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
“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
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是语助词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
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高山仰止: 品德高尚,令人向往。
为什么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来赞美孔子?课文从哪些角度阐明?
孔子爱学生
学生敬孔子
孔子的弟子: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在孔门中以德行和颜回并称,72贤人之一。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
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认为他德行好。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吴国人。
孔子和子路
。
君子死,冠不免
(前542—前480)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死,孔子不食肉酱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卫国发生内乱,子路和子羔均在卫国做官,子路本在外,听说后立即赶回,遇见子羔正在出城,子羔对他说:“出公去矣,而城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害。”而子路却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于是入城,在厮杀之中,敌人击断了子路系在脖子上的帽带,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于是被乱兵剁为肉酱。孔子听说后非常悲伤,尽管他曾屡次训斥这个有股野性的弟子。子路死后,孔子把别人送给自己的肉酱倒掉了,说:“吾何忍食此!”不久,孔子也去世了。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尝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褥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
译文:周朝春秋时的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早年家里很穷,一家人曾经把野菜当作主食来糊口度日。为了奉养双亲,他还经常赶到百里之外,买了粮米来亲自背着走回来。后来,双亲相继去世,他南游到了楚国,做了大官,平时随从的车骑就有一百辆,还囤积了上万钟的粟米,居室内坐的地方垫着舒服的厚褥子,吃饭的时候可以摆出许多大鼎,里面装满煮好的精美的食物。尽管生活优裕了,子路却经常叹息道:“现在虽然想把野菜当作主食,想为双亲去背米,却再也办不到了。”
11.13
訚訚(yín):和颜悦色的样子
行行(hàng):刚强的样子
侃侃(kǎn):形容说话理直气壮
不得其死:当时俗语,不得善终
然:语气词,表比较肯定的语气,用法同“焉”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因为子路非常刚强,但有勇无谋。孔子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话里是老师深深的忧虑和牵挂。
师之爱生,人之常情
7.11
行:出去做事
舍之则藏:舍,舍弃;藏,隐藏,隐匿
夫:语气词,吧
则谁与:与,共事(在一起,同……一起)
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在学生洋洋得意时,要及时泼冷水让他清醒,而不是一味的赞赏,呵护,让他失去理智。
孔子说话的用意何在?
11.15
奚为于丘之门:奚,疑问代词,为什么,怎么 ;为,动词,弹奏
登堂入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读孔子的话,你有何启示?
孔子对学生有成绩表扬,有过错批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5.7
浮于海:状语后置句,于海浮
从:跟随,随从
其: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莫非”
无所取材:无所,没有可以用来……的东西;材通“哉”,语气词,呀
自嘲、爱惜
6.28
说:通“悦”,高兴、喜欢
矢:通“誓”,发誓
否:不对,不当,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厌:厌弃
你从孔子的发誓中感悟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平等?
真正的平等:基于内心的纯净,维护信仰的纯洁,彼此心中坦荡荡,无所谓维护师道尊严,因为尊严自然在,距离不存在。
从以上几章中,你认为子路这个人的性格怎样?
子路为人伉直好勇(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光明磊落,重友情、讲信义、守诺言,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
子路不仅性格独异,而且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干。孔子设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优异者。《论语》有不少篇章提到他回孔子讨论政治方面的问题,如《论语·子路》:“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不倦。“由于热心政治,关注社会政治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长进。对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称道,比如称赞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意谓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子路可以充当管理兵役的长官。
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象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讳“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直率、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如6.28章
探讨: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
注:《论语》表现的是一个平面:一批学生在听孔子说教。从《论语》中看不出学生年龄的大小,看不出每个人的身份面目。因此,《论语》中的众生像解读(包括孔子自己)还需联系更多《论语》之外的作品:如《史记》《孔子家书》等,又如研究子路(仲由)推荐仲大军先生《仲由子路与孔子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对孔子教育集团成员关系的新认识》一文,颇有帮助。
