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课堂实录+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沁园春 雪》(课堂实录+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6 20:23:48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沁园春·雪
作者:毛泽东
北国风光
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沁园春写作背景简介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沁园春·雪一词写作的时间就在此时》此时的毛泽东意气风发,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认真品味作品,体会作者的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
2.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3.以读促背。
提问(一)
(一)问:作者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写的这首诗词?(请一名同学读预习提示)
教师总结:这首词写于1936年,当时我工农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连续“围剿”,毛泽东同志于1936年在陕北看大雪时写下了这首热情歌颂祖国山河,歌颂当代革命英雄的壮丽诗篇。
读上阙
问:哪几句总写了北国风光?
前三句总写了北方的雪景:一望无垠的大地,大雪飘飞,如此景象应是十分壮观啊。注意:“千里”“万里”的含义并非实指。——出示雪景图片,就图片评论
理解
问:那个词能表现出作者的立足点?
望(登高远眺),还表现了作者顶天立地的形象。
作者望到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长城怎样,大河怎样?(惟、顿)理解表达效果
惟:表达准确,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顿:突出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快。
在这样的情况下,山怎样,原怎样?“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问: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两个比喻把原本不动的景物写活了,给人以动态之感。
问: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景物呢?
明确:①视觉因素。站得高看得远,看到山势起伏有动感。②精神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理解“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
前两句把静景化为动景,这里再用拟人把群山高原的顽强性格体现了出来,这更是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这不由使我想起《白杨礼赞》中赞美北方农民的一句话“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问:作者为什么要以长城、黄河、山、原这些景来写北国风光?为什么不用别的景物?
如让你介绍家乡麻城你会怎么介绍?(选一两处有代表性的地方)
这些景物能代表北国风光,形象非常雄伟,可以象征我们伟大的祖国。
大雪纷飞时的景象我们已经看见了,那么雪后初晴又是怎样的景色呢?
思考
词人把北国风光比成少女,用了比喻修辞,这景象是作者看到的吗?由哪句话表现出来? 由“须晴日”表现出是作者想象的,此处写景是虚写。
问:作者在写了眼前的实景之后,为什么还要写想象中的虚景?
当时我工农红军反“围剿”成功,但革命仍未完全胜利,然而作者的眼中已看到了祖国山河的美好,作为领导全中国走向胜利的伟大领袖,此时已经在对未来憧憬了,革命胜利后的祖国将会更美好。
总结上阕,字里行间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祖国河山 结构上总分 描写景物方法虚实
分析下阙
1.词人为引出对历史人物的评论用了一个过渡句,请同学们读出。
问:过渡句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哪句承上,哪句启下?
2.词中写到了哪几位历史人物?(板书)
3.毛主席对历代帝王的美中不足用了一个词表明态度,请问是哪个词?
4.这些人物不愧为民族英雄,但毕竟已经成为过去,决定民族命运主宰祖国山河的人是谁?词中是怎么说的?
5.下阕评论历史人物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为了赞美这些人物?
英雄人物(一)
秦 始 皇
汉武帝
英雄人物(二)
唐 太 宗
宋太祖
下阕评论历史人物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为了赞美这些人物?
毛泽东的伟岸身姿
评古论今,为了与现代的英雄人物作对比,以此引出作者的政治抱负,并赞颂当今英雄。
总结全文
这首词由写北国风光很自然的引出对历史人物的评论,赞颂了当代英雄。把赞美、赞颂与描写、议论、抒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冰封 雪飘 (总写)
上阕:描写北国风光 长城 惟 大河 顿(分写)描写、议论、抒情
热爱祖国河山 山 舞 原 驰(实写)
须 红装素裹 (虚写)
秦皇 汉武 略输
唐宗 宋祖 稍逊 惜
下阕:评论历史人物 成吉思汗 只识
赞颂当今英雄 数 风流人物《沁园春 雪》课堂实录
老师想作个调查,喜欢读小说的同学请举手 这么多;喜欢读诗歌的请举手 呀,这样少。很多同学不喜欢读诗歌,为什么?(生自由发言)其实诗歌是很高雅的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的美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歌,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希望大家今后多读点诗歌,养成自己纯正的文学趣味。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咀嚼。毛泽东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的吟咏诵读、写诗填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的翻阅、欣赏至少在2000首以上。泱泱诗国的甘露,滋润哺育了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 雪》
学习诗词重在\'诵读、领会、品评、鉴赏\'。
师: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从诵读入手,来领会全诗。现在请同学们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并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可以小声跟读。
生给生字正音
师:初听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谁能来谈一谈?
生:豪迈
生:气势磅礴
师:是的。这首词风格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我们齐读一遍再来感悟一下,好吗?
生齐读
师(指名一位同学):你认为你们刚才读出感情了吗?
