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一人教版必修 开创外交新局面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高一人教版必修 开创外交新局面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16 17:5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4张PPT)
5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
70年代外交重大发展
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
单元结构
新中国外交
(基础)
(突破)
(调整)
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新中国建国之初为什么没有马上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按照国际惯例,理应取得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但是,由于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1945年联合国创立之初,中国既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做过重要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国际法惯例,新政权就自然取得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力。但由于美国的阻挠,这个问题一直被搁置,直到70年代初才得到彻底解决。因此说是合法席位被恢复。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用其他的“加入”之类的提法
历届联大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票数增长示意图
请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我国第一颗氢弹
东方红一号
南京长江大桥
中国决不允许在联合国出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这是尼克松政府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阴谋的大暴露。对此,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容忍,并且坚决反对。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两个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假如你是当时外交部发言人,对于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你作何回应
(阅读“历史纵横”)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1、背景:
2、恢复:
(1)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197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升起
(3)1971年1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到达纽约,
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背景:
2、恢复:
3、原因:
(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逐年增加,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在逐年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
(3)是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
1、背景:
2、恢复:
3、原因:
(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
(3)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4)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1、背景:
2、恢复:
3、原因:
4、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2007年1月12日,联合国对美国和英国提出的有关缅甸问题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举手投反对票,该决议草案未能获得通过。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重大历史意义是-——
A.这是中国、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国家的胜利。
B.它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
C.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并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D.它有利于我国同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我国统一大业的进行。
E.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A B C D E
多选题
1、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
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
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美国不仅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断绝。
尼克松总统到访时曾对周总理说“I am very happy”。美国从最初不愿意同中国交往到现在为什么又愿意同中国交往呢? 对于中国来说,为什么想同美国这个宿敌改善关系呢?
1、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
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2、缓和的原因:
截止到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总统就职以前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在各大洲的分布
材料一:
1950
1956
1960
1965
1970
(年份)
支持票
10
24
34
47
51
10
20
30
40
50
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的票数
说明:美国长期实行的“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材料二:
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讲话
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
说明: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 ,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材料四:
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中苏边境地区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
说明:六十年代,中国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
1、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
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2、缓和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阅读:“学思之窗”)
原因: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1)从美国方面看
(2)从中国
方面看
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1、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
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2、缓和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3、缓和的过程
1969.1.20,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
中美建交的一系列努力(美国方面的信号)
1969.8.1,尼克松访问巴基斯坦时说:“中美两国对骂了二十多年,相互敌视,互不往来,我想结束这种状况。”
1969.8.3,尼克松访问罗马尼亚时说:我想在我的任期内,改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能否请您向中国人传递我的意愿。
1970年10月初,尼克松向《时代》杂志社记者表示“如果说我有生之年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
中美建交的一系列努力:中国方面的回应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时 间 事 件 意 义
1971.4 美乒乓球队访华 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1.7 基辛格秘密访华 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1972.2 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重大突破,正常化开始
1978.12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为建交提供法律基础
1979.1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1.试探之旅-- “乒乓外交”
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格雷厄姆·斯廷霍文率领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来访的美国代表团。这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
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当即拍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
乒乓球在中美建交史上扮演了“破冰者”的角色。而庄则栋是“乒乓外交”中的关键人物。
周恩来总理接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
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2.旋风之旅-- 基辛格秘密访华
基辛格秘密访华时与周恩来握手
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1972年2月21日,北京机场,周恩来迎接到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2年没交往了呵!” ———周恩来
“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
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一次握手,跨越了最辽阔的海洋;
一次旅行,破除了最深厚的坚冰;
一份公报,震撼着世界的格局。
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七天,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
改变世界历史的七天。
——尼克松访华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2年没交往了呵!”
——周恩来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1972年2月28日,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内容: 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意义: 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一: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建交公报》
材料三:中美建交三原则: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军
阅读材料
1、尼克松总统如此卖力地策划中美接近,是不是因为他有 “国际主义”的崇高思想 ?
国家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 的决定的。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参考: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国家力量
意识形态
国内外形势
……
2、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中国在此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怎样的
(1)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台湾问题。
(2)中国的基本立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否表示中美关系已经完全正常化?
参考:
在台湾问题上,虽然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但是美国并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美国仍然与台湾保持着“外交”关系,美国在台湾还驻有军队并与台湾维持着1954年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这种状态下的中美两国关系,不能说是完全实现了正常化。
1979年1月1日 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
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撤军、废约)
宣布: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曾经在任期内访问过中国的美国总统
老布什1989 克林顿1998 小布什2002
尼克松1972 福特1975 里根1984
中美关系的
现状如何呢
对立、摩擦:
国家利益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价值观念
联系、合作:
高层会晤频繁
经贸往来密切
经济互补性强
合作领域广泛
阻碍中美关系发展的
最大障碍是什么?
