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不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态度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
3.掌握“与、友、谅、责、斯、数、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迁《史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ppt①)
《周而不比》记录了孔子说的14句话,这14句话讲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交友。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见孔子之为人”。
二、探究文本
(一)交友目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请问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你为什么会和他成为至交
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本,来看看孔子交朋友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以友辅仁”,其中“以”表示“用、凭借”。孔子认为交友的目的是“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那么孔子说的“仁”又是指什么呢
南怀瑾《论语别裁》:“所谓‘仁’就是爱人,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自处的高度修养,也可以说是做人的艺术。”(ppt②)
(二)交友对象
古往今来,人们对交友一事都很重视,战国时期苟子就曾说过:“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友者,所以相有也。”意思是说朋友是相互信任、拥有的对象,所以选择朋友要慎重。那么交怎样的朋友才能帮助我们提高仁德修养和做人的艺术呢
明确:“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其中“友直”“友谅”等中的“友”是意动用法,表示“以一…·为友”。“直”指“正直”,“谅”指“诚信”。孔子认为交朋友应该有一定标准,那就是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博学多闻的人交友。
同时孔子又指出了三种“损友”——有害的朋友:便辟(谄媚逢迎)者、善柔(假装和善)者、便佞(巧言善辩)者。整句话可理解为: “与谄媚逢迎的人交友,与态度伪善的人交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为什么和这三种人交友是有害的呢
明确(结合历代名家的注解加深对“损友”的理解):
①便辟(pianbi):巧避人之所忌以求容媚。(马融《论语马氏训说》)②善柔:谓面从而背毁者也。(皇侃《论语义疏》)③便佞(pianning):辩而巧也。(皇侃《论语义疏》)(ppt③)
孔子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试想。连自己都很少具备仁德修养,又怎能辅助朋友呢,只能让人“近墨者黑”。所以和这三种人结交有弊无益。
(三)交友态度
北师大教授于丹曾说过: “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智慧的世界,能够让我们的人生具有光彩。”在和朋友交往方面,大圣人孔子有一位自己的“偶像”。此人和孔子同时代,长得又矮又小,而且相貌猥琐,叫晏平仲。孔子赞扬他“善与人交”,而且达到了令别人“久而敬之”的程度;甚至连司马迁也说: “如果晏平仲在世,我给他挥挥马鞭赶赶车,也是很高兴和向往的事。”
在孔子看来,我们怎样做才会成为像晏平仲那样的“善交者”呢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孔子给我们的建议。
1.子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明确:“躬自”指“自我”,“责”可理解为“要求”,“厚”后省略“责”,与“薄责”相对。孔子认为和朋友相交,就应该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对待别人的过错,就不要像对自己那么严格,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远离朋友的怨恨了。
2.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3.子贡问友。子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明确:以上两句讲的是如何把握朋友相交之度。“数”读shuo,可译为“频繁”,指侍奉君主或和朋友相交烦琐无度;“忠告”是指“对朋友忠言相告”。“道”意为“劝导”,“毋”指“不要”。前一句可理解为:“侍奉君主,(如果)频繁地反复提意见,就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如果)相交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后一句可理解为:“(如朋友有过失),对朋友要好言相劝,不听就作罢,不要自讨羞辱。”
朱熹《论语集注》:“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ppt④)
你能接受孔子这样的观点吗 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有一个故事叫“刺猬取暖”:一群刺猬挨在一起希望用对方的体温温暖自己。但靠得太近了,彼此的刺会产生伤害;离得远了,又不能相互取暖。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它们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互相“辅仁”,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要有一定限度,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而不应该声色俱厉。你好好给朋友提意见,但是“不可则止”,朋友一定坚持己见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
所以,和朋友交往,有时“距离能产生美”;在给朋友提意见时,应注意把握时机和火候。只有掌握一定分寸,才既能适当地提醒朋友,又能和朋友和谐相处。
4.或日:“以德报怨、何如 ”子日:“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明确:大小多少、以德报怨是老子哲学中一种调和、化解矛盾的思想。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没有直接反对。只是在逻辑上作了一个论辩。他说:“人家对我好,我又该怎样报答呢 ”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以直报怨”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 “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嘛!……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ppt⑤)
所以“直”可理解为“正直的行为”,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只有这样,才更能弘扬正气,打击邪恶。
三、交流评述
你对交友目的、对象的看法和孔子的观点相同吗 你怎么看待孔子在交友方面提出的建议
明确:这个问题不必有固定、统一的答案。主要是让学生在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唤起学生切身的生活感受,引导学生在生活感受中达成评判。进而化经典为经验,突显《论语》的当代文化意义。
四、结束
生活中如果我们用孔子的交友态度去结交朋友,就叫“周而不比”。“周”指“朋友相交以道义合”,而“比”指“以利益合”,整句话可理解为“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北师大教授于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pp⑥)
我想,能够结交到好朋友。能和朋友快乐地相处,通过朋友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情操,这也是一种人生真谛。(共29张PPT)
具体内容:
2.14,15.22,4.3,君子与小人交友的区别。
16.4,择友原则。
2.10,4.7,15.17,15.23,察友的方法。
15.15,14.34,5.17,4.26,12.23,处友的具体方法。
12.24,交友的目的。
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朋友的分类的章节说说孔子把朋友分为哪几类?
