________(填成语)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35.荀子与墨子二人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
36.《荀子·大略》一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材料二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材料三“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37.材料一“适”“莫”分别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

38.有人解释材料三“无友不如己者”一句中“如”为“比得上”,认为本句所表达意思是“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你同意吗?结合材料一二说说理由。
39.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概括其体现的孔子对于“乐”的认识。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②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③子谓《韶》(1):“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2)“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注释:(1)《韶》:歌颂舜因文德受到尧禅让的音乐。(2)《武》:歌颂武王灭商功绩的音乐。
40.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
(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概述:
思想:
九、微写作
41.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下,墨家的“兼爱”思想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请以此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文段。不超过250字。
42.鲍鹏山先生在《寂寞圣哲》一书中将墨子看作“向帝国挑战的剑侠”,认为墨子勇敢地向周王朝发起挑战。请结合本课《兼爱》所学,写一段文字,说说你的理解。200字左右。
试卷第12页,总12页
试卷第11页,总12页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兼爱》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

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子,运用熟语的能力。
题干句意为:爱护和尊敬别人的人必然被人爱护和尊敬,而厌弃和憎恶别人的人也必然被人厌弃和憎恶。可以解读为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
A.意思为要懂得感恩;
B.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C.对待朋友要讲诚信;
D.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强调要勇于回击对方。
只有B项涉及双方关系。
故选B。
2.下列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如“三十辐,共一毂”。辐辏,是指人或物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聚集,也作“辐凑”。
B.敬称用来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如《五石之瓠》中“今子有五石之瓠”中的“子”和“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的“夫子”都是敬称,译为“您”。
C.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D项,“……‘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错误。古代“跬”指跨一脚。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亏兄而自利
A.木直中绳,以为轮
B.舞幽壑之潜蛟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毕礼而归之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例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亏。
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
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
故选C。
4.下列特殊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察此何自起
A.其斯之谓与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小子何莫学夫《诗》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特殊句式。
例句,宾语前置句。正确顺序为“察此自何起”。
A项,宾语前置句。意思是“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谓语动词“谓”应放在宾语“斯”之前。
B项,宾语前置句。“而今安在哉”应为“而今在安哉”。
C项,宾语前置句。正确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D项,一般疑问句。
故选D。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治乱者何独不然
非不呺然大也
B.不知乱之所自起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故亏父而自利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D.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然:代词,这样;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
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C项,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
D项,焉:连词,于是;疑问代词,哪里。
故选B。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攻:治疗
②故亏兄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③君之不慈臣
慈:慈爱
④盗爱其室
室:家
⑤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家:家庭
⑥具此而已矣
具:完备,齐全
⑦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施:实行
⑧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阻
A.①④
B.③⑥
C.②⑦
D.⑤⑧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⑤“犹有大夫之相乱家”翻译为“仍然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故“家”翻译为“卿大夫的封地”;
⑧“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翻译为“又怎么可以不禁止恶行而鼓励善行呢?”故“劝”翻译为“鼓励”。
故选D。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墨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天下“非儒即墨”,墨子甚至可以和孔子
。实际上,墨子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还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墨子的著作中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被尊为“科圣”。
在力学方面,墨子首先定义了力。《墨经》中说:“力,刑之所以奋也。”即物体运动是因为有力的作用。(
)。墨子的另一重要
是提出了杠杆原理。早于阿基米德200多年,墨子就对杠杆平衡原理有过深刻的
。他将阻力称为“重”,阻力臂叫“本”,施力叫“权”,施力臂叫“标”。《墨经》说,“衡而必正,说在得”,“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意思就是如果两边重量相等,则杠杆必定是
的,如果在其中一边增加重量,另一边必然会下垂。权重相当,即施力和阻力相当的时候,才能两边平衡。这时必定是“本短标长”,即阻力臂短于施力臂。如果在两边增加相等重量,则“标”这一端必定下垂,这种情况就叫“标得权”。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并驾齐驱
贡献
诠释
水平
B.等量齐观
奉献
诠注
平衡
C.等量齐观
贡献
诠注
水平
D.并驾齐驱
奉献
诠释
平衡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墨子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将其尊为“科圣”。
B.墨子在其著作中论述了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被尊为“科圣”。
C.墨子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被尊为“科圣”。
D.墨子的著作中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有人认为墨子是中国科学家的鼻祖,将其尊为“科圣”。
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牛顿第一定律与其理论相似,也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力学基础
B.奠定现代物理学中力学基础的牛顿第一定律与其理论相似
C.这与奠定现代物理学中力学基础的牛顿第一定律是相似的
D.牛顿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力学基础上的贡献与墨子是相似的
【答案】
7.A
8.A
9.C
【分析】
7.
