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三单元《复活》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某中学青果文学社编辑校刊《千果流韵》,他们将文章分为若干组,现为每组文章拟一个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魅力见哥》《菊香》《丫儿》
第二组:《质疑伽西莫多》《也说民国的底气》《决不平庸—我眼中的孙少平》
第三组:《荀子,绚丽的社丹》《墨家的侠与义》《白马非马辩》
第四组:《网络,当负责任地言说》《不怕,我的中国男足》《足球,我们缺的是钱吗?》
A.凡人小事
悦读生活
走进诸子
我思我在
B.生活浪花
阅读生活
寸草春晖
我思我在
C.生活浪花
悦读生活
百家争鸣
课前演讲
D.凡人小事
阅读生活
思想火花
课前演讲
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审讯玛丝洛娃的过程中,检察官发表了洋洋洒洒的讲话。他从遗传学的角度认为玛丝洛娃多半生来带着犯罪的胚胎,最后由陪审员写定罪意见。聂赫留朵夫怕被人察觉他与玛丝洛娃的关系,不敢为她辩护。(《复活》)
B.玛丝洛娃上诉被驳回,是因为枢密官斯科沃罗德尼科夫认为聂赫留朵夫出于道德要求决定同卡秋莎结婚的想法,实在可恶之至。最终他以撤销原判理由不足驳回上诉。(《复活》)
C.聂赫留朵夫第二次去探监时,一个看守给他送了一封信,信是一个他曾经帮助过的叫薇拉的女士写给他的,信中请求他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牢房来,或者至少把她调到医院里做护士。(《复活》)
D.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跟平民站在一边,反对上层阶级,“公开抨击他认为虚伪和不公正的事情”。为此,他被流放西伯利亚,途中与玛丝洛娃相遇。(《复活》)
E.“……我决定要求她做我的妻子。”晚上点名的时候,西蒙松告诉聂赫留朵夫他想同玛丝洛娃结婚,聂赫留朵夫听到这个消息后,很痛苦,因为这样一来,他就不能以和玛丝洛娃结婚的方式来弥补他对玛丝洛娃犯下的罪过了。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象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乡野村夫的脸孔。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
),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3.文段中用到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
)
A.比喻
夸张
B.比喻
比拟
C.夸张
比拟
D.比拟
类比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中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个农村木匠之手建造了它
B.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
C.被一个农村木匠建造
D.农村木匠建造了它
5.下列各项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C.“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D.“真的?哈哈哈……我终于考上大学啦!我终于考上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位西方学者总结说:“一部西方小说史,就是一部不断淡化英雄的历史。”此话不仅对小说而言,也可以理解为对整个西方文学发展历程的总括:那正是一个脱离圣雄豪杰的神话传奇、不断向平民生活靠拢的过程。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明代“四大奇书”中,《西游记》说佛论道,离世俗生活甚远,可以____________。《三国演义》讲说纵横捭阖的帝王将相,让平民读者须仰视才见,令人不免脖子发酸。至《水浒传》讲说民间英雄豪杰传奇,已经向市井读者大大跨近了一步,不过打虎的武松,拔杨的鲁智深,到底还是身边难觅的超人。至世情小说《金瓶梅》,则开长篇小说专写市井人物的_________,读者在书中常能发现___________的影子,却再难见割据的雄主、超凡的英雄。——作者视点放得越低,文学进步的脚步就越大。这可能就是学者把《金瓶梅》推为“白话小说____________”甚至是“真正的小说”的重要原因吧。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按下不表
先例
下里巴人
分水岭
B.存而不论
先河
左邻右舍
里程碑
C.按下不表
先河
下里巴人
里程碑
D.存而不论先例左邻右舍分水岭
7.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作者视点放得越低,文学进步的脚步就越大”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C.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乐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D.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讲说纵横捭阖的帝王将相,让平民读者须仰视才见,不免脖子发酸。
B.《三国演义》讲说帝王将相的纵横捭阖,让平民读者须仰视才见,不免脖子发酸。
C.《三国演义》讲说帝王将相的纵横捭阖,让平民读者须仰视才见,令人不免脖子发酸。
D.《三国演义》讲说纵横捭阖的帝王将相,平民读者需仰视才见,令人不免脖子发酸。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你叫什么名字啊!”好色的庭长特别亲切地问第三个被告,“你得站起来,”他发现玛丝洛娃坐着不动,和颜悦色地说。
①玛丝洛身姿矫捷地站起来,现出唯命是从的神气,提起高耸的胸部,用她那双笑盈盈而略微斜睨的黑眼睛直盯住庭长的脸,什么也没回答。
“你叫什么名字?
“柳波芙。”她迅速地说。
聂赫留朵夫这时已戴上夹鼻眼镜,随着庭长审问,挨个儿瞧着被告。他眼睛没有离开这第三个被告的脸,想:“这不可能,她怎么会叫柳波芙呢?”他听见她的回答,心里琢磨着。
庭长还想问下去,但那个戴眼镜的法官怒气冲冲地嘀咕了一句,把他拦住了。庭长点点头表示同意,又对被告说:“怎么叫柳波芙呢?”他说。“你登记的不是这个名字。”
被告不作声。
“我问你,你的真名字叫什么。”
“你的教名叫什么?”那个怒容满面的法官问。
“以前叫卡吉琳娜。”
“这不可能,”聂赫留朵夫嘴里仍这样自言自语,但心里已毫不怀疑,断定她就是那个他一度热恋过,确确实实是热恋过的姑娘,姑妈家的养女兼侍女。当年他诱骗了她,后来又抛弃了她。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去想她,因为想到这事实在太痛苦了,这事使他原形毕露,表明他这个以正派人自居的人不仅一点也不正派,对那个女人的行为简直是十分下流。
对,这个女人就是她。这会儿他看出了她脸上那种独一无二的神秘特点。这种特点使每张脸都自成一格,与其他人不同。尽管她的脸苍白和丰满得有点异样,她的特点,与众不同的可爱特点,还是表现在脸上,嘴唇上,表现在略微斜睨的眼睛里,尤其是表现在她那天真烂漫、笑盈盈的目光中,表现在脸上和全身流露出来的唯命是从的神态上。
“你早就该这么说了,”庭长又特别和颜悦色地说。“你的父名叫什么?”
“我是个私生子,”玛丝洛娃说。
“那么按照你教父的名字该怎么称呼你呢?”
“米哈依洛娃。”
“她会做什么坏事呢?”聂赫留朵夫心里仍在琢磨,他的呼吸有点急促了。
“你姓什么,通常人家叫你什么?”庭长继续问。
“通常用母亲的姓玛丝洛娃。”
“职业呢?你做什么工作?”
玛丝洛娃不作声。
“你做什么工作?”庭长又问。
“在院里,”她说。
“什么院?”戴眼镜的法官严厉地问。
“什么院您自己知道,”玛丝洛娃说。她噗哧一笑,接着迅速地向周围扫了一眼,又盯住庭长。
她脸上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神情,她的话、她的微笑和她迅速扫视法庭的目光是那么可怕和可怜,弄得庭长不禁垂下了头。庭上刹那间变得鸦雀无声。接着,这种寂静被一个旁听者的笑声打破了。有人向他发出嘘声。庭长抬起头,继续问她:
“你以前没有受过审判和侦审吗?”
“没有,”玛丝洛娃叹了一口气,低声说。
“起诉书副本收到了吗?”
