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专题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勾勒出澄江似练,夕阳翠峰,酒旗招展,白鹭翔舞的一幅优美图画。
B.“念往昔”一句,总结上阕内容,并引起下阕,由上阕的写景转为下阕的抒情,由现实转为想象。
C.下阙感叹六朝竞逐奢华而相继灭亡,空余寒烟衰草。空叹兴亡荣辱没有意义,唯有奋起变革,才可免蹈覆辙。
D.本词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国事的关心之情。
16.对“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一句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中语句的赏析能力。要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要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2)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最后分析该手法表达的效果以及所蕴含的诗人感情。
【解答】(1)B.“总结上阕内容”错误。“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写出了统治者荒淫,这里是对陈后主因沉溺于享乐而导致亡国历史的感叹,所以“念往昔”只是由眼前之景想到前朝往事,而不是“总结上阕内容”。
(2)用典运用,“千里澄江似练”化用谢朓诗“澄江静如练”的诗句,写出了江水平静清澈的特点。“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喻为“白练”,把“山峰”比喻为“箭头”,形象生动在写出了金陵江水的澄澈和山峰的峭拔。
答案:
(1)B
(2)①用典,化用谢朓诗“澄江静如练”之句,写出了江水澄澈平静的特点。②比喻,把“长江”比作“白练”,把“山峰”比作“箭头”,写出了江水的清澈,山峰的峭拔。
译文:
?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
遥想当年、故都金陵何等繁盛堂皇。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赏析:
?
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酒旗”“征帆”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比较,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一为千古传诵的骈文警句,一为前所未有的词中创境,可谓异曲同工。正如林逋《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所言,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阕。
下阕怀古抒情。“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
“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六朝旧事”二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
?
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随书?五行志》说:“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就作为亡国之音。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
【点评】诗词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词,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句子,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词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词内容合理地推断出选项内容。
江苏省泰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简寂观①瀑布
韦应物
蹑石欹危过急涧,攀崖迢递弄悬泉。
犹将虎竹②为身累,欲付归人绝世缘。
【注】①简寂,名陆修静,南朝时道教南天师道的创立者。后人把他修炼的太虚观改名为简寂观。②虎竹:铜虎符和竹使符。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调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的这一场寻瀑之旅很不寻常:岩石高险,山崖遥远,涧水湍急,充满风险。
B.
诗人通过几处传神的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此行的高昂兴致。
C.
诗人即使外出寻景游玩,也不忘公务,竟然随身带着履职用品,可见其谨慎敬业。
D.
此诗前两句以叙事描写为主,属于间接抒情;后两句直接写心理活动,属直抒胸臆。
16.
从全诗看,诗人想“绝世缘”的原因有哪些?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概括。
【答案】15.
C
16.
