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三单元《老人与海》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一组语句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是一部描写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小说。
②《老人与海》,正如海明威自己所说,是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了。
③正如老人所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④作品的寓意具有象征性,老人虽败犹荣。
⑤老人在海上拼斗了两天两夜,最后仅仅赢得了一具空空的鱼骨架。
A.①④②⑤③
B.②①⑤④③
C.①⑤④③②
D.②⑤①④③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春晚只是一场晚会,不必求全责备,也不必奢望它能承担所有期待,它已被赋予太多角色,变得步履沉重,气喘吁吁了。
②《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居心叵测地把多层含义融合在一个简单的故事里,而我们则从这个故事里读出了完整的人生哲学。
③一些领导干部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肆意妄为,不融入基层,不融入群众,不全心全意为国家谋福利,终免不了受到党纪国法的处分。
④尽管科学家试图证明外星人的存在,但现有资料表明,虽然银河系中存在浩如烟海的其他行星,但人类是唯一的生命形式。
⑤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
⑥美国梦之队在球场上往往所向无敌,他们的高超球技和完美配合令其他球队望尘莫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鲭鲨(jīnɡ)
两颚(è)
背鳍(qí)
麻痹(bì)
B.吞噬(shì)
桅杆(ɡǎn)
攥住(zuàn)
豁然(huò)
C.黏液(nián)
嘎吱(ɡā)
舵柄(duò)
戳穿(chuō)
D.残骸(hài)
拽掉(zhuài)
祷告(dǎo)
撬开(qiào)
4.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倾斜
坚韧
残忍
白浪涛天
B.仓皇
喉咙
淌血
残缺不全
C.鱼钩
褐色
船梢
年轻力壮
D.辨认
猖狂
船桨
波涛汹涌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B.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C.春节不仅是几千年民俗文化的结晶,更是几千年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结晶。因其根深品正的原因,所以才见其生命力之长久永固。
D.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的优势。
6.下列各句中,不是复句的一句是(
)
A.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B.3D电视不仅可以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享受,还将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C.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D.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二、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他把鱼叉准备好,用绳子系住,眼也不眨地望着鲨鱼向前游来。绳子短了,少去它割掉用来绑鱼的那一段。老头儿现在的头脑是清醒的,正常的,他有坚强的决心,但是希望不大。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看鲨鱼飞快地逼近船后边。它去咬那条死鱼的时候,老头儿看见它的嘴大张着,看见它在猛力朝鱼尾巴上面的肉里咬进去的当儿,它那双使人惊奇的眼睛和咬得格崩格崩的牙齿。鲨鱼的头伸在水面上,它的脊背也正在露出来,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①(
)的声音。他攮进的地方,是两只眼睛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一直往上伸的那条线交叉的一点。事实上并没有这两条线。有的只是那又粗大又尖长的蓝色的头,两只大眼,和那咬得格崩格崩的、伸得长长的、吞噬②(
)一切的两颚。但那儿正是脑子的所在,老头儿就朝那一个地方扎进去了。他鼓起全身的气力,用他染了血的手把一杆锋利无比的鱼叉扎了进去。他向它扎去的时候并没有抱着什么希望,③(
)他抱有坚决的意志和狠毒无比的心肠。老头儿看见它来到,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④(
)的鲨鱼。
7.给①②处加点字填写正确的拼音。
8.在③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
9.请从“为所欲为”、“无所不为”、“安分守己”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④处。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老人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一种硬汉子精神的哲理化,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一种超时空的存在。(
)。作者用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______的人类社会;圣地亚哥则是人类中的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
圣地亚哥虽然失败了,但他在与鲨鱼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气,表现出了一种不可被征服的精神上的胜利,他可以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老人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倒,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进行_______的斗争。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前方的路_______如何,需要我们亲身去_______、去探索,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你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哲理化的一种硬汉子精神,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一种超时空的存在。
B.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超时空的存在,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
C.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一种超时空的存在。
D.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哲理化的一种硬汉子精神,一种超时空的存在,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
B.作者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揭示形象内涵
C.作品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D.小说中选取了很多典型的形象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变幻莫测
不屈不挠
究竟
体味
B.变化无常
锲而不舍
毕竟
体味
C.变化无常
不屈不挠
究竟
体验
D.变幻莫测
锲而不舍
毕竟
体验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我从来没有这样疲乏过,他想,而现在刮起风来了。但是正好靠它来把这鱼掩回去。
“我觉得好过多了。再兜两三圈,我就能逮住它。”他的草帽被推到后脑勺上去了,他感到鱼在转身,随着钓索一扯,他在船头上一屁股坐下了。
鱼兜到第三圈,他才第一次看见它。
他起先看见的是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它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从船底下经过,他简直不相信它有这么长。
“不能,”他说,“它哪能这么大啊。”
但是它当真有这么大,这一圈兜到末了,它冒出水来,老人看见它的尾巴露出在水面上。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是极淡的浅紫色,竖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它朝后倾斜着,鱼在水面下游的时候,老人看得见它庞大的身躯和周身的紫色条纹。它的脊鳍朝下耷拉着,巨大的胸鳍大张着。
老人这时在冒汗。鱼每回拐回来时,他总收回一点钓索,所以他确信再兜上两个圈子,就能有机会把鱼叉扎进去了。
可是我必须把它拉得极近,极近,极近,他想。我该扎进它的心脏。
“要沉着,要有力,老头儿。”他说。
又兜了一圈,鱼的背脊露出来了,不过它离小船还是太远了一点。再兜了一圈,还是太远,但是它露出在水面上比较高些了,老人深信,再收回一些钓索,就可以把它拉到船边来。
他早就把鱼叉准备停当,叉上的那卷细绳子给搁在一只圆筐内,一端紧系在船头的系缆柱上。
这时鱼正兜了一个圈子回来,只有它的大尾巴在动。老人竭尽全力把它拉得近些。
“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
他又感到头晕,可是他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我把它拉动了,他想。也许这一回我能把它拉过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你从没晕倒过。这一回我要把它拉过来。