“收到了。”
“你坐下,”庭长说。
被告就象盛装的贵妇人提起拖地长裙那样提了提裙子,然后坐下来,一双白净的不大的手拢在囚袍袖子里,眼睛一直盯住庭长。
接着传证人,再把那些用不着的证人带下去,又推定法医,请他出庭。然后书记官起立,宣读起诉书。他念得很响很清楚,但因为念得太快,混淆了舌尖音和卷舌音,以致发出来的声音成了一片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令人昏昏欲睡。法官们一会儿把身子靠在椅子的这边扶手上,一会儿靠在那边扶手上,一会儿搁在桌上,一会儿靠在椅背上,一会儿闭上眼睛,一会儿睁开眼睛,交头接耳。有一个宪兵好几次要打呵欠,都勉强忍住。
几个被告中,卡尔津金颊上的肌肉不断抖动。包奇科娃挺直腰板坐在那里,镇定自若,偶尔用一只手指伸到头巾里搔搔头皮。
玛丝洛娃忽而一动不动地望着书记官,听他宣读,忽而全身抖动,似乎想进行反驳,脸涨得通红,然后又沉重地叹着气,双手换一种姿势,往四下里看了看,又盯住书记官。
聂赫留朵夫坐在第一排靠边第二座的高背椅上,摘下夹鼻眼镜,望着玛丝洛娃,他的内心展开了一场复杂而痛苦的活动。
……
“那么您对玛丝洛娃有什么看法?”那个被指定替玛丝洛娃辩护的见习法官一脸不知道该怎么办的表情,红着脸问道。
“她是最好的,”基塔耶娃回答,“姑娘受过教育,蛮有派头。她出身上等人家,法语书也看得懂。她有时候喝得有点多,但从来不放肆。是个非常好的姑娘!”
玛丝洛娃对掌班瞧瞧,但接着突然把目光移到陪审员那边,最后停留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她的脸色变得严肃甚至严厉了。②她那双恼恨的眼睛有一只斜睨着。这双异样的眼睛对了聂赫留朵夫瞧了相当久。聂赫留朵夫尽管心惊胆战,但是他的目光却怎么也离不开这双眼白闪亮、清楚的斜睨的眼睛。他想起那个可怕的夜晚:冰层坼裂,夜雾弥漫,特别是那钩在破晓前升起、两角朝下的残月,照着那黑漆漆、阴森森的地面。
“她认出我来了,”他想。他把身子缩成一团,仿佛在等待当头一棒。但是她并没有认出他来。她平静地叹了一口气,又去看庭长了。聂赫留朵夫也叹了一口气。“噢,但愿快点结束,”他想。
此刻他的心情仿佛一个猎人,不得已杀死一只受伤的小鸟:又是嫌恶,又是怜悯,又是悔恨。那只还没有断气的小鸟不住地在猎袋里扑腾,使人觉得又讨厌又可怜,真想赶快把它弄死,忘掉。
聂赫留朵夫此刻听着审问证人,心里就有类似的复杂情感。
(有删改)
(注)基塔耶娃:是玛丝洛娃的证人,即下文所说的“掌班”
9.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他曾引透并抛弃的玛丝洛娃,对她被指控并受到审判,既感到意外,又痛苦纠结。
B.在书记官宣读起诉书后,玛丝洛娃浑身抖动,满脸通红,虽然压制着怒火,但仍表现出了桀骜不驯、个性张扬的特点。
C.小说描写聂赫留朵记亿中“黑漆漆、阴森”的自然环境,借以映射他担心被玛丝洛娃当众指认并揭穿的恐惧心理。
D.聂赫留朵夫身上交替出现“精神的人”与“兽性的人”。他内心的这种挣扎体现了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艺术特点。
10.文中画线语句主要描写了人物的眼神,请分析这两处眼神所体现的玛丝洛娃的情感态度。
11.小说生动地描绘了庭审人员的“众生相”,作者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县体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玛丝洛娃的绝望
①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②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他们都是色鬼,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③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④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后来的遭遇使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⑤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玛丝洛娃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⑥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作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玛丝洛娃虽然熟悉这条路,但或许太兴奋,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脸上泛着让玛丝洛娃感到神秘奇怪的笑容。玛丝洛娃急切地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她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这时玛丝洛娃彻底看清了仅一窗之隔的这张陌生的脸上那神秘奇怪的笑容。
⑦火车加快了速度。玛丝洛娃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玛丝洛娃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⑧“阿姨!卡秋莎(注)阿姨!”玛莎喊着,好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
⑨“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玛丝洛娃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
⑩玛莎害怕了,搂住她湿淋淋的衣服。
?“阿姨,我们回家去。”
?“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玛丝洛娃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
?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
?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闷,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
(节选自《复活》,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玛丝洛娃夜里想到要嫁个长官或文书,想到盯着她的辩护人、庭长,主要是为了体现玛丝洛娃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
B.玛丝洛娃在法庭上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不是因为完全忘记了他,而是不愿意想起他,想起他就痛苦,说明玛丝洛娃没有完全麻木。
C.玛丝洛娃的堕落是从在车站见到聂赫留朵夫开始的,她认为抽烟、喝酒、跟男人谈谈爱情可以忘掉痛苦。
D.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回来,主要是希望聂赫留朵夫能对玛丝洛娃有个交代,但他借口要如期赶回彼得堡而拒绝回去。
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画线部分的风雨描写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冷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玛丝洛娃内心的悲伤与无助凄惨的处境,也暗示了玛丝洛娃悲惨的命运。
B.第⑥段对另一个军官的描写客观简单,只抓住了他的动作;对聂赫留朵夫的描写带有玛丝洛娃的主观感受,更加深入细致,抓住了他的穿着、神态、动作等。
C.玛丝洛娃在站台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粗暴地将窗子放下的动作描写,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
D.小说节选部分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玛丝洛娃遭聂赫留朵夫抛弃的情形,对玛丝洛娃的性格塑造完整全面。
14.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5.写玛丝洛娃从孩子那里获得活下去的力量,她觉得孩子是累赘是否矛盾?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在监狱大门口拉了拉铃。他不知道玛丝洛娃今天情绪怎样,又想到她和她同监的人都对他保守着什么秘密,不禁提心吊胆,神经紧张。他向出来开门的看守说明要见玛丝洛娃。看守回去打听了一下,告诉他玛丝洛娃在医院里。聂赫留朵夫就上医院。医院看门的是个和善的小老头,立刻放他进去,问明他要见什么人,就把他领到儿科病房。
一个青年医生,浑身散发着石炭酸味,在走廊里接见聂赫留朵夫,严厉地问他有什么事。这位医生处处体恤囚犯,因此经常同监狱当局,甚至同主任医生发生冲突。他唯恐聂赫留朵夫提出什么违章要求,就表示他对任何人一视同仁,还装出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
“这里没有女病人,这里是儿科病房。”青年医生说。
“我知道,不过这里有个女人是从监狱里调来担任助理护士的。”
“对,这样的女人这儿有两个。您究竟有什么事?”
“其中有个叫玛丝洛娃的,我同她很熟。”聂赫留朵夫说。“我想见见她,我为她的案子要到彼得堡去上诉。我想把这东西交给她。里面只有一张照片。”聂赫留朵夫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说。
“行,这个可以。”医生态度缓和下来说,接着吩咐一个系白围裙的老太婆把助理护士玛丝洛娃叫来。“您要不要在这儿坐一下?到候诊室去也行。”
“谢谢您。”聂赫留朵夫说,趁医生态度好转,就向他打听玛丝洛娃在医院里工作得好不好。
“还不错,要是考虑到她过去的生活经历,应该说很不错了。”医生说,“喏,她来了。”
老太婆从一扇门里走出来,后面跟着玛丝洛娃。玛丝洛娃穿一件条纹连衣裙,外面系着白围裙,头上扎着一块三角巾,盖住头发。她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刷地红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想不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自从上次他们谈话时她发了脾气又道了歉以后,聂赫留朵夫还没有见到过她。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而且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他对她说的话同刚才对医生说的话一样。他告诉她他将去彼得堡,并且把装着他从巴诺伏带来的照片的信封交给她。
“这是我在巴诺伏找到的,一张很旧的照片,说不定您会喜欢的。拿去吧!”
