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红楼梦》一经问世,洛阳纸贵,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风评,可见红楼梦的吸引力是极其强大的,两三百年过去了,无论男女老幼都知道有这样一部小说。受过一点教育的,又都能从教科书中学来一句套话:《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高峰。
然而真正读过(包括略读)的人又有多少呢?
普遍情况是第一回读不懂就很难坚持读下去了。
此开卷第一回也。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根据章回体小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特点,抓回目中的人物、事件等主要信息来呼应情节进行阅读。
对比阅读法:如不同人物的对比,同一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等。
圈点批注:可以从小说三要素进行批注。
阅读方法指导:
如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人物、事件都已交代清楚,线索已明,且两人还可进行对比)
在《红楼梦》开篇第一回中,在“按那石上书云”的此书之来龙去脉介绍完之后,便是对实境故事的讲述,是关于甄士隐和贾雨村两家的故事。而实体叙事诗从甄士隐、贾雨村两个辅助人物开始,在第一回主叙士隐事,第二回主叙雨村事之后,才开始进入贾府宝黛等人叙事主体的。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注:曹公本意,无非是和泪为闺阁立传,成一部女儿谱。在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此可谓石破天惊。)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原文细读,附名家批注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注:又失落,又自负,又是领悟,又没有实在的好处,写尽了千古文人悲剧心态。)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注:甲戌本侧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余谓不然。红楼梦的主旨,不在作者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宣扬四大皆空,而是在胸中蓄一段难舍之痴情,了犹未了。)倒不如不去的好。
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谐音:荒诞,呼应:梦幻、真假。)青埂峰(谐音:情种)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点主旨:社会、人生的真相)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补情天)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甲戌本侧批:将世人欲驳之腐言预先代人驳尽。妙!)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注:人物语言当毕肖其身份、见识,否则大不近情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事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注:此石头之口表达作者的创作观)我师意为何如?”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此系主旨之一),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本眉批: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后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了去,方是巨眼。)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贾宝玉乃绝代情痴,作者亦为古今第一情种。辛酸泪者,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而掬也。作者以心酸泪哭成此书,书未成,泪尽而逝。)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谐音:势利)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谐音:糊涂)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谐音真事废/隐去)。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谐音应怜),年方三岁。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注:引出木石前盟)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注:绛珠者,血泪也。点黛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注:瑛字点宝玉。)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注: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神瑛灌溉、绛珠还泪之说温柔缠绵,至情至性,奇矣幻矣!)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注:全书之中,为宝黛二人也。)
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注:点情节以细节感人。)了。”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仙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浊,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伦之苦。”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注:思考贾宝玉与甄士隐的内在联系)”说着,取出递与士隐。
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大半。又见奶母正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
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注:菱花谐音香菱,整首诗是对香菱后来的预言)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说毕,二人一去,再不见个踪影了。士隐心中此时自忖:这两个人必有来历,该试一问,如今悔却晚也。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谐音假话)、表字时飞(谐音实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
当下雨村见了士隐,忙施礼陪笑道:“老先生倚门伫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闻否?”士隐笑道:“非也。适因小女啼哭,引他出来作耍,正是无聊之甚,兄来得正妙,请入小斋一谈,彼此皆可消此永昼。”说着,便令人送女儿进去,自与雨村携手来至书房中。小童献茶。方谈得三五句话,忽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士隐慌的忙起身谢罪道:“恕诳驾之罪,略坐,弟即来陪。”雨村忙起身亦让道:“老先生请便。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说着,士隐已出前厅去了。
这里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看的呆了。
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注:点“风尘怀闺秀”穷酸之人,大抵做此存想。)一时小童进来,雨村打听得前面留饭,不可久待,遂从夹道中自便出门去了。士隐待客既散,知雨村自便,也不去再邀。
一日,早又中秋佳节。士隐家宴已毕,乃又另具一席于书房,却自己步月至庙中来邀雨村。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注:表现贾雨村自负狂妄的心态、追求显贵的野心)
