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论语》之《出辞气远鄙倍 》优化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论语》之《出辞气远鄙倍 》优化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6 19:01:49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诵读全文,正字音
笾豆biān  罪愆qiān   瞽gǔ
张骞qiān   裨谌píchén  雍yōng
侃侃而谈kǎn 蘧伯玉qú 为卫君wèi
为命wéi 口给jǐ憎恶zēng 恂恂xú n 
寡廉鲜耻xiǎn 奸佞nìng  訚訚yín
踧踖cùjí  与与yúyú
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要点: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思考:曾子为什么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6·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思考:孔子认为什么样的行为是“失人”?什么样的行为是“失言”?什么样的行为是“躁”?什么样的行为是“隐”?什么样的行为是“瞽”?
要点:
可以跟他说却不跟他说,是“失人”;
不可跟他说却跟他说,是“失言”;
话没轮到他说却说了,是“躁”;
话轮到他说却不说,是“隐”;
未曾察言观色就开口,是“瞽”。
范睢见秦昭王
   秦昭王向他请教一次,两次,他都不说话,使推荐他的人很难堪。范睢说我提出来的计划,贡献出来,可以使秦国马上富强,国际间称霸,可是秦昭王心不在焉,没有专心一意来听我的计划,所以不能讲。推荐的人后来再向秦王报告。因此第三次见面,秦昭王推掉了一切公事,摒退了左右的人,单独和范睢见面,很客气的求教。范睢一篇话就把秦昭王说动了,立即发表他当宰相。
11·14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思考:孔子说谁“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人的话好在哪里?
要点:
孔子说闵子骞“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他的话好在切中要害。
其实,“不言则已,言必有中”,也正是孔子一向倡导的“谨言”精 神。敏于事而慎于言,少说几句,增加每一句的分量。
14·25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要点:
《四书章句集注》对此句的评注是“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
“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这里包含了伯玉老先生做事谦虚谨慎,事后省自身克己的思想品德和自怨自艾的的愧疚心理。使者的话既谦虚又简约,家臣越是这样,越能见主人贤德的修养。使者是个既了解主人人格又善于辞令的人,所以使者走了以后孔子反复赞美道:“是个好使者!”“是个好使者!”
思考:孔子觉得蘧伯玉的使者的话好在哪里?
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思考:子贡根据什么得出孔子不愿帮助卫君的结论?
要点:
这里子贡借伯夷、叔齐互相让位的事试探出孔子对于卫出公与其父争皇位一事的态度,并由孔子肯定伯夷、叔齐,而知孔子是不赞成卫出公的。子贡采用“以古喻今”委婉的提问方式,并从中得到答案。
语言交际技巧——委婉
言语交际要讲究技巧。面对敏感话题,有时须采取婉转的方式。
委婉是不直接将话点明,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去试探性地了解对方的内心。这种方式在与人交际的特殊场合,还是十分需要的,特别是做人思想工作或劝说别人时,尤为需要,可避免矛盾激化,或者了解对方意图。
要点:9·13中子贡采用“以物喻事”的方法来了解孔子的内心想法。子贡借“美玉”为喻,询问孔子是将美玉珍藏还是寻找识货的商人卖掉,孔子明白弟子之意,回答说,等待识货的商人卖掉它,意思是孔子也希望能有“识货”的统治者能重用他。
探究:言语交际要讲究技巧。面对敏感话题,有时须采取婉转的方式。作为孔子弟子中“言语”方面佼佼者的子贡,就很擅长这种方式。以第三课9·13章为例,说说你对委婉这一交际技巧的体会。
14·8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评析】
裨湛、子羽、子产、世叔,这四个人都是郑国大夫。这四个人在写作方面各有所长:裨湛长于草拟,世叔长于探究,讲义理;子羽长于修饰,作剪裁;子产长于润色,加以文采。郑国出台外交辞令,经四位贤人之手,集四人之长,审慎周密,如行云流水,自然妥帖,应对诸侯,鲜有败事。
要点:
外交辞令语言要求严格,需审慎周密,准确无误;
人多智慧多,集思广益,各取所长,益于成事。
思考:孔子以赞美出台辞命这种用人方法,想告
诉我们什么?
15·41子曰:“辞达而已矣。”
1·3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要点】   
   “辞达”是通情达意,不尚文饰辞藻,朴实无华,唯达意即可,说话说的准确,一语中的。“辞达而已矣”是针对“巧言令色,鲜矣仁” 而言的。
孔子的言语观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反对雕琢浮夸的花言巧语。
思考:这三章节体现出孔子怎样的言语观?
