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19 21:2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中世纪的欧洲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这说明
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它地区的了解
B.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C.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2.中世纪时,享有“东西方交流的桥梁”称号的是
A.亚历山大
B.罗马帝国
C.拜占廷帝国
D.阿拉伯人
3.阿拉伯学者海迪阿拉维曾赞誉“穆罕默德不仅是先知,而且是民族的振兴者,他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材料中“民族的振兴”指的是穆罕默德
A.建立了奥斯曼帝国
B.弘扬了印度佛教
C.歼灭了拜占庭帝国
D.创立了伊斯兰教
4.这是一套独特的仪式,即臣服礼。封臣将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中说“阁下,我是您的人了。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设定这样一套仪式旨在,强调
A.封臣是封君的私有财产
B.封君需要保护封臣
C.封臣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D.封臣不能背弃封君
5.“……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段流行于9世纪西欧封臣的效忠词反映了封君与封臣
A.是一种契约关系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是一种平等关系
D.没有任何的独立性
6.“御家人”制度是古代日本的一种制度,将军确保“御家人”的领地私有权不受侵害,并给其发放领地证,作为回报,“御家人”须为将军提供种种劳务与军役。“御家人”制度体现了
A.中华文明的影响
B.幕府政治的特点
C.庄园经济的衰退
D.中央集权的强大
7.墨西哥玛雅古国城市遗址帕伦克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于公元600年至700年达到顶峰,现存的古老建筑多是这一时期的,素有“美洲的雅典”之称。这说明
A.帕伦克吸收了雅典文明成果
B.玛雅古国曾有繁荣的城邦文明
C.帕伦克的文明成果延续至今
D.玛雅文明发展了雅典民主政治
8.788年,朝鲜设立了“读书三品科”制度,即“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者,超擢用之”、该制度的设立
A.使儒学开始在朝鲜传播
B.反映出唐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C.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D.提升了朝鲜官僚的执政能力
9.古文物专家本特写道:“我对古津巴布韦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四只皂石鸟后他又写道:“这些艺术品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活:这绝不是非洲的。”该学者的记述
A.旨在说明古津巴布韦文化曾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B.强调这一遗址是非洲文明的最高成就
C.证明古代地中海文明是古津巴布韦文化的源头
D.对非洲文明存在种族技视的错误倾向
10.某学者认为,古代印第安诸文明与亚非欧诸文明在所处地理位置上有明显差异,这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山地高原型文明的发展条件,亦即地理环境远比其他类型文明更为恶劣,故其文明的进化程度极为缓慢和艰难。这一观点
A.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
B.反映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C.说明自然条件决定文明程度
D.强调了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11.据《隋书东夷倭国传》记载,大业三年,倭国派小野妹子使隋,国书拾头为“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炀帝大为不快,吩咐“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次年,小野妹子再度来访,国书抬头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场帝依然不快。这反映了日本
A.大化改新后国力增强
B.注重外交策略的灵活调整
C.已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D.希望建立对等的国家关系
12.阿拉伯帝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帝国一度流行。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被阿拉伯人接受和融汇为《一千零一夜》。这体现了阿拉伯
A.缺少对文明的创新
B.文明影响广泛深远
C.文明发展的开放性
D.推动东西文化交流
13.9世纪时,英法等国国王为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自治特许证书,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因此选择支持国王;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逐渐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教士已不再是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西欧城市的这一变化
A.助长了封建割据势力
B.得益于文艺复兴的开展
C.有利于强化世俗权力
D.摧毁了教会的精神独裁
14.英国著名东非史学家马修回忆他20世纪50年代在东非的考古工作时说:“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据此可推知
A.东非文明的发展深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
B.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
C.东非文明遗址的存在说明东非外贸发达
D.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
15.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在算术、天文学和历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他们的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西班牙征服者消灭了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后,当地人很快失去了自己的知识与文化。这说明
A.西班牙征服者破坏了美洲文明
B.印第安人的教育体系不完整
C.美洲文明发展具有严重封闭性
D.文明的传承需要多阶层参与
16.罗马帝国境内大道总长超过数十万公里,形成了发达的道路网络;印加帝国也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这些道路的修筑旨在
