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因数和倍数丨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因数和倍数丨苏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7-18 07:3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因数与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因数与倍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之间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的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思考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等良好品质。
德育目标:
培养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法制目标:
《环境保护法》
教学重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的思考。
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是什么关系?
生:师生关系。
师:你和你的妈妈是什么关系?
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男生与妈妈的关系是母子关系,女生与妈妈的关系是母女关系。
师说明:人和人之间有不同的关系,那么我们想一想数和数之间是不是也有不同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数与倍数。
实践操作、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操作交流。
引导:同学们,请看我这里有多少个正方形。(学生数一数)你能用这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形以小组为单位拼出你们喜欢的长方形,看看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并把你们的拼法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出不同拼法。(学生展示,老师协助贴在黑板上)并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
3×4=12
1×12=12
2×6=12
认识意义
说明:我们先看2×6=12,根据2×6=12,我们就可以说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和6的倍数。
要求学生模仿说一说剩下的两道算式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先指名多位学生说一说,再让学生集体说一说,体会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是: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是怎么找到12的因数的?(用乘法算式)
生先自由回答,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师出示算式:0÷5=0     0÷10=0
      0×5=0     0÷10=0
师:从这四个式子我们可以看出0除以或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所以为了方便,我们在接下来研究因数与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学会方法,找一个数的因数。
出示例2: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师提示: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用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根据学生的交流,呈现出36的因数。(按交流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1×36=36
36÷1=36
2×18=36
36÷2=18
3×12=36
36÷3=12
4×9=36
36÷4=9
6×6=36
36÷6=6
36的因数:1、2、3、4、6、9、12、18、36。
追问:想一想,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才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说明:例如说找36的因数,我们就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想哪两位数的积是36,一对一对的找。也就是这样想,先想1和36,再想2和18,3和12,4和9,(5可以吗?为什么?)6和6(相同的只写一个),中间还有吗?
师:现在同学们会找一个数的因数了吗?老师请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找出15和16的所有因数,其余的同学在草稿子上完成。(教师巡视)
15的因数:1、3、5、15。
16的因数:1、2、4、8、16。
发现特点:
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全班齐读)
找一个数的倍数
引导:同学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么怎么去找一个数的倍数呢?现在老师给你们10秒钟的时间尝试着去找3的倍数。(师倒计时,学生写,时间到了请学生汇报个数)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的倍数:3,6,9,12,15…
师追问: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些倍数的?(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方法:
找3的倍数用3依次去乘1、2、3、4、5…
追问:如果老师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让你们写3的倍数,你们写得完吗?
生自由回答。
师: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用这个数依次去乘以1、2、3、4、5…,所得的数就是这个数的倍数。请同学们根据这个方法找出2和5的倍数(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在草稿子上完成)
根据学生在黑板上做的情况讲解:
2的倍数:2、4、6、8、10…
5的倍数:5、10、15、20、25…
发现特征:
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全班齐读)
现在老师来考验大家这节课学得怎么样(小黑板出示练习)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因为2×3=6,所以2是因数,6是倍数。(
×

(2)17的最小倍数是34。(

(3)8是8的倍数,也是8的因数。(

(4)20的最小倍数和最大因数都是它本身。(

游戏结束课堂:
找朋友:27张卡片,分别是1--27个数字。
口令:1、我是5,我的倍数在哪里?(
5,10,15,20,25)
2、我是20,我的因数在哪里?(1,2,4,5,10,20)
3、我时候1,我的倍数在哪里?(全班)
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东西?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反思:
在导入中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自己脑中所想,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由于方法多样性,为不同的思维展现提供了空间,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透过数学潜在的“形”与“数”的关系,为下面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由形象思维转入抽象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效的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链接。
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识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既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