①诗人生性热爱自然,蹑石过涧,攀崖弄泉,可见其对优美的山水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②诗人久在官场,感到身心劳累,因此对官场怀有深深的厌倦之感,产生了逃离的心理;③置身于南朝著名道人修炼的道观附近,本就淡泊恬静的诗人会受到其出世观念的影响。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不忘公务”“谨慎敬业”错,原诗“犹将虎竹为身累”表达的是久在官场,感到身心劳累,因此对官场怀有深深的厌倦之感。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结合“蹑石欹危过急涧,攀崖迢递弄悬泉”可见,虽然岩石高险、山崖遥远、涧水湍急,但诗人仍然蹑石过涧,攀崖弄泉。由此可知,诗人生性热爱自然,对优美的山水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所以想“绝世缘”。
结合“犹将虎竹为身累,欲付归人绝世缘”可知,诗人久居官场,感到身心劳累,这也是他想要逃离,想要“绝世缘”的原因。
结合注释①,诗人所游之地在南朝著名道人修炼的道观附近,本就对官场怀有深深的厌倦之感的诗人,又受到简寂思想的影响,更加想要“绝世缘”。
江苏省宿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咏槿
李白
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
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
芬荣①何夭促,零落在瞬息。
岂若琼树枝②,终岁长翕赩③。
【注】①芬荣:花芬芳,草繁茂。②琼树枝:此指槿花的树枝。③翕赩xì:光色盛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运用铺叙手法描绘最致,“笑”“艳”两字写出园花和池草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特点。
B.颔联写在诗人的眼中,满园争奇斗艳的花草都比不上木槿,可见诗人对槿花是情有独钟的。
C.颈联中“夭促”“零落”写出美丽总是太仓促,常在瞬间零落,流露诗人对青春消逝的感伤。
D.从诗意看,诗人思绪奔涌跳荡,情感炽烈动人,这一切都深深根植于诗人李白的浪漫气息。
16.诗歌是如何描写“槿花”形象的?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手法的把握。先要理解全诗内容,再准确地答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
【解答】(1)C.“青春消逝的感伤”过度解读,诗句流露出因美好事物消逝而产生的感伤情绪。不能把“美好事物消逝”局限于“青春消逝”。
(2)首联以“笑芳年”的园花与“艳春色”的池草衬托槿花的美好艳丽。诗人说园花笑在美好的年岁,春光里池草更觉鲜艳,但是它们还是不如木槿花。颔联采用比喻手法,说它的姿态好似婵娟,突出其姿态的美好。后两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说花香草茂但是它们瞬息零落,生命短促,而木槿花一年到头都光彩灿烂,常开不败。两相对比,突出木槿花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的品格。
答案:
(1)C
(2)①衬托,用“笑芳年”的园花与“艳春色”的池草,衬托出槿花的美好艳丽;②比喻,把槿花喻为婵娟,写出其形态、情态美好;③对比(反衬),以园花池草生命短促、瞬息零落与槿花常开不败、光色盛貌对比,反衬槿花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品格。
译文:
??????
园花笑在美好的年岁,春光里池草更觉鲜艳。还不如篱边的木槿花,在玉阶旁姿态如婵娟。花香草茂生命太短促,花草凋落只在霎那间。哪里像美丽的玉树枝,一年到头都光彩灿烂。
赏析:
“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笑芳年的园花与艳春色的池草的景致。诗中“园花笑”“池草艳”来烘托出园花、池草本来也是美好之物,也不缺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生命力。
“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笑芳年的园花与艳春色的池草的景致。诗中“园花笑”“池草艳”来烘托出园花、池草本来也是美好之物,也不缺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生命力。
“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写满园花草在李白眼中,都不如木槿,排斥了“园花”、“池草”。李白再运用拟人手法,把槿花喻意为“蝉娟”般美好的容颜,如婵娟般亭亭而立的槿花将笑芳年的园花与艳春色的池草统统的比下去了,从而使得诗句文采特异、铺陈辞藻,可见奔放不羁的李白对木槿花情有独钟,怜香惜玉也是因花而异。
“芬荣何夭促,零落在瞬息”描绘出一幅园花易零落、池草易萎糜的伤感景致。诗中“夭促”“零落”暗寓出诗人或许多少有点遗憾,美丽总是太仓促,常在瞬间零落,爱花的人是挽留不住落花匆匆的脚步的。其中也不无隐喻满园花草生命之短暂的意味,于是,流露出一种感花伤怀的情绪。
“岂若琼树枝,终岁长翕赩”侧面槿花的朝开暮落只是表面现象,它“终岁”“翕赩”正表明了槿花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品格。正如东方朔在写给公孙弘借用马车的信中说“木槿夕死朝荣,士亦不长贫也。”诗人用“岂如琼树枝,终岁长翕赩”两句诗对木槿花予以高度评价,热情地赞颂,从而完成了对木槿花形象的塑造。