但是,等他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拉着,那鱼却侧过一半身子,然后竖直了身子游开去。
照这样下去是会一事无成的,他想。他嘴里干得说不出话来,但是此刻他不能伸手去拿水来喝。我这一回必须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在兜下一圈时,他差一点把它拉了过来。可是这鱼又竖直了身子,慢慢地游走了。
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
“清醒过来吧,头,”他用自己也简直听不见的声音说,“清醒过来吧。”
鱼又兜了两圈,还是老样子。
我弄不懂,老人想。每一回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了。我弄不懂。但我还要试一下。
他又试了一下,等他把鱼拉得转过来时,他感到自己要垮了。那鱼竖直了身子,又慢慢地游开去,大尾巴在海面上摇摆着。
我还要试一下,老人对自己许愿,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已经软弱无力,眼睛也不好使。
他又试了一下,又是同样情形。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动手就感到要垮下来了,我还要再试一下。
他忍住了一切痛楚,拿出剩余的力气和丧失已久的自傲,用来对付这鱼的痛苦挣扎,于是它游到了他的身边,在他身边斯文地游着,它的嘴几乎碰着了小船的船壳板,它开始在船边游过去,身子又长,又高,又宽,银色底上有着紫色条纹,在水里看来长得无穷无尽。
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了,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地竖立着,并齐老人的胸膛。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
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老人感到头晕,恶心,看不大清楚东西。然而他放松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从他划破了皮的双手之间慢慢地溜出去,等他的眼睛好使了,他看见那鱼仰天躺着,银色的肚皮朝上。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截出来,海水被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染红了。起先,这摊血黑魆魆的,如同这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然后它像云彩般扩散开来。那鱼是银色的,一动不动地随着波浪浮动着。
老人用他偶尔看得清的眼睛仔细望着。接着他把鱼叉上的绳子在船头的系缆柱上绕了两圈,然后把脑袋搁在双手上。
“让我的头脑保持清醒吧,”他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说,“我是个疲乏的老头儿。可是我杀死了这条鱼,现在我得去干辛苦的活儿了。”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这句话内涵丰富,既通过比较表现鱼尾之大从而证实鱼很大,还暗示捕获这条鱼的挑战性、危险性。
B.文中老人反复说“试一下”,却不给人拖沓之感,因为作者真实地写出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坚韧顽强的意志。
C.小说中以“如同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写出鱼的大,以“像云彩般扩散开来”说明血流得多,连用比喻,写得形象生动,而且色彩鲜明。
D.小说中写老人独自一人面对大海,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凭着勇气和毅力与大鱼周旋,最终捕获大鱼,展示了老人的“硬汉”精神。
14.小说在塑造老人形象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15.小说中对老人有“他”“我”“你”三种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
海明威
公牛追着帆布,刚冲了一半,就停了下来。它又采取守势。曼纽尔拿着剑和红巾,朝它走去。曼纽尔在它面前挥动红巾。公牛就是不冲。
曼纽尔侧身朝着公牛,顺着下垂的剑锋瞄准地方。公牛一动不动。仿佛站在那儿死掉了,再也不能向前冲似的。
曼纽尔踮起脚尖,顺着钢剑瞄准,猛扎下去。
又是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头伏在胳臂上,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
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用拇指试了试剑头,跑到围栏那儿去换一把剑。
牛站在那儿,在一场搏斗以后,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
曼纽尔拿着红巾朝它走去,挥动红巾。牛没有反应。他在牛嘴跟前把红巾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地摆动。牛用眼睛盯着红巾,身子跟着红巾转动,可是它不冲。
曼纽尔着急了。除了走过去,没别的办法。又快又准。他侧着身子挨近公牛,把红巾横在身前,猛地一扑。他把剑扎下去的时候,身子往左一闪避开牛角。公牛打他身边冲过去,剑飞到了空中,在弧光灯下闪闪发光,带着红把儿掉在了沙地上。
曼纽尔跑过去,捡起剑。剑折弯了,他把它放在膝头上扳扳直。
他朝牛奔过去。他从手里拿着披风站在那儿的埃尔南德斯面前经过。
“它全身都是骨头。”那小伙子说。
曼纽尔点点头,一边擦擦脸。他把血污的手帕放进口袋。
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真的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
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还是一动不动。
他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
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
“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
呸,这些讨厌的杂种!讨厌的杂种!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
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
曼纽尔把红巾在公牛的黑嘴跟前挥动着。
牛一动不动。
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
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似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
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些讨厌的杂种!
“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
埃尔南德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
他用胳臂搂着他。
“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
“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
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
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
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其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乎乎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
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
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乎乎的。
好吧,你们这些杂种!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嗽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有人过来,扶他站直。
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衬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他咳嗽起来,他们把一样东西放在他嘴跟前。人人都十分忙碌。
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
(有删改)
1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它又采取守势”,暗示公牛之前也这样做过,让曼纽尔陷于被动。
B.埃尔南德斯说“它全身都是骨头”,是在告诉曼纽尔牛不好刺,暗含了对他的担忧。
C.文中画线处,曼纽尔两次向观众挥手,第一次是真诚地感谢,第二次是出于胜利的骄傲。
D.曼纽尔骂“该死的主席”并非真痛恨主席,而是由于他身体不适却仍须向主席行礼。
1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斗”描写了曼纽尔对牛的多次进攻,前几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取得了胜利,线索清晰情节集中。
B.小说对埃尔南德斯着墨不多,却通过他的言行侧面烘托了曼纽尔的形象,如他劝曼纽尔不要做“傻瓜”,反映了曼纽尔不甘失败、执着的形象。
C.小说语言简洁直观,有画面感,如“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简单的叙述旨在表现曼纽尔的狼狈。
D.小说有很多心理、动作描写,除了能更立体地塑造人物形象,也能让读者的心情随着曼纽尔的斗牛表现一同起起落落,引发读者共鸣。
18.小说描写观众朝曼纽尔扔垫子的细节有何用意?
