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课件+说课稿(新人教版八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马说》课件+说课稿(新人教版八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16 20:52:29

文档简介

《马说》说课稿
一、说教材
《马说》就是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又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含蓄写法,因此安排两课时,我今天讲的是第二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1. 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和单元主题,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确定为理解本文所寓含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通过编导、表演、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本课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对课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它的写作特点,以及学生不了解封建人才选拔制度决定的。
四、说教法学法
1. 因为本课题旨较含蓄,宜用启发诱导的教法。
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进行合作、探究和讨论。
五、说程序
以四组赛背课文的方式检查复习情况。
才艺表演、导入新课
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和本文内容为创作原形,由三位同学分别饰演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让他们在表演中充分展示食马者的愚妄、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和伯乐的慧眼识英才。
记者访谈
饰演千里马、食马者的两位同学以及导演和个别观众接受老师的采访。
1.访千里马
①你怎么理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板书)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②第二个问题是你被埋没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
吃不饱,没有力气。用韩愈的话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③第三个问题是你被埋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你可以向现场同学求助,愿意帮助的同学请举手。
伯乐不常有,食马者愚妄。
访食马者
大家都说你这个马夫很无知,请你谈谈你是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访导演
韩愈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讨论千里马问题吗?
嘲讽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
课堂延伸
你认为韩愈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意义,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题小组讨论后,谈谈各人的看法。
六、说板书
辱、骈死
(悲惨命运)
食不饱
(直接原因)
不知马
(根本原因)
通过这个板书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何谓托物寓意。
世有伯乐,
决定 作用
然后有千里马
嘲讽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共68张PPT)
lè 
zhǐ
rǔ
pián
cáolì
shí sù dàn
sì
xiàn
yé
cè
槽 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外见
 
伯乐
  

辱 

 
 


听课文朗读,把握准确字音。
1 2 3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关于“说”
文体: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跟杂文相近。
韩愈(768 -824)
唐代诗人,散文家。字退之,河南人,人称“韩昌黎”。曾与柳宗元一同 倡导“古文运动” ,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相关资料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hun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相关资料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相关链接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胕(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府(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战国策·楚策四》  
课文赏析
课文赏析
不以千里称也
骈死于槽枥之间
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马也
执策而临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一食或尽粟一石
著称
并列而死
怎么

面对
通“饲” 喂 通“饲” 喂
通“饲” 喂 通“才” 才能
通“耶” 表疑问 相当于“吗”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能以径寸之木
鞭打
鞭子
加强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它的
代词,代“食马者”
因为
按照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 说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提出问题)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分析问题)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
(提出结论)
文章的结构
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1.“先从正面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从反面展开议论。
2. 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
3.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课文探究
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讨论1:
“千里马”:
寓指有才能的人。
“伯乐”:
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说天下无马的人”:
寓指封建守旧者。
课文探究
伯乐和千里马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人才)
(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自己痛感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托物寓意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学生,我们应如何看待“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D.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收集含“马”的成语10个。
收集文学作品中的名马的名字,至少3个。
本周周记剪贴一篇托物寓意的文章。并作评价。
马价十倍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 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接连,连续
扩展阅读
早晨
过问
同“环”,环绕
回头望
同“价”,酬金
马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忠勇的象征,素为国人所钟爱。据说在我国各地与马有关的地名数量之多仅次于龙!
马的象征意义
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地位极高,具一系列的象征和寓意。
  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黄河---我们母亲洒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它身高八尺五寸,长长的颈项,显得伟岸无比。骨骼生有翅翼,翼的边缘有一圈彩色的鬃毛,引颈长啸,发出动听的和谐的九音。
马——歇后语对对碰
(1)马鞍套在驴背上----对不上号
(2)马背上打电话----奇闻
(3)马儿伸腿----出题
(4)马屁股上的苍蝇----瞎嗡嗡
(5)马散笼头----自由自在
(6)马上耍杂技----艺高
(7)马尾巴栓豆腐----提不起来
(8)马戏团的猴子----随人耍
(1)人有措手,马有失蹄
(2)人奔家乡马奔草
(3)马行十步九回头
(4)马屁拍在马腿上
(5)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6)牛头不对马嘴
(7)好马不吃回头草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马——谚语
马——成语
马到成功 、马不停蹄 、单枪匹马、
一马当先 、一马平川 、 万马奔腾、
老马识途 、走马观花 、快马加鞭 、
汗马功劳 、驷马难追 、千军万马 、
人欢马叫 、车水马龙、指鹿为马 、
“伯乐”与千里马
并驾齐驱
骐骥一跃
马——成语故事
1.指鹿为马
秦权臣赵高,为试探大臣们对他的态度,在秦二世面前,指着一只鹿,硬说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这是鹿。"问左右人,有的怕赵高,说是马,有的不说话。也有说是鹿的,后者都遭到赵高的暗算。从此群臣都怕赵高。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后以"指鹿为马"等比喻颠倒黑白。《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马的艺术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的大批金银器中,有一件皮囊式的马镫壶。这件壶,除形制特殊、花纹精美外,还反映了李唐统治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历程,因而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致。