诗人开始并不直接写木槿花,而是以“园花”、“池草”起兴,指出它们一个“笑芳年”,一个“艳春色”都曾盛极一时,但它们最大的弱点是生命太短促。也就是说尽管园花姹紫嫣红,芬芳馥郁,但是花开自有花落时,当它零落在东风里时,它就会黯然失色,再也无复青春的色彩。同样,小草尽管它萎萋无数,枝叶碧翠柔嫩,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脾性。但是,当严霜降落之时,它就会在瞬息间,萎糜以至朽腐,留给大地以不尽的思索。这就是园花和池草生命的全部意义。接着诗人在否定“园花”和“池草”的基础之上,对木槿花予以讴歌的赞美。
从该诗诗句排列顺序的颠倒上,可以知道诗人思绪的奔涌,情感的炽烈,特别是思绪、情感的跳荡性,毫无疑问,这一切都根植于诗人的浪漫气息。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江苏省徐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阻风
许棠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文题中“阻风”二字落笔,因洞庭湖风吹浪涌,诗人受阻于湖边,终日与空阔的江面、菰蒲、钓船相伴。
B.因为风大,才有“浪高”与“花扑”,颔联通过侧面描写,描绘了洞庭湖风起时,青草摇曳、落红满天的别样景致。
C.颈联由写景转向抒情,诗人感叹,多情之人望见此情此境不免触景伤怀,况且自己又无余钱可以沽酒解愁。
D.全诗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有正面描写,亦有侧面烘托,将暮春时节的游子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这是针对词的下阕设题;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句等来分析;最后组织语言作答。作答时注意不要只写几个表现情感的词语,要结合内容答情感,指出情感生发的原因,如有手法要一并写出。
【解答】(1)B.“青草摇曳”说法错误,“青草”,即青草湖,其湖之南有青草山,因名,又名巴丘湖,南接湘水,北通洞庭,水涨则与洞庭相接。
(2)颈联直接抒情,表达自己伤春之情及因风受阻不得归乡的羁旅愁思;尾联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也可答成衬托或对比)。虽只有几户人家,不成村落,却胜过自己形只影单,更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因风伤春、羁旅忧愁的情怀。总结答案为:凄苦烦闷、孤寂伤感,因风伤春、羁旅忧愁之情。
答案:
(1)B
(2)凄苦烦闷、孤寂伤感,因风伤春、羁旅忧愁之情。
译文:
??江面上浩荡荡景色萧萧然,终日里只看见菰蒲钓鱼船。青草湖里浪高三月从此过,杨花飞絮扑面江上风烟满。多情怀绪莫要观看伤春景,无法消愁只因没有买酒钱。极远处那几户渔家在,不成村落散住在那夕阳边。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于春天去桂州(今广西桂林),渡洞庭遇风,阻滞途中,此诗即作于此时。诗的前四句写景。首二句描写环境,渲染气氛。首句说连日大风,水上没有船只航行,只剩下一片白浪,景色萧条。“浩荡”,谓江宽水盛,然而江面愈是宽阔,愈见孤寂。次句谓船因风阻停泊于港汊,终日扑入眼帘的只是菰、蒲。“菰蒲”为生长于浅水处的水生植物。三、四两句写出了具体的地点、季节。“青草”,指“青草湖”,在今洞庭湖的东南部。诗题中说“洞庭”,而此处又写“青草”,是因为两湖相连相通的缘故。“浪高”,足见风大。“三月”,已是晚春季节。“扑”字写尽杨花随意纷飞之状。“一溪”,指整个水面。因此,暮春三月渡洞庭,杨花已是纷纷扬扬扑向水面,在红日西沉,夜色降临之前,遥望湖面,迷迷濛濛,一派烟景。四句诗宛如一幅湖上晚春图。面对洞庭凄清、空寂的暮春景色,诗人感物生情。五、六两句转入抒情。“情多”,当指愁情之多。凌乱的杨花随风而飞,给诗人平添了无限忧愁,自然使诗人“莫举伤春目”。“愁”本不可数,加上“极”字,诗人的满腹愁绪可知。愁情既如是之甚,当然想借酒浇愁,无奈身无分文——“兼无买酒钱”。真是愁上加愁,恼人的愁绪缠绕心头,无处可以打发。这两句接前四句写景而抒情言事,转承自如。情从景中来,极言凄苦烦闷孤寂伤感的心情。为了增强这幅“晚春图”画面的效果,深化诗篇的意境,末二句又转为写景,勾勒出暮春洞庭湖畔晚景。假如湖岸上是人声喧闹、渔家忙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许可以减少几分孤寂。可眼前却是夕阳沉没在烟雾凄迷的杨花间,湖岸上只住着稀稀落落的几家打渔人家,不成村庄。正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水上、岸上构成了一片萧瑟的晚春景象。
??这首诗首联、颔联、末联写景,颈联抒情言事。经过景——情——景这一反复,诗意更深一层。言情景以风韵胜,这是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诗的格调寥落沉郁,颔联对仗工整。通篇诗不曾出现“风”字,但,“泊钓船”、“浪高”、“花扑”的画面,显然由风所致。作者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突出了诗题洞庭阻风。
【点评】诗歌阅读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正确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许时用还剡①
宋濂
尊酒都门外,孤帆水驿飞。
青云诸老尽,白发几人归。
风雨鱼羹饭②,烟霞鹤氅衣③。
因君动高兴,予亦梦柴扉。
【注】①剡:地名,在今浙江省境内。②鱼羹饭:粗茶淡饭。③鹤氅衣:布衣素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行文脉络围绕“送”字展开,写出了送前之事、送别之感、送后之想。
B.
