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
教学对象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反应灵活,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能够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进行问题探究。
2、学法指导:
对学生而言,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如果仅凭感性印象和传统的实验设备,很难对其整个变化过程有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因此借助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应用,就可以创造一个新的教学环境,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深刻、系统的掌握知识,并让学生体系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 教材分析:
?? 本课选自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采用合作探究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在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上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定性地知道像的大小、正倒。(2)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会用控制变量法来安排操作步骤。(3)学会用观察、比较、列表的方法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逐渐养成积极主动与交流合作的习惯。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操作。
2、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组织和指导。
3、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条件。
五、实验器材
f=10cm和f=5cm凸透镜各一支、近视镜、老花镜、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
六、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策略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八、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制定计划与
设计实验
提问: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的镜片分别是用什么类型透镜做的?怎样识别近视镜与老花镜呢?
活动:用凸透镜来观察物体成像的情况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问题,请把你的问题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将学生的五花八门的猜想板书在黑板上,并进行分类,确定探究的问题。)
介绍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
问题:①凸透镜、蜡烛、光屏应按什么顺序摆放在光具座上?
指出: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以便能够在光屏上看到清晰明亮的像。
②什么是物距、像距和焦距?怎样测量实验所用的凸透镜焦距?
③如何操作使烛焰的像(清晰明亮)呈现于光屏上?
(凸透镜固定不动,先移动蜡烛,再移动光屏。)
④怎样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f⑤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模拟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 观察、体验
讨论、探索多种方法
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交流
提出各种猜想:①可能与物距有关;②可能与焦距有关;③可能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④可能与凸透镜的凹凸程度有关等。
了解每种器材的作用。
生生之间展开讨论和交流。
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们人手一机尝试模拟探究
由生活走向物理,贴近学生实际;同时活化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从学生的问题中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
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猜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
做好实验,设计是关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解决实验设计上的难点,为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信息技术成为学习的有利工具;为突破教学难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课时)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论证
评估交流 每个小组分发一份实验探究学案。
实验要求:
①???? 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 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清晰明亮;
③???? 及时记录像的性质及物距和像距;
④???? 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启发和引导。
师:由图象引导学生分析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的条件并板书:
?
U>2f? 倒立缩小实像,物像异侧f?
师:由图象引导学生分析成倒立放大实像时的条件并板书:
?
f2f
?
师:要求学生将蜡烛移到u?
师: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是虚像,怎样才能看到此时的虚像呢?
?
师板书:u?
师要求学生将蜡烛移到u=2f和u=f处,观察成的像的情况。
?
师板书:u=2f倒立等大的实像,物像异侧 v=2f;u=f时不成像
?
师:我们的猜想得到验证吗?与焦距是否有关?同学们的问题都得到答案吗?在实验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如:①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哪儿?②凸透镜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儿?③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是怎样变化的?像的大小怎样变化?④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左右是什么关系?⑤当像成在光屏的下方或上方时,怎样调整使其成在中央?…) 参考指导
实验小组合理分工、合作探究
分析实验记录
寻求实验规律
交流发现
集思广益
相互交流
针对问题,学生们先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后通过实验来验证。 明确探究目的和提高探究的实效性。
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必要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热情。
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培养和加强。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运用归纳方法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评估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知识拓展 理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介绍:三条特殊光线
问题: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的像,凹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呢?
引导:
(1)实验探究:学生用近视镜片观察物体;
(2)网络探究:凹透镜成像及原理。 引导思考
操作观察
利用互联网查寻相关资源并交流 从实验上升到理论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学生利用实验和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四、课后小结 请学生谈一谈学习本单元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相互交流 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活动报告;
2. 到摄影器材专卖店或上网去了解一下照相机(数码照相机)的价格、性能和使用方法;
3. 课外活动:你能用两个透镜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吗?下次课带来你的作品并交流你的制作方法。
九、 教学反思
关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课题的教学,虽然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基础,但是由于凸透镜成像探究实验涉及的实验器材多、记录的数据多、操作过程复杂,还有相关的概念多,如焦距、物距、像距、实像、虚像等概念,所以对于学习物理时间不长的初二学生来说,凸透镜成像实验探究操作及数据分析历来是教学难点。因此,笔者把本课题探究的重点放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和“评估”环节上。
为了突出凸透镜成像实验探究操作的目的性、实效性,使学生实验探究过程有序进行,笔者采取了印发学案的措施。学案提供了指导性的用语或方向性的暗示,并不是具体的实施步骤。在复杂的实验探究中采用学案,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做些什么,明确自己的目的,还可以给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练习:
一、填空题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时候,应先将凸透镜的光心、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调整到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使烛焰的像成在_________.实验中,我们所说像的倒立或正立,是相对于__________________的.
2.将点燃的蜡烛沿凸透镜的主轴,从大于二倍焦距处逐渐向透镜移动时,在光屏上可先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接着移动蜡烛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最后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了,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
3.某同学拿了一个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要想观察细小的物体应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_________的下方;要想用它得到放大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_________,此时像的位置在_________的范围;要想用它得到缩小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_________,此时像的位置在__________的范围.
4.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凸透镜的焦距时能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二、选择题
5.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 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 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6.关于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成虚像时,因用光屏接收不到,所以人眼也看不到
B.虚像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虚像总是放大的,实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D.虚像用眼可以看到,用光屏接收不到
7.将一个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 cm处时,用光屏可接收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20 cm B.10 cm
C.30 cm D.15 cm
8.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为60 cm,他想在光屏上成一个与蜡烛等大的像(保持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不变),应选择的凸透镜是
A.焦距大于30 cm的
B.焦距小于30 cm的
C.焦距等于30 cm的
D.焦距等于15 cm的
9.某同学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4 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6 cm B.7cm C.10 cm D.20 cm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为50 cm保持不变,某同学将一个焦距为10 cm的透镜从光屏移向蜡烛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在屏上成一次清晰的像
B.能在屏上成二次清晰的像
C.能在屏上成三次清晰的像
D.不能在屏上成清晰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