生:不好,读起来缺乏力度,没有读出感情。
师:把握这首词的感情,还要从写作背景谈起。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在眼前,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自豪、豪迈的感情。
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师:是的。在朗读本诗时,要始终把握这种感情基调,此外,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你知道诗歌朗读一般要注意什么吗?
生:停顿、重音
生:还有节奏、语调、语速等
师:很好,请看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应在哪里停顿?
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生试读
师:那么重音呢?应放在哪几个字上?
生:千、万
师:为什么?
生:\'千\'\'万\'只有作重音处理,才能让听众感受到雪景的广阔,作者的视野与意境的开阔。
师:说得有道理,那除了这些,还有需要重读的字吗?
生:封、飘
师:谈谈你的理由。
生:\'封\'有冰冻、封闭之意。
生:\'飘\'则突出雪轻盈的特点。
师:说地不错。我们就按照理解把这三句读一读好吗?
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师:古诗词中,常有一个字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领字\'或\'一字领起\'你能从上片中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话?
生:略
师: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视野非常开阔,可这些景象也远远不是诗人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些景色加上了诗人的想象。
师: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后描述给大家听,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脑海中绽开的想象之花最美丽,老师给你一分钟的准备时间。
生描述略。
师:同学们的描述很精彩,想象力也很丰富。这里有两个比喻句很精彩,你能找出来吗?它们好在什么地方?
生:山舞银蛇,原驰腊象
生:诗人这样写让山、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人精神奋发的感觉。
生:联系当前的革命形势与情形,我觉得诗人是在暗示中国革命将会蓬勃发展。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使他成为了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著名作家吴祖光称《沁园春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大屏幕出示《江山如此多娇》的国画)
师:同学们请看这幅画,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知道她是挂在那里的吗?
生:人民大会堂
师:是的,这幅画就是根据《沁园春 雪》的肢体画下来的,你觉得它最能体现那几句诗词?
生: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师:作者面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河山,想象到的却是雪后初霁祖国的艳丽美景,想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
生: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感情。
师:好。看来同学们都能走进这首词,真正领会诗人当时的感情。诗人王过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个特点。下面,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这种革命的豪情好吗?
男、女同学分读,展开朗读比赛。
师:由于种种原因,这首词在1936年并没有发表,谁知道它是怎样发表的?
生:不知道。
师:它发表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玩弄和平阴谋,妄图夺取胜利果实。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自飞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重庆谈判期间,他应柳亚子先生索句的要求,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不久,这首词就发表在重庆的《新民晚报》上,一时震动了文坛,传遍了全国。据说,当蒋介石看到之后,是又急又气,吓坏了,马上召集了很多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没有一首能比得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蒋介石的阴谋不得不又一次破产。
这正表明《沁》是真正的千古绝唱,当年柳先生读过后曾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沁》词中的哪两句演化来的?
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师:联系上下阕的内容,此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正因为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诗人又是如何评价这些英雄的呢?
生:惜……射大雕
师:你了解这些帝王吗?能不能介绍一下他们的业绩?
生:略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知识很丰富。这些帝王都曾立下赫赫战功、风云一时,对历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既便如此,在伟人毛泽东的眼里,作为一国之君,他们仍有不少缺憾,都表现在那些方面?
生:文学才华
生:治国本领
师:由哪个字领起?
生:惜
师:\'惜\'字包含哪些意味?
生:这个字首先肯定了帝王们的丰功伟绩,是显赫一时的大英雄,也委婉的指出他们的缺点。
生:含有惋惜之意。
生:看出作者没有拜倒在前人的脚下,因为这样才能雄视千古,表现出诗人的自信。
师:从诗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同学们想一想;谁主浮沉?
生:毛泽东
生:无产阶级领袖
生;人民群众
师: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下阕,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的风流人物,抒发了自己的抱负。一齐朗诵下阕,注意把握激情。
生齐声诵读
师:同学们,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可他也成为了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人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走进了新时代,创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你能说一说吗?
生: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
生:还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设想,在江泽民同志的领导下,香港、澳门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生:邓小平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
师;同学们说得精彩极了,真是激动人心。那么,近几年呢?我们又有哪些震惊世界得成绩?
生: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
师:是呀,永远也忘不了那让每一个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得时刻!
生:我们历尽阻难,2001年11月10日加入了世贸组织,
生:还有APEC会议得召开。
……
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得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 雪》。
分角色朗读: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男、女领)北国风光, (男、女领)江山如此多娇,
千里冰封,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万里雪飘。 (男领)惜秦皇汉武
(女领)望长城内外, (男齐)略输文采
(女齐)惟余茫茫 唐宗宋祖
大河上下, 稍逊风骚
顿失滔滔 一代天骄
山舞银蛇 成吉思汗
原驰蜡象 只识弯弓射大雕
欲与天公试比高。 (齐)俱往矣
(齐)须晴日 数风流人物
看红装素裹 还看今朝
分外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