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云南的歌会》课件+说课稿(新人教版八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云南的歌会》课件+说课稿(新人教版八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6 20:41:39

文档简介

《云南的歌会》说课材料
教学内容:八年级语文(下)《云南的歌会》
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1.场面描写,手法各异。
作者安排文章的结构十分讲究,就像安排一出戏一样,讲究了前台与后台,讲究了原因与结果,讲究了表象与内涵。第一部分中作者重点写赛歌场面,突出的是赛歌胜利者的风姿,赞扬的是云南年轻妇女的开朗活泼与勤劳敏捷,属于前台表演,是唱歌的结果,是读者接触的表面现象,是一个亮点。但它只是一个代表。第二部分中作者写赶马女孩的唱歌,实际上是写出了云南歌会的群众基础,因为人人爱唱歌,所以云南每逢集会或节日才会有歌会,歌会是建立在厚实的民俗基础上的。它反映民族习俗的丰富内涵。第三部分写“金满斗会”,实则写出了云南歌会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写出了云南歌会那鲜明的民族特点,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赛歌的“点”与人人唱歌、集体传歌的“面”相结合,内容厚实丰富。文章的行文过程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2.人物描写,精雕细刻。
如“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得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调细致,人物如在眼前。另外,又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的面目神态,细腻真实。
3.相互照应,结构紧凑。
初了前面所讲的因果照应,表里呼应以外,还有很多相互照应的句子例如“各自蹲踞在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与“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相照应。”这样写使文章的结构紧凑。
二、说教学目标
1.本节课生难字词比较多,需识记,作者需要详细的了解。
2.让学生掌握三个场景以及侧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应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三种写作手法:“工笔细描”、“点面结合”、“烘托”。
4.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重点确定为:了解有哪三种场景的云南歌会,三种场景描写的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确立为掌握文章的三种写法:“工笔细描”、“点面结合”、“烘托”。突破难点应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并组织小组合作填表的方式。难点应结合课后练习二,以及教师组织的模拟采访,小组合作探究文章写法等环节,得以突破。
四、学法指导
方法:自主、合作、实践、探究
让学生通过填表,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另外,又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共同解疑、模拟采访、畅谈家乡风土人情等活动,以突破重点、难点。
五、教法
三单元阅读教学法
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填写表格,理清文章的结构。
理解阅读:模拟采访,深入学习课文;合作探究,品位语言和构思,深入研讨课文内容。
拓展阅读:让学生畅谈家乡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的热爱。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归纳能力,并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做适当评价。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让学生模拟采访,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学生
对文章的语言、构思、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赏析,促使课文内容的研讨更加深入。
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并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的热爱之情。
七、多媒体课件
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声音和影视资料,辅助教学。
八、教学特色
本课的教学实施了我校“三单元阅读教学法”,教师由讲师变为导师,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用合作、讨论、研究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特别是教学中设计了模拟采访、畅谈民风民俗这些易于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使课堂变成了开放型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并使之整合提高。(共16张PPT)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走近作者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只身到北京,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自学写作。先后出版过20多个作品集,中篇小说《边城》的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了解民歌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找出课文主要写的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准备复述。
复述课文。
场景 表现角度 特 点 内 容 方式 作者之情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唱歌

唱歌
环境
唱歌
场面
对抗性
表现才情智力
即兴歌唱
表现自然情趣
表演性
表现民族艺术修养
情歌酬唱
见景生情
即物起兴
山歌
本地民歌
爱情故事
嘲烟鬼
骂财主
对唱
群唱
轮唱
对自然、人、
艺术
的品
味与
赞赏
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
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那里的灵山秀水赋予他们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找出文中自己最喜的段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和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一面就听各种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赶马女孩子……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写意白描(虚)
工笔细描(实)
重写实,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牙齿、衣饰,细致生动,如在眼前。
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显得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收束全文
民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