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沁园春·长沙》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6 19:4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江西省萍乡中学 陈海良
(一 )激情导入:
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揽胜,必生万端感慨。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以显英雄气概;杜甫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叹时运不济;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更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弘令人叹服 .
(二 ) 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它源于唐,兴于五代,盛于宋。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时代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但同时,国民党右派阴谋篡夺革命领导权,共产党人陈独秀也认为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怀着由对中国革命的思虑所引发出来的激情,写下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1 . 教师激情朗读,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 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选男女生各一朗读,读后请学生点评,注意把 握词的感情基调;
3 . 学生齐读,注意品味词的感情。
(三)朗读感知:
朗读
毛泽东书法欣赏
1.抓关键词,理思路:立—看—问—忆—记
(四)整体把握:
上阕—看湘江秋景图(写壮景)
下阕—忆峥嵘岁月(抒豪情)
2.整体把握文意:
(五)赏析品味:
1.上阕:
重点赏析湘江秋景图
1.抓意象来品味意境,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品味精练传神的语言
2结合相关画面,学生想象此图所营造的壮丽的意境。
时间、地点、(前三句)
特定的环境
写壮景
色 彩 绚 丽
生 机 勃 勃



湘江秋景图
上阕归纳
-------
--------
--------
谁主沉浮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万类霜天竞自由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1. 联系影视剧《恰同学少年》,想象青年毛泽东意气风发、奋发有为的形象
2、下阕:重点赏析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
2. 赏析关键词感受词中毛泽东的豪情勃发
伟人的风采

峥嵘岁月
风华正茂

豪迈气概
中流击水
抒豪情
恰同学少年




--------
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万户侯
-------
浪遏飞舟

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3.学习、体会本词极强的语言表现力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归纳主题:
(六)课堂小结
2.归纳艺术特色:
多种对比 形象鲜明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语言精练 表现力强
让学生结合本课教学自己总结,教师作一定点拨、完善。
3.诗歌鉴赏方法归纳
1、能抓住关键的词语把握层次,明确思路。
2、能抓住诗歌先写景后抒情的特征。
3、能抓住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仔细体味。
4、能抓住情景交融的结合点,把握诗歌主旨。
1、试比较“鹰击长空”与“鹰飞长空”的区别:
“击”字写出了雄鹰搏击长空的豪迈,“飞”字则体现 不出这种气势。
2、试比较“鱼翔浅底”与“鱼游浅底”的区别:
翔”字本用在鸟类上,用在这里,写出了鱼的自由轻快;“游”字则很常见。
练习反馈
3.请为下列诗句空缺处挑选一个最恰当的词
红杏枝头春意___(浓 盎 盛 闹)
鸟宿池边树, 僧___(推 踢 敲 )月下门
轻风___(摇 扶 舞)细柳,淡月___(映 隐 失)梅花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___(现 弄 照)影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熟背全词
2.鉴赏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浪淘沙·北戴河》,说说其艺术特色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