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笑道:“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诞至此。”因问:“老先生何兴至此?”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蒙厚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便同士隐复过这边书院中来。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斟漫饮,次渐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自我陶醉、想入非非的穷儒心态、对蟾宫折桂、高官厚禄的强烈愿望。)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乃亲斟一斗为贺。雨村因干过,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士隐不待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费馀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那天已交了三更,二人方散。
士隐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因使人过去请时,那家人去了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注:写贾雨村名利心肠炽热)’”士隐听了,也只得罢了。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霄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谐音祸起)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妥,再使几人去寻找,回来皆云连音响皆无。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看看的一月,士隐先就得了一病,当时封氏孺人也因思女构疾,日日请医疗治。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思考甄家与贾府的联系)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急得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他岳丈名唤封肃(谐音风俗,隐含世风日下之意),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今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幸而士隐还有折变田地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薄置些须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那封肃便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封肃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作等语。士隐知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已有积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
可巧这日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与前文的仙风道骨截然不同,可见表象不过皆幻象),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甲戌本眉批: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其说的痛切处,又非一味俗语可到。)
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当下烘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封氏闻得此信,哭个死去活来,只得与父亲商议,遣人各处访寻,那讨音信?无奈何,少不得依靠着他父母度日。幸而身边还有两个旧日的丫鬟伏侍,主仆三人,日夜作些针线发卖,帮着父亲用度。那封肃虽然日日抱怨,也无可奈何了。
这日,那甄家大丫鬟在门前买线,忽听街上喝道之声,众人都说新太爷到任。丫鬟于是隐在门内看时,只见军牢快手,一对一对的过去,俄而大轿抬着一个乌帽猩袍的官府过去。丫鬟倒发了个怔,自思这官好面善,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于是进入房中,也就丢过不在心上。至晚间,正待歇息之时,忽听一片声打的门响,许多人乱嚷,说:“本府太爷差人来传人问话。”封肃听了,唬得目瞪口呆,不知有何祸事。
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一时小童进来,雨村打听得前面留饭,不可久待,遂从夹道中自便出门去了。士隐待客既散,知雨村自便,也不去再邀。
梳理第一回神仙故事和现实故事
提示:一道一僧通人神两界
一道一僧
空空道人
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
几
世
几
劫
●
红
尘
一
劫
奇传:石头记、红楼梦
仙界
人间
从洪荒远古道来,红楼故事就此开始了……
开篇显示“大回环”的叙事
梳理第一回神仙故事和现实故事
神瑛侍者与绛珠草
原文: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入梦
梦醒
神仙世界之木石前盟:在情节上为后文两人的初次见面以及以后的心有灵犀、志同道合的爱情作铺垫与后文形成照应。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第五回之宝黛初见)
现实世界之甄士隐的人生轨迹(缩影)
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
甄士隐的人生遭遇以及最终归宿—象征—贾宝玉。
以此类比
甄府的兴衰没落—象征—贾府
英莲遭遇的悲剧—象征—大观园中众女子的命运的缩影
甄士隐
VS
贾雨村
(出世)
(入世)
甄士隐的人物故事设置主要用以衬托比照并迂回引出贾家兴衰,有虚置性。贾雨村是作者旁构的一个辅助性人物,借其谈以在第二回对贾府人事做开场介绍,并用借其仕宦经历助写林黛玉进京。两个人物的姓名又寓含“真事隐”去和“假语村”言的关于作者创作原始的纲领性意旨,设于小说首回的甄贾二人也具有较深的寓意而具有纲领性。
第一回重要诗词解读
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1,枉入红尘若许年2。此系身前身后事3,倩谁记去作奇传④?
【说明】
作者虚构空空道人见青!峰下有一块顽石,上面记着它被携入红尘后的经历见闻,后面又有一偈,就是这首七言绝句。偈,佛经中的唱词,也泛指佛家的诗歌,本是音译佛教梵语“偈陀”的略称,义译是“颂”。
【注释】
①补苍天: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远古的时候,天塌地陷,大火燃烧不灭,洪水泛滥不止,猛兽凶禽到处噬食百姓。女娲(wà蛙)氏炼五色石把苍天修补了起来。她还砍断大海龟的四足用来作为擎天柱,杀死黑龙以救助中原,积起芦灰将洪水止住。这样,就平息了一切灾祸,老百姓因此得以安生(见《淮南子·览冥训》)。这里作者是借神话故事来说做匡世济时的大事业。②“枉入”句:白白地来到人世间这么多年。这是作者感慨年华虚度。红尘,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本写长安之盛,后用以说明世间的热闹繁华。③“此系”句:这是石头身前和身后所经历的故事。小说中说顽石“幻形入世”,化为通灵宝玉,随着贾宝玉的投生,来到人世,经历了一番离合悲欢以后,仍化作顽石,回归到青堙峰下,所以这样说。诗句似有寓意,作者或借此暗示小说所描写的,并不限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而是对他祖孙三代以上种种现实的艺术概括:对雪芹来说,曹寅时代便是他的“身前”事;对盛时曹家来说,败落又是已逝者的“身后”事。④“倩(qing庆)谁”句:请谁替我抄了去作奇闻流传?倩,央求。奇传,即传奇,为押韵而颠倒,意即奇异故事可以相传者。它本是唐代兴起的一种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这里只取新奇传闻义。
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1,谁解其中味2?