在孔氏教育集团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从《论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俩关系的一斑。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听了以后嘲笑孔子说:“有是哉,子之愚也,奚其正?”孔子也火了,骂子路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这一段对话发生于他们俩个共事20多年以后,可能是周游列国居卫期间,这一段话可以最清楚地反映两人之间的关系。子路与孔子在一起二三十年了,甚至一直到老,两人之间的对话还是这样“童言无忌”。这说明了两人关系的非一般性。 这不仅仅是个说话坦率地问题,也说明当时没那么多师道尊严,要不就说明两人不是一般关系。关系不是密切到一定程度,是决不能这样说话的。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整个孔子教育集团中最特殊的一对关系。也可以说,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孔氏集团中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只有有了这种关系,才能使二人说起话来口无遮拦。
有四件事情可以反映子路与孔子的关系,第一件是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niu)与大贵族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但子路出来阻拦了,在子路眼里,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我们怎能到那里去。于是孔子只好作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到了那里也是为那里作好事。 第二件事是晋国大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肸(xi)占据中牟,独立为王,也派人来请孔子去治理政务,推行孔子的主张。孔子又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孔子无可奈何地说出“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的哀叹。 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唯一能管住孔子的人,并且子路为人是有主张的,乱臣贼子或者是不正派的地方权贵,我们是不能到那里去升官发财的,即使是身处困境,也要耐得住寂寞,不务虚名。 从这两件事中既可以看出子路在孔氏教育集团中的地位,又可以看出他的人品性格----为人正直。谈到地位,在后人的理解中,在孔子教育集团中,除了孔子,其他人都是学生,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孔子建立一个学校,必须有老师,有管理者,孔子不能身兼几任,很多学校的事务都需要专人去办理,孔子需要合作者和管理者,子路其实就是这样的人物,子路的角色就象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样。 第三件事也可以反映出子路与孔子不寻常的关系。孔子于54岁那年由于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时,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14年的只有子路。 第四件事是孔子68岁回国之后,有一年病得很重,子路看老师恐怕是不行了,便准备对后事进行料理,任命了一个学生充当孔子的家宰。在当时,只有贵族和大夫家里才能有家宰的。后来,孔子病好了,反而责备子路搞虚荣,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家的事都要通过子路来指挥的。这件事可以看出子路与孔子是什么样的特殊关系,连后事都要子路来张罗和操办。
孔子结交子路的历史之谜 孔子正式办学那年,子路21岁,孔子30岁。但在这之前,子路就与孔子认识了,他们两个早已是朋友了。有书记载,子路是在19岁那年认识孔子的。关于子路与孔子的相识是一个历史之谜。首先,孔子在哪年开始办学?史书没有确切记载。后人有种种揣测,有人认为孔子从27岁就开始办学了,也有人认为孔子是从30岁那年正式办学的。任继愈老先生就是这种观点,凭什么这样说呢?就是从孔子自述判断而来。孔子说,十四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什么是三十而立?这个三十而立不是泛泛而说,而是说自己在三十岁那年创立了办学的事业。因此,我们断定孔子办学的时间是在他三十岁那年。这一年子路21岁,已经认识孔子两年了。 那么,在办学前的两年里,两人都干了些什么?两人是什么关系?这里面大有研究。搞清楚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就基本上可以弄清楚孔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俗话说,不打不成交。子路与孔子的初遇是通过交恶而开始的。也可能是子路一开始看不惯孔子文绉绉的样子,《史记》记载子路初次见孔子时,挥舞着长剑,凌暴孔子。后来怎么成为了朋友,可能是相互了解之后。而当初结为朋友时,他们俩也不一定是师徒关系,最有可能的是古代社会最常有的做法:结为兄弟。所以,孔子与子路的关系很可能是从兄弟和朋友关系开始的。 有一个事实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就是自孔子有了子路这么个弟子和朋友后,就不再遭受别人的侮辱了,也就是说就没人敢欺侮和漫骂孔子了。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子路武力的威力以及在孔子早期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孔子对子路的依赖性、以及子路在孔子眼中的特殊性。
孔子与颜回
11.9
噫:痛伤之声,咳
丧:使……丧
痛惜、对颜渊期望高
11.10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夫,指示代词,这个、那;宾语前置句
爱惜、赏识
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天丧予! ”颜渊何以得到夫子如斯之叹?
1、“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好学)
2、“其心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德行)
3、“无伐善,无施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理想与心态)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11.7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6.3
孔子与伯牛
6.10
亡之:亡,死亡;之,音节助词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表强调
对天命的无奈,对学生的爱惜
孔子与子游
17.4
之:动词,到……去
割鸡焉用牛刀:焉,何必;比喻不必小题大做或大材小用,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知错能改
5.22
吾党之小子:党,指家乡
狂简:狂,狂放。简,大,指志大
担心学生,仁德之心
如何看出孔子爱学生?
