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同步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同步测试(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8 22:2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该诗解读正确的是
A.指出了隋朝灭亡的根源
B.蕴含了历史的鉴诫价值
C.否定了隋炀帝的历史功绩
D.说明了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2.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A.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
B.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
C.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
D.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
3.583年,隋文帝果断地“罢天下郡”,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下诏除授,六品以下由吏部任命。这些措施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
C.改变了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
D.客观上打击了庶族地主势力
4.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新罗人崔致远。他十二岁入唐,十八岁进士及第,历任淮南节度使幕职,居唐十六年后回国,被后人尊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鼻祖。从上述描述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唐朝政府允许外国人做官
B.新罗大量吸收汉文化
C.唐朝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D.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5.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家庭观念的变化
D.赋税制度的变革
6.唐朝初年,以文臣主持边事,后调入京城升任宰辅,至玄宗时期,改任少数民族将领,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为节度使,掌握重兵,由此可见唐朝
A.重文轻武转向重武轻文
B.维护统治策略逐渐灵活
C.华夷观念逐渐淡薄
D.边境威胁日益严重
7.在唐代,女子离婚或丧夫后可再嫁。如一代大儒韩愈,女儿先嫁其门人李汉,离婚后又嫁樊仲懿。宰相宋璟之子娶了寡妇薛氏。严挺之的妻子离婚后嫁给刺史王琰,后来王犯罪,严还救了他。这表明唐代
A.伦理道德逐渐沦丧
B.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C.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D.受外族习俗的影响
8.骆驼这种独特的动物成为唐代的一种象征符号,从国家、社会到精神生活层面,我们都能够看到骆驼的身影。骆驼在唐代的全面参与反映了
A.骆驼已取代耕牛成为主要的农用动力
B.各阶层寻求异域珍宝的社会奢靡之风
C.已形成西部少数民族移居中原的浪潮
D.对外贸易与开拓成为社会的价值追求
9.唐太宗曾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出唐太宗的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农业为本
C.君治为本
D.休养生息
10.“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A.心存百姓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重农抑商的思想
11.魏征曾写诗言道“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
A.勇猛强悍、机敏智慧
B.轻徭薄赋、去奢省费
C.兼容并蓄、博大开放
D.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12.《太平广记》记载:“唐天宝三载五月十五日,扬州进水心镜一面,纵横九寸,青莹耀日,背有盘龙长三尺四寸五分。势如生动,玄宗览而异之。”这一记载反映了唐代
A.统治者生活奢靡
B.手工技艺的高超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民间手工业发达
13.隋朝开皇三年(583年),有大臣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聚帛,选举则易得贤オ。”这一建议被隋文帝所采纳,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这一做法
A.维护了隋朝的统
B.整顿了机关作风
C.提高了地方官品级
D.精简了国家机构
14.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和西部少数民族关系的晴雨表之一,历经变迁。联系上表,结合所学,下列有关安西都护府判断正确的是:
A.为配合管理东突厥政权而设置
B.唐蕃联合灭西突厥后治所迁到龟兹
C.治所迁回龟兹得益于文成公主入藏
D.唐蕃会盟发生在其与唐中央政府失联后
15.唐朝初年,贸易活动被限定在官方指定的市场内,交易过程受到严格监督,但食物、饮料和娱乐消费可以例外。由此可知,唐初
A.商业政策体现一定的民本观念
B.政府的规定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C.商业店铺广泛出现在大街小巷
D.市民精神需求得到官方的保障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不同民族在历史演进中互相交流、交融,共同筑成灿烂的中华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魏晋以降,由于北方人口的南迁,南方各民族间的接触、碰撞、融合一直在或紧或慢地进行……唐代开始,中央政权加强了对东南区域的经营……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向南方的移民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也因之加速进行。华夏文化也就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这一区域传播,其主要表现是汉族南方诸民系次第形成,一些南方少数民族也发展成熟,奠定了南方民族关系的新格局。
——谢重光《唐宋时期南方民族的新格局》
材料二
松赞干布之所以会从威逼唐朝转变为“渐慕华风”,并主动表示愿意为唐朝贡献自己的力量,主要取决于如下几方面因素:其一,受到诸多少数民族政权到长安朝贡聘问的影响……其二,文成公主的影响。
——崔民德《唐蕃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南方民族新格局”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松赞干布对唐态度转变的原因,并分析唐蕃关系改善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民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指出上述“务本”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皮日休认为隋朝修建大运河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是对于后世而言,隋朝修筑大运河的功劳不亚于大禹治水,可见皮日休对于大运河的评价带有历史的鉴诫价值,B正确;隋朝灭亡的根源是暴政,排除A;皮日休肯定了隋炀帝修筑大运河的功绩,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中国古代政府储粮从西汉时期以北方的“粟”为主,到唐代时增加了大量南方的“稻米”,主要条件是大运河为代表的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A项正确;政府均田限田措施在唐玄宗之前已遭到了严重破坏,B项错误;“稻米、粟”均为中国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与洲际物种交流无关,C项错误;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直到唐代后期才开始出现,D项错误。
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罢天下郡”,地方上实行州县两级,地方官由皇帝或吏部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A项正确;县制一直沿用至今,并未在隋朝被废除,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选官制度的改变,C项错误;隋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客观上打击了士族而非庶族地主势力,D项错误。
4.C
【详解】