【说明】
在小说的楔子中,作者假托这部书的底稿是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来的,后经“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郝成目录,分出章回”,题名为《金陵十二钗》,并题了这首绝句。所以,这首诗是小说中作者以自己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
【注释】
1都云:都说。2解:懂得。
【评解】
“荒唐言”不限于指小说有石头“无材补天,幻形人世”这样荒唐的缘起,也不仅仅指小说中有“太虚幻境”、“风月宝鉴”之类荒唐的情节。作者将广泛搜罗所得的见闻,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运用大胆的艺术想像,创造了贾宝玉以及一大批非按某一真人为对象摹写的闺阁女子形象,虚构成一个以大观园女儿国为中心的故事,以及小说表面上把悲剧命运说成是情根夙孽、偿还冤债等等,也都带有“假语存焉”(脂砚斋错听成“假语村言”,先写入“凡例”,后移作回前评,又被传抄者混为正文,遂讹传至今)的性质,也就是所谓“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说其中包含着种种血泪?”在这里,作者诉说的是他难以直言而又深辛酸的现实生活和感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怕不能被理解的衷曲。
嘲甄士隐
惯养娇生笑你痴1,菱花2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3,便是烟消火灭时。
【说明】
甄士隐抱三岁女儿英莲上街看热闹,遇一僧一道,那僧一见就大哭,要士隐把女儿—所谓“有命无运,累及辗娘之物”舍给他。士隐不理睬,他就大笑起来,念了这四句诗。
【注释】
1“惯养”句:可笑你对女儿娇养宠爱,存着一片痴心。②“菱花”句:“菱”于夏日开花,而竟遇“雪”,喻生不逢时,遇又非偶,必遭摧残,亦即所谓“有命无运”。菱花,隐指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她后来叫香菱。雪,谐音“薛”,指后来霸占香菱为妾的薛蟠。空对,这里有不幸碰上的意思。澌澌,状声词,形容雪盛。③好防:谨防,要当心。元宵:旧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评解】
癞和尚能预知未来,这是一种迷信观念,尽管它是作者的艺术虚构。
小说中写元宵节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谐音“应怜”,据脂评。下同)由家人霍启(谐音“祸起”)抱去看灯,被人拐走;接着甄家又遭火灾,士隐投亲受欺,贫病交攻,感到人生幻灭,终于断绝一切,随疯道人去了。如前所述,这一切对全书情节来说是一个缩影,英莲的身世遭遇就是大观园里众多女儿不幸命运的一种象征性的写照牵挂。此外,第五十三回写荣国府庆元宵,也正是全书由盛至衰的转折。因为,在这之后,贾府便变故层出,风波迭起,各种矛盾迅速暴露,直至最后食尽鸟散,烟消火灭。所以,这首诗表面看来只是说甄家,实际上主要的还在于说贾家。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说明】
甄士隐家破人亡,贫病交迫,光景难熬。一日上街散心,遇一蛮足疯道人口念此歌,士隐听了问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
【注释】
1冢:坟墓。没:埋没。②姣:容貌美好。
【评解】
褴楼如同乞丐的跛足疯道人所唱的歌,自然一点点文绉绉的语言都不能用,它只能是最通俗、最浅显,任何平民百姓、妇女儿童都能一听就懂的话,而歌又要对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种种愿望与现实的矛盾现象作概括,还要包含某种深刻的人生和宗教哲理。这样的歌,实在是最难写的。
好了歌注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说明】
甄士隐听了跛道人那番“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话后,顿时"怡彻",便对道人说了这首歌,自称替《好了歌》作注解,接着就随疯道人飘然而去。
【注释】
①“陋室”二句:这两句说,如今的空堂陋室,就是当年高官显贵们摆着满床笏板的华屋大宅。陋室,简陋的小屋。笏满床,形容家里人做大官的多。笏,封建时代臣子朝见皇帝时拿的用以指画或记事的板子,用象牙或竹片制成。唐代崔神庆的儿子琳、珪、瑶等都做大官,每年家宴时,“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见《旧唐书·崔义玄传》)。后来俗传误为郭子仪“七子八婿,富贵寿考”的故事,并编有《满床饬》剧,小说剃二十九回曾写到。②“蛛丝”句:这句说,豪门已败落,住宅已荒废。雕梁,雕过花的屋梁,代指豪华的房屋。③“绿纱”句:这句意思是说,贫穷的人又暴发成新贵。绿纱,贵族之家常用绿纱糊窗。蓬窗,贫家的窗户。
④黄土陇头:指坟墓。鸳鸳:喻夫妻或结私情的男女。展眼:一瞬间。强梁:强横凶暴,这里是指强盗或江湖上凭武艺本领称霸的人。
⑧择膏粱:选择富贵人家子弟为婚姻对象。膏梁,本指精美的食品,这里是膏梁,子弟的略称。膏,肥肉。粱,美谷。
⑨承望:料想得到。烟花巷:旧时都市中妓女聚集的地方。烟花,娼妓的代称。⑩纱帽:封建时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这里是官职的代称。1锁枷:旧社会囚系罪人的刑具。
怜:自怜,这里与“嫌”同义。
“今嫌”句:这句意思是说如今反嫌官高不得清闲,要担风险。紫蟒,紫色的蟒袍,古代页官所穿的公服。唐制,三品以上着紫衣。1反认他乡是故乡:比喻把功名富贵、妻妾儿孙等等误当作人生的根本。唐代刘皂《旅次朔方》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此用其意。