19.文中反复出现“你们这些杂种”“你这杂种”,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五、语言表达
20.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概括出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不超过35个字。
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掀起了“诺贝尔文学奖热”。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也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其代表作有小说《城市与狗》(1963年)、《绿房子》(1965年)和《酒吧长谈》(1969年)等,其中《城市与狗》是略萨蜚声国际文坛。
略萨的作品从社会层面讲,笔触相当广泛,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城镇市民、知识分子、艺术人物、官僚机构、军队等,都是他的描述对象。他的小说敏感地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问题,如独裁统治、官僚腐败、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军警特务横行、党派不择手段竞争等。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公羊的节日》体现了他对拉美政治现实的深刻思考,小说通过杜撰一个女人的所见所闻,再现拉美最血腥的独裁统治,将多米尼加共和国前独裁者特鲁希略魔鬼般的独裁时代,批驳得淋漓尽致。
略萨被誉为“拉美结构主义文学大师”,和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并称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四大主将。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绮丽魔幻的叙述风格不同,略萨的小说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经常会同时并行几条线索,然后逆转、反转,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21.请简要谈谈下面《领带与小说》故事中的回信艺术及所蕴含的道理。(不超过30字)
美国的一家领带公司给海明威寄去了一条漂亮的领带并附上一封信:
人们非常喜欢用我们的领带,我们真希望您也能成为我们的顾客,盼望您能为这条漂亮的领带寄给我们两美元。
对这封半是认真半是玩笑的信该怎么处理呢?老老实实地寄去两美元显然不好,可置之不理也不妥当。海明威稍作沉思,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几天后,领带公司收到了一个邮包,里面也有一封信:
人们非常喜欢读我的书,我很希望你们也会成为我的读者并购下我新出的一本小说,现通过邮包寄上。小说定价是两美元八十美分,扣除领带的钱后,你们应付我八十美分。
回信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2个字。
新华网
2011年6月17日电正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的第13届欧内斯特·海明威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海明威研究专家桑德拉·斯帕尼尔17日宣布,这位美国已故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书信集第一集将于今年10月出版。
作为海明威书信集编辑工作负责人之一,斯帕尼尔对媒体说:“通过艰苦的工作,我们从世界各地共收集了6000多封海明威书写的信件。”这些信件覆盖的时间从1907年到1922年,其中记录了海明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他在战斗中负伤,被送往意大利米兰的一家医院。在那里,他与一名年轻女护士相恋。另外,书信中还提到海明威在20世纪20年代初与首任妻子哈德利·理查森的婚姻。
斯帕尼尔说,海明威的书信集计划出版18集,这是第一集。通过这些书信,读者会发现海明威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而这是许多人所不了解的。
六、名著阅读
23.这几段文字有何内涵?
于是他把舵柄夹在胳膊下面,一只脚踩住帆脚索,就这么做了。
“这下好了,”他大声说,“我还是个老头儿,但可不是手无寸铁了。”
这时候风更加强劲了,船航行得很顺利。他只看着鱼的前半部分,心里又燃起了一点儿希望。
不抱希望才愚蠢呢他想。还有,我把这当成了一桩罪过。别去想什么罪过了,他想。眼下不说罪过,麻烦就已经够多的了,况且我对这个一无所知。《老人与海》
24.选自《老人与海》的文章开头的“他们”指什么?
25.如果让你为《老人与海》里的圣地亚哥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180字左右。
26.《老人与海》写古巴的一位老渔夫_________(名字)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____________。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拖了3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骨架。小说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被毁灭,_________。
27.“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跨越时空变成经典的英雄,如果万物有灵,那么这条和圣地亚哥鏖战的大马林鱼又经历了怎样的精神挣扎?又有哪些内心独白呢?请发挥想象,如果你是这条鱼,你会有哪些心理变化。
要求:想象合理,用第一人称,写出心理变化。
28.请参照示例(句式不必一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给教材中的下面两位人物分别写一则评价。
示例:《水浒传》中的林冲:雪压山神庙,英雄遭难落荒地;
火烧草料场,义士杀敌上梁山。
①《红楼梦》中的王熙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微写作
29.讨论课上,你所在的小组对《老人与海》中的马林鱼的象征含义有了分歧,有人认为马林鱼是坏运气的象征,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有人认为马林鱼是美好理想追求的象征,是大自然的恩物。你怎样理解小说中的马林鱼的象征含义?请你写一段话,结合小说情节,做一个讨论总结。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30.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作者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如从《岳阳楼记》中我们学到了无论何时都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从《赤壁赋》中我们学到了即使身处逆境也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么从《老人与海》(节选)中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想和认识,150字左右。
31.请以“那一晚我见到了老渔夫桑地亚哥”为开头,根据《老人与海》小说内容,合理想象,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描写细腻,主题深刻。150字左右。
试卷第2页,总11页
试卷第3页,总11页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三单元《老人与海》同步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一组语句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是一部描写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小说。
②《老人与海》,正如海明威自己所说,是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了。
③正如老人所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④作品的寓意具有象征性,老人虽败犹荣。
⑤老人在海上拼斗了两天两夜,最后仅仅赢得了一具空空的鱼骨架。
A.①④②⑤③
B.②①⑤④③
C.①⑤④③②
D.②⑤①④③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排序题首先要理清语脉,这段文字是对《老人与海》的评价,②句指明评价的对象,应放在首句;①⑤句说明作品的内容,其中①是总说,应该放在⑤前面;④句说明作品的寓意,③句是对④句的解说。最后的排序是②①⑤④③。
故选B。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春晚只是一场晚会,不必求全责备,也不必奢望它能承担所有期待,它已被赋予太多角色,变得步履沉重,气喘吁吁了。
②《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居心叵测地把多层含义融合在一个简单的故事里,而我们则从这个故事里读出了完整的人生哲学。
③一些领导干部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肆意妄为,不融入基层,不融入群众,不全心全意为国家谋福利,终免不了受到党纪国法的处分。
④尽管科学家试图证明外星人的存在,但现有资料表明,虽然银河系中存在浩如烟海的其他行星,但人类是唯一的生命形式。
⑤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
⑥美国梦之队在球场上往往所向无敌,他们的高超球技和完美配合令其他球队望尘莫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成语的运用能力。
①求全责备: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语句中用来表达不必要求春晚过于完美,使用正确。
②居心叵测:存心险恶,不可推测,属于贬义词。语句中用来表达海明威苦心构思作品,褒贬误用,使用错误。
③肆意妄为:指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语句中用来表达一些领导干部胡作非为,使用正确。
④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语句中用来表达行星很多,使用对象错。
⑤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语句中该词用于肯定句中,使用错误。
⑥所向无敌:意思是力量强大,无往不胜。语句中用来表达美国梦之队无往不胜,使用正确。
故选C。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鲭鲨(jīnɡ)
两颚(è)
背鳍(qí)
麻痹(bì)
B.吞噬(shì)
桅杆(ɡǎn)
攥住(zuàn)
豁然(huò)
C.黏液(nián)
嘎吱(ɡā)
舵柄(duò)
戳穿(chuō)
D.残骸(hài)
拽掉(zhuài)
祷告(dǎo)
撬开(qiào)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
A项,“鲭(jīnɡ)鲨”错误,应为“鲭(qīnɡ)鲨”。
B项,“桅杆(ɡǎn)”应读“桅杆(ɡān)”。
D项,“残骸(hài)”错误,应为“残骸(hái)”。
故选C。
4.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倾斜
坚韧
残忍
白浪涛天
B.仓皇
喉咙
淌血
残缺不全
C.鱼钩
褐色
船梢
年轻力壮
D.辨认
猖狂
船桨
波涛汹涌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书写能力。
