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论语》之《为政以德》优化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论语》之《为政以德》优化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6 19:15:50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论 语》选 读

“为 政 以 德”
知识点整理
譬(pì)如 冉(rǎn)
庶(shù) 千乘(shèng)
颛(zhuān) 臾(yú)
彼相(xiàng) 相(xiàng)夫子
盍(hé) 社稷(jì )
偃(yǎn) 稼(jià)
费(bì)县 虎兕(sì)
椟(dú) 柙(xiá)
南宫适(kuò) 后羿(yì)
奡(ào)
一、字音
二、通假字
1、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道之以政,……道之以德……
3、道千乘之国,……
4、无乃尔是过与?
5、是谁之过与
1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
2道:通“导”,读dǎo,训导。
3道:通“导”,读dǎo,治理。
4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5与:同“欤”
三、词类活用
1、富之
2、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4、既来之,则安之
5、于斯三者何先
使……富裕起来。
足,形容词作动词,使动。
来,使动,使……来
来,安,使动,使……来/安
名作动,把……放在前面,先做……
四、古今异义
无耻:没有羞耻心。
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较窄。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今义:泛指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事。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以为:以之为,让(拿)他做……
“现代汉语的“以为”是认为。
4既来之,则安之
古: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
今: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五、特殊句式
1为政以德:
2道之以政:
3齐之以刑:
4道之以德:
5齐之以礼:
6使民以时:
7临之以庄:
用道德治理国政。
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用道德来训导百姓。
用礼教来整饬百姓。
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姓。
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9虎兕出于柙,鬼玉毁于椟中
10固而近于费
11季氏富于周公
1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1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状语后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③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主谓倒置
六、固定句式
①“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要……吧?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
②“夫颛臾,……何以伐为?”
为什么……呢?表示反问语气。还可译为“还用……做什么”“哪里……呢”等。
③“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对……怎么办?表示疑问语气,还可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怎么”。
④“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怎么能?表示反问语气。“其”与“如之何”配合使用,加强反问语气。
七、相关成语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⑤分崩离析:分崩,破裂。离析,散开。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
2.1章:以德从政——为政
2.3章:以德从政,以礼从政 ——是教民。
13.9章:富民、教民
12.7章:富民、正己
1.5章:正己
16.1章:正己
11.17章:举贤(去恶)
12.9章:富民
13.6章:正己
12.19章:正己、教民
2.20章:正己、教民、举贤
14.5章:正己
章节内容梳理:
以德从政 以礼从政(统治者角度)
富民、教民(统治者角度)
正己(统治者角度)
举贤去恶(治国之道)
德政的具体内容:
课文解读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民无信不立”,如果国民对国家失去信仰,国家就会崩溃和涣散。
孔子主张治国以礼,重视教化,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
孔子重视仁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超乎生命。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个和《说文解字》“均,贫”的解释矛盾吗?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各得其分”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因为孔子是极力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和《说文解字》解释也不矛盾。因为《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它也有“相对公平”和“绝对公平”,孔子所说的类似“相对公平”,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
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是指治理国家之事。“德”与“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法、途径,即“德治”与“法制”。“礼”,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德治”的基础。孔子所言“礼”的核心是“等级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分守己。“礼”从纵(上下级、长幼辈等)、横(夫妇、兄弟、朋友等)两方面规范、约束人们行为。
“为政以德”文言练习四
无耻:没有羞耻心。
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较窄。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今义:泛指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事。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以为:以之为,让(拿)他做……
“现代汉语的“以为”是认为。
4既来之,则安之
古: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
今: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五、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只以自己的父母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不为私利而劳动。
亲——以……为亲
长——抚养,使成长;
废——病残,“废疾”是一个词;
货——财物; 身——自己,自身
材料一: 吕日周自赴任原平县县委书记时下的头场雪起,就亲自执扫帚一把,亲身上街扫雪。吕日周的扫帚在前进大街挥动起来,从县委县府大楼的干部起,城内各单位干部等于接到一条动员令。6个冬春,县委书记吕日周自始至终没说一句关于扫雪号令的话,但以亲自扫雪的带动力,形成一部无形的以干部义务扫雪为内容的“原平扫雪法”。
后来,吕日周调离原平县,调令宣布之时,天降大雪。吕日周踏雪而去,原平县城无人扫雪,原平干部骑车上班;积雪突然等候在对它早已失去防备的原平干部脚下,一日之内18人摔伤,其中,一位女副县长摔断了手臂。
材料二:在美国,只要一下雪,不用政府发布扫雪令,居民都自觉地把自家门前积雪清理得干干净净。向来被我们视为“最自私”的美国人为何有这般高的觉悟和自觉性?因为美国政府有规定,谁不清扫自家门前的冰雪,那么,行人在谁家“责任到户”的路段滑倒摔伤,谁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医药费、护理费、误工费等,都要由这家人“报销”。
课外拓展:
孔子的个人观: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行而下效
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去感染、影响周围的人
道德的重要性
道德的内涵
教化
诚信
尽责(尽职)
爱民
轻财
节用
孔子的道德观
孔子的财富观:
主张让天下人共同富裕
讲究“均”,反对统治者独享财富
提倡节约
肯定安贫乐道(对颜回的赞赏)
问题探讨一: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
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问题探讨二: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
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
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
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
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
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
刻哲理。《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
第一教时
设计意图:
开始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养学生学生自我检索资料的能力。教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要注意对学生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很遥远。为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历及《论语>>的成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学生胃口,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挑选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教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
《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年轻时曾做过小吏。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与当权者季氏发生了矛盾。季氏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迷恋声色,三日不朝,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到别的国家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但他的思想被认为不合时宜,虽受人尊敬,但不受重用。晚年应鲁人之召而归鲁,鲁国以国老待孔子,虽遇事多有征询,又不听用其言。孔子也不求仕,专心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在政治方面,孔子以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在教育方面,孔子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整的思想理论。他主张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主张“有教无类”,并亲自实行。在哲学方面,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来源复杂,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东西。在当世他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腋成裘,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节出现。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