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件】(21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件】(21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9 21:0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最好的时代 最坏的时代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习目标:
了解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回顾】工业革命
1.含义/本质:机器生产。
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2.进程:
(1)第一阶段:1765—1840年左右
条件:①政局稳定,政府鼓励。②英国农业的发展。③殖民扩张。④生产、技术、经验。
⑤根本原因—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
表现:
①棉纺织业机械化生产;②动力革命—瓦特蒸汽机;③交通领域—汽船、火车;④机器制造业。
(2)第二阶段: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条件:①社会稳定;②经济发展;③自然科学和新技术进步。
表现:①电力广泛应用;②内燃机创制与应用;③化学工业;④旧产业新技术;⑤通讯技术。
【回顾】工业革命
3.影响
①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推动了商业、交通运输业、农业的发展。
②使生产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的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组织。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二战后发生经营者革命。
③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中间阶层的力量开始发展。
④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工业城市、生活改善、休闲娱乐、群众性体育运动、报刊书籍、女性地位提高等。
⑤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逐渐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⑥弊端: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社会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这个词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演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程。也就是说,“工业革命”是指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导致工业化社会的诞生。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前后劳作场所发生了什么变化?
家庭手工作坊、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
工厂
“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不是工业本身的兴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希克斯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工业革命前的劳作方式
1.背景:
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2.标志: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
3.特点:
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机器大生产
1.概念:
工厂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场所。
工厂制度是指资产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
2.建立:伴随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形成。
由于机器的发明和使用首先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所以工厂制度也是首先在棉纺织业中确立的。
根据下组图片,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棉纺织业发展进程。
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是建立近代机器大工厂的开端。;近代工厂之父
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走锭精纺机)
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纺织业使用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工厂制度
3.特点
材料 18世纪八、九十年代,像阿克莱特那样使用水力机的工厂,总投资约为三、四千镑。1786年大卫·戴尔的工厂投保资产为4800镑,1788年卡特莱特的“革命工厂”的投保资产为13000镑。
——斯坦利·查普曼《早期的工厂主》
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织布大行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三千人。棉花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 ——-《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
最典型的行业是陶瓷业,1769年,乔赛亚·韦奇伍德开办埃特鲁利亚陶瓷工场,在场内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他把原来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的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
——钱乘旦《英国通史》
阿克莱特在自己的纺织工厂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独创的管理制度……当他一经发现无能、怠工等情况时,就要毫不留情地加以严肃处理。
①生产资料集中; ②劳动力集中; ③规模大;
④分工精细,协同合作;⑤严格的规章制度;⑥大机器生产;
……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工厂制度
工厂制度影响
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自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
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者,罚款六便士……
第十二条:打断连接秆子者,每根从其工资中扣除一便士……——《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
经济:促进标准化生产模式诞生,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劳动潜质,促进早期管理人才出现,保证产品数量与质量,获得巨额利润。
政治:促进家庭领域与社会生产领域分化,妇女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逐渐提高其社会地位。
文化:早期工厂大量雇佣童工,一定程度上阻碍近代基础教育发展。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工厂制度
标准化生产
美国西北部的农民,离机械商店有几百里之遥,却放心使用复杂的机械,因为用电报告知所损害的机械上的部件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一件新的机械部件,他自己就能够将它安装上。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美)
1911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应用标准化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和“作业”规范,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
亨利·福特(美)
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运用标准化原理把生产过程的时空统一起来创造了连续生产流水线。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工厂制度
工厂制度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催生了工厂制度的产生,
工厂制度又反过来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推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生产力推动劳作方式的变革,劳作方式的变革又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
催生
促进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和生产方式,从而推动中国迈向近代化。
天津永利碱厂
汉阳铁厂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近代中国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城市化发展
(1)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解决: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比较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2.交通运输业发展
1801年曼彻斯特城市空间分布图
1850年曼彻斯特城市空间分布图
(1)工业革命中英国的人工运河、铁路运输发展迅速。
(2)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社会的流动性。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3.乡村生活的变化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田园》
(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机械化大农场
4.时间观念增强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2)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伦敦伊丽莎白塔
5.基础教育发展,人们文化素养提高
?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①英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②中国: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到18世纪,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宗教信仰被怀疑。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抢劫。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6.社会问题的出现与解决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贫富分化加剧、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疾病与社会犯罪等。)
(2)结果:①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最低工资)。
在英国煤矿中工作的童工
中国制造
2025
是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批,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的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