A项,“白浪涛天”应写作“白浪滔天”。
故选A。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B.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C.春节不仅是几千年民俗文化的结晶,更是几千年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结晶。因其根深品正的原因,所以才见其生命力之长久永固。
D.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的优势。
【答案】A
【详解】
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题干要求“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项,“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语序不当,“不仅”“还”两个分句内容互换。
C项,“因其根深品正的原因,所以才见其生命力之长久永固”句式杂糅,删除“的原因”。
D项,工艺不能作动词用,“具备了……的优势”搭配不当,具备与优势不搭配,容量大与后面的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是并列关系。应改为: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加工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的特点,满足了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
故选A。
6.下列各句中,不是复句的一句是(
)
A.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B.3D电视不仅可以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享受,还将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C.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D.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准确辨别句式类型的能力。
D项,只有一个谓语“塑造”,故本句是单句,不是复句。
故选D。
二、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他把鱼叉准备好,用绳子系住,眼也不眨地望着鲨鱼向前游来。绳子短了,少去它割掉用来绑鱼的那一段。老头儿现在的头脑是清醒的,正常的,他有坚强的决心,但是希望不大。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看鲨鱼飞快地逼近船后边。它去咬那条死鱼的时候,老头儿看见它的嘴大张着,看见它在猛力朝鱼尾巴上面的肉里咬进去的当儿,它那双使人惊奇的眼睛和咬得格崩格崩的牙齿。鲨鱼的头伸在水面上,它的脊背也正在露出来,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①(
)的声音。他攮进的地方,是两只眼睛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一直往上伸的那条线交叉的一点。事实上并没有这两条线。有的只是那又粗大又尖长的蓝色的头,两只大眼,和那咬得格崩格崩的、伸得长长的、吞噬②(
)一切的两颚。但那儿正是脑子的所在,老头儿就朝那一个地方扎进去了。他鼓起全身的气力,用他染了血的手把一杆锋利无比的鱼叉扎了进去。他向它扎去的时候并没有抱着什么希望,③(
)他抱有坚决的意志和狠毒无比的心肠。老头儿看见它来到,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④(
)的鲨鱼。
7.给①②处加点字填写正确的拼音。
8.在③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
9.请从“为所欲为”、“无所不为”、“安分守己”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④处。
【答案】
7.zhàn
shì
8.但
9.为所欲为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绽:本字指衣服缝合处受到静力作用而开裂的现象,强调是在无声无息中发生的开裂。读音为zhàn。
噬:(shì)声。本义是咬。
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分析前后句子的逻辑关系,“没有抱着什么希望”和“抱有坚决的意志”是转折关系,故此处可以填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但”。
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为所欲为: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很随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
安分守己:安于本分,谨守自己处世的规矩;指处世谨慎,规规矩矩。
修饰鲨鱼,不能用“无所不为”,对象不对;呼应句内的“毫无畏惧”,可排除“安分守己”,故应填“为所欲为”。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老人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一种硬汉子精神的哲理化,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一种超时空的存在。(
)。作者用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______的人类社会;圣地亚哥则是人类中的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
圣地亚哥虽然失败了,但他在与鲨鱼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气,表现出了一种不可被征服的精神上的胜利,他可以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老人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倒,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进行_______的斗争。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前方的路_______如何,需要我们亲身去_______、去探索,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你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哲理化的一种硬汉子精神,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一种超时空的存在。
B.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超时空的存在,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
C.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一种超时空的存在。
D.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哲理化的一种硬汉子精神,一种超时空的存在,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
B.作者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揭示形象内涵
C.作品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D.小说中选取了很多典型的形象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变幻莫测
不屈不挠
究竟
体味
B.变化无常
锲而不舍
毕竟
体味
C.变化无常
不屈不挠
究竟
体验
D.变幻莫测
锲而不舍
毕竟
体验
【答案】
10.B
11.A
12.C
【分析】
10.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主宾搭配不当,圣地亚哥象征的应该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哲理化,应将“象征着一种硬汉子精神的哲理化”改为“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A项和D项“一种”语序不当,排除AD;二是后两个分句位置顺序颠倒,应互换位置,排除C。
故选B。
11.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B项,“现实主义”表述不准确,太过笼统;
C项,“人物”一词定位不准确;
D项,表述内容和下文没有关联。
故选A。
12.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变化无常:事物经常变化,无常规可寻。变幻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此处用来修饰“人类社会”,应选用“变化无常”。
第二处,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面前不屈服。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此处强调老人不畏困难,勇敢与生活的磨难作斗争,应选用“不屈不挠”。
第三处,究竟: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根据语境,此处应选用“究竟”。
第四处,体验:亲身经历;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味:仔细体会。此处用来与“前方的路”相搭配,应选用“体验”。
故选C。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我从来没有这样疲乏过,他想,而现在刮起风来了。但是正好靠它来把这鱼掩回去。
“我觉得好过多了。再兜两三圈,我就能逮住它。”他的草帽被推到后脑勺上去了,他感到鱼在转身,随着钓索一扯,他在船头上一屁股坐下了。
鱼兜到第三圈,他才第一次看见它。
他起先看见的是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它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从船底下经过,他简直不相信它有这么长。
“不能,”他说,“它哪能这么大啊。”
但是它当真有这么大,这一圈兜到末了,它冒出水来,老人看见它的尾巴露出在水面上。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是极淡的浅紫色,竖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它朝后倾斜着,鱼在水面下游的时候,老人看得见它庞大的身躯和周身的紫色条纹。它的脊鳍朝下耷拉着,巨大的胸鳍大张着。
老人这时在冒汗。鱼每回拐回来时,他总收回一点钓索,所以他确信再兜上两个圈子,就能有机会把鱼叉扎进去了。
可是我必须把它拉得极近,极近,极近,他想。我该扎进它的心脏。
“要沉着,要有力,老头儿。”他说。
又兜了一圈,鱼的背脊露出来了,不过它离小船还是太远了一点。再兜了一圈,还是太远,但是它露出在水面上比较高些了,老人深信,再收回一些钓索,就可以把它拉到船边来。
他早就把鱼叉准备停当,叉上的那卷细绳子给搁在一只圆筐内,一端紧系在船头的系缆柱上。
这时鱼正兜了一个圈子回来,只有它的大尾巴在动。老人竭尽全力把它拉得近些。
“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
他又感到头晕,可是他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我把它拉动了,他想。也许这一回我能把它拉过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你从没晕倒过。这一回我要把它拉过来。
