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人皆有不忍之心》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其中核心是“修身”。
C.孟子,名轲,字子奥,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D.墨子,即老聃,名翟,字伯阳,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文中常见文学常识的能力。
D项,“墨子,即老聃,名翟,字伯阳”表述有误。“老子”即老聃,字伯阳;不是“墨子”。
故选D。
2.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在明明德
B.先齐其家
C.事有始终
D.则近道矣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的现象。
A项,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
B项,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C项,事,意思为事情,取其本意无活用。
D项,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
故选C。
3.下列各项中,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B.物有本末
C.欲治其国者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答案】A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项,“大学”,古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B项、C项、D项,都没有古今异义词。
故选A。
4.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食无求饱
求:追求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D.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鄙俗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实词意思的能力。
B项,“敏于事而慎于言”句意: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该是状语后置句,因此“敏”作谓语,应当翻译成“奋勉
”。
故选B。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
B.小人,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也用于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
C.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D.《礼记·大学》中提出修身养性的八个条目是:格物、致知、诚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D项,“诚信”错,应为“诚意”。
故选D。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
(法国)卢梭
①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
②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我们看到《蜜蜂的寓言》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书中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乙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6.依据甲文,用判断句给“怜悯心”下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具备的定义。
7.依据甲文,以下不是霍布斯观点的一项是(
)。
A.因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所以人天生是恶人。
B.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恶的。
C.因为认为对同类无义务,所以人不对同类效劳。
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
8.甲文第①段划线部分两个“既然”领起两个方法相同的反驳,下列各项中与这两个反驳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物不变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生物不变论是一种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
B.生物不变论不符合事实,动物是发展变化的,植物是发展变化的,微生物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
C.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如果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差异很大。
D.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因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表明人从猿进化而来。
9.甲文第②段画线部分和乙文画线句在逻辑论证上有重要作用,且作用相同,请加以分析。
10.甲乙两文的理论思想有相通之处,请加以概括。
【答案】
6.怜悯心是在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的一种最应该具备的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最普遍和最有用的、合乎自然的人心(秉性或美德)。
7.D
8.C
9.都用了因果论证、例证、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等论证方法,结构关系呈现步步深入循序渐进,作用是由果溯因逻辑性强,层层深入有条有理,选材典型新颖,论证充分、深入、有力,具有可信度和说服性,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深入浅出。
10.孟子和卢梭都主张人性本善,它源于本性,也就是天生具有的温柔、善良、同情心,先天存在的自然情感,即自爱心和怜悯心。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下定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知下定义的公式,即“种概念(被定义概念)=特征+属概念”。根据题干明确种概念为“怜悯心”,结合甲文第二段确定属概念和特征,题干要求“用判断句给‘怜悯心’下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具备的定义”,判断句的表达模式为“什么是什么”,其中“内涵”,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禀,具体指概念的特征;“外延”,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也就是“属概念”。
结合“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分析,可知“属概念”(外延)指人的“心”(秉性或美德),特征(内涵)为:“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合乎自然”。根据以上内容和下定义的公式(判断句)组织成句即可。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在文中观点的能力。
结合第一段开头“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分析,可知ABC均正确,属于霍布斯的观点。
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因果逻辑错误曲解文意,结合“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分析,可知“人是宇宙的主人”属于结果,选项误表述为原因,另外遗漏了“唯一”,“自然权利互不妨碍”和文中表达的意思“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也不符合。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中相关信息运用了归谬法。是间接论证的方法之一,亦称“逆证”,一种反驳方法。先假定被反驳的观点是正确的,再从它推出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它是错误的。是一种有效的解释方法,特别是在进行正面的直接论证或反驳比较困难时,用归谬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A.抓住本源,即大家熟知的错误点来分析论证。
B.列举特例来证明普遍认知的错误。
D举名篇或者特例来证明观点的绝对性错误。
C.“如果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差异很大”,属于归谬法,即先认为观点正确,从而推出错误结论。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以及句子作用的能力。
结合甲文“既然……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分析,可见使用了因果论证。
结合“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分析,可见使用了对比论证。
结合“既然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分析,可见使用了假设(归谬)论证。
结合“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分析,可见还用了例证法。
结合“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分析,可见论证深刻有力,虚拟假设、正反对比中突出观点,事例典型新颖,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逐层深入进行分析,逻辑性强,条分缕析,井然有序。
结合乙文中“所以”“由此观之”“可见”等,可见因果逻辑性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分析,可见使用了例证法;结合“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分析,可见使用了正反对比(破立结合)论证法。不仅说服力强,具有可信性,典型事例增强论证的力度,深入浅出化陌生为熟悉,便于理解接受,讲道理和摆事实紧密结合行文严谨。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结合甲文第二段“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分析,可知人性善良。
结合乙文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分析,可知孟子主张人人都具有恻隐之心,这种善念无关利益名誉等虚名浮利,而是一种源自于本性的同情心。