学生 志向高远斐然成章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5.22
子路
争强好胜有勇无谋 循循善诱 委婉告之7.11
学而未精 惋惜感叹11.15
得意忘形喜形于色 压其威风5.7
懂礼知礼 尊重 6.28
刚强自信 担心忧虑牵挂11.13
颜渊之死
悲伤欲绝催人泪下11.9 11.10
伯牛之疾
痛苦无奈6.10
尊重学生 引导学生
忧学生所忧 乐学生所乐
亦师亦友
子游礼治武城
由衷赞美17.4
学生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老师
1、颜渊眼中的孔子
喟然:感叹地。喟,叹声;然,……的样子
仰之弥高:之,他,指孔子;弥,愈,更加,越发
钻之弥坚:钻,钻研;坚,硬,牢固
瞻之在前,忽焉在:瞻,往上或往前看;之,它,指孔子的学说;焉,词尾, ……的样子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状语后置;使……博
学问高,道德修养高,循循善诱
2、子贡眼中的孔子
19.23
语大夫于朝曰:状语后置句;语,告诉,相告
子贡贤于仲尼:状语后置句,
以(之)告子贡:省略句,
赐之墙也及肩:至,到
夫子之墙数仞: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
百官之富:房舍
得其门 者或寡矣:找到;或许,也许
夫子之云: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亦宜乎:用于委婉的反问句,“不是……吗”(语气较轻)或“岂(难道)不是……吗”(语气稍重);宜,合适,相称
1、因为子贡的这段话,后代将“师门”又称为:
门墙
2、子贡擅长辞令,曾有“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之功,在维护老师的形象上,他是不遗余力的,请你结合本章内容谈谈子贡的说话艺术。
明确:叔孙武叔借提高子贡而贬低孔子,子贡清楚地认识到他的用心,巧妙地以宫墙作比,指出他不得其门而入,对孔子根本不了解,结尾用反语,表面平和,实为坚决。
19.24
毁:诽谤,讲别人的坏话
无以为也:以,用;动词,做
无得而逾焉:越过,超越
其何伤于日月乎:损害,妨碍;于,对于
多见其不知量也:只,只是;显出;衡量,估计
以上两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的问话,子贡很尊重孔子,不能容忍别人的诋毁,能得学生这样的爱戴,可见孔子的人格魅力。
品德高、学问高、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善教、乐教)
孔子为什么能赢得学生们的爱戴呢?他是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师吗?(谈心中理想的教师)
在林语堂看来,孔子的可爱之处甚多,其中幽默和近情是最为突出的 。他說:“夫孔子一多情人也,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樂,好歌,甚至好哭,皆是一位活靈活現之人的表記。”他概括孔子的傑出之處在於:一是道德感,這是現代人最缺乏的;二是人生態度,是一種對人生和生命的熱心腸,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格物致知式的悲劇精神;三是捷、達、雅的文體風格,一種智慧的思想風格。
于丹认为《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读《论语》时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使用和缓的,因循有道德,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这样的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的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成语积累
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作业: 结合孔子师生之间的关系和你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为题,写一篇演讲时间为2—3分钟的演讲稿。
建议:扣原文,引用、理解、阐释,讲演体。或者场景联想和描述,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模拟。《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二、文化内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三、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 导入
1、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2、问: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
明确;学生答,教师总结: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二、解题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小雅》
2、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3、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4、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5、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
三、积累成语
1、斐然成章【解释】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处】《论语 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示例】一二小友以为此虽不足以饷名家,或尚非无稗于初学,助之编定,~。 ◎鲁迅《小说旧闻钞 序言》
【近义词】情文并茂、奇文瑰句
【反义词】废话连篇、词不达意、平铺直叙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2、暴虎冯河,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出 处 《诗经 小雅 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 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示 例 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诗经 小雅 小旻(mín)》,后来《论语 述而》中曾记载孔子用过“暴虎冯河”这个词。
近义词:有勇无谋、贸然行事
反义词:有勇有谋、谨言慎行、深谋远虑
3、登堂入室
成语典故: 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成语出处: 《论语 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4、杀鸡焉用牛刀