但是,等他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拉着,那鱼却侧过一半身子,然后竖直了身子游开去。
照这样下去是会一事无成的,他想。他嘴里干得说不出话来,但是此刻他不能伸手去拿水来喝。我这一回必须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在兜下一圈时,他差一点把它拉了过来。可是这鱼又竖直了身子,慢慢地游走了。
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
“清醒过来吧,头,”他用自己也简直听不见的声音说,“清醒过来吧。”
鱼又兜了两圈,还是老样子。
我弄不懂,老人想。每一回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了。我弄不懂。但我还要试一下。
他又试了一下,等他把鱼拉得转过来时,他感到自己要垮了。那鱼竖直了身子,又慢慢地游开去,大尾巴在海面上摇摆着。
我还要试一下,老人对自己许愿,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已经软弱无力,眼睛也不好使。
他又试了一下,又是同样情形。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动手就感到要垮下来了,我还要再试一下。
他忍住了一切痛楚,拿出剩余的力气和丧失已久的自傲,用来对付这鱼的痛苦挣扎,于是它游到了他的身边,在他身边斯文地游着,它的嘴几乎碰着了小船的船壳板,它开始在船边游过去,身子又长,又高,又宽,银色底上有着紫色条纹,在水里看来长得无穷无尽。
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了,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地竖立着,并齐老人的胸膛。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
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老人感到头晕,恶心,看不大清楚东西。然而他放松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从他划破了皮的双手之间慢慢地溜出去,等他的眼睛好使了,他看见那鱼仰天躺着,银色的肚皮朝上。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截出来,海水被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染红了。起先,这摊血黑魆魆的,如同这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然后它像云彩般扩散开来。那鱼是银色的,一动不动地随着波浪浮动着。
老人用他偶尔看得清的眼睛仔细望着。接着他把鱼叉上的绳子在船头的系缆柱上绕了两圈,然后把脑袋搁在双手上。
“让我的头脑保持清醒吧,”他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说,“我是个疲乏的老头儿。可是我杀死了这条鱼,现在我得去干辛苦的活儿了。”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这句话内涵丰富,既通过比较表现鱼尾之大从而证实鱼很大,还暗示捕获这条鱼的挑战性、危险性。
B.文中老人反复说“试一下”,却不给人拖沓之感,因为作者真实地写出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坚韧顽强的意志。
C.小说中以“如同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写出鱼的大,以“像云彩般扩散开来”说明血流得多,连用比喻,写得形象生动,而且色彩鲜明。
D.小说中写老人独自一人面对大海,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凭着勇气和毅力与大鱼周旋,最终捕获大鱼,展示了老人的“硬汉”精神。
14.小说在塑造老人形象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15.小说中对老人有“他”“我”“你”三种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3.C
14.①通过写鱼的游动和大、长,突出捕鱼的艰难,衬托出老人高昂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
②通过捕鱼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和老人身体的晕痛,疲乏等的描写,表现了老人熟练的捕鱼技术和顽强不屈的意志。
③通过大量的心理独白和自言自语,表现了老人的坚忍不拔和斗争到底的非凡决心。
15.①“他”是作者的客观叙述视角;“我”是老人的自言自语或心理独白的视角;“你”是老人的自我激励。
②叙述人称的不断改变,丰富了内容,从多角度更加真实深入地展示了老人的形象和精神。也使单调的捕鱼过程显得多姿多彩,扣人心弦。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C.“以‘如同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写出鱼的大”说法不当。“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用来比喻黑魆魆的鱼血。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由原文“但是它当真有这么大,这一圈兜到末了,它冒出水来,老人看见它的尾巴露出在水面上。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是极淡的浅紫色,竖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它朝后倾斜着,鱼在水面下游的时候,老人看得见它庞大的身躯和周身的紫色条纹。它的脊鳍朝下耷拉着,巨大的胸鳍大张着”可知,鱼的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庞大的身躯,巨大的胸鳍大张着,描写的鱼的巨大。通过写鱼的游动和大、长,突出捕鱼的艰难,衬托出老人高昂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
由原文“‘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他又感到头晕,可是他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我把它拉动了,他想。也许这一回我能把它拉过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你从没晕倒过。这一回我要把它拉过来”可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老人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又感到头晕。通过捕鱼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和老人身体的晕痛,疲乏等的描写,表现了老人熟练的捕鱼技术和顽强不屈的意志。
由原文“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我弄不懂,老人想。每一回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了。我弄不懂。但我还要试一下”“‘清醒过来吧,头,’他用自己也简直听不见的声音说,‘清醒过来吧。’”可知,“你永远行的”“但我还要试一下”“清醒过来吧,头”这些大量的心理独白和自言自语,表现了老人的坚忍不拔和斗争到底的非凡决心。
1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人称的作用的能力。
“我从来没有这样疲乏过,他想,而现在刮起风来了。”“的草帽被推到后脑勺上去了,他感到鱼在转身,随着钓索一扯,他在船头上一屁股坐下了。”运用“他”叙述,客观的描绘了老人的状态,“他”是作者的客观叙述视角。“可是我必须把它拉得极近,极近,极近,……我该扎进它的心脏”是老人的心理独白,“‘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是老人的自言自语,所以“我”是老人的自言自语或心理独白的视角;“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老人此时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了,嘴里干得又说不出话来,但是此刻他不能伸手去拿水来喝。可见“你”是老人的自我激励。
“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他又试了一下,又是同样情形。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动手就感到要垮下来了,我还要再试一下。”叙述人称从“你”到“他”,再到“我”,不断改变,丰富了内容,从多角度更加真实深入地展示了老人的形象和精神。也使单调的捕鱼过程显得多姿多彩,扣人心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
海明威
公牛追着帆布,刚冲了一半,就停了下来。它又采取守势。曼纽尔拿着剑和红巾,朝它走去。曼纽尔在它面前挥动红巾。公牛就是不冲。
曼纽尔侧身朝着公牛,顺着下垂的剑锋瞄准地方。公牛一动不动。仿佛站在那儿死掉了,再也不能向前冲似的。
曼纽尔踮起脚尖,顺着钢剑瞄准,猛扎下去。
又是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头伏在胳臂上,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
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用拇指试了试剑头,跑到围栏那儿去换一把剑。
牛站在那儿,在一场搏斗以后,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
曼纽尔拿着红巾朝它走去,挥动红巾。牛没有反应。他在牛嘴跟前把红巾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地摆动。牛用眼睛盯着红巾,身子跟着红巾转动,可是它不冲。
曼纽尔着急了。除了走过去,没别的办法。又快又准。他侧着身子挨近公牛,把红巾横在身前,猛地一扑。他把剑扎下去的时候,身子往左一闪避开牛角。公牛打他身边冲过去,剑飞到了空中,在弧光灯下闪闪发光,带着红把儿掉在了沙地上。
曼纽尔跑过去,捡起剑。剑折弯了,他把它放在膝头上扳扳直。
他朝牛奔过去。他从手里拿着披风站在那儿的埃尔南德斯面前经过。
“它全身都是骨头。”那小伙子说。
曼纽尔点点头,一边擦擦脸。他把血污的手帕放进口袋。
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真的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
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还是一动不动。
他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
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
“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
呸,这些讨厌的杂种!讨厌的杂种!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
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
曼纽尔把红巾在公牛的黑嘴跟前挥动着。
牛一动不动。
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
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似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
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些讨厌的杂种!