1为他人作嫁衣裳:比喻为别人辛苦忙碌,自己没有得好处。唐代秦韬玉《贫女》时: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当人将所感知到的虚无(无)的假相,比如文学中的故事人物、梦中的情景当做真的实有的对象看待时,现实中存在(有)的真象,比如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虚无的假象了。而若以整个人生为考察对象,则相对永恒的存在,即死亡来说,人生就如一梦,人生万象皆是虚无的假象。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作者的人生观。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附《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一回
神话情缘
作者在第一回借着甄士隐这个角色连接了一个神话故事,也同时把读者带回现实。《红楼梦》一直游离于现实和超现实之间。我们通常会把文学分成写实主义的作品或者超现实的作品。《红楼梦》一直交错两者,有的时候它在讲神话,有时候又忽然回到人世间,神话的部分给人感觉很像心理的描述。
第一回中,甄士隐在做梦,“梦至一处,不知是何地。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一僧一道又来了!一僧一道似乎永远是性灵里的一些提醒。人做梦是因为在现实里逃避掉真实之后,会面对性灵里的真实,所以一僧一道就来了。
一僧一道是要了结一段“风流公案”。“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风流冤家”,讲的就是宝玉、黛玉,“蠢物”指的是这块顽石,也就是宝玉。
和尚笑着说:“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三生石畔”讲的是,唐代僧人圆泽去世的时候依依不舍地对朋友李源说,二十年后杭州西湖边见。李源不懂他的话,觉得很难过。二十年后,他到杭州西湖做官,忽然看到一个大概二十岁的牧童,骑在牛上唱着“三生石畔旧精魂”。他忽然就想到,圆泽临终跟他讲的那一句话。所以我们讲“三生石”是相信生命不只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这个缘分,生我之前谁是我,死我之后我是谁。这种缘分轮转的因果是《红楼梦》的主题。
黛玉还泪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瑛,指的是一种玉。作者常常用到“红”,跟红颜色有关。贾宝玉住在“怡红院”,曹雪芹住的地方叫做“悼红轩”,评这本书的人是“脂砚斋”,都是讲红。“红”是有重要的隐喻的。“赤瑕宫”的赤瑕,又是红色,红色的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绛’又是红)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很难解释“离恨天”讲的是什么。感觉到“离恨”这两个字好像在说人心里面的郁结,一种无法完全释怀的东西。“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蜜青果、灌愁海,这样的字容易出现在十二三岁青少年的日记里,是很青春的忧郁。
“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在五内便郁结成一段缠绵不舒之意。”这是很特别的解释,别人对你有过好处,这个好处没有还报,五脏六腑,内心里面就郁结着一个化不开的东西。这是人与人之间无法解释的一种情感。比如在路上,在同事、同学中,你忽然被什么吸引住了,你的生命因为它而快乐或者不快乐。大概这就是作者要讲的那个“五内便郁结成一段缠绵不舒之意”,这个“缠绵”是讲牵连、拉都拉不断的一些东西。
“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想要到人间“造历幻缘”走一遭,去经历一下所有像梦幻一样的缘分。
“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非常有趣,下凡的时候,好像要去看病,去挂一个号。用很世俗的方法讲神话。下凡的人很多,需要登记、签证,才能下凡。
警幻是一个仙姑,常常出现,她永远要告诉你,你就是要经历人世间所有的爱恨,最后你才能够知道一切都是空的。她把你推入红尘,不经历这红尘,不可能“警幻”。
“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警幻仙姑了解绛珠草的不快乐,准她下凡,把这个“情”还掉。
我们自己和身边最亲近的人,有时候真是牵连不断,你也不知道那是为什么,怎么会有这样的缘分、这样的关系。
下面是林黛玉讲的话,非常动人的一段话:“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的过他了。”这是非常现代的小说的写法。写到人世间的深情,非常动人。你一生为几个人流过眼泪,就会懂得这部小说要写的是什么。
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哭,黛玉永远为宝玉掉泪。宝玉爱她的时候她哭,宝玉对别人好一点她又哭,宝玉挨打她哭,宝玉被妈妈赞美,她也哭。她无所不哭,她一生的眼泪,就是要还给这一个人。别人都觉得,简直是疯了,一个小女孩整天这样哭。独独宝玉觉得他懂,他知道为什么她要这样哭。有神话里的前世深情,才有以后这人世间的“痴”。
生命的真相
甄士隐还在做梦,梦到进入太虚幻境,他越来越想知道,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他也想看那块通灵宝玉,一僧一道也把那块通灵宝玉给他看了。看了以后他很想多问几句。可是一僧一道大概觉得天机不可泄露,把玉抢过来就不理他了。然后,他们走过一个大的牌坊,牌坊上刻着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个人叫做甄士隐,他就是真的,后来要出场的所有的人物都是假的,贾政、贾宝玉、贾琏,都是假的。这个小说就在“真”、“假”两个字上做文章。
