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用动手操作和写不同的乘法算式,认识因数和倍数;依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讲授、图解
教学手段
教学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动手操作,感受并认识因数和倍数
1.同学们手里都有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你能用这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用算式表达出你的拼法吗?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拼法。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算式和图形)在小组里交流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乘法和除法两种算式。(第一种摆法把根据
学生的回答把四个算式都罗列出来)
4×3=12
6×2=12
12×1=12
3×4=12
2×6=12
1×12=12
观察第一组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指出:因为4×3=12,所以我们可以说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同时板书:因数、倍数)
你能根据6×2=12这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指名说一说)
12×1=12这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吗?(每个同学在下面自由地说一说。)
老师再写出一个算式,你能找一找因数和倍数吗?
教师出示8×9=72
如果改成除法算式你还能找到因数和倍数吗?
小结:看来通过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都能找到因数和倍数。
提示: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研究因数倍数是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找因数和倍数
1.预设问题
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指名说一说)
3
5
18
20
36
师强调:刚才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2.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36的因数)
(2)交流找的方法。方法1:想乘法算式36×1=36,36和1是36的因数……
方法2:想除法算式36÷1=36,36和1都是36的因数……(在交流中学生很有可能不能说完整,而是通过互相补充得到36所有的因数)
板书: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观察36的所有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36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36,……)
(3)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在小组里说一说。
(4)试一试:你能找出15所有的因数吗?找完后交流,说一说15最大的因数是多少,最小的呢?
你能找出16所有的因数吗?找完后交流,说一说16最大的因数是多少,最小的呢?小结
3.3的倍数有哪些?你能找一找吗?
(1)
学生独立找3的倍数。
(2)
交流方法、答案以及在找的过程中的发现。
(3)
反思: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比较方便?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几?你知道一个数的倍数有多少个吗?小结
三、完成“试一试”。
四、完成“练一练”。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掌握了哪些方法?
作业布置
练习五第1-4题
板
书
设
计
(
列举法
因数
倍数
不遗漏
不重复
)
(
3×4=12
4和3是12的因数,
12是4和3的倍数。
)
教
后
反
思
因数和倍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教材是通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写乘法算式来引入因数和倍数。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下的改动,例题从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开始教学,我要求不用12个正方形拼,而是在脑子里“想像拼”,不能想象的就在本子上“画拼”,“拼”好后,我也要求只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拼法,这样不仅节省了不少时间,更主要的是我觉得这样的操作活动,虽然看起来不热闹,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参与到了知识的学习中去了。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教师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可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可以得到12的几个因数?在学生回答之后,我接着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己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在汇报时,重点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这样的设计比直接让学生自主探索36的因数有哪些学习效果要好一些。直接探索36的因数有哪些,放得太开,学生无从下手,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有的不知道该如何找因数,有的没有找全,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后接着去找36的因数,那么他所关注的是如何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这样的思考更有针对性,目标也更明确,对知识的掌握也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