“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
埃尔南德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
他用胳臂搂着他。
“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
“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
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
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
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其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乎乎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
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
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乎乎的。
好吧,你们这些杂种!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嗽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有人过来,扶他站直。
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衬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他咳嗽起来,他们把一样东西放在他嘴跟前。人人都十分忙碌。
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
(有删改)
1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它又采取守势”,暗示公牛之前也这样做过,让曼纽尔陷于被动。
B.埃尔南德斯说“它全身都是骨头”,是在告诉曼纽尔牛不好刺,暗含了对他的担忧。
C.文中画线处,曼纽尔两次向观众挥手,第一次是真诚地感谢,第二次是出于胜利的骄傲。
D.曼纽尔骂“该死的主席”并非真痛恨主席,而是由于他身体不适却仍须向主席行礼。
1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斗”描写了曼纽尔对牛的多次进攻,前几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取得了胜利,线索清晰情节集中。
B.小说对埃尔南德斯着墨不多,却通过他的言行侧面烘托了曼纽尔的形象,如他劝曼纽尔不要做“傻瓜”,反映了曼纽尔不甘失败、执着的形象。
C.小说语言简洁直观,有画面感,如“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简单的叙述旨在表现曼纽尔的狼狈。
D.小说有很多心理、动作描写,除了能更立体地塑造人物形象,也能让读者的心情随着曼纽尔的斗牛表现一同起起落落,引发读者共鸣。
18.小说描写观众朝曼纽尔扔垫子的细节有何用意?
19.文中反复出现“你们这些杂种”“你这杂种”,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答案】
16.C
17.C
18.①为下文埋下伏笔。观众扔的垫子,为下文曼纽尔被绊住后受伤埋下伏笔。②烘托人物形象。观众扔垫子是在表达对失败者的嘲笑,而曼纽尔对此只是站在那儿望着,并没有沮丧,表现了他的执着坚韧。③深化小说主题。这个情节说明,曼纽尔“斗”的对象不仅是公牛,还有那些不看好他的观众,深化了“斗”的内涵,更凸显其精神的强大。
19.①“你们这些杂种”是对侮辱他、嘲笑他的观众的愤怒和蔑视。②“你这杂种”是对狡黠而又顽强的对手——公牛的愤怒和蔑视。③这都是一种不甘失败的体现,是不屈意志、硬汉精神的象征。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相关内容的能力。
C.“第一次是真诚地感谢”错误。根据上文语境人们对他怀有的是恶意,原文表述说“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下文语境说“呸,这些讨厌的杂种!讨厌的杂种!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可见,观众对他并不友好,所以第一次挥手并非真诚的感谢”。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C.“简单的叙述旨在表现曼纽尔的狼狈”错误。表现的应该是智慧,把牛引开,自我防护。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相关语段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看表达了观众的不友好,恶意嘲笑,主旨上揭示了人心的麻木不仁、看客心态,缺少爱心、自私自利。
结构上照应上文,他在公牛面前一时失利,观众便扔垫子,以此嘲笑并有点落井下石的味道,为下文曼纽尔被绊住后受伤以及胜利后的挥手铺垫照应。
表达效果上使用间接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倔强执着、自信不服输的形象特征。曼纽尔对一时的失败毫不在意,只是站在那儿望着,并没有沮丧,表现了他的硬气和坚韧。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句含义的能力。
“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些讨厌的杂种!”“好吧,你们这些杂种!”使用了语言描写和间隔反复,对侮辱他、嘲笑他的观众进行愤怒地反击和无比的蔑视。
“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其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乎乎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这是对狡黠而又顽强的对手——公牛的愤怒和蔑视。
综上,无论是对不够善意的观众还是公牛的愤怒和蔑视,都体现了曼纽尔的反抗意识,体现了他骨子里的坚强、不轻言失败,锲而不舍,即便牺牲生命也不放弃的硬汉精神,以及不屈不挠、顽强不屈的品质。
五、语言表达
20.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概括出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不超过35个字。
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掀起了“诺贝尔文学奖热”。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也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其代表作有小说《城市与狗》(1963年)、《绿房子》(1965年)和《酒吧长谈》(1969年)等,其中《城市与狗》是略萨蜚声国际文坛。
略萨的作品从社会层面讲,笔触相当广泛,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城镇市民、知识分子、艺术人物、官僚机构、军队等,都是他的描述对象。他的小说敏感地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问题,如独裁统治、官僚腐败、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军警特务横行、党派不择手段竞争等。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公羊的节日》体现了他对拉美政治现实的深刻思考,小说通过杜撰一个女人的所见所闻,再现拉美最血腥的独裁统治,将多米尼加共和国前独裁者特鲁希略魔鬼般的独裁时代,批驳得淋漓尽致。
略萨被誉为“拉美结构主义文学大师”,和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并称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四大主将。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绮丽魔幻的叙述风格不同,略萨的小说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经常会同时并行几条线索,然后逆转、反转,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答案】小说批判和揭露现实,反独裁;小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这则新闻的第二、三段分别介绍了略萨作品的两个方面的特点,即作品的主旨特点、艺术特点。由原文“他的小说敏感地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问题:如独裁统治、官僚腐败现象、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军警特务横行、党派竞争等。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之一”可概括“小说批判和揭露现实,反对独裁”;由原文“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绮丽魔幻的叙述风格不同,略萨的小说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经常会同时并行几条线索,然后逆转、反转,叙事技巧无与伦比”可概括“小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21.请简要谈谈下面《领带与小说》故事中的回信艺术及所蕴含的道理。(不超过30字)
美国的一家领带公司给海明威寄去了一条漂亮的领带并附上一封信:
人们非常喜欢用我们的领带,我们真希望您也能成为我们的顾客,盼望您能为这条漂亮的领带寄给我们两美元。
对这封半是认真半是玩笑的信该怎么处理呢?老老实实地寄去两美元显然不好,可置之不理也不妥当。海明威稍作沉思,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几天后,领带公司收到了一个邮包,里面也有一封信:
人们非常喜欢读我的书,我很希望你们也会成为我的读者并购下我新出的一本小说,现通过邮包寄上。小说定价是两美元八十美分,扣除领带的钱后,你们应付我八十美分。
回信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回信艺术:幽默与智慧并存。
道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表达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先理解领带公司写信的目的是卖领带,然后比较海明威的回信与领带公司来信内容的异同点,不难看出海明威此举只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可以从中看出作家的智慧与幽默。另外,注意答题时语言应简洁明了,符合字数要求。
2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2个字。
新华网
2011年6月17日电正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的第13届欧内斯特·海明威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海明威研究专家桑德拉·斯帕尼尔17日宣布,这位美国已故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书信集第一集将于今年10月出版。
作为海明威书信集编辑工作负责人之一,斯帕尼尔对媒体说:“通过艰苦的工作,我们从世界各地共收集了6000多封海明威书写的信件。”这些信件覆盖的时间从1907年到1922年,其中记录了海明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他在战斗中负伤,被送往意大利米兰的一家医院。在那里,他与一名年轻女护士相恋。另外,书信中还提到海明威在20世纪20年代初与首任妻子哈德利·理查森的婚姻。
斯帕尼尔说,海明威的书信集计划出版18集,这是第一集。通过这些书信,读者会发现海明威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而这是许多人所不了解的。
【答案】海明威早年书信集将出版。
【详解】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是考查学生对信息进行概括、归纳、提炼、表达的能力,它要求把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用极其简要的文字准确地概括并表达出来。准确、全面、表述清楚是压缩语段的关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文段内容,然后划分层次筛选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本题属于新闻类材料压缩,解答本题,可从新闻导语部分入手进行概括,即人物+事件。从“这位美国已故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书信集第一集将于今年10月出版”可知人物和事件,人物:海明威;事件:早年书信集将出版。然后据此概括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六、名著阅读
23.这几段文字有何内涵?
