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20010922000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学习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2、指出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3、分析百家争鸣的原因、各学派的主张;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周幽王贪图享乐,宠幸美人褒姒,为博她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引得诸侯不满,统治岌岌可危。此时,西北的犬戎乘机攻入镐京,西周灭亡。
随后,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平王,周平王率众动迁至洛邑,建立东周。东周时期,周天子的统治力和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各诸侯国不断扩张势力,争相称霸。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通常将它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
新课讲授
春秋和战国的得名
“春秋”的大致时间断限是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得名于《春秋》一书。
“战国”的大致时间断限是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到公元前221年秦的统一。得名于《战国策》一书。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第一个挑衅周天子的诸侯国——郑国
课文第9页的导入部分记载了郑庄公箭射周桓王的故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和图片中的虢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180975146685
42164043815
河南虢太子墓
郑国和周王室本是同气连枝,周宣王将自己的弟弟友分封在郑地,是为郑桓公。郑桓公时,将奴隶、财物迁寄到郐、东虢;郑武公时,他率军攻打了郐和东虢,将郑的都城迁到新郑;到了郑庄公时期,他打起“以王命讨不庭”的旗号,乘机独霸王室权力,不断对外扩张。周平王为了辖制郑国,令郑庄公的儿子到周都城做质子,郑国不肯,于是就有了周郑交质。
桓王即位后,启用虢公,削弱郑伯权力,周郑交恶。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军伐郑,王师大败,桓王也被射中左肩,颜面扫地。此后郑国地位日益显赫,势不可挡,成为春秋小霸。
信息:正式揭开春秋争霸战争的序幕,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等先后建立霸权,史书上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一般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战国七雄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例如: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齐国原本的姜姓国君也被田氏所取代。历史上称这两个事件“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许多中小诸侯国在战争中被兼并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
149225152400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诸侯群雄的演变历程
-2857532385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区别?
春秋争霸战争实质是奴隶主与奴隶主为争夺领地、扩张势力而进行的战争。奴隶社会性质
战国兼并战争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发动的战争。封建社会性质。
(二)民族关系的新变化
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之下,周边民族对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
华夏观念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朝孔颖达
探究: 材料中的“华”和“夏”有何含义?
“华”:美丽。“夏”:盛大。先进的文化,强大的凝聚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农业:
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2.牛耕得到推广
3.各国兴建水利工程
(二)手工业:
*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
(三)工商业:
1.出现了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2.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深入思考: 怎么理解课本第10 页最后一行“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这句话?
理解:农业的发展,生产工具进步、灌溉水源稳定,产量增加,出现了多余的劳动力
从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变法图强
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政治、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五)秦的崛起
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
推行县制,君主任免
确立了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授田百姓
确立了小农经济
土地私有
社会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加强了户籍管理
增加了赋税
商鞅变法
特点:集各家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三、百家争鸣
(一)孔子和老子
1.孔子
核心观念:“仁”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
发展私学
编订六经
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2.老子
核心观念:“道”
朴素唯物史观:“道法自然”
朴素辩证法:物极必反
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
拓展:士阶层的崛起
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直接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各国变法图强图霸,诸侯国国君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重要原因:学术下移,民众受教育水平提高, 学在官府变为 学在私家
现实原因:社会大动荡,各家学派针对社会现实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
战国争鸣
-104775118110
百家争鸣
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后世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66675337185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