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解答词语题,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三、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第一空处,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这里强调的是墨子与孔子的地位相当,应用“并驾齐驱”。
第二空处,贡献:①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②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奉献:恭敬地交付;呈献。语境强调墨子在科学领域的成就,选择“贡献”更合适。
第三空处,诠释:说明;解释。诠注:注解说明。“诠释”更强调从整体上的解释,更符合语境。
第四空处,水平:①跟水平面平行的。②在生产、生活、政治、思想、文化、艺术、技术、业务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平衡:①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②使平衡。根据语境,这里强调的是杠杆与水平面平行,应该用“水平”。
故选A。
8.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可在“很多”前加“有”,或改为“墨子在其著作中论述了很多关于物理、数学、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等;二是偷换主语,可将“被”改为“将其”。只有A项完全修改正确。
故选A。
9.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这里突出的应是墨子的理论,而A、B两项突出的是牛顿第一定律,D项突出的是牛顿,与前文衔接不连贯,排除。
故选C。
【点睛】
成语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思是约定俗称的。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就会导致理解不确切,由此而造成的运用错误,就属于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附带上一定的感彩,或褒义,或中性,或贬义。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_
__的成就: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河道萎缩态势初步得到
,流城用水增长过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加快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_
__,百姓生活得到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
),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
10.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举世闻名
遏制
涌现
改善
B.举世瞩目
遏制
涌现
改善
C.举世瞩目
限制
出现
改变
D.举世闻名
限制
出现
改变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黄河流域治理工作难度很大,绝非朝夕可成
B.一些突出的问题在当前黄河流域仍然存在
C.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D.黄河流域治理工作是-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B.重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C.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生物多样化明显提高。
D.重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生物多样化明显提高。
【答案】
10.B
11.C
12.A
【解析】
10.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本题: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字,形容名声非常大。
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第一空:结合语境“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取得的成就”应该是“举世瞩目”;
遏制:用强力制止或控制;
限制:限定使不超越某个范围、界限。
第二空:结合语境“河道萎缩态势”和“流城用水增长过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此处应该选择“遏制”;
涌现:人和事物大量出现。
出现:显露出来;产生出来。可以是实际事物,也可以是一种现象。
第三空:结合语境“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选择“涌现”;
改善:改变原有的情况使好一些。
改变:变化,事物产生显著的差别;改换;更改。
第四空:语境是“百姓生活”,应该是得到了“改善”;
故选B。
1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本题:
根据语境,陈述对象应该是“黄河流域”,结合上文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一转折,再结合下文“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说明此处应是“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故选C。
1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
画线句“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承接上文“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应该先表达“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是结果,由此分析:
A项,正确;
B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先“保护”后“修复”;
C项,“多样化……提高”搭配不当;
D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先“保护”后“修复”;“多样化……提高”搭配不当;
故选A。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特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念,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天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
B.国,指诸侯国;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远鄙,指远方边邑;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C.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D.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
15.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B.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2)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17.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
【答案】
13.C
14.B
15.B
16.(1)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
(2)所以,贤士是用来担任宰相的属官的。
17.墨子举这些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如果任用有德才的士人,就可以建立名声、成就功业。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列德”和“尚贤”对举,由“而”字连接,中间不能断开,说的是“古者圣王之为政”的特点,据此排除A、D两项;
“高予之爵”和“重予之禄”为对称结构,故应在“高”“重”之前断开,且“举”的宾语是“之”,动宾后要断开,据此排除B项。
故选C。