首联交待了送别地点和出行方式,其中的“飞”字,写出了孤舟离去之快。
C.
当初和自己一样有着青云之志的士人或离世、或去职,诗人对此慨叹深沉。
D.
诗歌平实中透着苍劲,恬淡中饱含深沉,友情真挚、乡情浓郁,满含激愤。
16.
本诗与《天净沙·秋思》在艺术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颈联加以分析。
【答案】15.
D
16.
(1)本诗颈联与《天净沙·秋思》都用到了列锦(白描)的手法,全用名词堆叠,却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2)“风雨鱼羹饭,烟霞鹤氅衣”,“风雨”、“烟霞”指故乡风物;“鱼羹饭”、“鹤氅衣”指清闲自在的生活;此句想象友人归乡后的闲适生活,饱含赞叹、羡慕之情。(3)《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用名词罗列,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满含激愤”错。《送许时用还剡》一诗,平实中透着苍劲,恬淡中饱含深沉,慨叹深重而不激愤,乡情浓郁而不夸饰,不作惊人之语,不下重彩之笔,平平道来,自觉高雅凝重。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风雨鱼羹饭,烟霞鹤氅衣”二句使用“列锦”修辞手法,全由名词排叠对仗,不用一个动词、形容词,给人留出极大的想象余地,扩大了诗句的艺术容量。作者以十个字概括描绘了友人此后的生活图景,其间饱含着赞赏、羡慕之情。“风雨”、“烟霞”乃是故乡风物,江浙水乡风雨调和,烟霞润泽,投身其间自然与置身冠盖车马的官场不同,身心定会更加舒坦畅快;
“鱼羹饭”、“鹤氅衣”借代指民间的粗茶淡饭、布衣素服,当然与膏粱佳肴、紫衣红袍不同,这种生活清闲自在、平和宽松。诗中这十个字的概括当不仅仅是对友人将来生活所作的一种设想,而是一种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味,一种对所羡生活的神往。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仅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九种事物分别以枯、老、昏、小、流、人、古、瘦加以修饰,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够成一个统一体。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期末)高一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西河·金陵怀古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注]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莫愁:南朝时一民间女子,善歌舞。
15.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佳丽地”两句以反问开篇,引出对南朝盛事的追忆,为下文抒发怀古之情作铺垫。
B.“山围故国”四句写金陵城山环水绕,江上秀峰对峙、潮打孤城、船行天际的雄壮之景。
C.“断崖树”七句聚焦断崖树、半垒、女墙等物,写悲凉之雾遍布秦淮,抒物是人非之感。
D.全词借追忆具体的历史事件怀古,突出金陵城的今昔对照,反映人世沧桑,寄寓兴亡之叹。
16.本词多处化用前人诗句,但又有所翻新,请结合“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要在全面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逐项进行分析、判断。
(2)本题考查对诗中语句的赏析能力。要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要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解答】(1)D.全词借追忆南朝的繁华盛世,但并没涉及具体的历史事件。
(2)本词“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燕子这一意象,抒南朝的繁华盛世与衰败的无常。燕子的“不知何世”“如说兴亡”,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斜阳里的燕的中如人在呢喃自语,好像在慨叹着朝代的兴亡变化,而“斜阳里”这一夕阳西下的景致,更加烘托出一种伤感的气氛。
答案:
(1)
(2)本词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燕子意象,抒发盛衰无常之感。运用拟人修辞,把夕阳中巢之燕的呢喃自语,视作议论朝代的兴亡更迭。夕阳场景,进一步营造了伤感的氛围。
译文:
?
看着金陵这样繁华美丽的地方,有谁还记得南朝的繁华盛世?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昔日的故都尽是一片生机,环形的山峰相对而出。汹涌的波涛寂寞地拍击着这孤独地城池,小船扬起风帆,静静地驶向远方。
?
