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声的世界 达标检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声的世界 达标检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7-17 16:3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达标检测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30分)
1.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2.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3.大雪过后,大地披上厚厚的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里的微孔能吸收声音.根据这一描述,你认为会堂、剧院的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状,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主要是为了(  )
A.减小声音的反射
B.增强声音的反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装饰的美观性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B.“细声细语”指的是音调低
C.“尖声细嗓”中的“尖”指的是音调
D.“起音太高上不去”中的“高”指的是响度
5.我们能分辨出鼓声和锣声,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6.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甲、乙相比(  )
声音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甲 70 1 100
乙 110 700
A.乙音调较高
B.甲响度较大
C.声源在发甲声音时振动幅度较大
D.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每秒内振动次数较少
7.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一端伸出约为尺长的一半,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并观察它的振动情况.然后减小钢尺伸出长度至约为尺长的四分之一,再次实验,得到的结果是(  )
A.响度变大 B.频率变高
C.振动变慢 D.响度变小
8.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下列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有效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在学校周围植树
C.纺织车间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阳台及窗户安装双层隔音窗
9.笛子爱好者小亮在午休期间吹起了他心爱的笛子,悠扬的笛声传遍宿舍楼.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悠扬的笛声是笛子振动发出的
B.笛声在传播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
C.因为笛声悠扬,所以小亮吹出的笛声不是噪声
D.按住不同的笛孔,发声的音调会改变
10.有一种声波武器,其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 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武器发出的声音的响度是145 dB
B.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C.使用该武器时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该武器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钟________产生的,钟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人耳中的.
12.人站在北京天坛回音壁圆形围墙内说话,声音经过多次________,可在围墙的任何位置听到.编钟是我国春秋时代的乐器,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能发出不同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的声音.
13.声音通过颅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骨传导说明________(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可以传声.发出的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法,利用该原理可以制成________(选填“声呐”或“超声波清洗机”).
14.汽车上的倒车雷达是利用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探测障碍物帮助司机倒车,声呐也是利用这类声波来工作的.但我国发射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却不用这类声波探测仪来探测月球表面的目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竹管上端,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人听到的哨音是由________传入耳朵的;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度吹竹管上端时,吹出哨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会发生变化.
16.如图所示为人类和大象的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__;某种蝴蝶飞行时1 min内翅膀振动480次,这种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________(选填“在”或“不在”)大象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
17.发生地震,有些动物能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________声波产生;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________声波获得信息.(均选填“超”或“次”)
18.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在________减弱噪声;我们仅凭从手机中听到的声音就能判断出对方是谁,是依据声音的________进行判断的.
19.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表示禁止鸣笛.该做法是从噪声的________(选填“产生”“传播”或“接收”)环节对噪声进行防治的.市区主要道口设有噪声监测设备,某时刻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49.20”这个数字,该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
20.从物理学角度看,图中属于噪声的波形图是________图;和乙图所表示的声音响度相同的是________图所表示的声音.
三、实验及探究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30分)
21.(12分)“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前使系在细线上的小球紧靠音叉.
(1)当小丽用小锤敲击音叉时,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小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3)小明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比较小球弹开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系.
22.(12分)如图所示,小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插入广口瓶中的导管不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随着瓶内空气逐渐__________,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__________(选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_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小明继续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________________(选填“不能听到”或“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___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23.(6分)有4支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的玻璃量筒,其中a、b等高、等横截面积;b、c等高,b的横截面积小于c的横截面积;c与d不等高,但横截面积相同.各量筒内装有如图所示的水.
某同学在量筒口向量筒内吹气,根据所听声音音调的高低,猜想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①气柱的长短有关;②量筒的横截面积有关;③水柱的长短有关.
(1)若探究“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越低”,应选量筒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若选择的是量筒b、c,则探究的是气柱发声频率与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3)若选择的是量筒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则探究的是气柱发声频率与水柱长短的关系.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20分)
24.(10分)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 6 s 收到回波信号.
(1)用超声波探测海底深度,利用了声波传递__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2)求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多少米.(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 500 m/s)
(3)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什么?
25.(10分)某小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请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直铁管道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沿铁管分别在不同位置用耳朵贴近铁管听声.(为了简化计算,取空气中的声速为300 m/s,水中的声速为1 500 m/s,铁中的声速为5 000 m/s,人耳能分辨两次声音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 s)
(1)如果管中没有水,则要能听到2次敲击声,管道至少要多长?(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如果管中装满水,则要能听到3次敲击声,管道至少要多长?(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选择能听到3次敲击声的最短管道做实验,听到的第2次敲击声与第3次敲击声的时间间隔是多少秒?(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参考答案
第三章达标检测试卷
一、1.A 解析: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故A符合题意.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抽出瓶内空气,手机声音明显减小,可推测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C不符合题意.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时听声音的变化,快划、慢划使梳齿振动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也不同,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2.C 解析: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以及“哗哗”的流水声,都证明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水中的鱼听到了人们的说话声,证明了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3.A 解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如果反射的声音较为集中,会影响到原来的声音,使人听不清楚.会堂、剧院的墙壁设计成凹凸不平的形状,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是为了减小声音的反射,以便人能清楚地听到原声.
4.C 解析: “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细声细语”指说话声音小,即响度小;“尖声细嗓”中的“尖”指的是音调高;“起音太高上不去”中的“高”指的是音调高. 5.B 6.D 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的响度小于乙的响度,甲的频率大于乙的频率,即甲的音调高于乙的音调,故A、B错误.响度越小,其振幅越小,故声源在发甲声音时振动幅度较小,故C错误.甲的频率高于乙的频率,说明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每秒内振动次数较少,故D正确. 7.B 8.A 9.D 10.D
二、11.振动 空气 12.反射 音调 13.固体 声呐
14.超声波 真空不能传声 15.空气 音调 解析:人和竹管之间的介质是空气,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哨音是竹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上下推拉活塞,改变了竹管内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了空气柱的振动频率,所以音调会发生变化. 16.20 Hz~20 000 Hz 在
17.次 超 18.声源处 音色 19.产生 分贝(或dB)
20.丁 丙
三、21.(1)小球多次被音叉弹开 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2)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转换法 (3)响度 振幅 22.(1)C (2)减少 不变 变小 (3)还能听到微弱的 不可以 23.(1)ab (2)量筒的横截面积 (3)cd
四、24.(1)信息 (2)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v=1 500 m/s,由海面到达海底的时间t==3 s,根据公式v=得,海洋中该处的深度s=vt=1 500 m/s×3 s=4 500 m.
(3)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不能用超声波来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25.(1)要听到2次敲击声,声音在空气和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应满足t空-t铁=0.1 s.设铁管的最短长度为L.由v=得,-=0.1 s,即-=0.1 s,解得L≈31.9 m. (2)要听到3次敲击声,声音在水中和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应满足t′水-t′铁=0.1 s.设铁管的最短长度为L′,由v=得,-=0.1 s,即-=0.1 s,解得L′≈214.3 m.
(3)选择能听到3次敲击声的最短管道做实验,则L′≈214.3 m,听到第2次敲击声与第3次敲击声的时间间隔为Δt=-=-≈0.57 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