14.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国,指诸侯国”错误,“国”指国都。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B项,“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错误,从文中来看,“贤良之士”并非指“国之善射御之士”,而是指“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举,拿、把;授,授予;贤者,贤能的人;三者,指上文提到的高爵、厚禄以及政令决定权;为,因为。
(2)故,所以;所以,用来……的;为,担任,做;辅相,宰相;承嗣,即丞司,属官。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然后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观点是什么,接着分析这些例子的内容,分析例子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本段开头墨子提出的观点,以及举例之后墨子的总结。本段开头墨子说,“故古者圣王之为政……断予之令”,即圣王任用有德才的人不受身份限制;列举事例之后墨子提出“故得士则谋不困……则由得士也”,即总结前面事例中圣王任用有德才士人的益处。由此可知,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如果任用有德才的士人,就可以建立名声、成就功业。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墨子说:“比如想要增加这个国家擅长射箭、驾车的人,一定要使他们富足,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样以后,国家中擅长射箭、驾车的人就可以得到增加了。何况贤能的人又具有敦厚的德行,善辩的言谈,广博的学识呢,这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和社稷的良佐,也一定要使他们富足,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样以后,国家的贤能之士也就可以得到增加了。”
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国政,说道:”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让他富有,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让他尊贵,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与他亲密,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与他接近。”因此,国家中富裕而显贵的人听到这话,都回来商量说:“先前我们所凭借的是富贵,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贫贱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说:“起初我们所凭借的是与君主的亲密关系,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关系疏远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在君主身边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说:“起初我们所凭借的是在君主身边,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不在身边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远离君主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说:“我们先前因为远离君主而无所凭借,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不在身边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等到边邑郊外的臣子,宫中的宿卫之官,国都中的一般人,四方边地的人听到了,都争先做合乎道义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君主用来役使臣下的,只有一种东西;臣下借以侍奉君主的,只有一种途径。就好像富足的人家,有高墙和很大的屋子,墙修完了,仅在墙上开一扇门,有盗贼进入,关闭他进来的门再寻找他,盗贼就无从出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君主抓住了关键。
“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按德行排列位次,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田和工坊中的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给予他很高的爵位,给予他很多的俸禄,任用他来做事情,给他决断的权力。就是说:如果爵位不高,那么百姓就不敬重他;如果俸禄不多,那么百姓就不会信任他;如果在施行政令时没有决断权,那么百姓就不会畏惧他。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所以在那个时候,按德行来排列位次,按官级担任职务,按照功劳来决定赏赐,衡量功绩而分发俸禄。因此,官员并不会永远富贵,百姓也不会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出以公心,抛开私怨,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时候尧在服泽的北边提拔了舜,把政事交给他,天下太平;大禹在阴方之中提拔了伯益,把政事交给他,九州统一;商汤在厨房里提拔了伊尹,把政事交给他,他的治国谋略得以施行;周文王在渔猎者中提拔了闳天和泰颠,把政事交给他们,西方的人臣服。所以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有优厚俸禄和尊贵地位的大臣,也没有不谨慎警惕施政的;即使是农田与工坊中的人,也没有不竞相劝勉而崇尚德行的。所以,贤士是用来担任宰相的属官的。因此得到了士的辅佐,谋划国事就不会陷入困境,身体就不会劳累。功成名就,美善彰显而丑恶杜绝,这是得到了贤士的缘故啊。”
四、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2)在《逍遥游》里,庄子指出,人要有定力与辨别力,以便能分清内心与外物,辨别光荣和耻辱,表达此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______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答案】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都属于理解性默写,其中一篇初中内容,两篇属于高中范畴。《逍遥游》的默写有一定难度,其它两小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调动自己平时积累,理解题目,进而答题。
【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该题侧重理解性默写,平时在背诵过程中也要理解诗句内容,同时也要把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如“拂”“辩”“砺”“己”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
古诗词默写是多年高考必考点之一,在高考语文卷中占据重要地位,课内的名句名篇仍然是考查的重点,大纲规定必背篇目是重中之重。理解型默写题,近年来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记得准、写得对、看得清。不能光背不写,光记不辨。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写洪州尽是名门望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在世间的时间很少,已在弥留之际的四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2)闾阎扑地,
钟鸣鼎食之家
(3)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题属于补写式默写,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已、谏、闾阎、鼎、奄。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南山的美景与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揭露并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疯狂掠夺财富并大肆挥霍的行径。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细委婉,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答案】(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1)句中,“南山的美景”已提示了“南山”,“自得的心境”暗含了“悠然”,较易想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句中,根据“疯狂掠夺财富并大肆挥霍”“比喻、对比”等提示可锁定“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要注意“锱铢”的写法。(3)句中,根据“以比喻写音乐”“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的提示信息可以圈定重点语句,再根据“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细委婉”即可确定目标句。
