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秋天的怀念
——2020年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26分)
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9分)
瘫痪(
)
暴怒(
)
沉寂(
)
侍弄(
)
捶打(
)
憔悴(
)
央求(
)
絮叨
(
)
诀别(
)
淡雅(
)
高洁(
)
烂漫(
)
翻来覆去(
)
喜出望外(
)
侍nònɡ(
)
jué别(
)
chuí打(
)
烂màn(
)
2、下列词语中画横线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憔悴(jiāo)
仿膳(shàn)瘫痪(huàn)高洁(jié)
B.暴怒(bào)沉寂(jì)待弄(sì)敏感(mǐn)
C.捶打(chuí)央求(yāng)絮叨(dao)豌豆(wān)
D.绝别(jué)烂漫(màn)淡雅(yǎ)恢复(huī)
3、下列各项中画横线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地步,境地)
B.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形容说话烦琐哕唆)
4、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4分)
(1)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无活…..(
)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
)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B.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中教材中。
C.这种方案可不可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
D.通过母亲对我的悉心培养,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
6、同学们对《秋天的怀念》中一句话的朗读设计产生了分歧,你认为设计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A.重读“扑”“抓”,“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和“忍住哭声说”两句之间要连读,重读“忍住”“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朗读时要气缓声长。
B.重读“母亲”“我”,“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和“忍住哭声说”两句之间要停顿,重读“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读时要高亢急促。
7、下列对《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为了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让我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的令人神往。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写窗外树叶飘落,暗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也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铺垫。
B.文章反复写"看花”,"看花”是全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母爱的集中体现。“我”的命运和“花”的命运紧密相连,“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C.标题中的“秋天”与文中写人、记事、写景有关,“秋天”不仅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D.文中的母亲活得极苦,她不仅要忍受“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还承受着儿子终生瘫痪的残酷现实和儿子痛苦绝望的心情。
二、现代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6
分)
俯向大地的身影
曹春雷
①一场春雨后,我回到乡下帮母亲种花生。母亲的地块小,用不上机器,只能人工种。
②田里,母亲光着脚,来来回回。我也脱了鞋袜,用脚亲近泥土。但脚下的土地显然已不认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不时用小石子硌一下我,或者用蒺藜扎一下我。我皱眉抱怨,母亲却笑着说,是你的脚太娇气了,不能怨土地。我知道,其实母亲的意思是,土地没错,是你离开这片土地太久了。是的,的确离开太久了,以至于都长了脚气。母亲说,你这几天在田里光脚,就能治好。我信,没听说哪个种田的人长脚气。我负责点种,但花生总不肯听我的话,有时一粒与另一粒像有仇,离得那么远,有时三四粒花生挤挤攘攘簇在一起。母亲说,你站得太直了,要弯一下腰。她在我身后撒肥,每一次都大于九十度俯身。
③这种姿势,似乎是在向大地致敬。
④对土地,母亲是虔诚的。
⑤记得小时,我曾在一块田地前,学大人的样子估摸能产多少斤粮食,显然,这个数字远远少于母亲的预想。母亲“嘘”了一下,示意我闭嘴。她说,这片田地若听到了会生气。我调皮,就追问田地生气了会咋样?母亲说,打的粮食就会少了,你想想,谁不愿意听好话啊。
⑥母亲还常说,你对地好十分,地就对你好十分。人勤地不懒。她总是把田地整理得像是豆腐块,坚持用土肥。到了丰收时,村人经过我家的田地时,总是要夸赞几声。
⑦每年种完花生后,母亲都会在田边地堰上,种上几棵向日葵。向日葵成熟后,籽多饱满,但多半会被鸟啄去,或者被路过的人摘食。母亲却不甚在意,她说,向日葵种了,谁吃还不是一样,种这个,只是因为地堰上闲着。秋日里,若在田野上的一大片花生地里,要找到我家的那块,很容易,边上长着几棵向日葵的就是。向日葵金灿灿,那时我就认为,这是大地因为母亲的勤劳,而颁发给她的金色勋章。
⑧如今,七十岁的母亲,依然坚持种田。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将田地撂了荒,母亲就觉着很可惜。好好的田地,瞎了啊——瞎了,就是浪费了。有人说种粮食不值钱,她就反驳,要是都不种粮食了,总有一天会拿钱也买不着。我担心母亲种地太累,也曾劝她别再种了,笑着说她该退休了。但母亲说,我离退休还早着呢。她依然固执地、一次次将身影俯向大地,播种,收获。再播种,再收获。
⑨如今,在城市里,我不会浪费每一粒粮食。爱惜粮食,就是向大地致敬,就是向每一个俯向大地的身影致敬。因为这些身影里,有我的母亲。
“对土地,母亲是虔诚的”,文章中哪些内容表现了母亲对土地的虔诚?(4分)
10、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4分)
我也脱了鞋袜,用脚亲近泥土。但脚下的土地显然已不认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不时用小石子硌一下我,或者用蒺藜扎一下我。
1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写我回乡下帮母亲种花生,这是为文章的结尾做铺垫,正是因为我种花生十分艰难,所以结尾才会说“我不会浪费每一粒粮食”。
B第四段中“这种姿势”指母亲撒肥时每一次都大干九十度俯身的姿势。
C.第五段描写母子之间的对话,刻画了作为乡下人的母亲愚昧、迷信的一面,反衬出小时候的我对事情实事求是的态度。
D.第七段中作者将向日葵比作大地发给母亲的金色勋章,色彩绚丽,画面感极强赞美了母亲的勤劳。
E.第八段中“好好的田地,瞎了啊一一瞎了”句中,一个词语重复出现,形象地写出母亲对撂荒的土地的可惜之情。
12、文章题目“俯向大地的身影”有何含义?(4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8
分)
《老海棠树》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嘛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3、请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4分)
春:
夏:
秋:
冬:
作者在第①段说“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从全文看,“张望"是什么意思?体现了奶奶怎样的心理?