她扬起黑眉毛,用她那双斜睨的眼睛惊奇地瞅了瞅,仿佛在问这给她做什么。然后默默地接过信封,把它插在围裙里。
“我在那里看到了您的姨妈。”聂赫留朵夫说。
“看到了?”她冷冷地说。
“您在这儿好吗?”聂赫留朵夫问。
“没什么,挺好。”她说。
“不太苦吧?”
“不,不算什么。可我还没有过惯。”
“我很替您高兴。总比那边好一些。”
“‘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
“那边就是牢里。”聂赫留朵夫赶快回答。
“好什么呀?”她问。
“我想这里的人好些。不象那边的人。”
“那边好人多得很。”她说。
“明肖夫母子的事我奔走过了,但愿他们能得到释放。”聂赫留朵夫说。
“但愿上帝保佑,那老太婆人真好,”她说,再次表示她对那个老太婆的看法,接着微微一笑。
“我今天要上彼得堡去。您的案子很快就会受理。我希望能撤销原判。”
“撤销也好,不撤销也好,如今对我都一样。”她说。
“为什么说:‘如今都一样’?”
“不为什么。”她说,用询问的眼光瞅了一下他的脸。
聂赫留朵夫把她这句话和这个眼光理解为她想知道,他是不是坚持他的决定,还是接受了她的拒绝而改变了主意。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您都一样。”他说。“不过对我来说,您无罪释放也好,不释放也好,倒真的都一样。不管情况怎样,我都将照我说过的话去做。”他坚决地说。
她抬起头来。她那双斜睨的黑眼睛又象瞅着他的脸,又象瞅着别的地方。她整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采。不过她嘴里所说的同她眼睛所说的截然不同。
“您何必说这种话呢!”她说。
“我说这话是要让您明白我的心意。”
“这事您已经说够了,用不着再说了。”她好容易忍住笑说。
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
“他们好像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
“好吧,那么再见了。”他说。
她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竭力掩饰她的得意神气,沿着走廊的长地毯快步走去。
“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她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她是要考验我,还是真的不能原谅我?她是没法把她的思想和感受说出来,还是不愿说?她的心肠变软了,还是怀恨在心?”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他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她变了,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使他同她联结起来,而且使他同促成这变化的上帝联结起来。
这样的联结使他欢欣鼓舞,心里充满温暖。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医生所表现出的“严厉”和“怒气冲冲”,侧面表现出他对囚犯的关照与体恤,以及对聂赫留朵夫的刻意戒备。
B.医生态度之所以缓和下来,这与上文聂赫留朵夫明确告诉他这次探访的目的以及他与玛丝洛娃关系很熟密切相关。
C.“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的主要原因,一是上次见面时她对他发了脾气,一是这次见面时她竟然表现得“皱起眉头”不想同他我手。
D.聂赫留朵夫提到“那边”时,玛丝洛娃脸上泛起红晕,是因为她那边让人不堪的牢狱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使自己很难堪。
1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设置悬念,写聂赫留朵夫因不知道玛丝洛娃的情绪怎样、不了解她们对他保守的秘密而提心吊胆,神经紧张,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写青年医生为体恤囚犯甚至不惜与主任医生发生冲突,这为下文他向聂赫留朵夫介绍玛丝洛娃并称赞她的工作做好了铺垫。
C.对玛丝洛娃的出场,作者按照从肖像到动作再到心理这种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变化顺序依次展开描写,这符合普遍的认知规律,便于读者接受。
D.“那边好人多得很”,这是玛丝洛娃对监狱环境和狱友的认知,作者通过语言描写特意在与“这里”医院环境和人的对比中凸显她善良的一面。
18.结合课内文段并阅读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再次探望玛丝洛娃的画线部分,对比分析两个文段在表现人物形象上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课内)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19.节选文本中哪些因素让聂赫留朵夫认为玛丝洛娃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四、语言表达
20.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被称为“巨人三传”:贝多芬虽然作古,但他不屈的精神会因音乐《命运》的传播而不朽;雕塑《大卫》的流传没有因为米开朗琪罗的仙逝而让他讴歌正义的思想磨灭;小说《战争与和平》的传布让去世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爱国情感永恒。
五、名著阅读
21.简述《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在福音书中找到的五条生活准则的内容以及他因此分发福音书的目的。
22.如何理解《复活》文中的对话描写。
“你别跟我啰唆了。”他旁边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叫道。
“你到底拿过没有?”
“对你说,人都快死了,你还要什么?”对面有一个人嚷道。
23.“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文中“为他是可耻的”这句话有何作用?《复活》
24.阅读《复活》,“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文中“巴诺伏”是什么地方?
25.“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先后几次去监狱探访玛丝洛娃?
26.《复活》“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此处玛丝洛娃为什么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7.经典文学形象述评。请根据示例,从下面所给的作品中选取一个人物形象,先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其行状,再对该形象的特点、作用或意义进行个性化评价(不超过80字)。
备选作品:《红楼梦》(曹雪芹)、《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鲁滨逊漂流记》(笛福)、《哈姆莱特》(莎士比亚)、《复活》(托尔斯泰)、《巴黎圣母院》(雨果)
形象述评示例:《复活》中迷失本性的聂赫留朵夫千方百计营救被自己始乱终弃、深深伤害过的喀秋莎,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救赎的愿望,也让自己“复活”,成长为揭露俄国贵族罪行的叛逆者。
六、微写作
28.某班举办外国文学名著阅读活动,请为托尔斯泰的《复活》写几句图书推荐语。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29.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见面后,接下来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请结合文本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试卷第2页,总13页
试卷第1页,总13页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三单元《复活》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某中学青果文学社编辑校刊《千果流韵》,他们将文章分为若干组,现为每组文章拟一个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魅力见哥》《菊香》《丫儿》
第二组:《质疑伽西莫多》《也说民国的底气》《决不平庸—我眼中的孙少平》
第三组:《荀子,绚丽的社丹》《墨家的侠与义》《白马非马辩》
第四组:《网络,当负责任地言说》《不怕,我的中国男足》《足球,我们缺的是钱吗?》
A.凡人小事
悦读生活
走进诸子
我思我在
B.生活浪花
阅读生活
寸草春晖
我思我在
C.生活浪花
悦读生活
百家争鸣
课前演讲
D.凡人小事
阅读生活
思想火花
课前演讲
【答案】A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某中学青果文学社编辑校刊《千果流韵》,他们将文章分为若干组,现为每组文章拟一个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及核心。
第一组文章都是写人的作品,“凡人小事”更好一些。
第二组文章都是读后感,“阅读”和“悦读”中后有更具感彩。
第三组文章都是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解读,“走近诸子”更准确。
第四组文章是时评,“我思我在”比“课前演讲”更深刻形象。
故选A。
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审讯玛丝洛娃的过程中,检察官发表了洋洋洒洒的讲话。他从遗传学的角度认为玛丝洛娃多半生来带着犯罪的胚胎,最后由陪审员写定罪意见。聂赫留朵夫怕被人察觉他与玛丝洛娃的关系,不敢为她辩护。(《复活》)
B.玛丝洛娃上诉被驳回,是因为枢密官斯科沃罗德尼科夫认为聂赫留朵夫出于道德要求决定同卡秋莎结婚的想法,实在可恶之至。最终他以撤销原判理由不足驳回上诉。(《复活》)
C.聂赫留朵夫第二次去探监时,一个看守给他送了一封信,信是一个他曾经帮助过的叫薇拉的女士写给他的,信中请求他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牢房来,或者至少把她调到医院里做护士。(《复活》)
D.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跟平民站在一边,反对上层阶级,“公开抨击他认为虚伪和不公正的事情”。为此,他被流放西伯利亚,途中与玛丝洛娃相遇。(《复活》)
E.“……我决定要求她做我的妻子。”晚上点名的时候,西蒙松告诉聂赫留朵夫他想同玛丝洛娃结婚,聂赫留朵夫听到这个消息后,很痛苦,因为这样一来,他就不能以和玛丝洛娃结婚的方式来弥补他对玛丝洛娃犯下的罪过了。
【答案】CE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这道题重点考的是把握小说的情节。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因此阅读小说必须把握故事情节。
C项,“信中请求他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牢房来,或者至少把她调到医院里做护士”错。信中希望能见他一面,“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牢房来,或者至少把她调到医院里做护士”是见面后说的。
E项,“很痛苦,因为这样一来,他就不能以和玛丝洛娃结婚的方式来弥补他对玛丝洛娃犯下的罪过了”错。聂赫留朵夫听到这个消息后,没有感到很痛苦,反而觉得高兴,因为玛丝洛娃找到了可靠的保护人。
故选CE。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象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乡野村夫的脸孔。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
),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3.文段中用到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
)
A.比喻
夸张
B.比喻
比拟
C.夸张
比拟
D.比拟
类比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中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个农村木匠之手建造了它
B.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
C.被一个农村木匠建造
D.农村木匠建造了它
5.下列各项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C.“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D.“真的?哈哈哈……我终于考上大学啦!我终于考上啦——!”
