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件(27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件(27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7 20:2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洛姆
【教学目标】
1.体会父爱与母爱,学会艺术地爱,努力做一个成熟的人。
2.在筛选信息、梳理结构的基础上准确解读文本。
3.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句子的含义。
作者介绍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家,在德国时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佛洛依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他1922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寻找自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使命》、《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对人的破坏性之研究》等。
课前预习
预习任务
1.阅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有什么写作目的?
2.你认为阅读这篇文章应该重点抓住哪些语句来理解?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把它们划出来,我们上课的时候讨论。
词语积累
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休戚相关:彼此之间的忧乐和福祸互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益完全一致。
孤立无援:处于孤立的境地,得不到外力的援助。
惶恐不安:形容惊慌害怕,心神不宁。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
总结句: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不仅总结了爱的对象发展的三个阶段(人同母亲关系紧密——人同父亲关系紧密——“达到综合”),还揭示出爱的能力发展和爱的对象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爱的对象发展促进爱的能力发展,并最终促使爱走向成熟。
把握主旨
课文解读
1、阅读课文,标明段落序号,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写出每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3),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
第二部分(4---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第三部分(8---10),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爱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
全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明确:纵向展开论证
理清思路
爱的能力发展
爱的对象发展
综合,使爱达到成熟
爱的零体验
爱的初体验
爱的成熟体验
母亲
父亲
暗含横向论证
年龄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
(婴儿期)
8岁以下
(幼儿期)
8—10岁
(童年期)
少年时期
(成长期)
成熟时期
(成熟期)
无爱 被爱 有爱 创造爱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爱别人,创造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规律:
2.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呢?迅速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
3.“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感情有何本质的区别?
明确: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只懂得接受,并且因此使自己看起来弱小、孤立无援,处于被动的状态。比如哭闹。
后一种则是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造爱,变得有力量而且成熟,处于主动地位。由此可知,爱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4.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是否真的就没有缺点了呢?他们有何优点又有何缺点?
   优点: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渴求的。
母爱   
   缺点: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用努力赢得。
     
   优点: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可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父爱
缺点: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其期望的情况下,可
能会失去。
解析:这是由母爱与父爱的“性质”决定的。
母爱:无条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无法赢得。代表自然世界。是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爱: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是法律、秩序、纪律。(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爱的对象发展由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那么应该如何“综合”呢?
解析:
(1)“综合”既需要父母进行努力,也需要孩子自己学会“综合”。
(2)从父母角度来说:母亲既要“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又要希望孩子独立;父亲所提出的要求一定要受一定的原则支配,不能专横,要宽容而有耐心,使孩子有自信心。总之,父母应该发展父爱和母爱的积极面,遏制消极面。
(3)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综合”就是要能融合父爱与母爱的积极的一面,并能从对父母的依附关系走向独立。
理解以下语句:
A.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树立起这两个形象。
此句的核心词语是“内心”,与此相对应的是“外部”,以此强调“综合”的精髓在内心的独立。
B.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此句的核心词语是“自己”。即只有孩子的爱的能力发展了,爱不断走向成熟才会自觉地吸纳“母亲的良知”的积极一面,摒弃其消极的一面;也只有孩子对社会、人生等有了理性认识和自我判断能力,才能自觉地继承“父亲的良知”的积极面,摒弃其消极面。
[方法点拨]
理解句子含义:
①关注句子内部,尤其是突破对关键词的理解;
②关注句子所在的语境,既关注全文语境,更要关注上下文。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于丹
5.文中弗罗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要能达到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父亲的良知,在内心建立两个形象,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达到一种综合的状态,这才算拥有成熟而健康的灵魂。
课文小结
总结:
这篇文章借谈一个人爱的能力、爱的对象的发展、父母之爱的本质区别和优缺点,来谈人理想人格构建的问题。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最后一段水到渠成、高度概括。
结构上,文章纵横交织;表达方式上夹叙夹议,既有详细阐发,又有高度概括;语言上精警凝练,又不乏形象生动。(文章有很精彩的比喻句,例如: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文章既分析了生理现象,又透视了心理问题。采用辩证的方法(父母之爱各有优缺点),站到了哲学的高度。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个永恒的话题,弗罗姆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了理性分析,他不仅认识到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区别,认识到爱的对象发展促进了爱的能力的发展,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成熟的人要善于“综合”。文章说理深刻,表述严谨,难怪此书读者数亿,至今畅销不衰,今天我们仅是窥见了冰山一角,希望大家课后阅读《爱的艺术》全书,做一个善于经营爱的艺术的成熟的人。
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爱的升华——珍惜情感,学会感恩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