探究:孔子既反对巧言令色,又追求语言的敏捷得体,这两者区别在哪里?孔子的主张对我们今天从事语言交际有什么启示?
要点:
两者的区别在于语言态度是否真诚,前者是心口不一,言不由衷;而后者则出表里如一,言为心声。
启示我们今天要重视语言交往,重视表达说话能力培养。新课程《标准》对说话能力有专门要求。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其中“说”是口头表达,“写”是书面表达,现代社会中,两者同等重要。
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思考:在本章中,我们从孔子身上学到了什么?
要点:说话要注意场合。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评析」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思考:孔子在文化教育和主持礼仪时为什么要用“雅言”?你对学习和推广现代“雅言”——普通话有什么看法?做得怎样?
要点:诵读诗书是经典文化学习活动,执礼则是正式的公共活动,孔子诵读诗书、主持礼仪用的是“雅言”,说明孔子对这些活动的重视,也说明当时方音歧异,语言异声,雅言起着民族通用语的作用,地位高于方言。
成语积累
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词不达意:(说话、写文章)词句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
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愿望实现。《出辞气远鄙倍》教学设计
㈠ 教学导航:
⒈ 认识孔子所说的“雅言”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⒉ 认识交际语言讲究技巧的重要意义。
⒊ 积累一些文言诗词。
㈡ 导入:语言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心灵的外观。“言语”是孔门四科之一,对语言的的重视是孔子尚文思想中包含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支配人的语言的应该是深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
㈢ 解题: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俗与乖戾。
【8.4】
基础知识归纳:
① 贵:重视
② 动:整肃
③ 容貌:仪容举止
④ 颜色: 相貌<古义> 色彩< 今义>
⑤ 鄙倍:粗野乖张。鄙。粗野,鄙陋。倍,通“背”,乖戾。
⑥ 笾豆之事:礼仪的细微末节。
⑦ 有司:掌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章节解析: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引出话题的作用。君子在道德上应该重视的三个方面: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强调了礼对举动容貌方面的指导作用;二是“正颜色,斯远信矣”,强调了礼对外在表情和内在感情方面的指导作用;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强调了礼对语言语气方面的指导作用。礼养于中则行于外。打好礼的思想基础,言谈举止就会合于礼。这是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对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15.8】
章节解析:可与言,就是可以与他谈论学问道德,遇到可以与言学问道德的人,而不与他谈论,便不能在德学上与他互相切磋,当面错过一个可以交谈的人,这叫做失人。
反过来说,遇到不可与言的人,而与他交谈,无论言学问,言道德,都是浪费言语,这叫做失言。
知者,就是智者。失人,失言,都是不智。智者有知人之明,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举例说明:
历史上范睢见秦昭王的故事。
  秦昭王向他请教一次,两次,他都不说话,使推荐他的人很难堪。范睢说我提出来的计划,贡献出来,可以使秦国马上富强,国际间称霸,可是秦昭王心不在焉,没有专心一意来听我的计划,所以不能讲。推荐的人后来再向秦王报告。因此第三次见面,秦昭王推掉了一切公事,摒退了左右的人,单独和范睢见面,很客气的求教。范睢一篇话就把秦昭王说动了,立即发表他当首相。在战国的时候,这一类的事情很多,这就说明了“说难”。
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这样,乃至在家庭中父母、夫妻之间也是这样,正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当然倒楣,这是时机不对。我们看到许多年轻朋友,做人家的干部,在长官那里碰了大钉。回来,一肚子牢骚。其实那个长官今天也许有件别的事情,心里正在烦,做干部的跑进去,报告不相干的事,乃至与他心里的事有关连,就正好触上了霉头。所谓:“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所以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说话真难。这是要有许多人生经验累积起来,才会了解的。学校里同学之间相处,社会上同事之间相处,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说的不是时候,结果意见相左了。