【答案】
3.A
4.B
5.A
【解析】
3.
本题考查准确判定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没有使用比拟和类比。“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
故选A。
4.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性的能力。
本题,A、D两项的主语分别是“农村木匠之手”“农村木匠”,都不能与前面的“小屋”搭配,故排除A、D两项。C项为被动句,与原语境不协调,此处应选用主动句,故排除C项。
故选B。
5.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中的破折号的用法的能力。
文中的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
A项,表示解释说明。
B项,表示话题的转换。
C项,表示说话中断或间顿。
D项,表示声音的延长。
故选A。
【点睛】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1.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3.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4.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5.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6.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7.通感。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位西方学者总结说:“一部西方小说史,就是一部不断淡化英雄的历史。”此话不仅对小说而言,也可以理解为对整个西方文学发展历程的总括:那正是一个脱离圣雄豪杰的神话传奇、不断向平民生活靠拢的过程。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明代“四大奇书”中,《西游记》说佛论道,离世俗生活甚远,可以____________。《三国演义》讲说纵横捭阖的帝王将相,让平民读者须仰视才见,令人不免脖子发酸。至《水浒传》讲说民间英雄豪杰传奇,已经向市井读者大大跨近了一步,不过打虎的武松,拔杨的鲁智深,到底还是身边难觅的超人。至世情小说《金瓶梅》,则开长篇小说专写市井人物的_________,读者在书中常能发现___________的影子,却再难见割据的雄主、超凡的英雄。——作者视点放得越低,文学进步的脚步就越大。这可能就是学者把《金瓶梅》推为“白话小说____________”甚至是“真正的小说”的重要原因吧。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按下不表
先例
下里巴人
分水岭
B.存而不论
先河
左邻右舍
里程碑
C.按下不表
先河
下里巴人
里程碑
D.存而不论先例左邻右舍分水岭
7.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作者视点放得越低,文学进步的脚步就越大”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C.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乐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D.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讲说纵横捭阖的帝王将相,让平民读者须仰视才见,不免脖子发酸。
B.《三国演义》讲说帝王将相的纵横捭阖,让平民读者须仰视才见,不免脖子发酸。
C.《三国演义》讲说帝王将相的纵横捭阖,让平民读者须仰视才见,令人不免脖子发酸。
D.《三国演义》讲说纵横捭阖的帝王将相,平民读者需仰视才见,令人不免脖子发酸。
【答案】
6.B
7.C
8.B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辨析正误多用排除法。
按下不表:暂且不说。
存而不论: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存,保存;论,讨论。
第一空,由于“按下不表”一般出现在明清话本小说中,而本文属于议论性文段,故填写“存而不论”。
先例:以前尚未出现过的事情。
先河:首先创导的事物。
第二空,由“《三国演义》讲说纵横捭阖的帝王将相,让平民读者须仰视才见,令人不免脖子发酸。至《水浒传》讲说民间英雄豪杰传奇,已经向市井读者大大跨近了一步,不过打虎的武松,拔杨的鲁智深,到底还是身边难觅的超人”可知,《三国演义》、《水浒传》写的都不是世俗凡人。由“那正是一个脱离圣雄豪杰的神话传奇、不断向平民生活靠拢的过程。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可知,《金瓶梅》专写市井人物的是历时的趋势,应用“先河”。
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左邻右舍:泛指邻居。
第三空,由前文“则开长篇小说专写市井人物的_________,读者在书中常能发现___________的影子”可知,能发现的影子指人,“下里巴人”与对象不符,此处应用“左邻右舍”。
分水岭:比喻标志不同事物的主要分界。
里程碑:比喻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重要标志的大事。
由:作者视点放得越低,文学进步的脚步就越大。这可能就是学者把《金瓶梅》推为“白话小说”可知,学者们对于《金瓶梅》持肯定态度,故此处应用“里程碑”。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破折号作用的辨析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首先应明确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或补充、表示话题的转变、表示话语的中断、表示声音的延长、
表示引出下文、表示总结上文、分行列举、用在副标题的前面、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然后针对题干、选项进行辨析,找到作用相同的一项。
例句,由“——作者视点放得越低,文学进步的脚步就越大”
可知,此处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
A.不同。由“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可知,此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B.不同。由“‘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可知,此处破折号的作用是话题的转换。
C.相同。由“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乐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可知,此处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
D.不同。由“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可知,此处破折号的作用是总结上文。
故选C。
8.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先回到文章中去,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句子。然后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最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应用排除法。
①纵横捭阖:指国际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外交斗争,不能修饰“帝王将相”。另有下文“至《水浒传》讲说民间英雄豪杰传奇”可知,前文“《三国演义》讲说纵横捭阖的帝王将相”应与后文结构相似,应改为“《三国演义》讲说帝王将相的纵横捭阖”,排除AD。
②由“《三国演义》讲说纵横捭阖的帝王将相,让平民读者须仰视才见,令人不免脖子发酸”可知,划线句子滥用介词“让”、“令”掩盖主语。“不免脖子发酸”的原因是前文的“仰视才见”,二者联系紧密,“不免脖子发酸”的主语是前文的“平民”,故应去掉“令人”,排除C。
故选B。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你叫什么名字啊!”好色的庭长特别亲切地问第三个被告,“你得站起来,”他发现玛丝洛娃坐着不动,和颜悦色地说。
①玛丝洛身姿矫捷地站起来,现出唯命是从的神气,提起高耸的胸部,用她那双笑盈盈而略微斜睨的黑眼睛直盯住庭长的脸,什么也没回答。
“你叫什么名字?