“假作真时真亦假”,什么叫做“真”,什么叫做“假”,我们执迷不悟的常人大概就是要分真假,可是对于作者来说,经历了从繁华到幻灭,“真”跟“假”有那么大的差别吗?我们常常把生命里面最假的当成真的,而把生命里最真的当成最假的。
权力、财富、情爱,在执迷不悟的时候,都是真的;经历过了以后,可能都是假的。
“无为有处有还无”,“有”和“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老子常常提醒,一个杯子空、无,才可以装水。如果这个杯子没有空,根本不能装水。这是提醒“空”跟“无”的重要性。房间可以容纳这么多人,就因为它的空。
这副对联会一直出现。这部小说围绕两个家族的故事发展,一个是甄家,一个是贾家。所以甄士隐之外有一个叫做贾雨村。在第一回里,是用贾雨村和甄士隐来对比。真事隐去了,而“贾雨”是假的语言,“村言”就是街谈巷议小说之流。
小说里面有一个甄家,有一个贾家,有一个叫做贾宝玉,有一个叫甄宝玉。一直是两个,一“真”一“假”。
云门舞集编的《红楼梦》,舞台上是有两个宝玉的,一个甄宝玉,一个贾宝玉,是两个身体。我们每一个人,其实生命里可能都有两个“我”,一个是在人世间跟大家做朋友、去读书、考试、做官的“我”;一个是永远隐藏在自己内心真正的“我”。这是《红楼梦》中非常现代的写法。
甄士隐做了梦以后,他要开悟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点醒,就像我们在庙里面抽出的那支签。甄士隐醒过来这一段写得惊人。他刚开始是在做梦,在梦里听到关于林黛玉、贾宝玉前世的故事。一僧一道走过牌坊,他也想过去,可是他的人生还没有到领悟的阶段,他过不去,所以“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像大地震一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对半。”在梦里面山崩地陷,但是他醒过来后,看到院子的芭蕉和阳光,刚才梦的世界跟现在现实的世界交叠在一起。这是文学里惊人的转折。一下就转过来了,转过来以后他看到了什么?奶妈抱着他的女儿过来。这个女儿叫做什么?英莲。
“命”与“运”的预言
英莲这个女孩子才三岁,抱在奶妈手中。她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是甄士隐的女儿。这个女孩子一出场,家族的命运就开始改变了。先是丢女儿,接下来,他们住的葫芦庙边,忽然香火烧起来,把整个一条街都烧光了,甄家的全部家产也都烧完了。所以,甄士隐只得退隐到乡下,在太太的娘家寄住。岳父封肃每天给他白眼,他领悟到生命空幻,出家了。
他醒过来,看到奶妈把女儿抱过来,女儿长得这么好,父亲非常疼爱她。这个时候来了一僧一道。刚才梦里就有一僧一道,现实世界也有一僧一道。梦里面碰到一僧一道,比较容易相信,在现实世界里碰到一僧一道,觉得他们简直是乞丐。和尚道士,跛足蓬头,疯疯癫癫。他们看到甄士隐抱着女儿,就说:“施主!你把这个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
我们讲命运,“命”跟“运”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有一个朋友形容得蛮好,可以参考。他认为“命”是本命,命有点像车子,比如你是奔驰车,还是大发车,这是命。“运”,是那条路。你可以是奔驰,可是总开在坎坷颠簸的路上,那就是“命”好“运”不好。你是一辆小破车,可是开在坦途上就是“命”不好“运”好。
英莲生在一个很好的家庭,爸爸甄士隐是蛮有钱的地方乡绅,所以她命不错。可她的运不好。一僧一道在点醒甄士隐,甄士隐当然没有办法懂。
和尚说:“舍我罢,舍我罢!”甄士隐很不耐烦,抱着女儿走了。和尚指着他大笑,念了四句诗。《红楼梦》里诗出来的时候都是预言。“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菱,是香菱,这个女孩子后来改名香菱;雪,是薛蟠。后来香菱被薛蟠买去做妾,一直受折磨。事情还没有发生,诗是看不懂的暗示。
这个隐喻就像刚才的牌坊,人生不到那个关头,是不会领悟的。没有经历自己人生的领悟多半是假的。英莲才三岁,“菱花空对雪澌澌”已经讲出了她的命运。
这有点像希腊悲剧的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王出生时在神殿抽出来一个签,预言他会杀父娶母。他爸爸妈妈吓死了,就把这个小孩子丢到旷野,派人把他杀死。可这个人下不了手,看小婴儿这么可爱,不忍杀他,就把他丢在旷野里,心想他反正一定会死。
另外一个希腊邻邦的国王和皇后,年纪很大没有儿子,也去神殿抽签,签上说:上天会送给你们一个儿子。他们就去旷野里找,听到婴儿哭声,发现了俄狄浦斯,便把他带回去养大。
这个小孩也不知道他的父母不是他的亲生父母。长大以后,十几岁到庙里抽签,神说他会杀父娶母。他觉得自己跟父母感情这么好,怎么可以做这样的事。便决定一生不再见父母,去周游各国。
最后,他辗转回到自己原来的国家。在路上碰到自己的亲生父亲,两人发生冲突,杀死了他。接着国家遇到大旱,他亲生母亲执政,母亲说谁能够破解神咒谜语,她就下嫁谁为妻。结果俄狄浦斯破解了,就娶了他母亲。
这个悲剧是在讲,人怎么绕都绕不出宿命。这是让人痛苦的悲剧,一生无论怎么逃,就是逃不掉注定的命运。
这里讲的“菱花空对雪澌澌”也是一样,一个三岁的女孩子,她的终结已经被这句诗讲出来了。可是她爸爸不知道这个和尚在讲什么。和尚还说:“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意思是在元宵节之后,你们的缘分就尽了。
《红楼梦》觉得人活在迷梦当中,如果梦没有醒,没有办法知道梦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用各种方法,想去解释梦,可是梦超过我们理智可以达到的范围。就像“菱花空对雪澌澌”,或者“好防佳节元宵后”,即使已经点到眼前的灾祸,大祸临头了,还是听不懂。