五、句子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青冥浩荡不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若合一契,______________,不能喻之于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答案】(1)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2)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未尝不临文嗟悼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或者增减字数,注重题中给出内容的暗示等。如第(1)小题中,分析“青冥浩荡不见底”,由上下句的对应关系,把握要默写的语句的节奏等。第(2)小题中,根据“木受绳则直”对应默写“金就砺则利”,就不会漏字,另外,要牢记“砺”“利”的写法。第(3)小题中,要注重“嗟悼”的正确写法。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长安秋望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典出《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②典出《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紫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2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长安景色,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清晨时分,云雾在缓缓飘动,雄伟壮丽的宫阙在脚下浮动。
B.“紫艳”二字写出了菊花美丽的色泽,“静”写出了菊花娴雅的仪态,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
C.尾联使用了两个典故,言简而意深,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而又不能归去的惆怅情怀。
D.本诗写景富于变化,有全景描写,有仰视,有俯瞰,有动静结合;选取一系列的典型景物,清新恬静。
23.这首诗以“望”字来组织材料,着意写景,请问本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22.C
23.①首联是作者对长安的概览,呼应了标题。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②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描绘了一幅残星点点,雁阵南飞,人倚高楼,笛声悠悠的深秋画卷。
【分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
A.“伴随着丰富的联想”错误,诗歌题目是“长安秋望”,因而这些景致都是诗人拂晓时亲眼所见;
B.“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错误,颈联中,诗人看到枯枝败荷的深秋景致,内心是惆怅伤感的;
D.“选取一系列的典型景物,清新恬静”错误。由“云物凄清拂曙流”“残星几点雁横塞”“红衣落尽渚莲愁”等诗句中的意象可以看出,这些景象是凄清、伤感,令人酸楚惆怅的,而不是“清新恬静”的。
故选C。
2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形象以及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先理解这两联的意思,把握这两联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合到一处有什么效果。接着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描绘的画面。审题的重点是“望”字。“望”,有远望,有近观;有仰望,有俯瞰。概括起来就是远近结合、俯仰结合。“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是作者远望所见,是长安全景的概览,呼应了标题。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运用了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的是残星寥落,雁阵南归,人倚高楼,笛声悠扬的画面。作答时,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哪里是动,哪里是静;哪里是眼观,哪里是耳闻。总之,不能脱离文本进行分析。
七、语言表达
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墨子》一书中“节用篇”详细论述了节约的好处和必要性。物质财富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墨子的观点是用财不费,去其无用,则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财富是生活的利用品,不是炫耀物。人类的发展无穷无尽,自然资源却日益减少。①
,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②
,衣服不能因为旧了就抛弃;饭菜不能因为不可口就浪费;家具不能因为不时髦就丢掉……节用是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好的道德风格;节用是爱物惜物的生活态度,济世利人福及子孙;节用是爱国爱自然的伟大情操,心胸宽阔境界高远;③
,为持久发展蓄存更大能量。节用的风俗应当伴随文明世代留传。
【答案】(1)适度的循环利用自然资源
(2)节约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3)节用是持之以恒、聚沙成塔的积累。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提示语如此题中的“自然资源”“节约”“节用是”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提示性的词语。第一空注意后语境“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第二空,注意后面的“节用是一种行为”;第三空,注意前文“节用是爱国爱自然的伟大情操,心胸宽阔境界高远”和分号。
【点睛】
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
25.阅读下面的文字与图表,请为“别墨”下一个定义。要求:内容尽可能全面,不得超过50字。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别墨》篇,据《庄子?天下》篇,谓墨家两派,一为相里勤,二为南方之墨者,且谓两派“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是墨家之后人,于宗教的墨学之外,另分出一派科学的墨学。此派墨家自号为别墨。别墨,犹言新墨。于是以为今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皆为别墨所作。据胡氏之说,则相里勤、五侯之徒,与夫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均由墨家而流为专门名家矣。其表如下:
【答案】“别墨”是指以相里勤以及“南方之墨者”为代表的主张“诵《墨经》”但又与传统墨家观点有分歧的新墨学派。
【详解】
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的基本“公式”是“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被定义概念”是小概念,暂且用“小”来代替,“邻近大概念”是“被定义概念”的上一级概念,暂且用“大”来代替;“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也用一个字“特”来代替。那么,下定义的“公式”可以简化为“小=特+大”。运用“公式”下定义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找“大”,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大概念。第二步,找“特”,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第三步,连接“小”与“特’加“大”,用“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这一“公式”来表述。
