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可能性
【单元】第10册/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
在《上海市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小学阶段的“统计初步与可能性”是“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部分的起步内容。本模块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我们科学、客观地认识世界。
可能性部分的内容是初步认识随机现象,初步体验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从“经验概率”抛一枚硬币入手,用具体试验所得的数据来构建等可能的概念。通过抛两枚硬币的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初步领悟事件发生的概率,有意识地将学生重心从实践活动向理性思考转移,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不确定现象和概率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和他们的很多游戏中含有随机、公平、由机会来决定的想法,但并不是学生能就此自动获得“未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根据实际的经验中事情发生的概率”来预测的。针对这个现象,在课堂中我们尝试设计游戏与试验来丰富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体会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感受随机现象是否发生以及怎样发生不能完全确定,却是有规律可循的,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可能性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区分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知道一般用“一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来描述确定现象;用“可能发生”来描述不确定现象。
2.通过“抛硬币”活动,在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中,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初步体验不确定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3.通过试验、数据记录与统计等途径来解决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和区分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经历随机试验的过程,体会每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根据试验所得的数据来构建概率的初步概念。
教学难点
从随机现象发生的数据分析中,感悟随机性与规律性。
教学环节
及对应目标
师生活动与设计意图
评价关注点
一、感受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对应目标:1
1.按要求给小球涂色:
学生独立完成
反馈交流
2.练习跟进:
同桌交流
互动小结
【设计意图】
以游戏形式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会和区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能够用“一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来描述确定现象;用“可能发生”来描述不确定现象。
(交流习惯):初步体会用所学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况。
二、通过试验操作,体会等可能性
对应目标:1.2.3
抛一枚硬币
1.判断:抛一枚硬币,出现正面的可能性大还是出现反面的可能性大?
学生交流
2.试验操作
明确试验要求:
①同桌合作,抛一枚硬币20次,记录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
②小组内汇总数据
3.数据分析,发现规律
①呈现学生试验数据
②呈现科学家试验数据
4.小结: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是一致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全班试验结果汇总,启发学生“从数据中发现规律”,呈现数学家的试验结果,渗透
“当大量重复试验时,试验结果就会呈现一种规律性”。借助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感受“等可能事件”,初步体会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的一致性。
(活动兴趣):通过大量的抛硬币试验,感知并发现规律的情况。
(操作习惯):用合理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情况。
三、借助试验的统计规律性,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
对应目标:2.3
抛两个硬币
1.猜测:抛两枚硬币,出现两正、两反、一正一反的可能性相同吗?
学生猜测
2.试验操作
明确试验要求:
①同桌合作,一次抛两枚硬币20次,记录三种情况出现的次数
②小组内汇总数据
3.数据分析,验证猜测
①呈现第一轮学生试验数据
②呈现第二轮学生试验数据
③呈现随机试验数据
4.根据数据呈现规律,引发进一步思考
【设计意图】
通过这样具有启发性的活动,让学生比较“最初的猜测”和“试验的结果”之间的异同,初步体验不确定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概念理解):根据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体会不确定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情况。
(交流习惯):积极表达自己观点的情况。
四、课堂总结
对应目标:1.2.3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交流习惯):初步体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况。
板书设计
可能性
一定发生
确定事件
一定不发生
不确定事件
可能发生
出现正面的可能性=出现反面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