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论语》之《仁者爱人》优化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论语》之《仁者爱人》优化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6 19:14:25

文档简介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并积极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 通过多方式诵读来理解“仁”的丰富内涵,
德育目标
从语气语调来探讨人物的性格从而理解“仁”的含义
探究“仁者爱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 点 理解“仁”的丰富内涵,
难 点 探究“仁者爱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流程:(1、设疑自探 2、解疑合探 3、质疑再探 4、运用拓展)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从“仁”字导入新课:“仁”字在论语中出现频率极高。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章涉及,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论语》中关于“仁”的阐述有很多,比如: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
2.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仁者爱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论语》来领会孔子是怎样“仁者爱人”的,大家把书翻到23页,总共十一则,今天我们来研讨一个问题就是:“仁者”如何实现“爱人”?
二 朗读课文,归纳字词句式
请学生朗读5——11则,把重要字词画出来
1、 设疑自探
预设问题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通假
特殊句式
2解疑合探
3质疑再探
4作业训练
三,小结
重点掌握本课文言现象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 整体感知
2、 (一)设疑自探
预设问题
1. “仁”的根本是什么?(1.2)
孝弟 这两点做好了才能做学问,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死读书。所以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问。”
2. “仁”的内涵是什么?即“仁”的真谛是什么?
“仁”是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就是它的核心。这个核心不是孔子自己说的,而是他的一个叫曾参的弟子说的,就是“忠恕”。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做到这一点难不难,你能做到吗?我知道有个人做不到,这个人是子贡,这是孔子告诉我们的。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于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是子贡很得意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他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这是子贡很得意地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他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譬如有人骂我,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骂任何人。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的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愿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烦恼。你说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他向孔子报告了自己这个做学问的可贵心得。“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孔子听了便 说:子贡呀!这是你做不到的呀!再下一句虽然没有写出来,但隐约中包涵有孔子自谦的意味,等于说,就算我为师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为什么呢?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活着,一定烦恼了别人,这是必然的道理。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己得到一点所谓“享受”,所谓“幸福”。所以子贡说了这些话以后,孔子说他做不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人活在世界上是互助的,我们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赖于人,甚至妨碍了别人。不过,如能常生警觉,想到妨碍了别人时,尽量少妨碍一点,已经是最好的道德了。所以说,绝对无私,绝对无欲,是做不到的。
3. 对“仁”的理解(6.30)
“仁”的更高程度是“圣”,这是很难做到的。子贡讲的博施,就是讲社会福利。广博,无条件的把东西送给人家,救济大家,让大家都得到帮助。在孔子学生中,只有子贡敢讲这句话,因为他的钱很多,所以他敢吹这个牛,假如我博施、济众,老师,怎么样?可以算得是你所标傍的仁慈吧?孔子对子贡这个问题的答复很妙,他说,你说的这件事,太伟大了,岂止是对仁来说,实在是永远做不到,做不尽的大事业,我也做不到,就是古代圣帝明王如尧舜一样当权的人,也做不到。问题是在于一个人想做好事,绝对大公,很难很难,是做不到的。儒家是讲保留适度的自私,慢慢扩充到为公。我们大家要注意,三民主义的思想,就是从儒家这个思想来的。儒家的推己及人,我有饭吃,才想到你需要饭吃,分点给你,我们两个有饭吃才分给他,我们三个有饭吃,再分点给大家吃。一步一步扩充。如全体都要一下子做到,不但我们做不到,尧舜也做不到。所以孔子说子贡的理想太高了,孔子告诉他,真正仁的人,是要自己站起来,但是要顾虑到别人的利益,使别人也站起来。
4.“仁”的具体行为表现
在志向上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一、“仁者爱人”具体行为表现
10.17 马棚失了火,不问马,只问伤人了吗?
