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上)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上)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8 07:2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辛亥革命
一、单选题
1.1905年,有文章指出若“以因果常例论之,国家政体,必胎于个人教育,政体之文野,视个人之程度而定。……(欧美)政体虽殊,而其为教育之结果,则无可疑”。据此可知文章作者
A.着眼于补全政治制度的缺陷
B.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价值重估
C.受三民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
D.认为中国未具备宪政的基础
2.下面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人人心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彻底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3.民国初年,建立党社发表政治要求与见解的做法大受欢迎。据统计“仅上海、苏州、南京、广州、武汉、天津、北京七地,从1911年10月至1913年4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先后成立的党社共计386个,其中政党与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社团271个。”材料表明辛亥革命
A.彻底改变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
B.开创了近代政党政治的先河
C.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因为它的成立是引发中国从封建社会步向资本主义社会发生根本性历史转折的开始。学者的依据是兴中会的成立
A.明确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
B.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指导思想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制度
D.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5.1912年3月6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律剪辫文》,其中提出:“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据《鄞县通志》载,剪辫令一出,“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反映了
A.剪辫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B.临时政府过激政策引发混乱
C.城乡习俗改革阻力差异较大
D.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迁
6.1912年3月,孙中山签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孙中山此举意在
A.阻止袁世凯复辟帝制
B.集中精力于民生建设
C.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制
D.迫使清朝宣统帝退位
7.武昌起义前,孙中山策划和领导了十次革命起义,这十次起义的主要力量为当地旧式会党被买通的清政府官兵和新兵。这反映出当时
A.孙中山的社会影响巨大
B.革命派忽视革命宣传
C.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
D.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8.1912年初,孙中山发布法令,规定“嗣后不得再有买卖人口情事,违者罚如令,其从前所结买卖契约,悉与解除,视为雇主雇人之关系,并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临时政府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孙中山重视保国民的基本权利
C.封建社会的陋习基本得到了根治
D.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9.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3月,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临时”体现了革命党
A.分权制衡精神
B.维护国家主权精神
C.民主共和精神
D.天下为公精神
10.有学者认为,《临时约法》规定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但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相当的行政权,而又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材料表明
A.民国政府践行三权分立原则中房
B.《临时约法》因人立制
C.资产阶级善于学习西方体制
D.革命党人缺乏政治经验
11.武昌起义发生后的九天内,湖南、陕西、江西、山西和云南等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各省则在十一月上旬相继独立。这说明了
A.武昌起义的革命目标已达成
B.辛亥革命是全国性危机的产物
C.各方妥协推动革命发展迅捷
D.长江以南已成中国革命中心
12.1894年,孙中山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毅然走上民主革命道路,最终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列选项与孙中山无关的有
A.三民主义
B.兴中会
C.中体西用
D.同盟会
13.1912年3月5日《时报》发表文章载“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这反映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有
①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③推动了社会风俗变化
④解决了近代社会根本矛盾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4.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十分推崇黄帝,称其为“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中国民族开国之始祖”。其意图是
A.探源国史以树立文化自信
B.尊汉排满以推翻清朝统治
C.核定地价以实现民享民有
D.结束专制制度以实现民治
15.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美资本主义诸强迅速崛起之际,中国历史才步履蹒跚、被迫地步入近代,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的衰亡已成必然。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彻底堕落的满清政府已无力地处于风口浪尖之中了,虽然慈禧太后企图通过“新政”、预备立宪来力挽狂澜,但一切只是徒劳。武昌起义实际上与从前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暴动一样,按常理清廷依旧可以轻易镇压,但这次起义却成为压垮满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清廷无力回天,这样辛亥革命成功地将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摘编自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第四卷: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摘编自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成功地翻开中国历史新篇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进步性。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首义起于武昌毫不奇怪,“九省通衢”的武汉开风气较先,群众爱国热情和进步思想也较浓烈。整个武昌起义过程中,无论是爆发之初、战时支援、战后维护,都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支持。武汉也素有革命传统,在一些革命团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成立了文学社和共进会。文学社和共进会秘密经营多年,成功策反占半数以上的湖北新军,使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清王朝的军队竟然变成它自己的掘墓者。除了当地已有的革命条件和基础,保路运动又及时提供了有利契机。
——
摘编自王建郎、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册)
材料二
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也帮助了中国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一九一九年,
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在绝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孙中山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
——
摘引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首义起于武昌毫不奇怪”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简述“辛亥首义”的直接结果。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共同选择及其追求,
并概括当时俄国在指导中国革命方面所作的重要贡献。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材料强调个人素质对政体的影响,特别指出欧美政体是教育的结果,实际上是认为中国国民素质还不具备实行宪政的条件,故答案为D项;材料探讨的是实行宪政的条件,不是针对政治制度本身缺陷,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科举制的看法,排除B项;材料中的观点与三民主义没有关系,排除C项。
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因此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均是辛亥革命意义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故选D。
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众结社自由和权力,材料表明辛亥革命后大量政党、社团的建立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体现,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革命性质并未发生彻底改变,故排除A项;近代政党在辛亥革命前就已经出现,故B项说法错误;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D项说法错误。
4.A