那绝壁上的老树,仍然倒挂在山崖之上,莫愁湖里的小船,是谁把它系在岸边的?如今,这里只剩下往日的遗迹,只剩下郁郁苍苍的树木,浓重的雾气遮住了半个城墙。深夜,月亮越过城头上的矮墙,照到金陵城里,词人伤心地看着东面的秦淮河。
?
酒旗飘扬,锣鼓喧天的热闹街市如今在哪里?回想过去,王谢两大家族曾经生活在这里。那飞翔的燕子不知道如今是何年月,它们一如既往地飞到巷子里,飞入寻常的百姓人家。夕阳的余晖中,燕子一边飞着一边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仿佛在述说千百年来,这里兴衰变迁的故事。
赏析:
?
?词作上片写金陵的地理形势。开首即以赞美的口吻称之“佳丽地”。“南朝盛事”,点出南京古来即有盛名,扣题。起二句为总括。“南朝”,指从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到580年陈亡,建都建康(金陵)的宋、齐、梁、陈等朝代。以“谁记”提起,加以强调:“南朝盛事”已随流水逝去,人们早已将它遗忘了。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可是,金陵的山川形胜却依然如故。这两句主要写山,水为陪衬,描绘出金陵独特的地理形势一群山环抱,耸起的山峰,隔江对峙;且以美人头上的“髻鬟”形容山峦,以“清字形容江水,不仅形象,而且显示出金陵山清水秀的美好景色。如今,旧时王朝的都城,却“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当年“豪华竞逐”的金陵,而如今却是座“孤城”,潮水的拍击声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冷漠,天际的风帆给人一种空旷落寞之感。词人通过景物描绘,极力渲染这些历史遗迹的冷落,正在被遗忘,与上文“谁记”相应,抒发了深沉的怀古之情。
词作中片写金陵的古迹。开首以景出,“断崖树,犹倒倚”,着一“犹”宇,强调景色依然,使眼前实景,带上历史色彩,下面又追加一句“莫愁艇子曾系”。这里化用了古乐府《莫愁乐》:“莫愁在何处?住在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点出古迹。接下继续写景,“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郁苍苍”,谓云雾很浓,望去一片苍青色,埋没了半边城的营垒。结尾二句点明时间是“夜深”,地点在“赏心亭”,即夜深时分,词人仍站在赏心亭上,观览莫愁湖和秦淮河的景色,不禁发出景物依然而人事已非的喟叹。这两句起到束上启下的作用,即上面所描绘的景色,皆是由此观览到的,又引出下片怀古的感慨。
词作下片,写眼前景物。“酒旗戏鼓甚处市”,这是词人眼前见到的景色:酒楼、戏馆,一派热闹景色,不禁发出“甚处市”问语,这是何处的繁华市面呢?前面两片所写多是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这里则写连景物也变了。当然,酒楼、戏馆并非纯自然景色,而是包含人事在内的。这情况引起词人的猜想。“想依稀、王谢邻里。”是说这些酒楼戏馆所在地,仿佛是当年王、谢两家比邻而居的乌衣巷,也就是说,贵族住的乌衣巷如今换了主人。至此,词人不禁产生人世沧桑之感,于是结尾发出“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的兴亡慨叹。燕子是不知人事变迁的,依然飞进往年栖息过的高门大宅,而今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房舍。然而词人看到夕阳余晖中成对的燕子,却认为它们有知,且正在议论兴亡大事!这当然是词人内心的兴亡之感赋予了燕子而已。这片从眼前景物引起对金陵古都朝代更替的无限兴亡之感,从而表达出咏史的题意。
【点评】诗词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词,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句子,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词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词内容合理地推断出选项内容。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望蓟门①
祖咏②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蓟门:在今北京西南,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②祖咏:开元十二年进士,因为性格不偶流俗,不被当朝重用。③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④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缨: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的“惊”字指震惊、震撼,体现出了边防地带的豪壮景象带给诗人的深切感受。
B.首联的呈现出当年燕昭王为招聘贤才所修筑的黄金台,这里有屯驻的营盘,笳鼓喧喧.