【点睛】
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1.下列对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
B.自贼者也
贼:伤害
C.以羊易之
易:交易
D.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惜
12.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非恶其声而然也
彼恶知之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C.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而不足以举一羽
D.若火之始然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B.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
C.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我心里产生了触动
D.挟太山以超北海
一个人背着泰山超过渤海
1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段(1)中孟子高度重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心。
B.文段(2)中孟子亲眼看到梁惠王可怜牛,判断他可以实行王道。
C.两个文段中均采用的排比手法,凸显了孟子的雄辩语言艺术智慧。
D.两个文段中孟子都运用了喻证法阐述自身观点,让他人容易理解。
1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16.两则文段中都提到了“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天下可运于掌”,结合两则文段,归纳总结孟子治天下运于掌的前提条件及具体表现。
【答案】
11.D
12.A
13.D
14.B
15.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16.孟子治天下运于掌的前提条件是不忍人之心。
具体表现为“四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和“推恩”。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D.“爱:吝惜”错误,应为“吝啬”。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A.动词,厌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怎么”。
B.都是句末语气词,不译。
C.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D.都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D.“一个人背着泰山超过渤海”错误,“挟”意思是用胳膊夹住,“超”意思是跳过。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用胳膊)夹住泰山去跳过渤海。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言文的内容和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B.“孟子亲眼看到梁惠王可怜牛,判断他可以实行王道”错误,由原文“是心足以王矣。……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可知,孟子判断梁惠王足以称王于天下实行王道的原因是认为他“于心不忍”而不是“看到梁惠王可怜牛”。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是”,这;“端”,发端;“犹”,像;“四体”,人的四肢。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结合两则文段归纳总结孟子治天下运于掌的前提条件及具体表现,作答时先要理清文本层次思路,然后明确每段话的观点,最后再总结概括即可。
文段(1)孟子先明确观点“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接着进一步分析“不忍人之心”具体表现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最后总结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由此可知,文段(1)孟子指出“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前提条件是“不忍人之心”,具体表现是“四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文段(2)孟子由“是心足以王矣。……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一句先指出“不忍”这样的心足以称王于天下;然后进一步分析得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最后通过对比“不为”和“不能”总结出“故推恩足以保四海”的结论。由此可知,文段(2)孟子“天下可运于掌”的前提条件是“王之不忍”,具体表现是“推恩”。
综合以上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1)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
(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四、情景默写
17.根据语境默写名句。
(1)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在《<论语>十二章》里,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
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智者、仁者、勇者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或主张强加于别人。
(6)《礼记》中提出的大学之道的三条纲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礼记》,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原文说:“致知在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朝闻道
夕死可矣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小题1的提示很明显“为了捍卫道理,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据此可以轻易找到答案;小题2要根据“小人与君子的价值追求”来锁定“利”和“义”;小题3要关注提示“榜样”和“自我反思”的暗示,对应“见贤”和“见不贤”;小题4非常容易找到答案;小题5就是把“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或主张强加于别人”对应译回原文即可;小题6,关于“大学之道的三条纲领”,明确出现在本书第一章的开篇,很容易记起;小题7就是背诵原文的对应,比较简单。注意音近字如“喻、义、知、知至”等的写法,更要注意一些容易混淆、颠倒顺序的的词语,比如“喻于义、喻于利、内自省、知至”等。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承担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志向远大,正如《论语·泰伯》篇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里仁》篇中说,如果他人贤能,我们要“____________”;如果他人不贤能,我们要“____________”。
(3)《论语·阳货》篇中,孔子认为《诗经》有四个方面的作用,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弘毅”“省”“焉”“道”“怨”。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犹”“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语言表达
20.成语积累:请判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校长看到老师们工作十分辛苦,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忙到商店买了一些水果回来。(______)
(2)这就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原来是论妇女的,后来却扩而充之普遍应用起来。(______)
【答案】×
恻隐之心:对遭到不幸的人表示同情的心情。不合语境。
√
扩而充之: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充实内容。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对象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1)句中校长看到老师们工作十分辛苦,应该是深受感动,而非“同情”,故“恻隐之心”错误,语意不合语境。可以改为“关爱之心”。
(2)句中前语境为“原来是论妇女的,后来却”,可见应该是扩大了应用范围,恰合了“扩而充之”这个成语的意思,使用正确。
2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主张。其中,儒家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政治主张。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与礼来约束官员。与儒家“伦理学”的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在道家观念中,只有“无为而治”,不与民争,才能“无为而无不为”,矫治天下乱象。
【答案】关键信息:①诸子百家对吏治问题的主张不同:儒家主张遵循“伦理学”择贤执政,以德治官;②法家主张君主以“法”“术”控制百官;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详解】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主张”概括为:诸子百家对吏治问题的主张不同。“其中,儒家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政治主张。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与礼来约束官员”概括为:儒家主张遵循“伦理学”,择贤执政,以德治官。“与儒家“伦理学”的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概括为:法家主张君主以“法”“术”控制百官。“在道家观念中,只有“无为而治”,不与民争,才能“无为而无不为”,矫治天下乱象”概括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最后加以整理归纳,注意字数限制。
试卷第16页,总16页
试卷第15页,总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