【详解】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故A项正确;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故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故排除C项和D项。
5.D
【详解】
根据“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可得出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与习俗发生了变化,体现了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迁,D项正确;革命当时已经成功,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混乱,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差异性,排除C。
6.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3月孙中山签发《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在于,维护辛亥革命成果,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制,C项正确;阻止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开始于1915年袁世凯宣布实行帝制后,A项错误;集中精力于民生建设并非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B项错误;早在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已退位,D项错误。
7.C
【详解】
武昌起义前,孙中山主要依靠的军事力量是为当地旧式会党被买通的清政府官兵和新兵,这说明当时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脱离了群众,C正确;题干现象恰恰说明当时孙中山的影响力较小,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材料未体现出民族意识,排除D。
8.B
【详解】
据题意可知,孙中山发布法令废除了人口买卖,而且废除之前的买卖契约,由此可知体现了对国民基本权利的保护,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对国民基本权利的保护,而非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排除A;“得到根治”、“彻底改变”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CD。
9.C
【详解】
根据所学,“临时”意味着并没有经过正式的程序进行选举的,因此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只有通过正式的程序进行选举才能成为正式的总统,故C项正确;AB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
10.D
【详解】
材料中的“二元化政体格局”的出现说明的是革命党人缺乏政治经验,导致政体运行混乱,D正确,C排除;材料与三权分立体制无关,A排除;材料未涉及因人设法,B排除。故选D。
11.B
【详解】
根据“武昌起义发生后的九天内,湖南、陕西、江西、山西和云南等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各省则在十一月上旬相继独立”可以看出,武昌起义与清政府的全国性的统治危机有关,因此才会相继有很多省份宣布独立,故B项正确;目标是推翻清政府,这时目标还没有达成,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妥协,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
1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孙中山无关,C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在中国人面前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与部分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他在为同盟会制定的纲领中提出他的十六字纲领,并把十六字纲领明确解释为三民主义,排除A、B、D项。
13.D
【详解】
根据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和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根据材料“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风俗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社会的根本矛盾。综上所述,①②③说法正确,④说法错误,因此D正确,ABC错误。
14.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同盟会之所以推崇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通过推崇黄帝来增强汉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达到尊汉排满,推翻清朝统治的目的,故选B;同盟会的最终意图是推翻清政府统治,ACD都不符合其此时的意图,排除。
15.B
【详解】
中共中央认为辛亥革命“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由此可知,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的反帝反封建内涵,故B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任务,故A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故D错误。
16.(1)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日益腐朽;“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使清朝统治集团众叛亲离;革命党力量不断壮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
(2)进步性: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打开了视野;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激励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而斗争的勇气。
【详解】
(1)原因:由材料“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彻底堕落的满清政府已无力地处于风口浪尖之中了”得出,《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日益腐朽;由材料“虽然慈禧太后企图通过“新政”、预备立宪来力挽狂澜,但一切只是徒劳”得出,“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使清朝统治集团众叛亲离;由材料“武昌起义实际上与从前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暴动一样,按常理清廷依旧可以轻易镇压,但这次起义却成为压垮满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得出,革命党力量不断壮大;由所学知识得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由材料“辛亥革命成功地将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得出,辛亥革命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
(2)进步性:由材料“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得出,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由材料“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得出,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打开了视野;由材料“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得出,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由材料“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得出,激励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而斗争的勇气。
17.(1)理由:武汉地区开放较早,受先进思想影响较大;群众爱国热情和进步思想较浓烈(或革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文学社和共进会等革命团体的积极准备;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创造有利条件;武汉交通便利。
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选择:走俄国人的路。
追求:改造中国与世界(或挽救国家,改造社会;或接受马克思主义;或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贡献:影响“五四”运动的发生;
帮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促成国共两党合作。
【详解】
(1)理由:根据材料“武汉开风气较先,群众爱国热情和进步思想也较浓烈”可知,武汉地区开放较早,受先进思想影响较大;根据材料“整个武昌起义过程中,无论是爆发之初、战时支援、战后维护,都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支持”可知,群众爱国热情和进步思想较浓烈(或革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根据材料“武汉也素有革命传统,在一些革命团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成立了文学社和共进会。文学社和共进会秘密经营多年,成功策反占半数以上的湖北新军”可知,文学社和共进会等革命团体的积极准备;根据材料“使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清王朝的军队竟然变成它自己的掘墓者”可知,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根据材料“保路运动又及时提供了有利契机”可知,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创造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九省通衢”可知,武汉交通便利。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选择:根据材料“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可知,走俄国人的路。追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造中国与世界(或挽救国家,改造社会;或接受马克思主义;或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贡献:根据材料“一九一九年,
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可知,十月革命影响“五四”运动的发生,帮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促成国共两党合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