成语典故: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成语出处: 《论语 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成语例句: “杀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
5、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解释】:原形容颜渊对于孔子之道的赞叹,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
【出处】:《论语 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汉 赵壹《非草书》:“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罢劳。”
【示例】:故夫子尝以先难后获为仁,又以先事后得为崇德,盖于此小差则心失其正,虽有~之志,而反为谋利计功之私矣。 ◎宋 朱熹《答林退思》
6、循循善诱
成语典故: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成语出处: 《论语 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成语例句: 先生循循善诱,余今日之尚能握管,先生力也。(清 沈复《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
第二课时
一、文意疏通:
(1)以学生研习讨论为主,串讲重要文言词语。
(2)文意难点,需教师深化点拨。
如:5.22见《论语别裁》:
“吾党之小子狂简”——小子是年轻人。党是指古代的乡党,也就是鲁国这一
些跟随他的学生们。“狂简”是两个典型。豪迈、慷慨,多半年轻人喜欢的个性和作风就是“狂”。轻易、草率,对国家天下事掉以轻心,就是“简”。我们知道宋代的名诗人陆放翁,(在清末民初,有更多的文学家喜欢捧陆放翁,誉他为爱国诗人。)他的一首名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与伯仲间。”这是他当时的自述。他在少年时代,希望带兵打仗,把金人赶出去,那种幻想中的气魄,非常可爱可嘉;后面四句则说到年纪大了,头发白了,一无所成的感慨。现在引用他的诗“早岁那知世事艰”,说明年轻人虽然富有冲劲,但容易犯轻狂的毛病,太过冲动,这就是“狂简”的狂。第二种典型“简”,把天下事看得太容易了,自己想到就好像做得到一样,年轻人也容易犯这个毛病。“吾党之小子狂简”,是说跟自己的这班年轻人,蛮有豪气,看天下事太容易了。虽然文采不错,“斐然成章”地议论纷纷,毕竟还未成器。像现代许多年轻人搞的书刊著作,大谈国家天下事,头头是道,但文章是文章,天下事是天下事,这完全两回事。要做到事理合一,非有几十年亲身艰苦的经历,是不会了解的。所以孔子认为,必须要回国教育后一代,决心把精神放在教育上,培养国家的根本。“不知所以裁之”这句话,是说年轻人有够狂的豪气,凡事看得太容易太简单。文章见解固然有,却不知道仲裁,不知道裁取。如何是该不该?怎样是能不能?都不考虑。学问之道,最难的是如何中肯仲裁。像做衣服的技师一样,要把一块布裁剪成一件合身而大方的衣服,这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所以他一心要回到鲁国,献身于文教的千秋事业。
如 17.4见《论语讲要》:禮記學記篇說:孔安國注:「道,謂禮樂也。樂以和人,人和則易使。」純正的音樂,如詩的雅頌之音,可以調和人的性情,配合禮教,就是禮樂教化之道。民眾學了禮樂,與君子志同道合,對於君子愛民利民的政令必然擁護,所以易使。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春秋時,庠塾之教漸廢,所以雅頌之音不作。子游作了武城邑宰,實施庠塾之教,學習的人很多。孔子到武城,聽到弦歌之聲,一時高興,便說了「割雞焉用牛刀」這句戲言,足見聖人言語也有輕鬆的一面。但在輕鬆的言辭裡,卻能顯示禮樂教育的重要,即無論治理天下國家,以至像武城這樣的小邑,都要實施禮樂教育,這才是為政之道。
二、在疏通文句基础上,从诵读入手,揣摩人物语气,品味人物思想感情(重点人物:孔子、子路、颜渊、子贡等)。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为子路画像
一、文本解读
1、“子乐。”孔子为什么而高兴?又为什么说像仲由那样恐怕不能善终?
2、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为什么孔子之前说子路那手瑟不能在他那里弹,后来又说他已经登堂了呢?
子路鼓瑟,不合雅颂。 (集解马注)
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 。(说苑修文篇及孔子家语 )
3、在5、7章中,孔子说跟随自己漂流海外的大概是仲由吧,但他又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他这话什么意思?
4、《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chī)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二、结合上述材料及课本所学的有关内容,说一说:
1、子路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你有一个像子路那样的同学,你会喜欢吗?
2、如果你有一个像孔子那样的老师,你会喜欢吗?
三、专题研究
1、采用小论文的体裁,以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注: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课文中还有:第二课13.3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
2、参考专题:
(1)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格;
(2)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
(3)子路对孔子思想的影响(儒学思想是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氛围的产物);
(4)怎样看待“门人不敬子路”
注:《论语》表现的是一个平面:一批学生在听孔子说教。从《论语》中看不出学生年龄的大小,看不出每个人的身份面目。因此,《论语》中的众生像解读(包括孔子自己)还需联系更多《论语》之外的作品:如《史记》《孔子家书》等。
四、以“你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板书设计: 总评:狂简,斐然成章,犹待剪裁
教师评学生 评子路:不能善终,有勇无谋,已登堂未入室
评颜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好学
师生互评 颜渊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学生评教师
师生关系 子贡评:高墙不见,日月无逾
忧虑牵挂——对子路未来
人格之美 哀伤欲绝——对颜渊之死
痛苦无奈——对伯牛之疾
风趣诙谐——对子游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