贾雨村与娇杏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好像知道在讲什么,可是又不确定。模模糊糊的,他要问,一僧一道已经走远。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人——贾雨村。士隐和雨村是他们的号。甄士隐的名字叫做甄费,真事“废”掉了,不用了。贾雨村的名字叫做贾化,其实就是用假的语言来讲人间的故事。这两个人是对比,甄士隐从一个有钱的家族,到女儿被拐,家族没落。贾雨村是一个非常穷的人,寄住在庙内的,碰到了甄士隐,甄士隐有一点惜才,想帮助他。这个时候,《红楼梦》写到了贾雨村跟前面讲到的娇杏丫头的故事。
“这里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鬓,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朗,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看得呆了。那甄家丫环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宽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权腮”就是颧骨很高的意思。这个描述这么长,表示丫头看了蛮久,颧骨看到了,眼睛眉毛也都看到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大部分女人看到男人就躲起来了,可是她看得如此仔细,可见这个丫头应当算是比较直接大胆的。“心下乃想:‘这人生得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缕,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无甚机会’。”
“如此想,不免又回头两次”,这完全不合做丫头的规矩了。这就是两个人的缘分。“雨村见他回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禁”,这个女孩多看他几次,他就觉得一定是对自己有意思。这个时候贾雨村非常落魄,是最穷困的时候,他“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豪,风尘中之知己也”。大概平常发达的时候,不会觉得女孩多看他几眼能怎么样,而在落难之时,便立刻觉得这个女孩子慧眼识英雄。“一时小童进来,听得前面留饭,不可久待”,雨村就走了。
刚好到了中秋,贾雨村看到月亮,就写了一首诗:“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贾雨村在写他的抱负没有施展,也在写跟这个丫头之间的感觉。“蟾光”,就是月光,好像直接照到了她的楼上。写完以后,诗意未尽,便又高声吟出两句:“玉在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放飞奁中钗
这里用了两个典故。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如果你是一块玉,是标一个价来卖,还是觉得自己是无价之宝,不肯卖。孔子说,玉在柜子里,遇到真正能出好价钱的人我才卖,不是要一辈子做隐士。贾雨村觉得自己是一块美玉,怀才不遇,可是他要求到善价。有真正赏识他的人,他是要做官的。作者不喜欢儒家,在这部小说里,贾雨村是一个很能攀援的人,只要有钱有势的地方他都要去跑,这里用的是儒家的典故。这是“玉在匵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传说,有一个仙女送给汉武帝一个发钗,他把钗放在奁内。女孩子放花粉、胭脂的盒子叫做奁。隔了两代以后,汉武帝的孙子——另外一个皇帝打开盒子,钗不见了,化成一只白燕飞走了。“钗于奁内待时飞”,是说等到时机来的时候,钗要变成仙鸟飞走。这里雨村是在讲自己的志愿。
古人常常用诗来表达意愿、传达心情,我们叫做“诗言志”,诗是传达心里的志愿的。贾雨村吟诗时,刚好甄士隐走进来,他说:“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他知道这两句诗里藏有很多心事,自比是一块怀才不遇的玉,是一支等待要高飞的钗。雨村当然谦虚,说这“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诞至此”。他又问甄士隐:“老先生何兴?”甄士隐说,今天中秋,刚好是团圆节,想到贾雨村寄住在庙里面,没有家,要不要到家里来喝一点酒?贾雨村被邀去喝酒。酒后两个人高兴起来,带着七八分酒意,贾雨村又讲诗、写诗了。贾雨村这一天特别高兴,喝了酒一直作诗,也在透露他内心希望的东西。他要进京赶考,没有路费,甄士隐也听懂了。
贾雨村说:“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首诗是讲月亮,但其中暗含自己要出头。常年潦倒落难,穷困到寄住在庙里,可是今天时运要来了。“时逢三五便团圆”,时运来的时候,就会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讲月光之美。“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暗示自己要去考试,要做官。士隐听了以后:“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然后他说:“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
贾雨村也没有客气,他说,不是酒后狂言,如果论学问,他今天也可以充数沽名,只是没有行囊路费。在此点出重点:自己是一个穷文人,没有钱,没有办法,可进京赶考是要盘缠的。甄士隐是个爱才的人,而且从来不惜钱财,就说,我一直想要帮助你,可是因为你没有提,所以“未敢唐突”。
