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6 20:24:59

内容文字预览

(共22张PPT)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新闻的特点
2、能概括文中记叙的事件
3、能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22日夜,毛泽东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二、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要塞( ) 阻塞( ) 堵塞( ) 塞子 ( )
荻港( ) 获得( ) 溃退( )
歼灭( ) 阡陌( ) 纤维( )
锐不可当( ):
当真( )
不含:
业已:
sài


sāi

huò
kuì
jiān
xiān
qiān
dāng
dàng
不可抵挡。
不包括。
已经。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明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c、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及其作用、导语、主体,给主体部分分层,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导语
主体
1、标题:
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3、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从渡江人数、战线及渡江区域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
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因为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为什么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
九江”?
答:这样才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大军渡江情况的
顺序相吻合。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35万)
(30万)
(35万)
4、主体:
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
胜利的重要意义。
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
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此种情况”指代什么?)
答: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
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
议论句(分析原因)
承上启下句
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B、西路军在东路军之前渡江。
C、为了详写东路军。D、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D
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厌战情绪的句子是?
答:“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
了,听 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小结语言方面的特点 :
(1)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新闻要有标题、导语、主体。
用一句话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结语。
课堂反馈
用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方法,分析《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一文
具体完成下面问题:
1、文章的导语是什么?和第一篇比较,本文在导语的叙述上有什么特点?
2、本文在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哪些内容?和第一篇比较,本文主体部分的特点是什么?
1、本文的导语是1-5小节,它点明了香港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和第一则新闻相比,第一则新闻的导语,是一般的写法,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报道渡江的情况,把主要事件叙述清楚;第二则新闻的导语,写法则不同一般,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有较多议论。
课后练习:
一、分别比较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第一组:第2句好。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则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则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第二组:第2句好。
句1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句2则充满了嘲讽。敌军的“不料”,正显示出我军
的神速。
 二、课外写一篇新闻 。(提示:新闻的特点是——真实、及时、    简明。)         
再见!《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 教学方法: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2.延伸拓展法。
● 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弹火纷飞中,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那冲杀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恢弘如诗,壮美若虹,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一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板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整体感知
1字词:要塞(sài) 阻塞()塞子 ()荻港()获得()溃退()
歼灭() 阡陌( )纤维()锐不可当():不含:业已:
2新闻播音(现场)。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3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
背景:战况分析:形势预测:
三、问题探究
1下面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这则新闻的内容表达出来。
第一种方式: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第二种方式: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第三种方式: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听明白了吗 下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准备,发言时,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用课文中的原话来说。
2教师讲知识: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板书:标题、导语、主体。)
3 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真实,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
师:这堂课我们讲了新闻的结构,它包括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标题是新闻的提要,导语是新闻的概述,主体是新闻的详叙。为了好记请大家抓住“一个语句”“一段话”和“几段话”这三个要点。这堂课我们还讲了新闻的特点。写新闻要做到真实和及时、准确,否则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四、角色体验,变换阅读。
1.当当播音员: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2.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五、课堂实战演练
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字)(3分)( 09年河北中考)
北京4月22日电 今天上午,由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与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文化国门 河北华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动,在素有“中华第一国门”之称的首都国际机场启动。我省民间艺人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旅客驻足欣赏。
在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一边是吴桥杂技、永年太极拳等河北绝技的循环演出,一边是蔚县剪纸、武强年画等民间绝活儿的现场演示。此外,在T1、T2两个航站楼也安排了多种多样的河北文化展示活动.答案:“文化国门 河北华章”活动启动
六、作业.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今天我们班级来了不少老师听课,这对于我们学生,我们班级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一件喜事。请同学们每人写一则消息来全面报道这个事情,要求有标题、导语和主体三个要素。内容不限。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