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其道》教学设计
一、导入:
几千年前,一位伟人面对学生教育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相信大家对这位伟人并不陌生,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被联合国评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的孔子,其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桃李遍天下,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与老先生作一个面对面的交流,聆听他的教诲,学习他的道义。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学以致其道》这篇文章。
二、解题:
文章标题为“学以致其道”,请一位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
(“学”就是学习,“致”就是获得,“道”就是道义,“以”相当于“来”,这样整个标题就是“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什么是“道”?这里有几种解释,你觉得哪种理解比较好:(1)道路(2)途径、规则(规律、规范)(3)道理(学说、真理)(4)技巧(方法)等,(这里应该作道理、道义比较合理)。通过对标题的分析,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谈学习问题的文章,对于“学习”,孔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文章,聆听他那睿智的言语。
三、朗读全文,思考:
1、在这篇文章里涉及的人物有哪些?能否作一个分类?
2、对于“学习”,孔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谈了关于学习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四、内容讲析
(一)、解决第一个问题:
人物分类:学生-------------------子夏、樊迟、子贡、子禽、子路
国君、重臣----------鲁哀公、卫公子朝
孔子
(二)、解决第二个问题:
请同学选择其中一则,先朗读,再来谈谈在这则中孔子阐述了对学习的哪些见解?教师顺便对其中的字词作些点拨。
1、第1则19.7、第2则14.24、第5则6.13都是谈学习的目的。
(1)第1则19.7:这则谈的是学习的目的,君子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获得道,而要到达道的境界,就要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因此学习是到达道的一种途径。这和百工之人的目的不同,要求不同,所以孔子在《学而》中提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第2则14.24:这则谈的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古人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修养,端正与充实自身。而今天的一些人学习是为了炫耀自己,把学习当作向别人卖弄的事,这里对今人的做法提出了指责,正由于今人的这种功利做法,才使孔子更加重视学习。
(3)第5则15.32:君子学习的结果是要成为“君子儒”,而不是“小人儒”,那么什么是君子儒与小人儒呢?教师适当作些解释,君子儒是指那些地位高贵、通晓礼法、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反之。
2、第3则15.32、第4则13.4、第7则1.7、第9则2.16谈学习的内容。
(1)第3则15.32:君子要学习的是道义,而一般人学习的是技艺,这是孔子对君子提出的一种高标准高层次的要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因此君子担忧的不是贫穷吃不上饭,而是担忧道义学不到手。
(2)第4则13.4: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而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因此他在这则里指出,在上位者,不需要学习那些种菜种庄稼的知识,只要学习“礼、义、信”就可以了,所以当樊迟提出学稼学圃的时候他说樊迟是“小人”。这里并不是说孔子看不起那些种菜种庄稼的人,而是孔子对君子学习内容的一种更高的要求。
(3)第7则1.7: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好不好,不在于看他的文化知识怎样,而在于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如果他做到了“孝、忠、信”,那么“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则提出学习的内容是“孝、忠、信”。
(4)第9则2.16:提出君子不能攻治杂学邪说,这是一种祸害。要学就要学道义,学正道,不能学习旁门邪术,这样会害人害已的。
3、、第6则1.14、第8则6.3、第10则7.20、第11则19.22、第15五则2.17谈学习的态度。
(1)第6则1.14:指出君子不应有追求那种物质享受的欲望,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要勤勉做事,要时时反思,向有站道之人看齐,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要重在塑造自己的品德修养。
(2)第8则6.3: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成为好学者是因为他能够做到“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没有犯相同的两次错误,很有涵养,只有这种学习态度,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成为好学者。
(3)第10则7.20:孔子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之人,他在这则里总结了他自己学习与修养的特点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孔子为了鼓励自己的学生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4)第11则19.22:“圣人无常师”,孔子能学成这种文武之道,在于他的这种学习态度,他不耻下问,虚心好学,学无常师,所以能博采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5)第15则2.17:在这则中,教师明确地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要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实事求是,虚心好学,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4、第12则1.10、第13则19.6、第14则3.15谈学习的方法。
(1)第12则1.10:在这则里,孔子为人处事的品格是通过弟子的对话而描述出来的,孔子为什么能每到一个国家就知道那个国家的政事?他有他的方法,只要你做到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那么你自然就可以知道很多事情,学到很多知识。这就是学习的方法。
(2)第13则19.6:这则提出了学习的方法:要广泛地学习,切实地提问,踏实地思考。
(3)第14则3.15:写出只有虚心向人请教,不耻下问,就能懂得很多知识,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对礼的一种恭敬态度,虽然他对礼已经懂得了很多,但是他还是要不断在问不断在学。
5、小结一下:通过刚才的了解,我们知道了在这一篇中孔子对于“学习”问题确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内容涉及到:
学习的目的---------第1则19.7、第2则14.24、第5则6.13
学习的内容---------第3则15.32、第4则13.4、第7则1.7、第9则2.16
学习的态度---------第6则1.14、第8则6.3、第10则7.20、第11则19.22、第15五则2.17
学习的方法---------第12则1.10、第13则19.6、第14则3.15
(三)你喜欢这里的哪一则?请简要阐述自己的理由。
(四)你觉得孔子的哪些见解值得借鉴(或对今天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等等。
(五)从这篇文章中除了你读到孔子对学习提出的一些见解外,你还读出了什么?
如孔子的为人,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方法,孔子当时的一些社会现状等等。
五、总结:通过时空隧道,我们看到了一个智者的光辉形象,读到了他那些充满着睿智的语言,今天在这样的一个大好环境下,我们更加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好好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为将来成为有用之才而不懈努力。祝同学们学业有成。
六、作业:对文中的字词稍作归类。(共27张PPT)
学以致其道
☆关于“为什么学”“学什么”的问题
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2、在学习的时候不该学什么,而应该学什么?
☆关于 “好学”的问题
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怎样的行为是 “好学” ?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2、孔子自己是怎样学习的?
3、孔子的学生中谁最 “好学” ?他是怎样学习的?
☆关于“为什么学”“学什么”的问题
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2、在学习的时候不该学什么,而应该学什么?
学习目的
目的之一:致其道(以)(19.7)
目的之二:为己(为了)(14.24)
目的三:为君子(成为)(6.13)
学习内容
学道(15.32)
学礼、义、信(13.4)
☆关于 “好学”的问题
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怎样的行为是 “好学” ?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2、孔子自己是怎样学习的?
3、孔子的学生中谁最 “好学” ?他是怎样学习的?
关于“好学”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14)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1.7)
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2.17)
孔子“好学”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什么都学,拜任何人为师(19.22)
温良谦恭俭(1.10)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19.6)
入太庙,每事问(3.15)
孔子学生“好学”
颜回:不迁怒,不贰过(6.3)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原文、译文对照
【译文】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评析】
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评析】 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评析】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评析】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