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第77页。
【教学目标】
1.方法技能:以往的操作方法着眼于对一个拟人角色为目标采取第三人称,这样的方法不能引起学生的现实感。而这次的教学采取“代入法”即主讲老师以自己为目标,采取第一人称的方法,使得角色有即时感,师生双方都觉得身临其境。
2.数学逻辑的问题解决:教师以“角色代入”式的方法和学生进行互动,逐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严肃的数学问题。
3.情绪情感态度:在探索用不同的方法搭配过程中,培养起符号意识和推导意识。
【教学分析】
在以往的数学课上,穷尽数学思路和答案的路线方法,容易让小学生产生枯燥感和乏味感,本节课关键在于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本身---关于搭配的方法组合并不是最难之处。通过对小学生日常生活和耳熟能详的生活信息和物品进行融合,容易让学生产生极大共鸣忘却枯燥的数字信息,增加对本课的认同和兴趣。
在观察、操作、试验中,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逻辑思维的严谨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多种趋避冲突的复杂能力。
【学情分析】
课程标准提倡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交流机会。从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化”,强调数学活动,不能因此忽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把握;不能因此忽视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
根据该理解,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动手,借助直观的材料进行搭配以及对无序操作与有序操作的对比,初步感知搭配有序化的数学本质。接着,创设给学生可以选择的衣帽图片,是否能找出所有的搭配服装方法吗?并表示出搭配过程。让学生创作个性符号来表示搭配方法,及时引导嘘声跳出具体直观事物。让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体会符号化表达的必要性。体会数学方法的优越性。
紧接着,借助“餐品搭配”、“送餐路线”等典型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在运用数学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魅力。学生在丝丝入扣的教学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有实物的表象操作再到符号操作的认知过程,逐步经历“前符号水平”----“表象水平”----“符号水平”的教学化过程,学生体验充分深厚,有序有效。
【教学重难点】
联系实际,通过“服装搭配”实现情境训练,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掌握搭配中的规律,学会交流合作。
【学具准备】
作业纸一、作业纸二。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今天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要举办《南一好声音》歌唱比赛,老师我也报名参加比赛了,在挑选比赛服装的过程中,遇到了个头疼的问题……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麻烦你们来帮老师搭配一下吧?
【设计意图:以往都是以第三人称或者虚拟人物没目标,让学生针对虚构的人物展开联想和创作,这次以第一人称老师自己为联想目标,使得更有身临其境之感,吸引学生的参与,学习数学。学生面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会技法学习的兴趣。新课开始,把搭配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设置在“我”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写一写,说一说,想一想。(独自搭配)
师:大家看我选出了这五件衣服:(边贴边说)一条裙子;一条裤子;一件短裤;一件短袖;一件长袖。你们看看我该怎样穿呢?我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我们先来给它们分分类型吧?怎样分类?
师:哎呀,看来这搭配当中还真有挺大的学问呢。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吧! 【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师:静静地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呢?该怎么搭配呢?(空2秒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请拿出作业纸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上面。好,开始动手吧!
师:同学们都写完了。一起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方法。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也可以提问!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比刚才的方法,他的方法好在哪?再来看看这位同学的作品,他的搭配方法怎么样? 写法更加简洁了是吗?仔细的来看一看,无论是刚才的那名同学用短衣分别搭配裙子长裤和短裤,还是这名同学的写法,都被大家认为是好、全开始的两名同学却少、遗漏 、乱、重复。那是什么原因让少、遗漏 乱变成了又好又全呢。你觉得是什么方法?