7.9 孔子对养生丧死的礼非常重视
15.42 对待盲人的态度
(补充:师是古代很重要的文化官,管音乐,艺术的大师。在春秋战国时期,乐师与后代的太史令同样重要,因为古代非常重视礼乐文化。)
9.10 孔子作人态度的诚敬。看“齐衰”的人是一种同情,看到执政的人,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必定要致敬;对于瞎子,是怜悯。孔子对于这些人都是非常肃敬,不问他们多大年纪,“过之必趋”,如果要经过他们前面,一定很快的走过去。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小动作,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从这上面可以出一个人问的修养、做人的修养到达什么程度。拿行为科学来说,一个人看见别人遭遇痛苦的事情,而毫无同情心,甚至于像小孩子看到烧死老鼠一样,在旁拍手欢呼。试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孔子看到不但肃然起立,且“过之必趋”,一定走快几步,不敢多看,这就显示他心理上的修养。
7.17 孔子做人做事的态度。他钓鱼就是钓鱼,不用机械性的方法,不用大网去网。(纲即是网。)以现代的生产观念来说,这种态度又是落伍的了!如果说光是用钓竿去钓鱼,连企业公司都不要设立。这简直与经济政策完全相违背。但这个话不是讨论生产问题,是个人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他钓鱼也好,做什么也好,不喜欢用机心来整人。“弋不射宿”,打猎的时候,拉弓射箭,不射宿鸟,就是对还巢的鸟,栖息在那里的鸟,他是不射的。这一点也代表中国过去文化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现在当然也还保留。我们从旧体小说就可看到了。中国人打斗很不喜欢用暗器,常用的暗器是所谓“镖”。万不得已要用镖时,必定同时大喝一声:“看镖!”表示先打了招呼,通知了。这虽然是一个小动作,也就是民族性的特征,是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现在说起这些中国文化,从另一方面看,都是落伍的思想了。但以最新的观念来说,又不落伍了。现代的生物学家,尽量提倡爱,爱动物,全世界都组织保护动物会,保护野生动物会,提倡禁猎。我们过去认为,爱护动物是应有的道德,如相传的“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中国人都晓得,过去小孩读书,老师都教的,成为生活教育。春天,鸟刚孵出小鸟的时期,不要去打,否则母鸟被打死了,小鸟将在巢中饿死,非常悲惨。这种教育,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小事,但是扩而充之,就是仁爱心。所以将孔子的这两点,放在这里,就是说爱心的扩充,是仁。
  2 解疑合探
讨论管仲是不是“仁者”
  按照对“仁”的标准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仁者”,孔子告诉子贡,管仲对历史的贡献有如此的大,没有管仲,我们的文化都可能灭绝了。这种情形,又怎么是普通男女,认为他怎么不为公子纠而死的观念可比呢?公子纠对管仲并不好,不听管仲的意见,如听管仲的意见,就不会有齐桓公,而是公子纠起来了。公子纠不以管仲为国士,管仲也不必要为公子纠殉死,这就不能拿普通一般人的情形来责备管仲了。所以说有仁德的人是要做有益于大众的事,也即“爱人”。
3 质疑再探
4 作业训练
5小结:
“仁者爱人”是孔子伦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仁”以“爱人”为核心,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实行的方法。“仁”延伸到朋友是“信”,“仁”延伸到人类是“仁民”,“仁”延伸到自然就是“爱物”。
除了这三点以外还有,“仁”延伸到父母是“孝”, “仁”延伸到父母兄弟是“悌”, “仁”延伸到子女是“慈”, “仁”延伸到夫妻是“义”,“仁”延伸到国家是“忠”。
六 板书:
1 仁之本 (1)对内,孝 (2)对外,悌
2、仁的主要内容: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
3 仁的实践:爱人
1)、“言志”,体会三人不同点。引用朱熹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2)、问人:重人不重财 细节描写拓展
3)、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
4)、与有丧者侧:尊崇礼
5)、 大仁: 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小结:
仁者必爱人,爱人是仁者的活动,爱人者必能达到仁。
有杀身 以成仁 无求生 以害仁 —— 孔子
七、拓展
(一)“仁”这一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响及意义。
古:◇ 微子、比干——“仁人”。献身国家,取义成仁。
◇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爱国就是为大多数人而死。
◇ 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就是追奉了孔子的“杀身成仁”。
今:李大钊、抗洪(画面)。“仁人志士”“仁义之师”“仁爱之心”
意义:“仁”是爱人类,爱一切的“人道主义”境界。“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意识的形成(地球村)。
◎ 解放大量被压迫、被奴役的行动都是“仁”——人道主义。
◎ 由于人类的破坏,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生存的地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就越来越需要“仁”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会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意义:“仁”是爱人类,爱一切的“人道主义”境界。“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意识的形成(地球村)。
◎ 解放大量被压迫、被奴役的行动都是“仁”——人道主义。
◎ 由于人类的破坏,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生存的地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就越来越需要“仁”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会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二)仁人志士之志
有杀身 以成仁 无求生 以害仁 —— 孔子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补充修改(共46张PPT)
导  入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问:如何理解“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明确:没有色彩:孔子的理论具有普适性。灰色是一种没有色彩的色彩。所谓“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康德语)”是也。
“温度”是:仁爱。
释 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知(zhì)。子曰:“知(zhī)人。”
读前四则,注意重点字。思考:“仁”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一些? 