“柳波芙。”她迅速地说。
聂赫留朵夫这时已戴上夹鼻眼镜,随着庭长审问,挨个儿瞧着被告。他眼睛没有离开这第三个被告的脸,想:“这不可能,她怎么会叫柳波芙呢?”他听见她的回答,心里琢磨着。
庭长还想问下去,但那个戴眼镜的法官怒气冲冲地嘀咕了一句,把他拦住了。庭长点点头表示同意,又对被告说:“怎么叫柳波芙呢?”他说。“你登记的不是这个名字。”
被告不作声。
“我问你,你的真名字叫什么。”
“你的教名叫什么?”那个怒容满面的法官问。
“以前叫卡吉琳娜。”
“这不可能,”聂赫留朵夫嘴里仍这样自言自语,但心里已毫不怀疑,断定她就是那个他一度热恋过,确确实实是热恋过的姑娘,姑妈家的养女兼侍女。当年他诱骗了她,后来又抛弃了她。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去想她,因为想到这事实在太痛苦了,这事使他原形毕露,表明他这个以正派人自居的人不仅一点也不正派,对那个女人的行为简直是十分下流。
对,这个女人就是她。这会儿他看出了她脸上那种独一无二的神秘特点。这种特点使每张脸都自成一格,与其他人不同。尽管她的脸苍白和丰满得有点异样,她的特点,与众不同的可爱特点,还是表现在脸上,嘴唇上,表现在略微斜睨的眼睛里,尤其是表现在她那天真烂漫、笑盈盈的目光中,表现在脸上和全身流露出来的唯命是从的神态上。
“你早就该这么说了,”庭长又特别和颜悦色地说。“你的父名叫什么?”
“我是个私生子,”玛丝洛娃说。
“那么按照你教父的名字该怎么称呼你呢?”
“米哈依洛娃。”
“她会做什么坏事呢?”聂赫留朵夫心里仍在琢磨,他的呼吸有点急促了。
“你姓什么,通常人家叫你什么?”庭长继续问。
“通常用母亲的姓玛丝洛娃。”
“职业呢?你做什么工作?”
玛丝洛娃不作声。
“你做什么工作?”庭长又问。
“在院里,”她说。
“什么院?”戴眼镜的法官严厉地问。
“什么院您自己知道,”玛丝洛娃说。她噗哧一笑,接着迅速地向周围扫了一眼,又盯住庭长。
她脸上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神情,她的话、她的微笑和她迅速扫视法庭的目光是那么可怕和可怜,弄得庭长不禁垂下了头。庭上刹那间变得鸦雀无声。接着,这种寂静被一个旁听者的笑声打破了。有人向他发出嘘声。庭长抬起头,继续问她:
“你以前没有受过审判和侦审吗?”
“没有,”玛丝洛娃叹了一口气,低声说。
“起诉书副本收到了吗?”
“收到了。”
“你坐下,”庭长说。
被告就象盛装的贵妇人提起拖地长裙那样提了提裙子,然后坐下来,一双白净的不大的手拢在囚袍袖子里,眼睛一直盯住庭长。
接着传证人,再把那些用不着的证人带下去,又推定法医,请他出庭。然后书记官起立,宣读起诉书。他念得很响很清楚,但因为念得太快,混淆了舌尖音和卷舌音,以致发出来的声音成了一片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令人昏昏欲睡。法官们一会儿把身子靠在椅子的这边扶手上,一会儿靠在那边扶手上,一会儿搁在桌上,一会儿靠在椅背上,一会儿闭上眼睛,一会儿睁开眼睛,交头接耳。有一个宪兵好几次要打呵欠,都勉强忍住。
几个被告中,卡尔津金颊上的肌肉不断抖动。包奇科娃挺直腰板坐在那里,镇定自若,偶尔用一只手指伸到头巾里搔搔头皮。
玛丝洛娃忽而一动不动地望着书记官,听他宣读,忽而全身抖动,似乎想进行反驳,脸涨得通红,然后又沉重地叹着气,双手换一种姿势,往四下里看了看,又盯住书记官。
聂赫留朵夫坐在第一排靠边第二座的高背椅上,摘下夹鼻眼镜,望着玛丝洛娃,他的内心展开了一场复杂而痛苦的活动。
……
“那么您对玛丝洛娃有什么看法?”那个被指定替玛丝洛娃辩护的见习法官一脸不知道该怎么办的表情,红着脸问道。
“她是最好的,”基塔耶娃回答,“姑娘受过教育,蛮有派头。她出身上等人家,法语书也看得懂。她有时候喝得有点多,但从来不放肆。是个非常好的姑娘!”
玛丝洛娃对掌班瞧瞧,但接着突然把目光移到陪审员那边,最后停留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她的脸色变得严肃甚至严厉了。②她那双恼恨的眼睛有一只斜睨着。这双异样的眼睛对了聂赫留朵夫瞧了相当久。聂赫留朵夫尽管心惊胆战,但是他的目光却怎么也离不开这双眼白闪亮、清楚的斜睨的眼睛。他想起那个可怕的夜晚:冰层坼裂,夜雾弥漫,特别是那钩在破晓前升起、两角朝下的残月,照着那黑漆漆、阴森森的地面。
“她认出我来了,”他想。他把身子缩成一团,仿佛在等待当头一棒。但是她并没有认出他来。她平静地叹了一口气,又去看庭长了。聂赫留朵夫也叹了一口气。“噢,但愿快点结束,”他想。
此刻他的心情仿佛一个猎人,不得已杀死一只受伤的小鸟:又是嫌恶,又是怜悯,又是悔恨。那只还没有断气的小鸟不住地在猎袋里扑腾,使人觉得又讨厌又可怜,真想赶快把它弄死,忘掉。
聂赫留朵夫此刻听着审问证人,心里就有类似的复杂情感。
(有删改)
(注)基塔耶娃:是玛丝洛娃的证人,即下文所说的“掌班”
9.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他曾引透并抛弃的玛丝洛娃,对她被指控并受到审判,既感到意外,又痛苦纠结。
B.在书记官宣读起诉书后,玛丝洛娃浑身抖动,满脸通红,虽然压制着怒火,但仍表现出了桀骜不驯、个性张扬的特点。
C.小说描写聂赫留朵记亿中“黑漆漆、阴森”的自然环境,借以映射他担心被玛丝洛娃当众指认并揭穿的恐惧心理。
D.聂赫留朵夫身上交替出现“精神的人”与“兽性的人”。他内心的这种挣扎体现了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艺术特点。
10.文中画线语句主要描写了人物的眼神,请分析这两处眼神所体现的玛丝洛娃的情感态度。
11.小说生动地描绘了庭审人员的“众生相”,作者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县体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9.B
10.①玛丝洛娃“笑盈盈”“直盯住”庭长的眼神,表现出她行为轻佻,希望以此来博取庭长的欢心,换得公正的判决。②玛丝洛娃“瞧了相当久”“恼恨的眼睛”里,折射出她因法庭判决有失公道而产生的愤怒、憎恨之情。
11.法庭上的庭长、书记官、陪审法官们丑态百出、道貌岸然,作者刻画庭审人员的“众生相”,
借以讽刺他们道德败坏、草菅人命,揭露沙俄时期法律机构或官场的丑陋腐败。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但仍表现出了桀骜不驯、个性张扬的特点”错,根据原文描写,“玛丝洛娃忽而一动不动地望着书记官,听他宣读,忽而全身抖动,似乎想进行反驳,脸涨得通红,然后又沉重地叹着气”,可以看出她虽然愤怒,但却没有反抗,而是沉重地叹气,表明她的桀骜不驯已经被生活的坎坷消磨殆尽。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个划线句是“玛丝洛身姿矫捷地站起来,现出唯命是从的神气,提起高耸的胸部,用她那双笑盈盈而略微斜睨的黑眼睛直盯住庭长的脸,什么也没回答”,她的眼神是“笑盈盈”“直盯住庭长的脸”,这种眼神是轻佻的,带着勾引的性质,是因为她的命运掌握在庭长手中,她想要诱惑庭长,以博得公正的判决;
第二处划线句是“她那双恼恨的眼睛有一只斜睨着。这双异样的眼睛对了聂赫留朵夫瞧了相当久”,玛丝洛娃“恼恨的眼睛”“瞧了相当久”并非因为她认出了聂赫留朵夫,而是因为听到了不公正的判决,“玛丝洛娃忽而一动不动地望着书记官,听他宣读,忽而全身抖动,似乎想进行反驳,脸涨得通红,然后又沉重地叹着气”,这眼神显示出的是因法庭判决有失公道而产生的愤怒、憎恨之情。
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对法官们的描写是“法官们一会儿把身子靠在椅子的这边扶手上,一会儿靠在那边扶手上,一会儿搁在桌上,一会儿靠在椅背上,一会儿闭上眼睛,一会儿睁开眼睛,交头接耳。有一个宪兵好几次要打呵欠,都勉强忍住”。
在严肃的法庭上,法官们这些动作丑态百出,与他们的身份很不协调,刻画出他们的道貌岸然。
法官们“一忽儿”中变换动作所表现的漫不经心、草菅人命,与玛丝洛娃“震”、“涨”、“叹”等动作所表现的全神贯注、抗争无门构成对比,读者从中读出了沙皇统治下底层人民的苦难冤情和法律制度的虚伪、专制。
作者刻画庭审人员的“众生相”,
借以讽刺他们道德败坏、草菅人命,揭露沙俄时期法律机构或官场的丑陋腐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玛丝洛娃的绝望
①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②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他们都是色鬼,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③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④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后来的遭遇使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⑤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玛丝洛娃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⑥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作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玛丝洛娃虽然熟悉这条路,但或许太兴奋,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脸上泛着让玛丝洛娃感到神秘奇怪的笑容。玛丝洛娃急切地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她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这时玛丝洛娃彻底看清了仅一窗之隔的这张陌生的脸上那神秘奇怪的笑容。