首先要明确下定义需要一个主干句,由句子“别墨,犹言新墨”可确定属概念——新墨家学派,然后明确代表人物,根据图表可知代表人物为“相里勤、五侯之徒和南方之墨者”,最后明确其主张以及与墨家的关系等即可,由句子“且谓两派‘俱诵《墨经》’”可知,其主张“诵《墨经》”,由句子“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可知,与传统墨家观点有分歧。按照公式,用一个单句的形式叙述出来即可,注意陈述语序。
【点睛】
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下定义时,所下定义的外延必须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定义概念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的概念,也就是说下定义不能同语重复;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不能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我赞同墨家的主张,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主张人人平等,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强调人权。在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为特权等级执政提供了依据。我们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的,同工同酬,我们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按题干要求描述规定情境。解答此题首先会翻译两句话,然后分析两人的观点并比较异同,最后阐述自己的看法。
①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是:“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女,推广开也去爱抚人家的儿女”。尊敬自己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然后再把这份爱传递给别人的老人、孩子,这是一种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
墨子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意思是:“对待别人的国家,要象对待自己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象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对待别人的身体,要象对待自己身体一样”。这是把别人以及别人的家、国当成自己、自己的家、国,这是一种无差别的兼爱。
但二者的共同点为都体现了爱的思想。
②联系实际时,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以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以从儒、墨兼同,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实际谈看法,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②_______。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③___________。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答案】人具有两重属性
必须接受礼仪的规范
这就与禽兽无异了(意思对即可)
【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本题补写时,注意抓住文段中的“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填写第一个空格;根据“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填写第二个空格的内容;根据“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填写第三个空格的内容。
八、名著阅读
2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墨子·非攻上》)
武王践功①,梦见三神曰:“予既沉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②商之③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已克殷,成④帝之来⑤,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⑥四夷,而天下莫不宾。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
(《墨子·非攻下》)
[注]①践功:即位。②反:同“翻”。③之:“作”字误写。④成:完成。⑤来:同“赉”,赏赐。⑥维:同“于”。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墨子的_____________主张。
(2)武王身为商纣之臣却举兵诛纣,而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为什么呢?请结合第二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非攻
(2)墨子主张“非攻”,而“诛”并不是“攻”。武王秉承天命,顺应民意,诛杀暴君,还天下太平,恰恰是行圣王之道,所以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以此观之,墨子为民立场鲜明,他反对的是不义,战争,并不反对正义战争。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原文的意思,然后进行分析总结。
(1)第一则材料墨子指出有些人不辨黑白,不能分清楚道德与不道德,不能正确对待义和不义,攻打他国是不义的;第二则材料举了武王诛纣的例子,说明,“诛”是诛杀不义,“诛”不是“攻”;综合两则材料来看,都是阐述了墨子的“非攻”主张。
(2)墨子虽然主张“非攻”,但是并不是完全反对战争,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正义之战,他也是赞同的。墨子主张“非攻”,而“诛”并不是“攻”,武王秉承天命,顺应民意,诛杀暴君,还天下太平,恰恰是行圣王之道,所以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
参考译文:
现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明白是不对的。大的错事如攻打他国,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义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区别吗?!因此可知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与不义上,思想认识是很混乱的。
(《墨子·非攻上》)
周武王即位,梦见三位神人说:“我已经使殷纣沉湎在酒色之中,你去攻打他,我一定是你战胜他。”武王于是去攻打纣这个疯子,灭商兴周。上天赐给武王黄鸟之旗。武王既已战胜殷商,承受上天的赏赐,命令诸侯分祭诸神,并祭祀纣的祖先,政教通达四方,而天下没有不归附的,于是继承了汤的功业,这即是武王诛纣。如果从这三位圣王来看,则(他们)并非“攻”,而叫做“诛”。
(《墨子·非攻下》)
2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非攻上