A.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
B.完善地方的行政制度
C.消除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
D.促进建筑技术的进步
17.伊斯兰教禁止活埋女婴,主张妇女有财产继承权,提倡赈济贫民,向孤儿、乞丐和过路人施舍;主张停止部族之间的血亲复仇;限制高利贷,善待和释放奴隶。这些主张
A.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
B.促进了社会的昌盛繁荣
C.结束了教派仇杀
D.具有人文关怀,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18.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指出:“国王想收拾贵族,扩大权力,作真正的一国之君;城市愿意得到国王的保护,因为至少从理论上说,国王是一国之内最高的领主,所有的土地分封都是从他开始的。”西欧城市兴起后,为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选择了支持封建王权,而封建王权则赐给城市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城市与封建王权的这一关系明显地体现了双方
A.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大势所趋
B.合作复兴封建王权
C.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结盟
D.城市发展的前提是王权的强大
19.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和丝绸,有从印度运来的香料,有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宝石和奴隶,有从俄罗斯运来的蜂蜜,有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这表明在当时
A.阿拉伯帝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帝国
B.巴格达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商队
C.阿拉伯地区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D.巴格达市场中货物的种类繁多
20.封君封臣制度的不平等性是十分明显的。但当时,从下至上,这一不平等是共通的。不论是出于个人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还是当时法律系统的缺乏,都使得中世纪注定只能以此种方式来维持社会的安定性。这表明封君封臣制度的实行
A.保证了国家的有序运转
B.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
C.消除了各阶层间的矛盾
D.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
二、材料分析题
21.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据马克垚《欧洲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国王通过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随着城市的兴起,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一股“教育热”,各级教育在规模上都有所扩大。
——据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的社会特征。
(2)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城市在中世纪晚期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胚细胞。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分成两大类型来考察:“原生城市”和“新植城市”。原生城市是指6—10世纪里自发成长的城市,包括从罗马时代遗留下来、在外观上仍具备某些城市功能的居民点:在这几个世纪里与西欧和北欧贸易发展相适应而涌现的城市;9—10世纪,西欧国王们为防止北欧海盗入侵而建立的“堡”,因其能提供防卫功能而吸引着工商业者,结果成长为城市;围绕新建立的修道院而形成的工商业聚居点。而新植城市则是领主为了自己的利益,按照已有城市的样式,在自己领地上划定一块地方并赐予其特许状,宣称市民入居获得宽厚的条件,得到广泛的特权,从而“植入”城市。
——摘编自庞兹《中世纪城市》
(1)根据材料,归纳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植城市”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中世纪的欧洲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和所学知识可知,耶路撒冷为基督教圣地,造成当时地图形状的主要原因是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据支配地位,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欧洲缺乏对世界其它地区的了解,故A错误;当时中西方已有了联系,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到元朝,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故D错误。
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所以D正确;亚历山大大帝生活的时间是公元前356-前323年,不符合材料“中世纪”的时间限定,所以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不符合“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所以BC错误。
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伊斯兰教,使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D正确;奥斯曼帝国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A排除;佛教与释迦牟尼有关,B排除;拜占庭帝国是被奥斯曼帝国消灭的,C排除。故选D。
4.D
【详解】
根据材料“阁下,我是您的人了”“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等信息可知,材料中的仪式强调封臣要忠诚封君,不能背弃封君,意在强化封臣对封君的契约意识和关系,故选D;欧洲中世纪的封臣与封君是一种契约关系,封臣并不是封君的私有财产,故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封臣的义务,没有对封君的义务进行说明,故排除B;欧洲中世纪的封臣有其应履行的义务,但也有人身自由,故排除C。
5.A
【详解】
根据“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可知,这种“臣服礼”建立了封君授予封臣土地,封臣为封君效劳的契约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血缘关系信息,排除B项;封君与封臣是一种上下级关系,排除C项;D项表述太绝对,错误。