这个世界上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
友直,直,指的是正直。
友谅,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就是诚实。
友多闻,就是见闻广博,知识面宽。
(16、4)
孔夫子说,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便辟 ,友善柔,友便佞,这三者“损矣”
友便辟,这种朋友指的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
第二种叫友善柔。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
虚假伪善,与“谅”所指的诚信坦荡正好相反。
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就是老百姓说的“光会耍嘴皮子”的人。
但是,好人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我们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 ,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他的老师。
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
樊迟又问 ,什么叫“知(智)”?老师同样回答了两个字 :“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有智慧。那么怎样才能了解人呢?从文中找出相应的章节并加以概括。
察人的方法
(4.3,2.10,4.7,15.17)
好人
恶人
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观过
仁者
听其言,观其行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而孔子却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即仁者不仅能喜爱人而且能厌恶人,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孔子认为,仁是区分善恶的准则,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仁者具有最高美德,能站在公正立场上,明辨善恶。惟有仁者,才能正确地爱,正确地恨。不能正确地去爱,等于不爱,或者是实行了爱,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顾鸿安 《论语解读》
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三个要点来观察人,就没什么可逃避的了。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行为怎样?他的经历如何?另外,再看他习惯兴趣,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这个话怎么说呢?安于平淡的人,今天发了财,他不会觉得自己钱多了而弄得睡不着觉;如果穷了,也不会觉得穷,不会感到钱对他的威胁。所以安心是最难。以这三点观人,……
——南怀瑾《论语别裁》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如何理解孔子的“观过,知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的过错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性。对所犯过错进行分析就往往能知道犯错者是哪一类人,如君子常因过于厚道而犯错,小人则常过于刻薄而犯错。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
管宁为什么不愿意与华歆交朋友?又是如何看出来的?
观其行:1、视片金与瓦砾不同,
2、读书受轩冕诱惑。
知其品性:易受利益诱惑。
(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无所事事并且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难有所成。即观察一个人群居的方式(习惯兴趣的一种)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能力和成就。
孔子认为“观过”可以“知仁”,也就是说,人人都会犯错误,从错误中能看出一个的品性。对此你怎么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过错因人而异,各从其类,集中反映了犯错者的个人特点。一个人的过错,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性。对其所犯过错进行分析就往往能知道犯错者是哪一类人,如君子常因为过于厚道而犯错,小人则常因为过于刻薄而犯错。
我们知道了怎样选择朋友,还需要知道怎样与朋友相处好。那么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待人处事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章节加以概括。
待人
处事
原则
(15.15,14.34,15.23,
5.17,4.26,12.23)
严于律已,宽以待人(15.15)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
人言并举(15.23)
日久见人心 (5.17)
朋友交往还要把握一个“度”(4.26,12.23)
与朋友相处的方法(处友方法)
(15-15)子曰:“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适中交往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要客观公正地待人
(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与朋友相处是一门大学问。孔子认为应该怎样与朋友相处?
15.15 14.34 15.23
4.26 12.23
(15-15)子曰:“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做得要比自己多,这就是自私,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埋怨,就会远离怨恨了。
(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嘛!……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
“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果是小怨,当然可以以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的有些小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效率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和宽容心。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要客观公正地待人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交往要适当、适中
有一个哲学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
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有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他的人格影响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时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时给你果决。所以这是一种好朋友。
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妥帖,安稳,我们的精神可以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时代,不像我们今天有电脑,有网络,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有各种形式的媒体。那个时候的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结交一个广见博闻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
“管鲍之交”出自于《史记.管仲列传》。 管仲和鲍叔两人都是春秋初期的贤臣良将。管仲,名夷吾,字仲。他幼年时,常和鲍叔一起游山玩水,交情深厚,相知有素。后来管仲和鲍叔分别给齐国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当老师。当时齐国的国君齐襄王非常残暴,经常不理朝政,荒淫无度,最后被大臣们杀死了。齐襄王死后,为了争夺王位,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展开了激烈的争斗,鲍叔和管仲也各随其主。公子小白夺得了君位,人们称之为齐桓公。公子纠出逃在外,被鲁国人杀死,他的老师管仲也成了囚犯。鲍叔得知管仲被囚,就对桓公说,管仲是个非常有才干的人,他忠实于自己的主人,这并没有什么罪过,如果桓公能够重用他,一定能够成就霸业。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的建议,拜管仲为相国,位居鲍叔之上。管仲辅佐齐桓公,最后终于成就了齐国的霸业。 有一次,管仲和大臣们交谈,对大臣们说,当初他穷困时和鲍叔合伙经商,每次分利时都是他分的多,而鲍叔并不认为他贪财;他做生意亏本时,鲍叔并不认为他愚蠢,而是说他时运不佳;他三次出仕,三次被逐,鲍叔并不认为他没有才能,而是认为他生不逢时;他三次作战失利,鲍叔并不认为他怯懦,而是知道他家中有老母要照顾,他在受刑期间,受了许多屈辱,鲍叔并不认为他鲜廉寡耻,而是了解他不拘小节而耻于才智无法显露。最后管仲感叹到:“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
成语:
周而不比:关系亲密、团结而不互相勾结。
群而不党: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观过知仁:通过一个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好行小惠:喜欢给人一些小恩惠。
言不及义: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
直谅多闻:为人正直,守信用,而且见识广博。
以德报怨:指不计前仇,反而给予恩惠。
以直报怨:用公平正直回报怨恨。
以德报德:拿恩惠酬答恩惠。指把恩惠施予对己有恩的人。
因人废言: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与人为善:跟别人一起做好事,现指善意帮助别人。
适可而止:做到适当的程度就停止,不要过头。
以文会友:通过写文章及学术交流来结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