C.颈联描写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月光、火光交织成一片,表现出了塞上壮伟异常的景象。
D.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前六句写“望”之所见,尾联写“望”后之感,格调低沉、悲凉。
16.此诗是如何体现边塞诗的特点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赏析诗歌的题材内容,涉及对意象、意境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把握。应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体现边塞诗特点的相关语句具体分析作答。
【解答】(1)D.“格调低沉、悲凉”错,格调应为高昂,感奋人心。故选D。
(2)①在意象的选择上,作者选用燕台、汉将营、万里寒光、三边曙色、沙场烽火、海畔云山等代表边塞典型景物的意象,这些阔大的意象表现边塞奇异壮美风光,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②在意境的营造上,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增加全诗的气势。接着紧扣“望”字,诗人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干戈林立、笳鼓喧喧、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表现了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不禁激情满怀。全诗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渲染了雄浑、壮伟的意境,呈现了壮丽的美感。③在情感的表达上,诗歌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前三联借景抒情,通过对边塞军营雄壮景象的描写,肃穆的景象,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激情满怀,表现了诗人的惊叹与感奋;尾联借典抒怀,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却也雄心勃勃;更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以立奇功。诗人用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杀敌的典故,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要效法古人、为国立志的雄心壮志。答案:
答案:
(1)D
(2)①体现在意象的选择上,作者选用燕台、汉将营、万里寒光、三边曙色、沙场烽火、海畔云山等阔大的意象表现边塞风光,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②体现在意境的营造上,全诗紧扣“望”字,干戈林立、笳鼓喧喧、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表现了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渲染了雄浑壮伟的意境。③体现在情感的表达上,前三联借景抒情,通过对边塞军营雄壮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惊叹与感奋;尾联借典抒怀,运用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杀敌的典故,表现了诗人要效法古人、为国立志的雄心壮志。
译文: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赏析: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孙父曾牧此州,因寄家也)
苗发
中岁分符典①石城,两朝趋性谒承明。
阙下昨承归老疏,天南今切去乡情。
亲知握手三秋别,几杖扶身万里行。
伯道②暮年无嗣子,欲将家事托门生。
[注]①分符:谓帝王封官授爵,分与符节一半作为信物。典:掌管。②伯道:指晋朝邓攸。邓攸避难时弃子保侄,后再无子嗣,死后学生为他服丧三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友人孙德谕告老还乡,诗人回忆孙德谕的仕途历程,曾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
B.颔联中孙德谕的心情与陶潜在诗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表达的心情完全相同。
C.颈联写分别时的场面,用字凝练,对仗工稳,景象壮阔,时空交错,虚实结合。
D.尾联用典故,以晋朝邓攸之事言友人亦老而无子,只有远去万里之外的异乡投靠门生。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6分)
【分析】(1)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解答】(1)B.“表达的心情完全相同”错误。并不完全相同。孙德谕虽然思乡心切,但辞官后仍感到孤苦哀愁,后世难继,有悲观情绪;而陶潜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弃官后如释重负,归心似箭。
故选B。
(2)首联表达对友人功成身退的赞誉之情。“中岁分符典石城”,友人在中年时被委以重任;“两朝趋陛谒承明”,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晚年辞官被批准,恩遇不浅。
中间两联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友人从此别去,“几杖扶身万里行”,以垂老之身远赴万里之外的黔川,诗人既有不舍又有担忧。
尾联表达对友人晚景凄凉的悲伤之情。友人没有子嗣,只因父亲曾在黔川任职,于是去投靠异乡的门生,可谓晚景凄凉,孤苦无依。
答案:
(1)B
(2)①对友人功成身退的赞誉之情。友人在中年时被委以重任,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晚年辞官被批准,恩遇不浅。②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友人从此别去,以垂老之身远赴万里之外的黔川,诗人既有不舍又有担忧。③对友人晚景凄凉的悲伤之情。友人只因父亲曾在黔川任职,于是去投靠异乡的门生,孤苦哀愁,后世难继。
赏析:
??????
此诗写孙德谕的经历和遭遇。他中年时被委以重任,而且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到晚年被批准辞官还乡,最终了却了思乡之情,可谓功成身退,衣锦还乡。即使这样的官员,一旦辞官,也感到孤苦哀愁,后世难继,表现了诗人极其沉重的悲观情绪。全诗先扬后抑,由喜而悲,慷慨悲凉,感人肺腑。颈联两句,用字凝练,对仗工稳,景象壮阔,向来为人所欣赏。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