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课
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通过独学、对学、群学,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通过动手圈一圈、比一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原理。
学习准备
投影仪、题单
学生学
教师导
一、我会准备
1.把下列图形,2个2个圈一起。
图一:
?
?
?
?
?
?
2.把下列图形,2个2个圈一起。
图二:?
?
?
?
?
?
?
3.比较他们的异同。
提醒:检查是不是每个圈里都是两个,剩下的还能再圈吗?
一、情境创设
导入新课
1.生独立完成。
2.对比两排图形圈后的异同。
(1)同:每个圈里都是2个。
(2)异:图一刚好圈完,图二圈后还要剩一个。
3.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我会探究
第一步:独学
1.根据图一列式。
列式:
。
2.算式中的各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结合图说一说。
6表示:
。
2表示:
。
3表示:
。
3.根据图二列式。
列式:
。
4.算式中的各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结合图说一说。
7表示:
。
2表示:
。
3表示:
。
1表示:
。
5.什么情况下有余数?什么情况下没有?
有余数:
。
没有余数:
。
第二步:对学、群学
把你独学的情况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第三步:备展——各组准备展示的内容:
1.剩下的一个该怎么表示?
2.什么情况下有余数?什么情况下没有?
3.怎么确定剩下部分不能再分?
第四步:展示——对独学、对学、群学部分的内容进行交流、分享。
二、问题引领 自主探究
1.生独立完成。
2.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一些问题记录下来。
3.指导、帮助后进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总结。
4.引导学生如何表示剩下部分。
三、互动交流 合作释疑
1.组织、参与学生组内的交流、研讨。
2.引导学生如何表示剩余部分。
3.探讨余数的意义,即什么时候有余数,什么时候没有?(平均分,刚好分完时没有余数,不能分完时有余数。)
4.初步感受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即:余数要比除数小。(剩1个还能分吗?为什么?)
四、生成点拨 归纳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交流,完成板书。2.重点解决:(1)平均分后有剩余时如何用算式表示。(2)带余除法中各部分的意义。
三、我会应用
1.基础:数学书P60做一做第1题。
2.综合:(1)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
)人,还剩(
)支。
/
/
/
/
/
/
/
/
/
9÷2=□(人)……□(支)
(2)9支铅笔,平均分给4人。分一分,把分的结果画出来。
每人分(
)支,还剩(
)支。
9÷4=□(支)……□(支)
五、及时反馈 当堂检测
1.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2.巡视指导,培优辅差。及时批阅后进生的练习,给后进生及时纠错。
3.集体订正,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与方法。(如:第2题的解答中,要让生对比两图、两算式、两单位的异同,理解商和余数单位的变化。)
四、我会反思
1.认知反思:我学会了
我的学习效果是:
2.行为反思:我的学习态度是:☆☆☆☆☆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想对老师说
六、总结反思 内化提升
引领学生从认知上、学习行为、态度、情感上进行反思、交流。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图一:
?
?
?
?
?
?
6÷2=3(组)
图二:
?
?
?
?
?
?
?
7÷2=3(组)……1(个)
余数
导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