《墨子》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荀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本文与《兼爱》在说理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都是采用比喻说理,层层递进,说理透彻有力。《非攻上》从窃人桃李到偷狗猪鸡,再到取人马牛,再到杀不辜人,点明都是“不义”的行为,而且程度由浅入深,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为什么攻打别人的国家,使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强权者却得到赞誉呢?这样,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不义”战争,从而揭示出“不义”战争才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横尸荒野的罪魁祸首。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比较论证方法的基本能力。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都是采用比喻说理,层层递进,说理透彻有力。《非攻上》是一篇体现墨家反对掠夺性战争的文章。它通过层层比喻和推论,抨击了攻掠他国的不义战争。文章从偷盗行为说起,逐层推进,论证了损人越甚越不义、罪越大的道理,从而说明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在先秦诸子里,墨子的论辩特别富于逻辑性,而且恳切动人。阅读这篇文章,你能体会到这个特点吗?《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以其亏人愈多。荀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意思是“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即从窃人桃李到偷狗猪鸡,再到取人马牛,再到杀不辜人,点明都是“不义”的行为,而且程度由浅入深,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第二段“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意思是“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为什么攻打别人的国家,使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强权者却得到赞誉呢?这样,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不义”战争,从而揭示出“不义”战争才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横尸荒野的罪魁祸首。
【点睛】
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它与修辞手段的比喻及类比论证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的地方。类相异,这点与比喻相同;理相同,则与不具有论证作用的比喻相异。理相同,这点与类比论证相同;然而它只要求道理真,却不必是事件的真实,这点则又与类比论证相异。
参考译文: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辩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
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墨子·兼爱中》)
30.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31.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答案】
30.孔子和墨子都主张“爱人”。
31.孔子的主张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主张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
【解析】
30.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常见题目类型:简单记忆型
情节概括型
结合表达型
简评推荐型。复习重点:①
识记作者(含国籍)及作品风格或主题。②仔细体会作者的意图,概括小说故事情节。③品味小说的精彩片断,结合人物描写,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分析孔子和墨子的主张,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式来概括,由“汎爱众”和“夫爱人者”可知孔子和墨子都主张“爱人”。
31.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
分析孔子和墨子的主张的差异,也要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来把握。结合“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孔子主张的“爱人”是由近到远,有亲疏之别的,先是爱父母兄弟,然后是爱众人;墨子则主张“兼相爱”,即无差别地爱,人们普遍互相友爱。
【点睛】
高中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赏析能力相对强得多,初次接触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就有较高的起点,较广的视野。因此,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高中学生可以对原著进行精读。精读要求“循文入义”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旨,文循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文会、意会、情理、神会”的境界。即要求学生做到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总体布局、熟悉文学作品的大意,记忆其中重要的部分,又要让学生能抓着中心,细心揣摩某些精彩段落,做好读书笔记。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学业负担重,因此有些名著名篇可以采用泛读的方法。泛读是一种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示源探微、不究其深意的阅读方法。泛读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泛读书的书名、作者、前言、出版社、出版期,了解书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然后是略读正文,了解章节名称、文章的大大小小的标题和能反映书和文章的内容的字、句、段落;最后细读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
参考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谨慎而守信,博爱众人而亲近仁者。做到这些还有余力的话,就用来学习文献。”
(《论语·学而》)
墨子说:“用同时互相友爱、交相谋福利的方法去改变……那些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跟着爱他;使别人得利的人,别人也会跟着使他得利。”
(《墨子·兼爱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大略》)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防子之身乱之矣!”
(《墨子·公孟》)
32.上述两段文字都强调了_______________(填成语)的重要性。
33.荀子与墨子的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
【答案】
32.言行一致
33.荀子对治国者的建议:一定要摒弃言善行恶的伪善者。(或“荀子是从用人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的”)
墨子对治国者的建议:一个人言而不行,是不能治身的,而不能治身也就不能治国。(或“墨子是从修身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的”)
【解析】
3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信息,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上述两段文字都强调了……(填成语)的重要性”,然后浏览两段文字,找到二者共同强调的内容,再选择成语来概括。
在第一则材料中,荀子肯定了那些嘴里能讲出来,又能身体力行的人,说他们是国家的珍宝。在第二则材料中,墨子也说从事政务的人,一定要说到做到,否则就是自身混乱,自身都混乱了,又怎能治理好国家呢?由此可知,两则材料都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可以填写“言行一致”。
3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荀子与墨子的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然后浏览两则材料,理解二者的观点,概括二者的不同。
解答本题,可从二人所持观点的内容、看问题的角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由“治国者敬其宝……除其妖”可知,荀子是从用人的角度对治国者提出建议的,强调治国者应弃用言善行恶、言行不一之人。由“子不能治子之身……乱之矣”可知,墨子是从修身的角度对治国者提出建议的,强调要想治理好国家先要完善自身,做到言行一致。考生可以根据这些进行概括。
【点睛】
参考译文
嘴里能讲出来,又能身体力行的人,是国家的珍宝。嘴里不能讲出,但有实际行动的人,是国家的重器。嘴上讲得好,而行动上做不到的人,还能为国家所用。嘴上说的是善,而自身行的是恶,这种人,是国家的妖孽。所以治理国家的人,要尊重珍宝,爱惜重器,任用那些能用的人,而除去那些妖孽。
(《荀子·大略》)
墨子说:“从事政务的人,嘴中说的,自身一定要做到。你口中这样说,自己却不这样做,这是你自身的混乱。你不能治理自身,怎能治理国政呢?你姑且先防备你自身的混乱吧!”
