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习七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巩固训练(十一)
第四单元基础知识检测题(100分)
一、基础知识及应用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潺潺(chán) 惬意(qiè ) 叱咤风云(chà )
B 羁绊(jī bàn) 蓦然(mò ) 冗杂(rǒng) 颦蹙(píng) 戛然而止(gǎ )
C 嗔视(chēn) 凫水(fú ) 撺掇(cuān) 雏凤(chú) 尽态极妍(yán )
D 粲然(càn ) 晦暗(huì ) 亢奋(kàng) 呓语(yì ) 浑身解数(jiě )
2、下列词语书写及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潺潺 絮叨 端凝 仙山楼阁 静慕(庄重严肃)
B.亢奋 冗杂 桕树 叹为观止 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C.蕴藻 疏蜜 婉转 参差不齐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D.颦蹙 叱咤 淋漓 尽态极妍 棹(划)着
3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B. 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构思新颖,匠心独运,值得一读。
C. 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台独”阴谋得逞;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对台湾领导人将把两岸关系引向何方拭目以待。
D. 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4、下列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中国体育健儿斗志昂扬,一举囊括了200枚金牌中的168枚,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B 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进来。
C 过去这个学校不执行“学生以学为主”,所以学生的学很低。
D 凡事要依靠群众,否则就做不成什么大事。
5、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1)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3)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
(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A、(1)比喻(2)反复(3)反问(4)拟人
B、(1)拟人(2)比喻、反复(3)反问(4)拟人
C、(1)比喻(2)反复(3)拟人(4)拟人
D、(1)比喻(2)比喻、反复(3)反问、拟人(4)排比、拟人
6、下面四句话中,没有反映我国民风民俗的一句是( )
A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C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D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A、《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诗人王维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因身在异乡,重阳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
B\这是陆游写的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句写出山村的民风民俗,箫鼓齐鸣,衣冠简朴,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赞美。
C、“重阳日”指重阳节。
7.下面最能表现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是( )
A.《社戏》 B.《观舞记》
C.《口技》 D.《竹影》
8.选出与例句修辞方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盏盏点点,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
③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
④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哩!(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9.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李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B.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良的成绩。
C.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D.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无所不为的程度。
10.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我快乐,是因为我喜欢幻想,所有的石头都开满花朵,________。幻想如此丰富,我有什么理由感到沉重和悲哀呢?( )
A.荒芜处都长满了无数的植物。
B.所有的荒芜处都长满了植物。
C.植物都长满在所有的荒芜处。
D.无数的植物都长满在荒芜处。
11.下面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纪念建党80周年活动的主题是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
B.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认为: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C.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这位教育家有独到的见解。
D.创造,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结晶;创造,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12.标点符号使用不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A.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B.生活教我认识了桥: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
C.无名战士小心翼翼地一根一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D.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3.选出能与“四面云山来眼底”构成对偶的一项( )
A.千树万树梨花开 B.万紫千红总是春
C.万家忧乐在心头 D.千锤万凿出深山
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完成了制作怀旧网页的工作。
B.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C.二十一世纪需要有科学文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去建设祖国。
D.在学习实践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15.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理解是生活的太阳,她将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温暖。
16.从未离开过父母的初二学生小芳,即将参加学校组织的外地社会实践活动。妈妈为她准备了一大包零食,并打算亲自送她去。小芳既不想让妈妈送,也不想带零食。请你为小芳设计一段话,让小芳妈妈了解女儿自我磨练的决心,并愉快接受女儿的意见。
17、 作家作品填空。(8分)
(1)《社戏》的作者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中篇小说《 》,散文集 《 》《 》等。《社戏》中的“社”原指 ,在绍兴,“社”是一种 。
(2)《竹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散文家 先生写的一篇叙事散文。
(3)《观舞记》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的作品, 原名 ,福建长乐人。我们读过她的《 》、《 》、《 》等作品。
(4)《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本文的作者是 代 。
18、有一则关于饮料的广告词是:“口服,心服!”无独有偶,“楚天舒护心贴”的广告词是:“口不服,心服!”认真品味这两则广告,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两则广告都用了“服”的多义性,请解释“服”的两层含义。
A B
(2)请你谈谈这两则广告妙在哪里。
二、阅读理解
(一)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罢?又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掉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选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作者回忆________时代生活的一篇散文。
2.本选文主要运用________(描写)法表现人物性格。
3.六一公公性格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六一公公送给我家吃的没有我们“偷”的好吃?
5.文章结尾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请从第①段中找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 , 这些传神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少年朋友们 。
2.文中写了“我”看戏前的心理变化,试依次写出这种变化(每种变化限用两字)。
→ →
3、第②段中“跑”照应了第一段中的“ ” 字。
4、第②段写景充满诗情画意。从触觉来写的句子是“ ”。从嗅觉写的句子是“ ”。本段写景的作用是 。
5.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
6.第②段中写到“似乎听到歌吹了”, “我”真听见了吗 为什么 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1.C 2.C 3.A 4.D 5.D 6.D
7.C 8.C 9.D 10.B 11.C 12.D 13.C
14.D 15.理解是生活的发动机,她将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力量;
理解是生活的美酒,她将给人们带来醉人的芳香。
16.略 17. 略18. 略
二、(一)
1.《社戏》 鲁迅 童年
2.对话
3.热情好客、淳朴
4.因为其中没有蕴藏着“我们”昨夜看社戏时所获得的快乐。
5.儿时的宝贵经历一去不返,“我”也对他们念念不忘,非常珍惜。
(二) 1、拔、点、磕、退、上、架 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的愉快心情
2、 → → 3.飞
4.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看戏愉快和急切的心情,对农村秀丽风光的热爱
5.比喻 写船行之快,衬托出“我”想看戏的急切心情
6、没有。这只是“我”急切的心理作用 7.听得出神,忘了自我 写出了“社戏”在“我”心中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