6.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御家人”是日本镰仓幕府时代与将军直接保持主从关系的武士。“御家人”制度指的是将军确保“御家人”的领地私有权不受侵害,并给其发放领地证,作为回报,“御家人”须为将军提供种种劳务与军役。“御家人”制度体现了幕府政治的特点,故B项正确;“御家人”制度没有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故A项错误;庄园经济存在于西欧中世纪,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错误。
7.B
【详解】
根据“于公元600年至700年达到顶峰,现存的古老建筑多是这一时期的,素有“美洲的雅典”之称”可得出美洲的玛雅古国曾有繁荣的城邦文明,B正确;材料与雅典无关,排除AD;帕伦克的文明已经不在,排除C。
8.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后期,朝鲜推行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选官制度,反映出唐朝文化对朝鲜的影响,B项正确;以掌握儒家经典作为选官主要标准,扩大了儒学在朝鲜传播,并非儒学在朝鲜传播的开始,A项错误;当时朝鲜半岛已处于统一的新罗统治之下,C项错误;以儒家经典为主选拔官员,不能直接提升朝鲜官僚的执政能力,D项错误。
9.D
【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学者对古津巴布韦的认识由初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都是本地的废墟古物,后来在挖出皂石鸟后又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来自于地中海文明,绝不是非洲的,这些语言体现出本特对非洲文明存在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故选D;本特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是来自于地中海文明,而非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故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本特认为这一遗址是非洲文明最高成就,“一句话,这绝不是非洲的”可知,本特认为皂石鸟不属于非洲文明成就,故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古代地中海文明是古津巴布韦文化源头”,故排除C。
10.D
【详解】
该学者以古代印第安文明(山地高原型文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比亚非欧文明进化程度缓慢和艰难为依据,强调了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欧亚文明比印第安文明更先进,A项错误;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B项错误;说明自然条件“决定”文明程度与地理环境恶劣导致文明进化程度缓慢不符,C项错误。
11.D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倭国派小野妹子使隋,国书拾头为“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次年,小野妹子再度来访,国书抬头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可知,日本是“日出处”,隋朝“日没处”,日本希望建立和中国建立平起平坐的关系,如“东天皇”(日本)和“西皇帝”(隋朝),反映了日本希望建立对等的国际关系,故D正确;日本大化改新发生于646年,隋朝时期还没发生大化改新,时间不符,故A错误;题中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外交策略的灵活调整,故B错误;大化改新后日本才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隋朝时期日本还没有发生大化改新,时间不对,故C错误。
12.C
【详解】
根据“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被阿拉伯人接受和融汇为《一千零一夜》。”可得出文明间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体现出了阿拉伯文明发展的开放性,吸收了其他地区的文明,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创新与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文明的影响及东西方的交流,排除BD。
13.C
【详解】
根据“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逐渐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教士已不再是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可得出,随着西欧城市的不断发展,王权不断加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割据,排除A;文艺复兴是14世纪,排除B;D项是宗教改革,排除D。
14.A
【详解】
根据材料“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可知,马修发现东非的一些遗址中有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使东非国家深受阿拉伯或波斯文明的影响,这与材料的说法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东非文化受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文化的影响,不是“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东非外贸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15.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文明因为传播范围狭小,最后因为西班牙的入侵而导致消失,说明的是文明的传承需要多阶层参与,D正确;西班牙征服者破坏了美洲文明是其文明的消失原因之一,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排除;材料与印第安人的教育体系不完整无关,B排除;材料与美洲文明的封闭性无关,C排除。故选D。
16.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为了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罗马帝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形成疆域达到10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00万的帝国。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所以说,古代罗马和印加帝国在境内修筑完善的道路系统,是为了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故A项正确;“完善地方的行政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消除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促进建筑技术的进步”,故D项错误。