重点字:
1:入则孝
2:出则弟
3:吾道一以贯之
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何事于仁
6:尧舜其犹病诸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8:能近取譬
在家里
通“悌”尊敬兄长
学说

忠,对人尽心竭力。恕,对人仁爱宽厚
止,仅
其,大概;病,以为难
立:使……立
达:使……达
比喻
“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仁之本:孝悌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仁之则:忠恕
忠:尽心竭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仁爱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之上:圣(博施济众)
仁之方:能近取譬(推己及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先学做人,再做学问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仁”从孝弟引发,以为本。孔子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在孔子看来,对父母长辈是否有敬爱之情甚至是人与犬、马等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
忠 恕
大学者朱熹曰: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
忠 恕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耶稣基督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就要怎样待人。”
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于丹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回死了,同门想厚葬他。孔子说,不可以。按人之常情,自己最喜欢的弟子去世了,其他弟子们想要厚葬,孔子应感到高兴才是,为什么他反而不同意呢?因为他主张葬之以礼。孔子讲,丧葬应该称家之有无,就是根据死者的家庭经济状况来办理葬仪。颜回活着的时候是贫困的,死了却厚葬,这不合礼,所以孔子反对。但弟子们不听,还是厚葬了颜回。他们认为,厚葬才能符合老师的哭之恸,才能符合老师对颜回的称道与喜爱。殊不知这样既不符合老师的心,也不符合颜回的心。孔子说,颜回把我当作父亲一样对待,我却不能像对儿子一样对待他。颜回啊,你不要怪我啊,我没有办法啊,我不同意他们厚葬你,他们偏要这样做啊。孔子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是薄葬,颜回是把老师当作父亲一样对待的,老师自己的儿子是薄葬,那么,颜回也应该薄葬,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所以孔子说自己没能像对待儿子一样对颜回。
从这段话展开联想,其实人世间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总是以我们自以为好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殊不知很多时候事与愿违,因为自以为好的不见得别人也以为好。其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所以真正要对别人好,要以别人觉得好的方式。
心得:己之所欲,勿强于人。
读后七则,注意重点字。
二、分析后七则 前几则我们分析了“仁“的概念,那么对于“仁”要怎样实践呢?
1:盍各言尔志
2:敝之以无憾
3:愿无伐善
4:无施劳
5:老者安之
6:固相师之道也.
7:过之,必趋
8: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9:霸诸侯
10:一匡天下
1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1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3:子见齐衰者、免衣裳者与瞽者
何不
使……坏

夸耀,表白
使……安
本来;协助,帮助
快步走
为……而死
称霸,
完全;匡正
没有;大概;通“披”
自缢
衣:上衣。裳:下衣。名作动
这几则讲仁的实践,我们一起看从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的。
1.言志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2.问人:重人不重财
3.于有丧者侧:尊崇礼
4.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
5.见齐衰者……必趋 :恻隐之心
6.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仁爱之心
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别。
子路是侠士,豪侠义气,义胆忠肠,喜善好施,乐以助人,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是仁人,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不施劳于人。
孔子是“圣人”。圣人之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正是理想的大同社会,老、中、青三代各有所属,社会一定稳定,胸怀博大,境界更高。
读5.26
子路轻财重义,人人可学。颜子有善而不自称,卿大夫当如此;不施劳于人民,国君当如此。孔子老安、友信、少怀,视三者如一家人,境界更高。
子路忘物。颜子忘善。圣人忘己。
朱熹注:“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回顾小结
什么是“仁者爱人”呢?
“仁”,首先指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的“忠恕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
以上通过他与弟子的谈话来表现他的仁德爱民的思想,经由他自己表达了自己的良好愿望。
思考:孔子是如此想的,那么他自己又是如何去实践的呢?
且去听去看他的言行举止吧!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士大夫家,负责照管马的一定是下人,而不是主人;在当时情况下,一匹马的价值非常高。马棚失火,如果主人听到之后,首先开口就问马的情况,那是把财物放在第一位;首先开口就是否伤人,那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当然,人与马都是生命,但是,人是同类,所以,在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应该先关心人的生命安全。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的体现。
——以人为本
再读10.17
读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所谓恻隐之心,就是同情。
不吃饱饭肯定不是礼的规定。而孔子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的“将心比心”,因为体味旁人的心情,而使自己也保持了哀戚之心,所以吃不饱。
当然,我们今天没有必要真像圣人那样,去参加人家的丧礼就连饭都不吃饱,甚至,与死了亲属的人在一起吃饭也不敢吃饱。但是,我们现在有些人又是不是该在人家的丧事中去大吃大喝,猜拳行令喝老酒,麻将打到通天亮呢?