台湾问题
你如何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
1、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
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2、缓和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3、缓和的过程
4、中日关系正常化
4、中日关系的改善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美国谋求同
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2)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
3)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4)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言必信,行必果”
1972年9月29日周恩来总理和田中角荣在北京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两国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1978年10月23日上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互换仪式在日本首相官邸举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继续和发展。
“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4、中日关系的改善
( 1 ) 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3)意义 
结束了中日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对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7年4月12日,温家宝在日本国会发表题为《为了友谊与合作》的演讲
2006年安倍晋三访华
当前中日关系的特点是什么?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突出特点:
政治——“冷”;
经济——“热”
最大障碍:
历史问题
2007年5月30日至6月9日,李登辉再访日本,日本媒体表示大肆欢迎;对于李的演讲内容,日本政府还表示不作限制。
1、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
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2、缓和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3、缓和的过程
4、中日关系正常化
5、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
日建交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各国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1、依据: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2、目标: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国际: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国内: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基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和平安静的国际环境;
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保持和发展与第三 世界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在国际事物中团结战斗,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形成,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闭关自守。
1、依据:
2、目标:
3、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历史纵横”)
对多边外交的认识
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为推进重大地区冲突的公正、合理解决,任何单边、双边的力量都无能为力。必须采取多边行动,才能推动国际的协商和合作。
单边主义意味着冲突和对抗,是强权政治表现。多边主义是多元、平等、互利和合作,是当前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维和任务:中国维和军人
中国维和部队整装待发
出征
中国维和部队赴黎巴嫩维和
在黎巴嫩执行任务
在刚果(金)维和
胡锦涛会见安南 强调中国将加强国际多边机制
2000.9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次首脑会晤
(美国,纽约,华尔道夫饭店)
1996年9月,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圆桌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一、联合国的宗旨、基本原则与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相一致
中国的多边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来展开的原因
二、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主持公道、伸张正义。
三、有助于稳定国际和地区形势,维护联合国权威
1、依据:
2、目标:
3、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上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与会成员形成了“上海共识”。
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时间:
地点:
与会者:
成果:
意义:
2001年10月
上海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等19位领导人
上海APEC会议
(2)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2、十分重视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3、与欧盟各国的关系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1、依据:
2、目标:
3、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成立并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上海合作组织
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
时间:
地点:
与会者:
文件
性质:
意义:
2001年10月
上海
 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会徽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 中国、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
和乌兹别克斯坦6国总理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首次
元首会议在上海举行。
总结
60年代
恶化
中美关系紧张
中苏同盟破裂
“两只拳头回击”
改善
“一大片”
70年代





关键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
联合国合法利的恢复
推动
建交热潮
80年代


无敌国外交
“不结盟”
50年代
基础
参加两次国际会议
同17国建交
一边倒
练一练
  1、新中国成立后未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主要的阻力来自
  A.法国 B.日本 C.美国 D.苏联
  2、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使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B.美国人民要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呼声高涨
  C.美国政府预见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D.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意义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日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两国人民的利益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B.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C.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受到中美建交的影响
  D.20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在国际舞台上起着重要作用
  6.中美两国结束对抗局面,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B.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发表
  C.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7. 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主要是得到了哪种国际力量的支持 ( )
  A、苏联 B、美国
  C、第三世界 D、苏联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8.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
  B.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策略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D.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9.尼克松总统改善中美关系的根本目是 ( )
  A、放弃同中国的对抗
  B、争取中国对美国在联合国中的支持
  C、联合中国对付苏联
  D、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
  10.美国首次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原则是在 ( )
  A、1971年联合国第26届联大
  B、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C、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
  D、1982年《中美上海公报》
11.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转变的关键是
A.中苏关系走向缓和 B.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C.中日关系走向缓和 D.中越关系走和缓和
12. 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国家影响的扩大
B.中美双方有共同的要求
C.意识形态的分歧消失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权利
1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一环是( )
A、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基辛格秘密访华
14、20世70年代美国决定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改善对中国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 )
A、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B、美国遏制战略的失败,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美国试图同中国一起建立持久稳定的国际秩序
B
B
21.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组织指的是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欧洲联盟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上海合作组织
22.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最终都能得以恢复和发展。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双方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B.中美矛盾已彻底解决
C.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矛盾冲突
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正逐渐消除
课堂小结:
★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国实行的孤立中国的政策。
★中美两国朝着灵活务实的方向努力,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的大门,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促成了1979年两国的建交,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 同时中美关系的改善促成了中日建交,这样更多的国家和中国成为了朋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