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单第1课《荷塘月色》
课程
中学语文
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二
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人教版必修二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圈点批注,写下心得,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引领学生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和艺术构思的技巧。《荷塘月色》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学生应在此篇课文中学习到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文本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情分析
1.学生是16到18岁的少年,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功底和写作基础,想象力丰富,能很好地在脑海中再现月下美景;
3.学生大多喜欢上多媒体课,课件中有部分音频资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教学总目标
1.掌握文章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2.通过有感情朗读、圈点批注等方法,整体把握文本,熟读成诵;
3.领悟作者的情感。
课时目标
本课时引领学生掌握文章表现手法及了解其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章表现手法及了解其作用,领悟作者借月色荷塘所抒发的感情,体会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难点:学生在自己的写作活动中有目的地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掌握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与同类文章做简单的鉴赏对比。
解决重难点的办法
1.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手法和作者情感
2.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以及批注,引导掌握朗读和圈点批注的方法
3.学生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预习课文生字词,熟悉文本,把握课文整体的脉络
2.教师查阅荷塘月色有关资料,了解散文的背景;准备“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精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书籍;准备教案及课件
课型:新授课
教法:朗读,点拨,小组讨论法,圈点批注法
教具:板书,多媒体,课文朗读
课时: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可能行为活动
课文导入
导语导入课文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你认为这句话是强调什么的重要性?
诚然,人的外部包装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想要把写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得优美动人,又是要靠什么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朱自清是如何写景的?
生:外表、装扮、装饰。
生:修辞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初读诗歌整体感受
1.提出朗读要求:第一要求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第二,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不漏字,不加字
2.学生读时,教师巡查,留意误读
自由大声朗读,统一订正误读,齐读一遍
引导再读,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引读:同学们,现在请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朱自清先生,自由地徜徉在静静的荷塘月色之下……(语速需放缓)
闭上眼睛,听老师讲,脑海里想象老师描绘的情景,之后齐读
讨论、理清散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地读
本文集中写景的哪部分?
生:4、5、6段
这节课就以第四段为例进行分析。
找同学读第四段。听的同学找出第四段都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生诵读,其他同学静心聆听同学朗读
好的,听完同学朗读后,我们再来齐读一遍第四自然段,注意有感情有停顿地读,注意读准。
生齐读
精读第四自然段
景物
修辞
效果
情感
文中第一处具体描写的景物是什么?
作者描写荷叶时运用了哪些修辞?
用比喻来写荷叶收到了什么效果?
以动态的人或物来与静态的景物使无生命静止的景物,有了生命,有了动感,这是典型的以动写静
大量运用叠词是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运用叠词有什么作用?
“绿叶配红花”,这刚当配角的荷叶都如此之美,那女主角荷花呢?写荷花运用了哪些修辞?
袅娜羞涩两词的本意是写的哪方面的特征?
文中两词是写什么样的荷花?
作者运用拟人的目的是要写荷叶怎样的美?
博喻:
A问:描写荷花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殊处?
B:点出“博喻”的概念,分析喻体有几个才算博喻(博喻的特点)
博喻定义:由一个本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喻体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
C:为什么描写荷花要用三个喻体(博喻的作用)
“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的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态,因荷花“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
通感:
A:描写荷花的“比喻”修辞有什么特殊处?
B:口述“通感”定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做通感修辞
C:引入心理学概念“移觉”,通过分析描写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理基础,联想和感觉移借
微风除了送来缕缕清香,还为朱自清送来了感官上的什么享受?
作者写荷波运用了什么修辞?
把“叶子与花的颤动”比喻成“闪电”写出荷波的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用肩并肩的拟人修辞?
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
第四段整体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荷叶
叠词比喻
本体是叶子,喻体是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以上写荷叶,田田写荷叶茂密,亭亭写舒展挺拔之美。
准确描绘出景物的特征,加强了语意,又使语句的章节和谐舒缓,具有音乐美
拟人,博喻
女子的姿态,神态
盛开的荷花,含苞待放的荷花
作者由盛开的荷花形态,联想到女子柔美的姿态,把含苞待放的荷花骨朵想象成像人一样,因为害羞,要不肯开放,写出荷花如女子一般,具有姿态美和神态美,拟人的运用增添了荷花灵秀动人的气质
一本多喻,第四段的“荷花”分别用“明珠”“星星”,“美人”三个喻体来比喻。
作用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一个特定的焦点上,有所有类似的东西反映出不同光线中去观察他
明珠对应的是晶莹剔透,星星对应的是忽明忽暗,美人对应的是纤尘不染
第四自然段,把清香裕为歌声,清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用一种感觉去写,另外一种感觉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心理学联觉相伟缕缕清香,歌声为远处高楼上渺茫,知音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缥缈不定是其共同点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把事物变得具体可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文章的语言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视觉荷波
拟人比喻
传递速度快
形象生动写出荷叶之密,为形成凝碧的荷波作铺垫,赋予叶子与人的体态,脉脉含情
拟人叠词
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总结课文,布置作业,齐声朗读
朱自清先生运用这些表现手法,把清华园中一方普普通通的荷塘写得秀美宁谧,令人神往,同时也把自己内心淡淡的喜悦表露出来,可见表现手法还有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也应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为我们的文章增色。
布置作业
作业:
背诵4~6段
将《沁园春·长沙》上阕的写景部分改写成散文,要求运用两种以上表现手法,符合原文情感,字数100左右。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