(《墨子·公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节选自《荀子·大略》)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
(节选自《墨子·公孟》)
34.上述两段文字都从____________(填成语)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35.荀子与墨子二人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
36.《荀子·大略》一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案】
34.言行一致
35.荀子对治国者的建议:一定要弃言善行恶的伪善者。(或“荀子是从用人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墨子对治国者的要求:一个人言而不行,是不能治身的,而不能治身也就不能治国。(或“墨子是从修身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
36.对比论证,因果论证。
【解析】
3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原文的意思,然后进行分析总结。
第一则材料中荀子肯定了那些嘴里能讲,又能身体力行的人,说他们是国家的珍宝,第二则材料墨子也说从事政务的人,一定要说到做到,否则就是乱了自身,自身都乱了,又怎能治理好国家,故两则材料都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35.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题干是“荀子与墨子二人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是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再次基础上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荀子的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中“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来概括,这句话意思是“所以治理国家的人,要尊重珍宝,爱惜重器,任用那些能用的,而除去那些妖孽”,所以荀子的观点可概括为:一定要摒弃言善行恶的伪善者。这是荀子对治国者用人的建议。墨子的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中“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来概括,这句话意思是“说了,一定自身做到。今天你口说而不为,是你自身的不安定。你自己都不能管理自己,又怎么能治理国家的政治呢”,所以墨子的观点可概括为:一个人言而不行,是不能治身,而不能治身也就不能治国。这是墨子对治国者的要求。
36.
本题考查议论文段的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常见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然后结合文段分析。文段第一至四句,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国宝”“国器”“国用”“国妖”四种表现,第五句则在前文基础上,提出对待不同的人的不同方法。前后部分构成了因果关系。
译文:
嘴里能讲出来,又能身体力行,这是国家的珍宝。嘴不能讲,但有实际行动,这是国家的重器。嘴上讲好,而行动上做不到,还能为国家所用。嘴上说得漂亮,而行动上则为非作歹,这种人,是国家的妖孽。治理国家的人尊重珍宝,爱惜重器,任用那些能用的,而除去那些妖草。
先生墨子说:“执政的人,(既然)说了,(那么)一定自身做到。今天你只是动口说却没有实际行动,(这是)你的言论和行为错乱。你自己都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又怎么能够治理国家的政治呢?你姑且先防备你自身的矛盾吧!”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材料二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材料三“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37.材料一“适”“莫”分别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

38.有人解释材料三“无友不如己者”一句中“如”为“比得上”,认为本句所表达意思是“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你同意吗?结合材料一二说说理由。
【答案】
37.