大宛是西域古国之一,其地在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物产丰富,尤以汗血马闻名。传说"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交生驹,汗血(汗为血红色),因号曰天马子"。汉武帝欲得名马,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师两度出征大宛,战争先后持续四年,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最后迫使大宛臣服于汉,保持了西行商路的通畅和促进了中国境内马种的改良。

课文知识总结归类

食马者
食不饱
一食或尽粟一石
通“饲”喂

一词多义
吃一顿

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鞭子
一词多义
用鞭子打

其真无马邪?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实
它,代指千里马
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通“饲” 喂
通“现” 表现
通“才” 才能
通“耶” 表示疑问
相当“吗”
通假字
课文探究
《马说》中的五个“也”字,有人说用得好。请你根据自己的体会,说说好还是不好!
(江枫的观点)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这三个“也”尤其值得品评,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又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
课文探究
以上三个“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全篇脉络的标志,是应当反复推敲的。剩下的两个“也”字都在行文中间:一个在句末,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另一个在句中,即“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马之千里者,一石或尽粟一石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2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
3表现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用课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知识积累
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如何让大家知道你呢
拓展延伸
你认为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 。 ,而伯乐不常有。故 , ,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 。是马也, ,食不饱,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策之不以其道, , , ,曰:“天下无马!”呜呼! ? 。
背诵练习
走入马的世界
领略马的风采
go
风雨之马
快乐小马
精鹰之马
骏马英姿
雄健奔马
飒爽马姿
性格优点 1、性情开朗浪漫热情,善于词令,且有爽朗乐天的人生观。 2、英雄主义很重,常替人打抱不平。 3、做事积极,有不服人的气质,凡事不能久,爱情表现直率好动,爱吹法螺,共性缘多在远方。 4、自由奔放不善保密,说做就做,交友广,与他人相处融洽,喜爱亲切照顾別人,经常开胸以对 5、演讲很动听且有领导群众能力,由于领悟力强,往往別人还没发言他就知导对方的思想和动向。 6、点子多,有种不认输的潜在意识,决定做的事纵使遭到挫折也会坚持到底。 7、各方面天赋极高,领悟力也强,头脑和四肢敏捷。 8、肖马颇讲究衣着服饰的华丽,老爱在镜子前反覆整容
性格缺点 1、血气刚强有忍耐力,脾气暴燥,沈迷于酒赌中。 2、憎恨自己孤独的干活,需要群众区体的掌声,喜爱別人的称赞和崇拜。 3、主观独立性强,不接受別人建议,喜欢隨心所欲,讨厌被束缚。 4、爱情上男性是生活的一部份,女性是生命的全部。 5、O型马喜欢在富丽豪华的场合中飞来飞去,所以喜爱从事引人注目的工作,凡事插一脚, 做事往往半途而废。 6、最不善于理财,往往只知开源而不懂节流。 7、常有好面子爱慕虛荣的心态。

