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
元朝的统一·
课程标准:掌握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情况;
理解经济重心南移化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辽宋夏金时期社会的变化。
【时空定位 】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阅读教材“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回答以下问题:
1、概括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二)阅读教材“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回答以下问题:
1、概括宋元时期商业发达的表现和大城市空前繁荣的特点。
(三)阅读教材“经济重心南移” ,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表现及影响。
(四)阅读教材“社会的变化” ,回答以下问题
1、概括宋朝时期社会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2、从交通、政府政策、经济、政治、中外交流等方面思考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原因?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部门
概况
地位或作用
制瓷业
矿冶业
印刷业
宋朝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
元朝烧出彩绘瓷器青花和釉里红,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成为继丝绸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煤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宋朝新兴的手工业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造纸业的发展
1.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
2.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3棉花在内地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元朝南方植棉普遍
4、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宋元商业
繁荣表现
市场扩大
贸易增长
城市兴盛
边境市场(少数民族),经济往来密切
基层市场(平民大众)
海外市场(国际贸易)发展繁荣
货币(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代作为主币发行)。
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称为国库重要财源
北宋东京城(开封)
南宋临安城(杭州)
元大都(北京)(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活动范围扩大:
时间不受限制:
①街市制代替坊市制②乡镇出现了草市
出现了夜市、晓市
大城市特点:打破坊市界限,临街设市;打破时间限制,有了早市和夜市;城市人口超过百万;娱乐休闲业发达;市场活跃,交易频繁;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原因:北方战乱,南方较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经济重心南移
南宋苏湖熟,天下足
表现:
元朝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漕运和海运主要用于运输南方粮食和赋税
北宋户口分布南多北少
经济上: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还创造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是为了满足北方对江南粮食的需求
文化上: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生活习俗上:由于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把北方的生活习俗带到南方,出现了南北方生活习俗相互交融的局面。
影响:
社会的变化
原因
社会变化
1.世家大族的衰落;
2.商品经济的发展;
3.科举制度的发展;
4.政府政策的调整。
门第观念的淡化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根本原因)
功利化
平等化
流动化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原因?
(从交通、政府政策、经济、政治、中外交流等方面思考)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政策: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发展生产,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3、中外交往、民族融合加强;
4、交通便利(大运河、丝绸之路);
5、经济: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6、人民的辛勤劳动
对历史进行认识
要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
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
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
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唯物史观
1、了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在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出现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两宋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身自由的增加以及平民社会的到来。
思考:经济的发展对文化兴盛有何意义?
宋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使得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先秦以来实行的坊市制度被打破,商品经济也随着繁荣起来,歌楼酒馆等娱乐产业随即遍布城市之中。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宋词和宋话本在宋代萌芽并且迅速发展。宋词和宋话本服务的对象是宋代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其内容和语言上必然采用更容易被市民阶层所接受的市井生活和民间口语,以娱乐功能为主。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上层士大夫有很多闲暇时间流连于市井场所,受到世俗文学的影响,也开始倾向创作世俗文学,世俗文学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宋代世俗文学思潮就此拉开帷幕并随之而崛起。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时空观念
长安
淮河
秦岭
淮河
秦岭
淮河
秦岭
淮河
秦岭
淮河
秦岭
淮河
秦岭
淮河
秦岭
淮河
秦岭
淮河
秦岭
地域: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过程:
魏晋时期 南宋完成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根基、基础)。 ——《宋史》
?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历史解释
1、 榷场
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 方能交易。宋初同南唐通市,在汉阳、郸口等地设置榷署。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二年 (公元977年) 后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贸易比较发达。元灭宋前,双方也于边境设榷场贸易。管制较严,地点、货物、交易方法都有限制,而且兴废无常。榷场贸易的兴衰与国家商税收入相联系。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历史解释
2、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农业革命: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信息革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金融革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业革命: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增强。
能源革命:煤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日益普遍。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史料实证 1、经济重心南移
1、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在地域分布上出现的什么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1:不同时期我国南北方的人口数量及所占比例情况
长安
材料2:“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
中又为东南根抵(根基、基础)。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宋史》
原因:北方战乱,南方较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官方二十四史收录的各省名人统计表
文化重心南移
根据材料概括经济重心南移有何影响?
材料二……(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庙(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宋元之际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二)
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
材料1:宋代科举更为完善。由唐朝的“工商不得入仕”到宋代的“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基本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强调公平竞争,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材料2:“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宋蔡襄
材料3:“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与世官,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
史料探究
门
第
观
念
的
淡
化
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史料实证 2、 社会的变化
材料4:“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世袭人身占有) ——《唐律疏议》
材料5:“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6:“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人身束缚较强
契约关系
趋于平等
材料7: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材料8::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社会流动
性加剧
材料9:商品经济富于流动性和分化性,引起社会变革,在引起变革诸因素中,商品经济是最根本的。——林文勋:《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史料实证 3、 “宋以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钱穆,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角度列举史实论证上述观点
繁荣富足
经济发达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物质丰富
宽松和谐
门第观念淡化
贱民阶层减少,
社会成员趋于平等
科举制度完善
公正平等
人身束缚减少
国家控制松弛
商业环境较为宽松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家国情怀 民族自豪感与宋代的 “近代化”
谢和耐:
“11—13世纪期间,在政治社会或生活诸领域中没有一处不表现出较先前时代的深刻变化。……
一个新的社会诞生了,其基本特征可以说已是近代中国特征的端倪了。”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古代社会是固态的,每个人都被束缚在固定的户籍地,限制在固然的社会等级中;而近代社会则是液态的,流动的。流动,既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即可以从一地自由迁徙到另一地;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即固化的等级结构被打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上升的机会。这种丰富、广泛、持续的社会流动性,是从宋朝才开始涌现出来的。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 家国情怀 民族自豪与自尊和宋代的“近代化”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