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和反思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3、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2、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草莓图、小棒
一、激趣定标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活动
(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同学们喜欢吃草莓吗?(出示6颗草莓图)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请你用小棒按要求摆一摆,边摆边说
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6÷2=3)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学习活动
(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在摆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多了一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师:这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60页做一做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四、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4根)8根小棒能摆出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8÷4=2(个)
2、好,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用小棒来摆一摆这样的正方形。
(一个同学摆,一个同学写出算式)
9根 摆2个剩1根
10根 摆2个剩2根
11根 摆2根剩3根
12根 摆4个
3、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除数
4、完成61页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是能够根据除法的算式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认为其实我们的对象已经不是除法的事实,而是除法的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能够用没有余数的除法在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出发来解决,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状况。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明白要把一个数等分,能够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明白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状况。课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状况能够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了解余数的含义,明白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透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透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透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用心主动参与学习,透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透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构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就应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让自己驾驭课堂的潜力有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