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贾而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殊句式;
2、 理解孔子待贾而沽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孔子待贾而沽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题——比喻知识分子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
二、学生朗读:
三、疏通文意:
(一)9.13
1.朗读、翻译
2.重点字词掌握:
(1)韫椟:音yùn dú,匣子。
(2)善贾:识货的商人。
(3)沽:卖/买。
3.提问:①这里的“美玉”指的是什么?把美玉卖出去
表明什么?
明确:儒者常常以水和玉比德,所以,当子贡一说
到有美玉在这里时,孔子便知道他是以玉设
比,于是作出了“我正等待着识货的商人哩”的
回答。表明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思想。
②孔于说的是“我 待贾者也”而子贡问话中
说的是“求善贾而沽诸?”有何区别?
明确:读书人等待被任用,就像美玉等待识货的商
人来买一样,如果没有任用,就终身默默无
闻也没有关系,绝不会主动去炫耀自己以求
做官。 简而言之,读书人可以做官,但却不
可以求做官,不可以 “跑官”。
4、小结:“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
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
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
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
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
求仕的心理。
(二)9.5,7.23
1.朗读、翻译
2.掌握重点词语
文王:周文王,姬昌,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3、提问:孔子为什么觉得匡人和桓魋不能拿他怎么样?
明确: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
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认为
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我认为是充分体
现了孔子的巨大自信和强烈的神圣的使命感。但是
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
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三)3.24
1.朗读、翻译
2.提问:仪封人认为不需要为孔子失去官职担忧,
理由是什么?“木铎”是什么东西?老天爷拿孔
子当木铎是什么意思?
明确: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
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
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
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
了。
(四)17.5,17.7
1.朗读、翻译
2.提问:①因为孔子热心仕途,所以后面两则是写谁来
召他去做官?他有没有应召?他的学生子路
反对他去,可孔子为什么还是接受了邀请?
②孔子觉得自己去公山弗扰那里做官,不只是
复兴东周的世道,那他还想干些什么?
明确:(1)继续发扬周朝的礼乐制度,(2)发扬广大高尚
的道德品行,(3)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4)施展
自己的才华,(5)使自己名扬后世。
(五)8.13 ,5.12,15.40
1.朗读,翻译
2.理解 :
A.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
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
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B. 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形势好转,对
他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
竭力尽忠。当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或处
处装傻,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做法,基本
取赞许的态度。
(六)17.1
1.朗读、翻译
2、重点字词:
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
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亟:屡次。
3.提问:公山弗扰、佛肸邀请孔子去做官,孔子为什么
答应,而阳货想要他去做官,他为什么就不愿意?
明确: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阳货因为囚禁了季桓子而在鲁
国控制大权,后来在鲁定公八年(当时孔子51岁)
背叛鲁国。虽然背叛鲁国是后来的事,但是,阳货是
哪一类的人,我们却可以从此而知道。他想要让孔子
去拜见他,目的是为了让孔子帮助他,但是,因为他
心术不正,所以孔子不想去拜见。对于这一类的人,
又没有恶迹显露出来,我们当然无法对他做什么,(共26张PPT)
待贾而沽
9.5子畏于匡,曰:“文王(1)既没,文不在兹(2)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3)不得与(4)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5)?”
(1)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2)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3)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4)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5)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坚定信念,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同时,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1)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2)。”
(1)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2)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称焉。”
【注释】
①疾:恨。
②没世:死亡。
那岂不是说人不出名,终生遗憾了吗? 所谓人生在世,名利二字。 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了多少英雄泪!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慌。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慰安。
“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
至于“功成名就”、“扬名显亲”等,更是铸造着中国读书人 的人格心理。就是孔子自己,如我们在前面已多次谈到的那样, 虽然反复申说“人不知而不愠”之类的话,但也感叹“没有人知道我啊!”(《宪问》)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也仍然是孔子作 《春秋》也是为了“自见于后世”。(《孔子世家》)说穿了,正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因此,儒学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令广誉施于身”(孟子语),而只是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 有道是,追名逐利。世不重名,则人尽趋利。如此说来,追 名倒也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使我们不生活在一条人人争权夺利 的单行道上吧!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 ①而藏诸?求善贾②而沽③诸?”子 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①韫椟:藏在匣子里、韫,藏;椟,匣子。②贾:商人。③沽:卖。
儒者常常以水和玉比德,所以,当子贡一说到有美玉在这里 时,孔子便知道他是以玉设比,于是作出了“我正等待着识货的商人哩”的回答。
子贡所提出来的,实际上是读书人出不出去做官的政治态上问题。 子贡给出的是两个选择要么“韫椟而藏”,珍藏在匣中;要 么”求善贾而沽”。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这两个选择实 际上就是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的“行藏”问题。孔子在这里的回答是倾向于“行”的方面,即“沽之 哉!沽之哉!”卖出去吧,卖出去吧!这反映出孔子思想中积极入 世的一方面。但下面的回答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孔于说的是“我待贾者也”而子贡问话中说的是“求善贾而沽诸?”