根据材料“新罗人崔致远。他十二岁入唐,十八岁进士及第,历任淮南节度使幕职”可知,崔致远作为外国人,在中国参加科考并担任官职,说明唐朝政府允许外国人做官,说明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崔致远……居唐十六年后回国,被后人尊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鼻祖”可知,崔致远作为外国人,回国后被自己国人尊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鼻祖,说明新罗大量吸收汉文化,说明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没有体现唐朝时期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问题,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政府允许外国人做官,并且允许外国人吸收中国汉文化,说明唐朝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以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和资产为主转变,之前隐为了逃避人丁税而隐瞒户口的现象减轻了,导致家庭规模扩大了,故D项正确;儒家伦理观念、家庭观念重视亲情,但不是家庭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AC排除;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能推动人口总量的增加,但不是家庭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B排除。故选D。
6.B
【详解】
唐代边疆将领由唐朝初年以文臣为主,到玄宗时期以少数民族将领为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体现了唐代统治政策的开放和灵活性,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轻文,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华夷观念逐渐淡薄,故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边境威胁日益严重,故D错误。
7.B
【详解】
根据材料“在唐代,女子离婚或丧夫后可再嫁”及相关事例可知,唐代女子离婚或再嫁成风,这是社会风气较为开放的一个表现,故B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故C错误;D项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故D错误。
8.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骆驼主要出现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体现了唐代兼容并包的时代特色,说明对外贸易与开拓成为社会的价值追求,故选D;骆驼主要是在对外贸易中,没有成为主要的农用动力,排除A;骆驼在唐代的全面参与不代表出现各阶层寻求异域珍宝的社会奢靡之风,排除B;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9.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他说:治理国家像摘树,根不动摇,叶不动摇;君主清静,百姓安乐,可知唐太宗的思想为休养生息,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民的关系,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故B错误;材料重点不在君治为本,在君主为百姓提供宽松的管理,故C错误。
10.A
【详解】
材料“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百姓是统治的根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农业,排除B;材料强调民本,而不是君治,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
11.D
【详解】
根据“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可得出,魏征强调皇帝能了解他的想法,能做到兼听纳谏,知人善任,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与材料中所体现的主旨无关,排除。
12.B
【详解】
根据材料“扬州进水心镜一面”“青莹耀日,背有盘龙长三尺四寸五分。势如生动,玄宗览而异之”可知,该水心镜是扬州上贡给朝廷的,且造型、工艺上乘,说明唐朝时期手工技艺水平高超,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唐代手工技艺水平的高超,体现不出统治者的生活,A项错误;材料提及的是造镜业,而非商品交换,C项错误;材料所述水心镜是扬州上贡给朝廷的,且造型、工艺上乘,这不是民间手工业所能生产的,当时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地位,D项错误。
13.D
【详解】
从材料信息看,隋朝出现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对此,隋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这一做法精简了国家机构,故选D项;这做法和国家统一无关,排除A项;地方官的品级被降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机关作风问题,排除B项。
1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蕃会盟发生在安西都护府与唐中央政府失联后,是在公元前821年,因此D正确;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乃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与配合管理东突厥政权无关,A排除;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今新疆库车县),BC排除。故选D。
1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于战争破坏、生产凋敝、民生艰难的现实,唐朝初年政府在严格监管市场、限制商业活动同时,放松对食物、饮料和娱乐消费的控制,反映出当时的商业政策照顾到了民众的基本消费需求,蕴含一定的民本观念,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政府的规定没有得到严格执行,B项错误;商业店铺广泛出现在大街小巷是直到宋代才有的现象,C项错误;市民精神需求得到“官方的保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16.(1)原因:北方人口南迁,民族交融加深;中央加强对南方的经营;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华夏文化向南方传播。
(2)①原因:唐朝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对少数民族具有向心力;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②影响:促进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减少民族纷争;促进祖国西南边疆的开发(促进藏族地区封建化进程)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自魏晋以降,由于北方人口的南迁,南方各民族间的接触、碰撞、融合一直在或紧或慢地进行”可知,北方人口南迁,民族交融加深;根据材料“唐代开始,中央政权加强了对东南区域的经营”可知,中央加强对南方的经营;根据材料“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向南方的移民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也因之加速进行”可知,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材料“华夏文化也就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这一区域传播”可知,华夏文化向南方传播。
(2)原因:根据材料“受到诸多少数民族政权到长安朝贡聘问的影响”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根据材料“渐慕华风”可知,汉文化对少数民族具有向心力;根据材料“文成公主的影响”可知,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蕃关系的改善促进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关系的改善减少民族纷争;对于西藏地区而言,汉文化的传播和中原先进技术的传播促进祖国西南边疆的开发(促进藏族地区封建化进程)
17.(1)存百姓的民本思想,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以农为本。
(2)“务本”思想: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必须先存百姓”“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民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存百姓的民本思想,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以农为本等方面回答。
(2)关于“务本”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方面回答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