⑦火车加快了速度。玛丝洛娃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玛丝洛娃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⑧“阿姨!卡秋莎(注)阿姨!”玛莎喊着,好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
⑨“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玛丝洛娃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
⑩玛莎害怕了,搂住她湿淋淋的衣服。
?“阿姨,我们回家去。”
?“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玛丝洛娃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
?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
?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闷,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
(节选自《复活》,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玛丝洛娃夜里想到要嫁个长官或文书,想到盯着她的辩护人、庭长,主要是为了体现玛丝洛娃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
B.玛丝洛娃在法庭上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不是因为完全忘记了他,而是不愿意想起他,想起他就痛苦,说明玛丝洛娃没有完全麻木。
C.玛丝洛娃的堕落是从在车站见到聂赫留朵夫开始的,她认为抽烟、喝酒、跟男人谈谈爱情可以忘掉痛苦。
D.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回来,主要是希望聂赫留朵夫能对玛丝洛娃有个交代,但他借口要如期赶回彼得堡而拒绝回去。
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画线部分的风雨描写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冷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玛丝洛娃内心的悲伤与无助凄惨的处境,也暗示了玛丝洛娃悲惨的命运。
B.第⑥段对另一个军官的描写客观简单,只抓住了他的动作;对聂赫留朵夫的描写带有玛丝洛娃的主观感受,更加深入细致,抓住了他的穿着、神态、动作等。
C.玛丝洛娃在站台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粗暴地将窗子放下的动作描写,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
D.小说节选部分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玛丝洛娃遭聂赫留朵夫抛弃的情形,对玛丝洛娃的性格塑造完整全面。
14.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5.写玛丝洛娃从孩子那里获得活下去的力量,她觉得孩子是累赘是否矛盾?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2.D
13.C
14.①爱恋,期盼聂赫留朵夫归来,急切地要见聂赫留朵夫;②怨恨,看到聂赫留朵夫在列车上喝酒玩乐,玛丝洛娃内心充满了对他的怨恨,想以死来报复他;③绝望,回来后彻底埋葬了她与聂赫留朵夫的往事。
15.不矛盾。当玛丝洛娃刚被聂赫留朵夫抛弃时,她对生活失去信心,因腹中的孩子而产生活下去的勇气;后来经历了生活的重重打击,她失去了对美好人性的信任与追求,这时孩子就成了累赘;这样的情节安排符合人物的独特经历。(答“矛盾”也可,结合文本,答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D.“主要是希望聂赫留朵夫能对玛丝洛娃有个交代”有误。依据原文“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说明两位姑妈只是盼望他能回来,并没有说要他对玛丝洛娃有个交代。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C.“视而不见”一词不够准确,文中没有明确说明聂赫留朵夫是否看见了玛丝洛娃。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情节结构的能力。
本文采用的是倒叙手法,因此需要对文本内容梳理之后才能按时间顺序概括出答案。通过“她满心希望他回来”“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等语句可看出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但当她发现聂赫留朵夫抛弃了她的时候,她想到要以死报复他,从“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等句可见她对他情感的转变。根据“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可见玛丝洛娃内心的变化。
1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可结合语境分析玛丝洛娃的不同心理。可以认为这样的情节安排不矛盾,从玛丝洛娃的经历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以认为这样的情节安排矛盾,从玛丝洛娃本身的善良角度考虑,虽然生活的打击让她灰心、失望,但人的内心美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在监狱大门口拉了拉铃。他不知道玛丝洛娃今天情绪怎样,又想到她和她同监的人都对他保守着什么秘密,不禁提心吊胆,神经紧张。他向出来开门的看守说明要见玛丝洛娃。看守回去打听了一下,告诉他玛丝洛娃在医院里。聂赫留朵夫就上医院。医院看门的是个和善的小老头,立刻放他进去,问明他要见什么人,就把他领到儿科病房。
一个青年医生,浑身散发着石炭酸味,在走廊里接见聂赫留朵夫,严厉地问他有什么事。这位医生处处体恤囚犯,因此经常同监狱当局,甚至同主任医生发生冲突。他唯恐聂赫留朵夫提出什么违章要求,就表示他对任何人一视同仁,还装出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
“这里没有女病人,这里是儿科病房。”青年医生说。
“我知道,不过这里有个女人是从监狱里调来担任助理护士的。”
“对,这样的女人这儿有两个。您究竟有什么事?”
“其中有个叫玛丝洛娃的,我同她很熟。”聂赫留朵夫说。“我想见见她,我为她的案子要到彼得堡去上诉。我想把这东西交给她。里面只有一张照片。”聂赫留朵夫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说。
“行,这个可以。”医生态度缓和下来说,接着吩咐一个系白围裙的老太婆把助理护士玛丝洛娃叫来。“您要不要在这儿坐一下?到候诊室去也行。”
“谢谢您。”聂赫留朵夫说,趁医生态度好转,就向他打听玛丝洛娃在医院里工作得好不好。
“还不错,要是考虑到她过去的生活经历,应该说很不错了。”医生说,“喏,她来了。”
老太婆从一扇门里走出来,后面跟着玛丝洛娃。玛丝洛娃穿一件条纹连衣裙,外面系着白围裙,头上扎着一块三角巾,盖住头发。她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刷地红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想不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自从上次他们谈话时她发了脾气又道了歉以后,聂赫留朵夫还没有见到过她。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而且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他对她说的话同刚才对医生说的话一样。他告诉她他将去彼得堡,并且把装着他从巴诺伏带来的照片的信封交给她。
“这是我在巴诺伏找到的,一张很旧的照片,说不定您会喜欢的。拿去吧!”