甄士隐说:“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便送了五十两白银给贾雨村。本来约好哪一天再见见面,找一个黄道吉日上路,可是当天贾雨村就走了。贾雨村是个无情的人。此后,他一路飞黄腾达,其间也几起几落。从作者角度来讲,贾雨村是走儒家路线的人,懂得现世当中如何去攀援成功。甄士隐是活在释道世界的人,他总是梦到一僧一道,也看到一僧一道。
繁华与幻灭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用一句话带过了贾雨村的离开。
小时候写作文,不管什么题目,开始都是光阴似箭,作者也是用这话转折。
“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前文提到“好防佳节元宵后”,现在,和尚的诗要应验了。元宵节时,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霍启”,是“祸起”;“英莲”,是“应怜”,都是谐音。
“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一个小小的人间故事,好像我们打开报纸看到的一个小角落里的社会新闻。这个社会新闻也许我们永远不会注意,可是作者忽然将它放进来,变成事件的开端。
甄士隐夫妇当然很难过,“夫妇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
这是第一个灾难,再看第二个灾难。又到了三月十五日,他们家旁边,贾雨村借住的那个葫芦庙,因为炸供(用大油锅来炸供品)一不小心,油锅火逸,就烧着了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壁”,都是竹子木头结构的房子。“大抵也因劫数”,注意,“劫数”是在讲命运了。“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六,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甄士隐家就被烧掉了。第二个大祸来临,家里面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急得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
女儿走丢,家里失火,最后只能到乡下栖身。他们算是乡绅,有一些田地租给佃农的。可是,第三个灾难又来了。“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甄士隐只好把田地都折变了,携了妻子和两个丫环投他的岳丈家去。
在古代社会,一个男子要去投靠妻子的娘家,已经是最不得已的状况,这个岳父一定是给他很难看的脸色。他的岳丈名唤封肃,谐音“风俗”这两个字。
封肃也不是坏人,但是看到落难的女婿来投奔,窝囊死了。
“幸而士隐还有质变地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置些许房地。”可是,“那封肃便半哄赚些许”,把女婿的钱搞光了。甄士隐不懂得计较,账也算不清楚。岳父就趁这个机会,把他的钱都骗得差不多了。
“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封肃每见面时,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一味好吃懒做等语。”封肃讥讽他,嘲笑他,说难听的话。这个时候,对于甄士隐来说,已经从现实的打击变成心理的打击。“暮年之人,贫病交攻,渐渐地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下世,讲晚年临终的感觉。之前,僧道如何点化,他都执迷不悟,现在到了领悟的关口了。
一天,他拿了一根拐杖,本想到街前随便走走,散散心,此时跛足道人又来了。这个人前面出现过,“疯狂落脱,麻履鹑衣”,他穿的是麻布编的草鞋和很短的衣服。古代一般人衣服都是长的,穷人才穿短衣。鹌鹑的尾羽是短的,所以用“鹑衣”这个词形容穿得破破烂烂,衣服不周全。“口内念着几句言词”,就是第一回最重要的《好了歌》。
放下的领悟
甄士隐要开始领悟了,所有的词句就在“好”跟“了”里面。大家都很容易懂,完全是白话歌词的感觉。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好了歌》在讲,你想要做神仙,希望生命活得很快乐幸福,可是你忘不了功名,整天为事业劳碌,为求官奔忙,忘不掉的事情就是使你不幸福的事情。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追逐名利、权力的古今将相,现在都到哪里去了?不过是“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你想幸福快乐,可是你又觉得要多赚一点,再多赚一点。“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每天都觉得钱还不够,每次都告诉自己,这次做完就可以放手了,可是到时候还是不够。等到够多了,已经离死亡不远了。
“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活着的时候每天恩恩爱爱,死了之后很快又嫁别人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把人世间的东西,权力也好,财富也好,爱情或亲情也好,都当成“好”跟“了”来做点醒。
甄士隐疼女儿,一生大概也敛了很多钱财,变成富有的人,也做过官,有过功名,所有一切,这些“好”,到最后怎么“了”。人生中最后的领悟是怎么去跨过“好”这一关,变成了“了”。
甄士隐听了,就跑过来说,你唱什么东西?我只听到两个字:“好”、“了”。那道人就笑了说:“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明白。可知世人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白话用到非常精准的地步!