亲厚
淡漠
38.(1)不同意。①材料一孔子强调与人交往要和义在一起,材料二提出与正直、诚信的人做朋友有益。(或提出不要与谄媚、虚伪、夸夸其谈的人作朋友)②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交友注重的是朋友的人格和精神追求,而非“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2)同意。①“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强调不去结交忠信(德行)还不如自己的朋友,这是对君子德行上洁身自好的要求。②与材料一材料二孔子交友看重朋友重义正直诚信等德行相符。
【分析】
37.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意义,一般要联系语境推断,将各个选项的解释代入原文,看是否合理。再者还可通过其在文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
无适也,句意为: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适:亲厚。
无莫也,句意为:只是按照义去做。莫:淡漠。
38.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无友不如己者”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而是“不要跟不是知己的人交朋友”。所以本题的解答有两种,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同意“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这里的比不上主要是“德行”是的比对,应为材料一和二都是从人的德行来说的,“义之与比”“益者、损者”。同意“不要跟不是知己的人交朋友”的,可根据材料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看人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所以孔子不会轻易拿别人跟自己比较,而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
【点睛】
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
(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由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读”。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一句原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材料二,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材料三,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是知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39.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概括其体现的孔子对于“乐”的认识。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②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③子谓《韶》(1):“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2)“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注释:(1)《韶》:歌颂舜因文德受到尧禅让的音乐。(2)《武》:歌颂武王灭商功绩的音乐。
【答案】答案要点:乐要以仁为基础,乐与礼能够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乐要兼具道德性和艺术性。
【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具体而言属于概括所给文字的内容主旨或观点态度。首先要细审题“概括其体现的孔子对于‘乐’的认识”,这里已经明确了中心论点“孔子对于乐的认识、看法或主张”。然后结合选文信息加以理解即可。选段有三,每一段作为一个层次,三个层次就是三种认识。会翻译就会概括,所以这道题关键点在于文言文翻译。文段①两个“而”都翻译成假设连词“如果”,如……何,固定结构,对……怎么办。大体意思是强调仁爱对于人的重要性,以及对于音乐的重要性。总而言之第①段层意为:音乐离不开仁义之心,此为答案点(1);文段②谈的是关于完美的问题,要聪明、淡泊(自制)、勇敢、多才艺,再加上礼乐的作用,就可以成为完美的人了。句中“文”,是修饰的意思。可见突出了礼乐对于完美人格的作用,此为答案点(2);文段③要结合注释来理解“《韶》乐歌颂有文德的音乐”,《武》歌颂的是武力征伐的功绩,结合文段,通过对比得出关系,可以推测出“尽善”指的是文德,“未尽善”指的是武力或战争等,正反对比中突出观点,音乐美重在表现仁德的思想内容,此为答案点(3)既要声音美,还要品德、人格美,这样的音乐才是尽善尽美。
【点睛】
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释:“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参考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如何能推行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如何能推行乐呢?”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孔子评论《韶》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却不够好。”
40.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
(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概述:
思想:
【答案】概述:
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
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点睛:对文学名著知识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考点,主要考查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的理解。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相关情节、主要的观点态度等。平时复习时,要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课文有总体的把握能力。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
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勇于作为。所以要约束他。”
九、微写作
41.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下,墨家的“兼爱”思想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请以此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文段。不超过250字。
【答案】“兼爱”思想创造地转化自爱自利为相爱相利。“兼爱”的互利性、互助性、对等性以及爱人若己的方式,使人与人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良性互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社会失序、人们的精神失守、道德失范、价值失衡,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学习墨子思想,借鉴其兼爱学说的精华,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微写作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主要内容,把握命题人的基本意图。本题属于议论类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作文要求以“兼爱”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文段。重点在于明晰墨家的“兼爱”思想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墨子的思想是现代急功近利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思想,与社会发展所倡导的价值观有共通之处。比如墨子的兼爱在很大程度上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凝聚剂,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而兼爱也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的意思是视人如己。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了视人如己的“兼爱”思想,大家相互间就更容易消除隔阂,开展正常交往。在和睦相处的情况下去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安定有序,并维护人民大众的整体利益,最终形成一个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作文要着重分析“兼爱”思想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42.鲍鹏山先生在《寂寞圣哲》一书中将墨子看作“向帝国挑战的剑侠”,认为墨子勇敢地向周王朝发起挑战。请结合本课《兼爱》所学,写一段文字,说说你的理解。200字左右。
【答案】墨子被称为向帝国挑战的剑侠,有两点依据:他是剑侠;他是在向一个有几百年赫赫历史与辉煌文化的古老帝国及其文化挑战。墨子最锋利的剑还不是他的守城之具,而是他思想的锋芒。这思想锋芒的寒光直逼一个大帝国的咽喉,使周王朝顷刻间失去了苟活的依据。他的剑锋有意指向周王以及周文化。“兼爱”是反对“礼”的等级尊卑制度,“尚贤”是反对“亲亲”的贵族封建世袭制度,“节用”“节葬”“非乐”是反对文饰。所以,墨子是“向帝国挑战的剑侠”。
【详解】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题干要求结合本课《兼爱》所学,写一段文字,说说你的理解。这是一篇议论类的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题,写作时要结合本课所学,分析墨子提倡的“兼爱”实质上就是反对“礼”的等级尊卑制度,也可联系墨子的其他主张,如“尚贤”是反对“亲亲”的贵族世袭制度,“节用”“节葬”“非乐”是反对文饰,等等,补充说明自己的观点。
试卷第34页,总34页
试卷第33页,总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