她扬起黑眉毛,用她那双斜睨的眼睛惊奇地瞅了瞅,仿佛在问这给她做什么。然后默默地接过信封,把它插在围裙里。
“我在那里看到了您的姨妈。”聂赫留朵夫说。
“看到了?”她冷冷地说。
“您在这儿好吗?”聂赫留朵夫问。
“没什么,挺好。”她说。
“不太苦吧?”
“不,不算什么。可我还没有过惯。”
“我很替您高兴。总比那边好一些。”
“‘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
“那边就是牢里。”聂赫留朵夫赶快回答。
“好什么呀?”她问。
“我想这里的人好些。不象那边的人。”
“那边好人多得很。”她说。
“明肖夫母子的事我奔走过了,但愿他们能得到释放。”聂赫留朵夫说。
“但愿上帝保佑,那老太婆人真好,”她说,再次表示她对那个老太婆的看法,接着微微一笑。
“我今天要上彼得堡去。您的案子很快就会受理。我希望能撤销原判。”
“撤销也好,不撤销也好,如今对我都一样。”她说。
“为什么说:‘如今都一样’?”
“不为什么。”她说,用询问的眼光瞅了一下他的脸。
聂赫留朵夫把她这句话和这个眼光理解为她想知道,他是不是坚持他的决定,还是接受了她的拒绝而改变了主意。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您都一样。”他说。“不过对我来说,您无罪释放也好,不释放也好,倒真的都一样。不管情况怎样,我都将照我说过的话去做。”他坚决地说。
她抬起头来。她那双斜睨的黑眼睛又象瞅着他的脸,又象瞅着别的地方。她整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采。不过她嘴里所说的同她眼睛所说的截然不同。
“您何必说这种话呢!”她说。
“我说这话是要让您明白我的心意。”
“这事您已经说够了,用不着再说了。”她好容易忍住笑说。
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
“他们好像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
“好吧,那么再见了。”他说。
她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竭力掩饰她的得意神气,沿着走廊的长地毯快步走去。
“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她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她是要考验我,还是真的不能原谅我?她是没法把她的思想和感受说出来,还是不愿说?她的心肠变软了,还是怀恨在心?”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他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她变了,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使他同她联结起来,而且使他同促成这变化的上帝联结起来。
这样的联结使他欢欣鼓舞,心里充满温暖。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医生所表现出的“严厉”和“怒气冲冲”,侧面表现出他对囚犯的关照与体恤,以及对聂赫留朵夫的刻意戒备。
B.医生态度之所以缓和下来,这与上文聂赫留朵夫明确告诉他这次探访的目的以及他与玛丝洛娃关系很熟密切相关。
C.“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的主要原因,一是上次见面时她对他发了脾气,一是这次见面时她竟然表现得“皱起眉头”不想同他我手。
D.聂赫留朵夫提到“那边”时,玛丝洛娃脸上泛起红晕,是因为她那边让人不堪的牢狱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使自己很难堪。
1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设置悬念,写聂赫留朵夫因不知道玛丝洛娃的情绪怎样、不了解她们对他保守的秘密而提心吊胆,神经紧张,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写青年医生为体恤囚犯甚至不惜与主任医生发生冲突,这为下文他向聂赫留朵夫介绍玛丝洛娃并称赞她的工作做好了铺垫。
C.对玛丝洛娃的出场,作者按照从肖像到动作再到心理这种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变化顺序依次展开描写,这符合普遍的认知规律,便于读者接受。
D.“那边好人多得很”,这是玛丝洛娃对监狱环境和狱友的认知,作者通过语言描写特意在与“这里”医院环境和人的对比中凸显她善良的一面。
18.结合课内文段并阅读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再次探望玛丝洛娃的画线部分,对比分析两个文段在表现人物形象上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课内)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19.节选文本中哪些因素让聂赫留朵夫认为玛丝洛娃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6.D
17.C
18.课内文段主要通过细节描写连用几个富有动作色彩的动词“瞧”“伸”“抓”和“塞”,表现出玛丝洛娃对金钱的职业化的贪婪与灵魂的堕落;选文文段在使用动作描写的同时,更主要的是通过使用描摹状态的副词“惊奇地”“默默地”来表现她由照片引发的痛苦回忆和心灵上的触动。
19.①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同他握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由这种羞耻感可以看出她那颗禁锢地近乎麻木的心出现了新的变化。②由文中照片对“这边”与“那边”的误解而引发的对过去的回忆,让她的脸上再次泛起了红晕。这也表现出对过去生活的甜蜜和痛苦记忆已经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③对孩子哭声的不安和关注,说明她内心深处沉睡蓄积已久的善良与母爱已被唤醒。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D项,对玛丝洛娃脸上泛起红晕的原因解释有误。脸红并非“那边让人不堪的牢狱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而是玛丝洛娃曲解“那边”的含义,误以为聂赫留朵夫重提旧情,进而触发了她过去的记忆而表现出害羞的表情,因而脸红。
故选D。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C项,“依次展开描写”错误,“玛丝洛娃穿一件条纹连衣裙,外面系着白围裙,头上扎着一块三角巾,盖住头发”是肖像描写;“脸刷地红起来”是神态描写;“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是动作描写;“本想不同他握手”是心理描写;“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是动作和神态描写。所以并没有按照从肖像到动作再到心理依次展开描写。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文段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课内文段主要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展现玛丝洛娃的内心世界。连用几个富有动作色彩的动词“瞧”“伸”“抓”和“塞”,表现出玛丝洛娃对金钱的职业化的贪婪与灵魂的堕落。
选文文段则主要通过使用描摹状态的副词展现玛丝洛娃的内心世界。选文虽使用“扬起”“瞅”“
接”“
插”动词描写了人物动作,但通过“惊奇地”“默默地”这些修饰词更能表现玛丝洛娃由照片引发的痛苦回忆和心灵上的触动。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
玛丝洛娃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体现在神态、动作的外在表现上,可在文章中找到这些文句,分析概括,写成答案。
“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玛丝洛娃出现了拘谨、羞怯的新表情,可见她近乎麻木的内心出现了新的变化。
“‘‘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泛起了红晕”是文中照片对“这边”与“那边”的误解触发了她对过去的记忆而表现出害羞的表情,过去生活的甜蜜和痛苦记忆触动了她的心灵。
“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他们好像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玛丝洛娃“回头望”的动作和“不安”的神态,表明她关心病房里的孩子,内心的善良和母爱已被唤醒。
四、语言表达
20.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被称为“巨人三传”:贝多芬虽然作古,但他不屈的精神会因音乐《命运》的传播而不朽;雕塑《大卫》的流传没有因为米开朗琪罗的仙逝而让他讴歌正义的思想磨灭;小说《战争与和平》的传布让去世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爱国情感永恒。
【答案】示例:贝多芬虽然作古,但他不屈的精神会因音乐《命运》的传播而不朽;米开朗琪罗虽然仙逝,但他讴歌正义的思想会因雕塑《大卫》的流传而永存;列夫?托尔斯泰虽然去世,但他的爱国情感会因小说《战争与和平》的传布而永恒。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整散句变换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找出一个基准句,然后把其他的语句按照基准句的形式重新编排结构。如可以把“贝多芬虽然作古,但他不屈的精神会因音乐《命运》的传播而不朽”作为基准句,然后把后面的两句话都变成“……虽然……,但……因……而……”的形式即可。
五、名著阅读
21.简述《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在福音书中找到的五条生活准则的内容以及他因此分发福音书的目的。
【答案】聂赫留朵夫在福音书里找到的五条生活准则:勿动怒、勿淫乱、勿轻诺、要忍辱,爱敌人。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准则,并不断悔过自新,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写出基本情节即可)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了解《复活》,可以知道聂赫留朵夫在福音书中找到的五条人生准则是“勿动怒、勿淫乱、勿轻诺、要忍辱,爱敌人”。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在那个时代具有典型意义,托尔斯泰借聂赫留朵夫之口阐述了自己掺和着宗教观点的种种理念。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些准则并不断悔过自新,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
22.如何理解《复活》文中的对话描写。
“你别跟我啰唆了。”他旁边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叫道。
“你到底拿过没有?”