功名 (1)学业运 在功课上比较喜欢思考、推理性的课程,像文科方面需要背诵的东西就比较脆弱, 年纪越大,这个特征亦明显。求学偏向以好奇宝宝的态度,只要喜欢就一定会去探索。 (2)事业运 和他们共同工作的时候可以感受那股旺盛的精力,做事忠诚、正直、积极,可以得到同事的信任和托付,但因为太激进,有时候会半途而废,所以需要中途休息充电,才 能又生龙活虎的表现在大家面前。拥有高度的荣誉心和自严心,再加上固执的天性 .为了保衛真理,会不顾一切得罪很多人。此种高度情操,常常让身边的朋友嚇出一身冷汗。
健康 体格强壮,会让人认为非常健康,实际上活动力强,工作讲求效率,所以精神上常常处于紧绷的状況,让心脏、肠胃和神经系统造成负担,长时间以后对身体损害很大,因此,要从平常的生活习惯着手,这样才可以长期保持强盛的体力。
中国的成语多,中国的典故多,许多常用的成语和典故里都有马的身影,你知道几个?其实我们谁也说不全,那就一起来讨论吧。
·“拍马屁”从何而来
·马的典故之一——白马驮经、白马青丝、白马清流
·马的典故之二——万马齐喑、碧鸡金马、石庆数马
·马的典故之三——方皋相马、立仗马、老马识途
·马的典故之四——避骢马、骥伏盐车
“拍马屁”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蒙古人平日牵马与人相遇时,习惯于互拍对方的马屁股说:“好马”,以示赞赏和友好,并没有谄媚奉承之意。但有些人趋炎附势,巴结权贵,因此,不管权贵的马怎么样,都貌似内行地拍马屁股连声称赞说:“大人的好马!”久而久之,“拍马屁”就成了溜须奉承的代名词了。
返回
白马驮经 相传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经,印度僧人竺法兰、摩腾用白马载佛经至洛阳,后在洛阳建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清丘逢甲《岁暮杂感》诗之一:"黄犀入贡非今日,白马驮经异昔时。"
白马青丝 南朝梁普通年间,有童谣说;"青丝白把寿阳来。"后来侯景叛乱,果然乘白马,兵都穿着青衣。见《梁书·侯景传》。后以"白马青丝"指叛乱。清黄景仁《寿阳》诗;"地经白马青丝后,山在风声鹤唳中。"
白马清流 唐末,朱温谋士李振不是进士出身,很痛恨进士出身的大臣,他怂恿朱温,将宰相裴枢以下的大臣三十多人杀于白马驿,投尸黄河。而且说:这些人自称清流,是应该把他们投入浊流。见《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佑二年》。后称其事为"白马清流"。清钱谦益《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五:"恩牛怨李谁家事?白马清流异代悲。"
返回
万马齐喑 宋时,西域进贡一马,头高八尺,"龙颅而凤膺,虎脊而豹章",到养马房里,"振鬣长鸣,万马皆暗"。见宋苏轼《三马图赞引》。后以"万马齐喑"喻沉闷的局面。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碧鸡金马 西汉时,传说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朝廷派谏大夫王褒往祀。见《汉书·郊祀志下》。后用为蜀地或赴蜀使臣的典故。清丘逢甲《来诗有忧滇意三叠前韵》:"碧鸡金马终无恙,休向乡关起暮翻。"
石庆数马 汉武帝时,石庆任太仆。有一次,他为武帝御车出行,帝问他车有几马,尽管皇上所乘车驾马是有定数(六马)的,他还小心翼翼地用马鞭点数马匹,然后回答说:"六匹。"见《汉书·万石君传》。后用为居官谨小慎微的典故。五代李瀚《蒙求》:"石庆数马,孔光温树。"
返回
方皋相马 伯乐年老,向秦穆公推荐九方皋(一作"堙")相马。过了三个月来复命。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回答说是"牝而黄"。穆公派人去看,却是"牝而骊",于是责备伯乐。伯乐说:这正是九方皋会相马的证明,他注意的是马的风骨品性,那些外表他已经不去留心了。见《列子·说符》、《淮南子·道应训》。后以"牝牡骊黄"等指表面现象,本此。元袁桷《次韵郭岩卿》:"方皋相马遗黄玄,嫫母敢作千金妍。"
立仗马 唐朝时,李林甫为相,当时谏官俸禄都优厚,没有人肯进谏。只有身为补阙的杜琎,上书对政事提了意见,被降官下邳令。他说:"你们不见那些立仗马(立在宫门外作为仪仗的马)吗,整天不说话,一作声就被斥了。"见《新唐书·李林甫传》。后以"立仗马"比喻不起作用的谏官。《聊斋志异·续黄粱》:"朝士窃窃,似有腹非,然各为立仗马。"
老马识途 相传春秋时,齐桓公与大臣等仲、隰朋进攻孤竹国,回来时迷了路。管促说:老马能识途。于是让老马在前面走,大家跟着,果然找到了归路。见《韩非子·说林上》。后以"老马识途"等喻富有经验或富有经验的人。汪赵执信《为求书者所苦戏题长句》:"诸君且休共和谈,老马识途犹尚堪。"
返回
避骢马
东汉桓黄为侍御史。时宦官专权,桓典常乘骢马,无所回避。京师畏惮,有"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之说。见《后汉书·桓典传》。后以"避骢马"等形容御史的威严。明何景明《寄赠王子衡御史时按关中》诗:"豺狼避难所骢马,神鬼泣龙泉。"
骥伏盐车
寓言故事:有匹上了年纪的好马,"服盐车而上太行",结果是"蹄申膝折","白汗交流",还是上不了山。伯乐看到后,给它卸下车辕哭,这匹马也"仰而鸣,声达于天"。见《战国策·楚策四》。后以"骥伏盐车"喻才能受到压制。明吾丘瑞《运甓记·辞亲赴任》:"争奈尘理,未逢鉴识,譬之剑沉丰狱,骥伏盐车。"
返回
中心思想
提问: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提问: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识别任用人才的人(圣明的君主)
千里马:比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