于是他把舵柄夹在胳膊下面,一只脚踩住帆脚索,就这么做了。
“这下好了,”他大声说,“我还是个老头儿,但可不是手无寸铁了。”
这时候风更加强劲了,船航行得很顺利。他只看着鱼的前半部分,心里又燃起了一点儿希望。
不抱希望才愚蠢呢他想。还有,我把这当成了一桩罪过。别去想什么罪过了,他想。眼下不说罪过,麻烦就已经够多的了,况且我对这个一无所知。《老人与海》
【答案】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不能丧失信心,丧失希望,有了希望才有摆脱逆境、战胜困苦的可能。
【详解】
本题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的能力。
“我还是个老头儿,但可不是手无寸铁了”的自言自语和“不抱希望才愚蠢呢”的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直面挑战,迎难而上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人处于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应该心存希望,积极勇敢地面对,那么,才有肯摆脱逆境。
24.选自《老人与海》的文章开头的“他们”指什么?
【答案】“他们”指老人、渔船及他所捕获的、拴在渔船后的大马林鱼。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
“他们”首先是老人和在海上航行的交通工具,其次,根据第一段“老人不时地看看那条鱼”,老人捕得了大马林鱼,并把它拴在船后,所以一同前行的“他们”有老人、渔船及大马林鱼。
25.如果让你为《老人与海》里的圣地亚哥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180字左右。
【答案】示例:雕像是一位站在渔船上的老渔夫。他头戴渔夫帽,穿着宽松的长裤和布衫,赤着脚,身材不算高大,但显得很健壮。花白的胡须覆盖了他半边脸,额头上深刻着的皱纹仿佛在诉说着他经历的沧桑岁月。他微屈着双膝,身子前倾,挺着胸脯,双手拿着渔叉,双臂高高举起,嘴角紧绷,双眼圆睁,用坚毅的目光注视着渔叉的方向,卷起的衣袖露出古铜色的皮肤和健壮的肌肉。
设计的意图:塑造圣地亚哥和鲨鱼搏斗时英勇不屈的硬汉形象,彰显其不屈不挠的精神。
【详解】
本题考查对国外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我们平时要多看中外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选取熟悉的作品,精选印象深刻的原著场景,确定人物在其中的体态、神情、外貌、动作等细节特征,在细节描写中展现雕像人物的精神风貌。注意用语准确,字数合乎要求。如果为《老人与海》里的圣地亚哥设计一尊雕像,可以截取与鲨鱼搏斗的特定情境展现圣地亚哥的肖像、动作、神情,特别是细致而准确的细节描写,主题明确,设计意图清楚。
26.《老人与海》写古巴的一位老渔夫_________(名字)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____________。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拖了3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骨架。小说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被毁灭,_________。
【答案】圣地亚哥(桑地亚哥或桑提亚哥)
大马林鱼
但不能被打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以填空题的方式呈现的,考生要注意前后的语境提示,然后进行填空。本题考查《老人与海》的内容,需要填写的内容是小说的主人公、涉及的事件以及小说的主旨。《老人与海》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叶古巴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呎,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做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27.“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跨越时空变成经典的英雄,如果万物有灵,那么这条和圣地亚哥鏖战的大马林鱼又经历了怎样的精神挣扎?又有哪些内心独白呢?请发挥想象,如果你是这条鱼,你会有哪些心理变化。
要求:想象合理,用第一人称,写出心理变化。
【答案】我是条大鱼,他一定要制服它,我想。他一定是项让我明白他有多大的力气,明白我是逃不走的,可是如果我逃了,他能干出什么呢?眼下,我使出了浑身的力气,使劲滑动我的鳍,一直飞逃到什么东西绷断为止。可是那是个什么东西啊,怎么崩不断啊!我使劲的撞着,希望能崩断那个被我吞进嘴里的东西,但是终归似乎没有什么作用!难道就这么妥协了么!不!不能,我一定要努力到无能为力!我再次飞逃向大海的深处,可是那个东西怎么还跟在我身后啊!不,似乎松了!看样子我要得救了!我要慢点游,太累了!啊!怎么又变紧了?!看来我是逃不掉了!,我的鳍已经没有滑动的力气了!我恨人类!