“对你说,人都快死了,你还要什么?”对面有一个人嚷道。
【答案】此处的对话描写,说明监狱里还有其他探监的人,这一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语言描写的能力。
材料中出现了三处语言描写,分别涉及三个任务,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还原故事场景,增强了小说真实性。
23.“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文中“为他是可耻的”这句话有何作用?《复活》
【答案】认为自己是可耻的,这是聂赫留朵夫“复活”的思想基础。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和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原文是:“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象背书一样。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并对此感到羞耻,这说明他已经开始忏悔,这是聂赫留朵夫“复活”的思想基础。
24.阅读《复活》,“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文中“巴诺伏”是什么地方?
【答案】巴诺伏是聂赫留朵夫姑姑的庄园,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年轻时便是在那里相遇的。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名著的能力。
聂赫留朵夫是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复活》的男主角。年幼时与该书女主角玛丝洛娃初遇,身为庄园女主人的侄子的聂赫留朵夫与庄园的年少侍女玛丝洛娃(卡秋莎)有过一段纯洁感情。这个庄园的名字叫“巴诺伏”。
25.“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先后几次去监狱探访玛丝洛娃?
【答案】《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曾先后三次去监狱探访玛丝洛娃:第一次,玛丝洛娃认出了聂赫留朵夫,并盘算怎样利用他,向他要了十卢布;第二次,聂赫留朵夫把要与她结婚的决定告诉了她,但遭到了玛丝洛娃的拒绝;第三次,聂赫留朵夫提出了让玛丝洛娃去医院做护士的建议,玛丝洛娃同意了,并戒了烟酒。
【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中小说情节的概括能力。
第一次:聂赫留道夫到监狱探望卡秋莎,向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感到震惊,被唤醒的往事使她痛苦万分。但她只简单对答几句,把聂赫留道夫当作可利用的男人,给了他一个媚笑,向他要十卢布的烟酒钱以麻醉自己。聂赫留道夫对玛丝洛娃的变化感到又惊又怕。
第二次:聂赫留朵夫又去探监并表示要赎罪,甚至要和她结婚。这时玛丝洛娃发出了悲愤的指责:“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后来聂赫留朵夫帮助她的男友,改善她的处境,她也戒烟戒酒,努力学好。
这时候,探监的人纷纷出去。副典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说探望的时间结束了。玛丝洛娃站起来,顺从地等待人家把她带回牢房。
第三次:这当儿,看守领着玛丝洛娃进来,把他的话打断了。玛丝洛娃走到门口,还没有看见典狱长,聂赫留朵夫却看见她了。她脸色红红的,精神抖擞地跟着看守走来,摇头晃脑,不住地微笑着。她一看见典狱长,脸上现出惊惶的神色盯住他,但立刻镇定下来,大胆而快乐地向聂赫留朵夫打招呼。
“您好!”她拖长声音说,脸上挂着微笑,使劲握了握他的手,这跟上次大不一样。
“喏,我给您带来了状子,您来签个字。”聂赫留朵夫说,对她今天见到他时表现出来的那副活泼样子,感到有点奇怪。
后来聂赫留朵夫提出了让玛丝洛娃去医院做护士的建议,玛丝洛娃同意了,并戒了烟酒。
26.《复活》“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此处玛丝洛娃为什么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玛丝洛娃来说,已不是她曾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现在的他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上下文,此时站在面前的人和玛丝洛娃记忆中的样子截然不同,她一时无法辨认出来。
27.经典文学形象述评。请根据示例,从下面所给的作品中选取一个人物形象,先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其行状,再对该形象的特点、作用或意义进行个性化评价(不超过80字)。
备选作品:《红楼梦》(曹雪芹)、《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鲁滨逊漂流记》(笛福)、《哈姆莱特》(莎士比亚)、《复活》(托尔斯泰)、《巴黎圣母院》(雨果)
形象述评示例:《复活》中迷失本性的聂赫留朵夫千方百计营救被自己始乱终弃、深深伤害过的喀秋莎,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救赎的愿望,也让自己“复活”,成长为揭露俄国贵族罪行的叛逆者。
【答案】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成为千百年来人人传颂的智慧的化身,更重要的是他对于蜀国的忠心不二,他尽忠竭诚地辅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忠义是有目共睹的。
【详解】
本题要求学生对课后推荐的名著加以识记,尤其是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能根据题目要求对文学名著进行推荐。还要注意仿写句式,要求表述合理,内容恰当。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六、微写作
28.某班举办外国文学名著阅读活动,请为托尔斯泰的《复活》写几句图书推荐语。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答案】《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个孩子,也是他最优秀的—个孩子。众多的读者通过《复活》认识了托尔斯泰,外国人通过《复活》认识了俄罗斯,而托尔斯泰本人通过《复活》阐释了什么是仁爱与救赎。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推荐语要求写出作品的特点、地位,即可以从内容或艺术成就的角度,也可以从名人评价的角度来考虑。《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是他创作的顶峰,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托尔斯泰说《复活》是自己“全部作品中最好的”。高尔基说过“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根据自己对《复活》的了解,加上这些内容,再配以恰当的修辞,就可以写出答案了。还要注意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29.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见面后,接下来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请结合文本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答案】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见面后,回到家中,他的内心仍然久久不能平静。眼前的玛丝洛娃,已经沦落风尘,酗酒享乐,又被投入到监狱中,她已经不再是往日自己深爱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可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自己就是那个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啊,是自己引诱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才让她一步步变成现在的样子啊。想到这里,聂赫留朵夫的眼前又出现了人满为患、臭气熏天、阴森可怕的监狱:那里男女犯人混杂在一起大小便,拥挤不堪,走路无法下脚,竟有人睡在流淌臭水的粪桶旁。监狱看守随意毒打犯人,稍有不满就会将其打死……聂赫留朵夫不敢再想下去了,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尽全力把她从监狱里救出来,来赎自己的罪过。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作文指的是文字较少,但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表达准确的作文。贵在“精炼”,对用词造句要求更高。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要求结合文本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与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见面后,玛丝洛娃当下的状况和监狱里恶劣的环境强烈地震撼了聂赫留朵夫,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悔恨之情。出于忏悔,聂赫留朵夫想要尽全力把她从监狱里救出来,来赎自己的罪过。考生要结合文本,重点表现出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见面后的心路历程。
【点睛】
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试卷第20页,总23页
试卷第21页,总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