(4分)
15、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2分)
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2分)
16、文中多次出现“老海棠树",《秋天的怀念》中也多次出现“菊花”,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个物象有哪些共同作用。(6分)
【链接材料】
材料一:“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材料二: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材料三: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案:
tān
huàn
bào
jì
shì
chuí
qiáo
cuì
Yānɡ
xù
jué
yǎ
jié
làn
màn
fù
wànɡ
弄
诀
捶
漫
2.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字形的能力。A,憔qiáo。B项,侍shì。D项,绝——诀。
3.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B项,“烂漫”在本句中指菊花颜色鲜明而美丽。
4.
(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3)神态描写
(4)语言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描写方法的能力。(1)“悄悄地进来”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眼边儿红红的"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2)“”“抓”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是语言描写。(3)“夹求般的神色”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4)该句是对母亲语言的直接引用,是语言描写。
5.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B项,语义重复,“大约"左右”应删掉其一。C项,语序不当,“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应改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D项,成分残缺,介词滥用导致缺少主语,可删掉“通过"或“使”。
6、А
7、B
8、B
二、(一)
9、大于九十度俯身种地,似乎是在向大地致敬;要对土地说好话;认真整理土地;勤劳地将闲着的田边地堰种上向日葵;七十岁依然坚持种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对土地,母亲是虔诚的"是文章第④段,找出文中相关段落,具体分析即可。可根据第@段“她在我身后撒肥,每一次都大于九十度俯身",第⑤段“田地若听到了会生气",第⑥段“你对地好十分……坚持用土肥",第⑧段“七十岁的母亲,依然坚持种田"等语句回答。
10、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已经不适应用脚亲近泥土的样子,表现了“我”对土地的生疏。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但脚下的土地显然已不认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中“不认识”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由于长时间离开土地,已不适应在土地上劳动的情形,表明“我"已经对农业劳动生疏了。
11.A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有误,因为母亲对土地的虔诚影响了“我”,所以结尾才说“我不会浪费每一粒粮食”,并不是因为“我”种花生十分艰难。C项有误,第⑤段描写母子之间的对话,刻画了作为乡下人的母亲对土地的虔诚,反衬出小时候的“我”的调皮。
12.“俯向大地的身影”一方面是实写,指母亲种田时俯下身子的身影,另一方面指母亲以及和母亲一样对土地充满了感情的勤劳的人们。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及主题分析。内容上,描写母亲的身影。“她在我身后撒肥,每一次都大于九十度俯身”,从中可看出母亲种地时的认真仔细和辛劳。主旨上,“就是向每一个俯向大地的身影致敬"一句中“俯向大地的身影”是指母亲及像母亲一样对土地充满了感情的勤勒恳恳俯身耕种土地的人们。
(二)
13、春:糊纸袋
夏:补花、洗菜
秋:扫院子
冬:灯下学习(读《扫盲识字课本》、读报、向“我”请教)
14、“张望”有期望、希望的意思。(1分)心理:希望有一份工作;希望跟上时代;希望对亲人对社会更有用。(每点1分)
15、(1)“海底捞月”在这里形容一个由下往上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我”动作的敏捷和顽皮淘气的个性。(2分)
(2)“终于”表明奶奶低头不语的时间很久,体现了奶奶当时沮丧、失落的心理。(2分)
16、①都是文章的线索。“老海棠树”是本文的线索,它是时序更迭的标志,每件事都与它有关。《秋天的怀念》以“看花”为线索组织材料。②都有象征意义。“老海棠树”是奶奶人生的象征,象征着奶奶渴望有用,渴望跟上时代的品格,也象征奶奶的命运。“菊花”象征母亲坚强、高洁的品格,也象征着母亲对“我"活出精彩人生的期望。③都烘托人物形象,寄托作者情感。“老海棠树"烘托奶奶的形象,寄托“我”对奶奶的思念和愧疚
“菊花”烘托母亲的形象,寄托“我”对母亲的怀念。(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