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狼牙山五壮士》 课件(共34张PPT )

文档属性

名称 6《狼牙山五壮士》 课件(共34张PPT )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8 14:1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狼牙山五壮士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件
目录
新课导入
01
学习背景
02
字词学习
03
延伸拓展
04
新课导入
输入小标题输入小标题
输入小标题输入小标题
狼牙山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属太行山脉,距县城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
狼牙山是河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因“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而闻名。
新课导入
学习背景
输入小标题输入小标题
作者介绍
沈重(1915—1986),原名沈大经,战地记者,原籍浙江省吴兴县人,中共党员。身有残疾,一目失明。 1936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土木系求学。1938年奔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参加革命,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晋区新华社冀晋支社副社长、察哈尔日报社副社长、张家口日报社社长、察哈尔省中共雁北地位常委、宣传部长;太原市建设局局长以及山西省建设厅厅长、中央建工部华北工程局局长、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太原市副市长等职。在抗战时期作为《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主要在冀西游击区参加部队和地方的军事活动,因此,他的通讯报告作品大多是武装斗争的题材。
创作背景
《狼牙山五壮士》,是1941年11月5日《晋察冀日报》刊登的一篇通讯,原名《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同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首长,签署的训令中,正式称为《狼牙山五壮士》。从此《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从晋察冀边区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浴血抗战的中国军民的楷模。
“狼牙山五壮士”是在1941年9月25日的战斗中跳崖的,历经二十四天,沈重经过采访、构思、写作、修改、定稿,文章完成后,由交通员穿过敌人的封锁区七个县,行程二百三十多公里,才送到报社,很艰辛。作为秋季“反扫荡”手记之一的通讯——《棋盘陀上五个“神兵”》一气呵成,并于1941年11月5日发表在由邓拓同志担任社长的《晋察冀日报》上,不久,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
字词学习
输入小标题输入小标题
学写生字















多音字

běnɡ(绷着脸)(绷劲)
bēnɡ(绷带)(绷紧)
bènɡ(绷瓷儿)(绷硬)
小护士用绷( )硬的绷( )带给伤员包扎伤口,也就难怪伤员绷( )着脸忍着了。
bēnɡ
bènɡ
běnɡ
多音字
他干着( )急,又无法着( )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 )。

zhuó(沉着)着陆)(着装)
zháo(着急)(着火)
zhe (走着)(看着)(写着)
zháo
zhāo
zhe
词语解释
居高临下:
昂首挺胸:
斩钉截铁:
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占据高处,面向低处。形容所居位置可以控制全局、极为有利。
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含糊。
气壮山河:
形容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豪迈。
近义词;反义词
险要---
险峻
进犯---
侵犯
沉着---
镇静
掩护---
保护
撤退---
前进
屹立---
矗立
崎岖---
平坦
坠落---
升起
反义词:
近义词:
近义词辨析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相同点
不同点
屹立
直而高地立着
指人的面貌、精神屹立不倒。
矗立
指高的物体,一般形容建筑物。
1.烟雨楼( )在青翠的大树丛中。
2.伟大的祖国( )在世界的东方。
矗立
屹立
词语累积
带数字的词语:
横七竖八 接二连三 朝三暮四 杂七杂八 一五一十 颠三倒四 杀一儆百 隔三差五 说三道四
课文解析
输入小标题输入小标题
初读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五壮士的什么事?
这篇课文写的是五壮士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的故事。
英勇跳崖
诱敌上山
连队转移
掩护群众和
奋勇杀敌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为课文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接受任务
诱敌上山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跳下悬崖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
写七连六班接受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2)
写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形。
第三部分(3)
写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5)
写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后再次痛击敌人。
第五部分(6-9)
写五位壮士英勇跳崖。
课文解读
1.默读第一段,说说五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
集中兵力 大举进犯。敌人很疯狂,我军人很少,寡不敌众 ,力量悬殊。
课文解读
2.默读第二段,说说五壮士是怎样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表现了什么?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说明我军战士英勇机智。
课文解读
2.默读第二段,说说五壮士是怎样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表现了什么?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班长机智勇敢,指挥若定。副班长大吼一声,发泄对日寇的满腔愤怒。
课文解读
2.默读第二段,说说五壮士是怎样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表现了什么?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动作描写,说明战士十分痛恨敌人。
这句话采用了生动的神态描写,逼真地刻画出两位英雄的形象。
课文解读
2.默读第二段,说说五壮士是怎样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表现了什么?
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敌人伤亡的描写反衬了五壮士的英勇顽强。
课文解读
3.准备转移时,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为什么?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完成掩护任务后,他们完全可以安全脱身,但他们怀着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他们把敌人引上绝路,自己也走了一条不归路。
课文解读
3.准备转移时,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为什么?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走”一个字表达了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
表现了英雄置个人生死度外的崇高思想境界。
课文解读
4. 读第4-5段,思考:作者怎样做到点面结合描写战士们痛击敌人?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战士的英勇。
课文解读
4. 读第4-5段,思考:作者怎样做到点面结合描写战士们痛击敌人?
他(胡福才)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用班长马宝玉的动作和语言,集中表现战士的英勇顽强,奋勇杀敌。
课文解读
4. 读第4-5段,思考:作者怎样做到点面结合描写战士们痛击敌人?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石头比作雹子,生动形象地体现出石头的有力、迅猛,同时这两句话也饱含着五壮士杀敌的英勇决心和血战到底的气概。
课文解读
4. 读第4-5段,思考:作者怎样做到点面结合描写战士们痛击敌人?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作者做到点面结合,描写生动,让场景具体可感。
课文解读
5. 默读壮士们跳崖部分。划出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班长马宝玉……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可感受到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表现了战士和班长—样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可看出动作意志果断坚决,写出了班长的从容自若,毫不畏惧。
课文解读
学了课文,你对“壮士”有什么更深刻的理解吗?
真正的壮士应是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不怕牺牲、勇敢顽强。
接受任务
诱敌上山
英勇杀敌
英勇跳崖
壮志
壮行
壮举
壮烈
——
——
——
——
总结全文
文章通过记叙了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赞扬了抗日英雄们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写作手法
学习点面结合描写场面
第2自然段中的战斗场面的描写,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这是“点面结合”的写法。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既集中表现了五壮士的英勇顽强,又突出地表现了每一个战士对敌人的恨,对祖国与人民的爱,对完成任务的坚定以及可贵的牺牲精神。
课程结束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