一“求”一“待”,态度大有不同。 这里面的微妙区别,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范氏的看法: 读书人不是不想做官,只不过厌恶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官位罢了。读书人等待被任用,就像美玉等待识货的商人来买一样 以伊尹、伯夷、姜太公等人为例,如果没有成汤文王的任用,就 是终身默默无闻也没有关系,绝不会主动去炫耀自己以求做官。 简而言之,读书人可以做官,但却不可以求做官,不可以 “跑官”——像后世有些人那样,一到“换届”的时候,东奔西跑 利用一切关系和纽带,削尘脑袋往上钻,千方百计向上爬。即便 不能往上爬,起码也要保住现有官位不变。
以“毛遂自荐”的观点来看,“待贾而沽”而不“求善贾而沽”,是不是有些迂腐了呢? 何况,如果人人都待贾而沽,那我们今天那些铺天盖地的招聘广告不就都白打了吗?
“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17.5公山弗扰(1)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1)公山弗扰:人名,又称公山不狃(niǔ),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末,无。之,到、往。
17-7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缁(5)。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
「注释」 (1)佛肸:音bì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
(2)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5)缁:音zī,黑色。
(6)匏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吃。
(7)系:音jì,结,扣。
首先还是孔子通权达变的思想。按理说,莫说子路,就是我 们一般人对孔子要去应一个叛乱家臣的招聘也是不理解的。因为 孔子不仅对家臣执国政,就是对大夫执国政也是反对的,怎么还 会去为一个叛乱的家臣效力呢?但以孔子回答子路的话,我们可 以揣摸出,他之所以想应佛胖之召,是想借家臣(佛胖)的叛乱 而反对大夫专权,恢复“礼乐征伐自诸候出”,甚而至于达达“礼 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目的,并不是想和叛乱者同流合污。这样说 起来,是不是有点“曲线救国”的味道了呢?
这段话中的第二个要点是孔子会不会和叛乱者同流合污的问题,子路最不能理解的也是这一点。老师您不是自己说过不能到为非作歹的人那里去吗,现在怎么又出尔反尔,要到佛伴这个叛 乱者那里去了呢?孔子于是以“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道理加 以回答,就像我们说“出污泥而不染”一样。真正的君子,是在 任何环境中都能坚守自己的节操的。
最后,孔子还说:我难道是个苦葫芦吗?只能挂在那里面不 能供人食用!这又一次表达了孔子积极入世,希望能够“行义以达其道”的思想。
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1)见:音xiàn,同现。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5.21子曰:“宁武子(1),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1)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
(2)愚:这里是装傻的意思。
政治清明时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作贡献,政治黑暗时 便压抑自己以求洁身自好,以免同流合污,以免遭忌妒遭迫害。
这就是大智若愚,这就叫难得糊涂。
清代名士郑板桥说得好:“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 糊涂更难。” 所以圣人说宁武子的聪明是人们可以赶得上的,而他的那种 “愚笨”却是没有人能够赶得上的。 说穿了,发挥才智易,压抑自己难。 好一个宁武子,愚不可及,实在是非寻常人可及啊!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 .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 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 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 长齐列传》)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 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孔子自己也曾说: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 “从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卡尔·马克思引用过诗人但丁的一句名言,叫做—— “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 不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吗?
“阳货欲见孔子①,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孔子时其亡③也,而 往拜之。遇诸涂④。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⑤:“怀其宝而 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①阳货欲见孔子: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这时已把持季氏的大权, 成为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季氏》)“见”,在这里为使动用法,是阳 阳货想去拜见孔子去拜见他的意思。 ③时其亡:等到阳货不在家。时:伺,窥伺;其,代指阳货;亡,无,不在。
⑤曰:以下几个“曰”字后面的话均为阳货自问自答。
后来的事实证明孔子并没有做阳货的官。所以,孔子 的答辞不过是虚与委蛇,敷衍应付他罢了。因为不愿意在大街上 受他胡搅蛮缠,又不愿意直接得罪他,甩开他就走。
有时候来一点虚与委蛇, ,应付应付也不是什么老于世故,圆滑取巧的问题。关键是要看你 对什么人,处什么事。如果毫无原则地一律虚与委蛇,那当然就 是另外一回事了。
现在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是不是“待贾而沽”就够了呢?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求。
还可以“毛遂自荐”
大胆地有创意地进行自我推销。
比较阅读
《庄子·秋水》(课后练习五)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提示:注意人名、句末语气词、说的话等)
韫椟而藏,
超然出世。
这段话表明了庄子的态度,他的选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