9.10(句读):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孔子对三种人是特别表示敬意:穿丧服的人,穿礼服的人和盲人。有人认为这是礼的规定,对于这些人应该特别致敬。
同样的,孔子看到有丧服的人,他要“作”、“趋”,是因为他的心情有了变化;
看到盲人,他会特别严肃起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
至于看到穿着礼服的人,也是因为别人在进行庄重的祭祀活动中,孔子应该也一样要努力去感受一份庄重的氛围。
所以,将心比心也要表达他的严肃庄重的态度。
孔子对人是以礼行之,那么对物如何呢?
读: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这一章是记圣人取物有度。和他相对的是“焚林而猎、竭泽而渔”。
蔡元培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是: 异竹不锄当路笋, 伐薪教护戴巢枝。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我们感受到的孔子,是一个亲近自然万物的圣人,一个心地善良的哲人,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他对万物生灵的仁爱之心。对照2500多年前的孔子,现代人对动物的凶残捕杀,对自然界的肆意破坏,是值得正视和反省的。
想吃海鲜用钓竿去钓,别一网打尽;想吃野味,射飞鸟,别射杀入巢的归鸟。在华夏文化中,即使天子或诸侯在狩猎的时候,也只能“三驱”,也就是三面包抄,给动物留一条生路,并且遇到的第一个动物不能杀。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家有丧事者、尊贵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
同样对万物,也以同等的心对待。
孔子之所以这样做,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总之,孔子是用他的“仁”来贯彻他的“礼”,他的礼,不仅仅是几个动作而已,更要紧的是内在的那份情感,那个心。
仁者爱人即要求人人都学会关爱别人。在此我们看到了孔子不管尊卑贵贱,不管是残疾人还是健康人,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他都能做到彬彬有礼,尽量为他人着想。
总结
讨论:孔子的仁和礼
读14.17: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 不能死 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
这说明,孔子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讨论:孔子的仁和礼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呀!”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住宅,家臣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人事机构庞大极不俭约,怎么谈得上节俭 呢?”又问:“那么管仲知礼仪吗?”孔子回答说:“国君王宫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府邸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坫台,管仲府邸中也设置坫台。如果说管仲知礼仪,还有谁不知礼仪呢?”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人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不是领袖、老板的私财或工具。每一个人都应该干大事业,为国尽忠,为人民尽孝,才是忠义千古。置家庭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不顾,为领袖、老板个人私利献身,或者枯守昏弱无能之老板,从一而终,这都是愚忠。但凡有志气、有骨气的人绝不会这样做。
愚忠愚孝最有名的两句话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这种极端腐朽、野蛮、反动的思想,是后人的歪曲而非孔孟的本意。
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本课的具体内容
1·6,仁的根本。
4·15,仁的内涵(具体准则)
5·12,仁的实践(具体表现)。
6·30,仁的境界和实践“仁”的途径、方法。
5·26,仁的理想。
10.17、7.9、15.42、9.10、7.27,仁的实践(具体表现)。
14.17,看一个人是不是“者仁”的标准。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仁”的具体准则(内涵):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
“仁”的理想效果: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
“仁”的最高境界: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
“仁”的途径和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作出了贡献。
重点虚词
1.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2.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吾其被发左衽矣
特殊句式
1.吾道一以贯之。
2.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4.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5.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
6.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文言练习>四、说明下面句子宾语前置的情况。
(1)于斯三者何先? “何先”,即“先(去掉)哪一个”。
(2)晨门曰:“奚自?” “奚自”,即“从哪里(来)”。
(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谁”,在古汉语中,这是一个常见的用于比较的词,在疑问句中,在比较中选择,如“吾孰与徐公美?”而在反问句中,则将前后两项比较显示分明,一般是肯定后项。
(4)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谁与”,即“与谁”。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5)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未之有”即“未有之”。
(6)岁不我与。“我与”即“与(等待)我”。
(7)莫己知也。 “己知”即“知(了解)己”。
(8)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莫之知”即“莫知(知道)之(他)”。
时不我待
是,之作宾语复指成分,提宾
(9)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责备)尔”,“是”系指示代词复指“尔”。
(10)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公山氏之之”,即“之(到)公山氏那里去”,前一“之”,指示代词复指“公山氏”。
以 为
(11)曾是以为孝乎? “是以”即“以是(指代供给父老酒食)”。
(12)吾道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即“以一(忠恕)贯之”。
(13)仁以为己任。 “仁以”即“以仁”。
其他
先生自道也
<课文解读>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二、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而墨子“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至于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方面是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二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之间互相争论,批评对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讥刺墨家的“兼爱”因平等而“无父无君”。
三、有人评论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