【解析】
本题是一道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力的微写作题,《老人与海》这篇小说,学生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但是这里要求学生从鱼的角度来写作,应该说这道题的设置还是很有点新意的。回答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发挥想象,如果你是这条鱼,你会有哪些心理变化”这里的要求有两个重点,其一从鱼的角度,其二有心理变化。这样能发挥想象力写作就可。
点睛:高中名著阅读题型解答思路:1.端正名著阅读的态度,要谨记《课程标准》的要求——“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只有抱着这一态度与出发点去读名著,才是真正的读名著。即使从应试的角度考虑,也要从高一开始就得未雨绸缪,化整为零,一本一本地去读。不能等到高考前几个月,借助于做大量的“名著导读训练题”去备考,那种方法显然是急功近利的方法.也是得不偿失的方法。2.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命题人是在回避市场上的“训练题”与“模拟题”的。考生决不能有做几十道名著阅读训练题就能拿下分数的侥幸心理。3.要读原著,不要读市场上的节略版。那是被风干了的名著木乃伊,读那样的“名著”,怎能“与文本展开对话”?又怎能“领悟其丰富内涵”?4.有的名著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部书。为什么不买优秀出版社正版的《红楼梦》?为什么要抱着高考考完就扔掉那名著的心态去读《红楼梦》?要知道,买盗版《红楼梦》简直就是对文学的亵渎!5.为了加深对名著情节的记忆.增强对名著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当然也有读书的方法。可参考一些名家写作的名著欣赏读物,比如台湾作家蒋勋所写的《蒋勋说红楼梦》就是一部角度独特且中学生读得懂的红学著作。阅读名著,还应养成写作阅读札记及人物小传的习惯,这样也有助于“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6.训练题也可适量地做一些,但决不能成为复习迎考的全部,更不能替代名著阅读!训练题只有当用于检测自己阅读名著之后的效果时,才是必要的!反之,则是无任何价值的!
28.请参照示例(句式不必一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给教材中的下面两位人物分别写一则评价。
示例:《水浒传》中的林冲:雪压山神庙,英雄遭难落荒地;
火烧草料场,义士杀敌上梁山。
①《红楼梦》中的王熙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八面玲珑,放诞泼辣,明是一把火;巧言狡黠,机关算尽,暗是一把刀。
孤舟中寂寞的硬汉;大海上咆哮的老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和名著阅读的能力。
本题要求参照示例(句式不必一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给教材中的下面两位人物分别写一则评价。
从示例来看,写的是《水浒传》中的林冲,以主要事件“风雪山神庙”和“火烧草料场”两个主要事件对人物进行了评价,因此要仿写的两个内容就要求学生熟悉《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和《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的性格特征及与之相关的事件,还要熟悉情节,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办理荣国府的丧事中的王熙凤,并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
王熙凤在小说中以性格泼辣、巧言善辩著称,对她的评价可抓住“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来思考,因此要对其进行人物评价时,就能找到相关的词语,如八面玲珑、机关算尽、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等。
《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主要熟悉其驾孤舟在大海中勇斗鲨鱼的场面,突出其硬汉形象。因此可组织语言来进行评价。
注意对偶修辞的运用。
七、微写作
29.讨论课上,你所在的小组对《老人与海》中的马林鱼的象征含义有了分歧,有人认为马林鱼是坏运气的象征,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有人认为马林鱼是美好理想追求的象征,是大自然的恩物。你怎样理解小说中的马林鱼的象征含义?请你写一段话,结合小说情节,做一个讨论总结。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答案】《老人与海》中的马林鱼是美好理想追求的象征。老人在等待84天漫长的时间之后,大马林鱼出现了,给了老人长久的等待一个回报,满足了老人的愿望。大马林鱼年轻力盛,但是老人坚强的意志终于战胜了它。在老人内心,马林鱼是理想事物的象征,是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这象征着,人类在漫长的征途中不知经历多少苦难,却仍旧满怀着对未来的希望,正是这种信念和理想,指引着人类走过漫长的岁月,创造了无数奇迹和美好的生活。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本题设置了一种写作的情境,针对《老人与海》中的大马林鱼的象征含义,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是坏运气的象征,一种是美好理想的象征,要求考生做讨论总结。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含义作解释,也可以结合两种含义做综合解读。首先指出它的象征意义,亮明观点,再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分析即可。解题的难点在于结合小说中的相关人物和情节来论证观点,要求考生熟悉小说的内容,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把握。注意条理清楚,符合字数要求。
30.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作者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如从《岳阳楼记》中我们学到了无论何时都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从《赤壁赋》中我们学到了即使身处逆境也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么从《老人与海》(节选)中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想和认识,150字左右。
【答案】轻轻的合上《老人与海》,脑海里全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惊心画面,我恐惧这些血腥的画面,但又被深深的吸引,被老人的自信、顽强、勇敢、不怕输、勇于拼搏、努力捍卫自己生命的高贵品质所吸引。当遇到马林鱼、鲨鱼群攻击时,他几次跌倒但又坚强的站了起来,因为这是为他的尊严和生存而博弈,这是生命与生命的对峙,生存与死亡的争夺。虽然他经历过极致的疼痛,但毁灭却不曾打败过老人,他勇敢面对失败,他赢了。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微写作的能力。“微作文”需要关注审题立意、语言运用、结构创意等方面的特点。任何一篇习作,不论篇幅多少,都有主题,微作文更是如此,考生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将自己对于主题的理解阐释清楚,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择其精要来表达。从语言运用方面来说,受篇幅限制,学生不能自由、细致地表达,而要凝练自己的语言,简单来说要做到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旁征博引、情景交融。开篇即要扣题,抓住立意点,表达自己对主题的认知,可以借鉴名人佳句引起共鸣,可以事理结合提炼认知,即便是选择“瞬间镜头”的细节描写,也要体现“紧扣心弦”的一点,丝丝入扣,撩动人心,“于无声处听惊雷”,一语惊醒赏文人。
写作指导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去写作,要特别突出在人生态度上的认识。如可以写,在逆境中要有顽强不屈的意志;面对残酷的现实,要有足够的勇气;无论何时何地,我们要保持人的尊严;也可以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注意一定要写出自己的人生态度。
31.请以“那一晚我见到了老渔夫桑地亚哥”为开头,根据《老人与海》小说内容,合理想象,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描写细腻,主题深刻。150字左右。
【答案】那一晚我见到了老渔夫桑地亚哥,老人把钓丝插到1英里深的海里。突然,看见伸在水面上的绿色竿子急遽地坠到水里,他知道,这是一条马林鱼正吃钓尖和钩把子上的沙丁鱼。老人灵巧地握着钓丝,感到下面的分量越来越重。时间很晚了,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想:我拿它没有办法,它拿我也没有办法。僵持的时间越来越久,老人疲惫不堪,左手在抽筋,他吃些生鱼以增强力量。鱼终于跳出海面,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哩。老人放出更多的钓丝,紧紧拽住,手已皮开肉绽,涌出鲜血。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属于微写作。解题时,圈定题干关键信息、核心话题、指定意象,审清题干中的写作要求,起笔直击题干中心,不在细枝末节上消磨耽误。
审题要点:开头语言已确定;要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和情节进行合理想象;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抓住这三个限制要求,方可下笔写作。而“主题要深刻”这一要求不仅考查考生广博见识,更要表达出深刻思想,甚至是生命体悟,则可在150字内展现出考生的认识深度和语言风采。
试卷第20页,总23页
试卷第21页,总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