【16.6】
基础知识归纳:
愆作过失讲,随侍君子,容易犯三种过失。
话未到当说时而说,谓之躁。郑康成注:「躁,不安静也。」例如君子未问,自己就先说,这就犯了心浮气躁之过。郑注从古论语作躁,释文说,鲁论读躁为傲。
话当说而不说,谓之隐。孔安国注:「隐,不尽情实也。」如君子已问,就应当把话明白的说出来,如果不说,这就犯了隐匿之过。
没有观察君子的颜色就说话,谓之瞽。集解周先烈注:「未见君子颜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者也。」颜色表示意向,不看君子颜色而言,犹如盲者说话而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
这三种过,不但不能对君子,即对任何人都不能犯,但犯于君子更为严重。
譬如过去外交界办外交,都在宴会上。清末政治腐败的时候,工商业或政治买卖,都在妓院里办交涉。例如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与曹锟贿选的那个阶段,有人在北京妓院里看到一个署名沧海道人的感事诗,其中警句很多,他口头念给我听,事隔多年,可惜我也忘了,到现在还记得其中有一首说:“燕市谁收骏骨才,昭王爱士亦堪哀。缠头一掷中人产,浪筑黄金作债台。”这是何等伤心国事的话!北洋政府靠借外债来作政治买卖,结果,那些发了选举财的大爷们,又把钱花在妓院中去。所谓缠头一掷千金,已过中产人家的花费,结果是国民背上外债,永远还不清。
【11.4】
基础知识归纳:
① 为:做
② 长府:鲁国库藏名
③ 仍:沿袭
④ 旧贯:过去的事例
⑤ 如之何:用于短语“如……何”表示“对待……怎么样
释疑解惑:孔子为什么说闵子骞“言必有中”,一说就切中要害?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修建府库如若钙质,则违背礼制,有僭越之嫌,同时加重赋税,增加百姓负担。子骞反对违背礼制,认为应有利百姓
二是回答有艺术性,先是一个肯定句“仍贯旧”,接着巧妙的缓和语气,改为无疑而问“如之何”,接着马上补充一个语气坚决的的反问句“何必改作”。语言跌宕,松紧有致,语气舒缓自如恰到好处,这样容易使自己的言论得以顺利采纳。
第二课时
【14.25】
基础知识归纳:
① 夫子何为:“何为”应该是“为何”,宾语前置句式
② 寡其过:寡,减少
③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使,派遣
章节解析:
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很想少犯错误,但未能做到。这里包含了伯玉老先生做事谦虚谨慎,事后省自身克己的思想品德和自怨自艾的的愧疚心理。这是怎样的高风亮节啊!其进德之功,老而不倦,践履笃实,光辉永驻,不惟使者知之,而夫子亦信之。
使者的话既谦虚又简约,家臣越是这样,越能见主人贤德的修养。使者是个既了解主人人格有善于辞令的人,所以使者走了以后孔子反复赞美道:“是个好使者!”“是个好使者!”
【7.15】
基础知识归纳:
① 为:帮助
② 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为推让君位而先后出走。这里自贡借伯夷、叔齐兄弟互相让位,试探孔子对卫出公与其父争位一事的态度。
③ 求仁而得仁: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成全了孝悌,而孝悌是仁的根本所以这样说。
④ 求仁得仁,又何怨:宾语前置
章节解析:
卫国国君辄即为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14.8】
基础知识归纳:
① 草创:写草稿
② 讨论:研究议论
③ 行人:官名。负责出使外国
④ 修饰:增删字句
⑤ 润色:指加以文采
章节解析“
裨湛、子羽、子产、世叔,这四个人都是郑国大夫。这四个人在写作方面各有所长:裨湛长于草拟,世叔长于探究,讲义理;子羽长于修饰,作剪裁;子产长于润色,加以文采。郑国出台辞命,经四位贤人之手,集四人之长,审慎周密,如行云流水,自然妥帖,应对诸侯,鲜有败事。
孔子以赞美出台辞命这种用人方法,告诉人们:人多智慧多,集思广益,各取所长,付诸实践,益于成事。
【15.41】
章节解析:
本章节是孔子的言语观。“辞达”是通情达意,不尚文饰辞藻,朴实无华,唯达意即可,说话说的准确,一语中的。
释疑解惑:
孔子既说“辞达而已”,又赞成郑国外交辞令制定注重文采修饰,不矛盾吗?
孔子重视语言不尚文饰,朴实无华,话说到点子上,一语中的。但并不是不要求有文采,更要求说话要看对象,有技巧。郑国在春秋时夹在秦晋齐楚四个大国之间,长期活在夹缝之中,内理政务,外需周旋,需要严密周详而文采斐然的外交辞令。因此,在起草外交文书时,需要十分慎重,这对我们我们现在也有启示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