“了”是结束,就是了却了,了结了,了悟了。“好”,才有意义。
“士隐本是有些宿慧的”,“宿慧”,佛教里面讲的是经过好几世的修行以后累积出来的领悟能力,跟现实当中会考试的智商是不一样的。他是另外的一种能力,因为生命几次历劫之后,会有一种宿命的智慧,让你不执著。士隐大概修行了好几世吧,这一世他要碰到女儿被拐,家里失火,碰到一般人认为的悲剧,是为了要他领悟“了”这个字,“了”就是“放下”。“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跛足道人说:“你解,你解!”)
解注《好了歌》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有一个戏叫做《笏满床》,讲唐朝郭子仪的故事。郭子仪的七个儿子、八个女婿全部在朝为官,郭子仪过生日的时候,七子八婿都来,满床都是上朝的笏板。一般人家里有一个笏板就不得了,而他们家是十几个堆在那里,所以这出戏叫《笏满床》。这里用了这个典故,意思是你不要看这个破破烂烂的房子,当年是不得了的,笏板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现在看到枯草和枯树,当年曾经是唱歌跳舞繁华的场地。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儿今又糊在蓬窗上。”一座房子繁华过又没落了,结满了蜘蛛网,蜘蛛网扫掉,重新油漆粉刷,搬进来一个新官,又加了新纱窗,又繁华了。从“官邸”的角度来看,主人一直在转换。你会忽然发现,一切东西都是在“有无”跟“真假”里转来转去。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对着镜子涂脂抹粉,用最好的化妆品,照着照着,两边的头发都白了,时间在消逝。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昨天才送走一个死亡的人,今夜却有洞房新婚,丧事跟喜事,交错重叠。如果红灯帐里卧鸳鸯是喜悦,不要忘记黄土陇头埋白骨的悲哀。这些,加起来才是人生的全部真相。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当年金子一箱一箱的,银子一箱一箱的。转眼变成了乞丐,所有人都来侮辱你、笑骂你、诽谤你。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我们感叹哪个人得了癌症,其中包含了自己对身体随时会有病痛的恐惧。当他注解《好了歌》的时候,讲出我们心里恐惧的东西,它们可能是健康、亲人的幸福、爱、钱财、权力,一切你放不下的东西,《好了歌》告诉我们,总有一天都要放下。“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训有方,家教最好、最严格的,父母每天叮咛的,保不定以后就做了盗匪了。
这里面暗示小说中不同角色的下场。“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膏粱是指有钱人家,嫁女儿一定会选有钱的人家,女儿将来才有保障。“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是在讲这个家族后来很多人物的下场。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一直觉得自己做的官还不够,还要再多一点,还要再大一点。到最后戴着枷锁,下了监牢。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袍长。”昨天还在可怜自己穿了一件破衣服,过冬的时候不足御寒。今天会嫌身上穿的紫袍(一品大官的衣服)长。得到的“利”和“福”,也可能是“祸”。这就是《易经》讲的福祸相依、吉凶相依的关系。福来的时候要惜福,要很小心,因为它很可能转成祸,因为它们相依相存,“祸福”就在一念之间。此句跟作者的家族经验有关,他们做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巡盐御史,别人都羡慕得要死,他们自己也很得意。可是其实这就是抄家的开始。如果他们不去做这样的官,或者不兼这么多的职,也不会遭遇抄家的命运。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朝代兴亡就像演戏一样,你唱完了下台,轮到别人来唱。这里的故乡和他乡是讲归宿的意思,人到底要走向哪里去,什么是生命的本体。我们追逐的东西是不是生命里面真正最想要的,觉得最重要的。我们误认了世俗里面虚拟出来的假相,把它们当成了故乡,努力地飞奔而去。其实那只是“他乡”而已,并不是生命本质的东西。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甄士隐经历过这么大的家族劫难之后,忽然有了感悟,把《好了歌》做了这样的注解。做完注解后就出家了。
《红楼梦》第一回,不管是神话故事,还是现实故事,最后都终结在“好了”这件事情上。神话本身是要历劫情缘,现实当中也让你看到一切的东西就是过眼云烟。甄士隐梦一醒,看到的就是现实世界。接下来,他又看到跛足道人,又进入神话世界。整部小说中,梦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一直在交错。到第二回,这种交错还在继续,始终没有中断过。
不管夫妻的缘分、父子的缘分,还是朋友的缘分,缘分有长、有短,有深、有浅。甄士隐跟女儿只有三年的缘分,就了了,这女儿是来度化他的吗?
我不觉得《红楼梦》是一部让你领悟空幻的小说,即使一秒钟的缘分,如果珍惜,它就是很深的缘分。
作者写他这一生当中接触过的所有女性与朋友,他要一一记录下这些缘分。他不觉得短长深浅有什么重要,因为他们都是一起下“凡”历“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