17.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伊斯兰教的主张肯定了人的价值,具有人文关怀,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D正确;材料内容在今天仍被认可,故A错误;这些主张与社会发展无关,故B错误;通过材料不能得出结束了教派仇杀,故C错误。
18.C
【详解】
根据“西欧城市兴起后,为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选择了支持封建王权,而封建王权则赐给城市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可以看出,城市与封建王权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达成了妥协,反映出二者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结盟,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民族国家的走向,排除A;复兴的说法错误,排除B;城市发展的前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
1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格达市场上有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印度的香料,中亚的宝石和奴隶,俄罗斯的蜂蜜以及非洲的象牙等,表明在当时巴格达市场中货物的种类繁多,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帝国,A项错误;巴格达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商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中世纪世界市场还未形成,巴格达市场上的商品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不能说明阿拉伯地区是世界贸易的中心,C项错误。
20.D
【详解】
依据“但当时,从下至上,这一不平等是共通的。不论是出于个人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还是当时法律系统的缺乏,都使得中世纪注定只能以此种方式来维持社会的安定性”,说明封君封臣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有其合理性,由此得出它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D正确;题干只是说明封君封臣制度在当时实行的必要性,没有体现其保证了国家的有序运转,A排除;封君封臣制度下封臣在封地内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利于实现中央集权,B排除;封君封臣制度具有不平等性,显然不可能消除各阶层间的矛盾,C排除。故选D。
21.(1)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王权较弱,国家呈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经济上实行庄园和农奴制度;思想上基督教会拥有重要地位。
(2)有利于商品经济(或:工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利于城市自治(或:市民阶层壮大);一些城市以财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王权的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城市兴办大学,推动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基督教会对思想的束缚。
【详解】
(1)社会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早期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王权较弱,国家呈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实行庄园和农奴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思想上基督教会拥有重要地位。
(2)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商品经济(或:工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城市自治(或:市民阶层壮大);根据材料“国王通过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可知,一些城市以财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王权的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随着城市的兴起,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各级教育在规模上都有所扩大”可知,城市兴办大学,推动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基督教会对思想的束缚。
22.(1)原因:原有的城市基础;区域贸易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完善;基督教传播的影响;宽松自由的城市政策。
(2)特点:享有一定自治权。
影响: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冲击了庄园经济;壮大了市民阶层,有利于民主、平等、自由意识的觉醒;反对封建割据,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和王权的加强;兴办大学,促进了世俗教育发展;孕育了近代社会因素,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详解】
(1)根据材料归纳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据“原生城市是指6—10世纪里自发成长的城市,包括从罗马时代遗留下来、在外观上仍具备某些城市功能的居民点”可得出原有的城市基础;据“在这几个世纪里与西欧和北欧贸易发展相适应而涌现的城市”可得出区域贸易的发展;据“9—10世纪,西欧国王们为防止北欧海盗入侵而建立的‘堡’,因其能提供防卫功能而吸引着工商业者,结果成长为城市”可得出城市功能的完善;据“围绕新建立的修道院而形成的工商业聚居点”可得出基督教传播的影响;据“而新植城市则是领主为了自己的利益,按照已有城市的样式,在自己领地上划定一块地方并赐予其特许状,宣称市民入居获得宽厚的条件,得到广泛的特权……”可得出宽松自由的城市政策。
(2)第一问根据材料“而新植城市则是领主为了自己的利益,按照已有城市的样式,在自己领地上划定一块地方并赐予其特许状,宣称市民入居获得宽厚的条件,得到广泛的特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植城市”特点是有一定自治权。第二问分析其影响:从经济角度看,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冲击了庄园经济;从思想角度看,壮大了市民阶层,有利于民主、平等、自由意识的觉醒;从政治角度看,反对封建割据,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和王权的加强;从文化角度看,兴办大学,促进了世俗教育发展;从社会角度看,孕育了近代社会因素,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