【板书:有序】
先展示画图方法,再展示图形(图形区分上下装,同一种图形不能清楚分开。
注:学生利用符号法动手尝试组合,老师巡视学生搭配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
学生展示搭配的过程和搭配的结果。
学生预设情况:Ⅰ 无序的搭配。
Ⅱ 先确定裤子,然后在确定上衣。
Ⅲ 先确定上衣,再确定裤子。
如果有学生出现无序搭配,就和有序搭配进行对比,让学生体验有序搭配的重要性。学生在展示搭配的过程中,鼓励并引导孩子把搭配的过程说完整,在次过程中,教师提出“我们如何把刚才所有的下装和上装组合的过程展示出来呢?”探索用连线的方式表达出搭配的过程,用符号的方式代替复杂的服装样式,体现数学的简明过程。
对比两种有序的方法,让学生讨论两种有序搭配的共同之处,即都是先确定一种物体,再和另一种物体按照顺序先后进行搭配,明确有序搭配的具体方法,再次体会有序搭配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其实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我们按照有序的原则,就会将所有的搭配方法都找全了,变成好的全的。操作实践是能力的起点,《小学生数学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版》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符号学的概念。本节设计力求在教法上体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动脑,在动脑操作中动手,体现了中国教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深刻含义。初步体验有序搭配、有序思考的必要性,通过倾听、交流,发展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想的能力。】
画一画,做一做。(利用符号搭配)
师:刚才我们利用衣服裤子的图片或文字来记录搭配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什么代替实物进行搭配呢?请看屏幕,你能看懂吗?先想一想!谁看懂了?
师:智慧老人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呢,我们来看看!你能读懂他的意思吗?你看出来了吗?同样还是用连线的方法,只不过这回表示衣服和裤子的变成了——用字母的形式来进行搭配。请你也选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这些搭配方法,记录在作业纸1上吧!
【设计意图:强调动手操作,不能因此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依托表象,借助符号来思考可能存在的搭配情况,比单纯依靠实物分析来搭配组合的现象更有教育价值,同时这也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需要。国家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并把符号作为数学与代数的内容之一给出了解释。因此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摆法记录下来,体现了数学方法的简洁性,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美丽,体验成功的喜悦。】
自主探索,发现组合规律。
搭配午餐。
师:在这次比赛中老师还有一项工作任务,就是负责给大家订餐。由于比赛的时间比较紧张,老师选择了让美团外卖来给我们送快餐。美团外卖的快递叔叔告诉我们,麦当劳当天的菜单有两种饮料和四种汉堡可供选择。如果每个人餐需要一杯饮料配一个汉堡,一吃一喝(手势) 算一种搭配,那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配快餐方法?看来你们心中已经有答案了,拿出作业纸2,把你们的想法记录在上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利用简单的图形或符号来表示生活中复杂事物的解决问题,感受符号化,简明化。搭配的事物数量增加,再次经历有序组合的过程,掌握解决复杂情况下的一般策略,优化策略。】
三、搭配路线。
师:瞧,快递叔叔来了。我们再来听听快递叔叔又给我们说了些,什么?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从快递公司去麦当劳有两条路线,再从麦当劳到南一学校有三条路线,那我一共有几条送餐路线呢?”
教师引导学生看懂路线图,明确路线的搭配要求,师提出:“从快递公司经过麦当劳到学校一共有几天路可以走?,我们就要看A、B这两条路和C、D、E这两条路中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请先和同桌轻声交流一下。然后下面请个同学上来指指看,看看你有几种搭配方案?”
师:一共是几条路线?你们同意吗?这名同学的思路清晰有条理找出了所有路线,谢谢你请回。
【设计意图: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实物搭配到利用图形或字母搭配再到字母搭配,层次分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想方式的价值。】
比较观察:
师:看一看这是搭配服装的表示方法,这是搭配路线的表示方法你有什么发现?他们都是用两类事物进行搭配的,每类事物的数量相同多搭配方法也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搭配服装和搭配路线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表示,沟通了只是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学习能力。也有同学呢会发现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可以用简单的图形或字母来表示,教师应对这些发现给予及时的肯定,这些发现也是对本节课的重要总结。】
四、全课总结。
回顾我们学习的历程,你觉得解决搭配中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大家一定要遵循有序的原则,采用很多种方法来解决搭配中的问题。】
五、结束语。
同学们不知不觉的这节数学课快要下课了,数学好玩么?那你们就在数学的海洋里好好的游去吧。
【板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
乱 ———— 全 不重复
有序 不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