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案三单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案三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16 21:40:52

文档简介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问题导读 —评价单
班 级 组 别 姓 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概括周恩来在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所给的四幅插图,说明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态度,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和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理解。
【课前导读】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1)新中国建立后,奉行 的 外交政策。
(2)新中国建国的第一年就与 等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 政策,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2.提出:1953年底, 接见 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内容: 、 、 、
、 五项原则。
4.完善: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 、缅甸总理 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 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5.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处理 的基本准则。
(二)万隆会议:
6.召开: 年,在 的万隆。
7.性质:是第一次没有 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8.议题:讨论 、争取 和发展 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9.结果:周恩来提出“ ”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
的团结与合作。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导读 —评价单答案:
1.(1)独立自主 和平。(2)苏联 17。(3)外交孤立。
2. 周恩来 印度。
3.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4. 尼赫鲁 吴努。
5. 国与国之间。
6. 1955 印度尼西亚。
7. 殖民主义国家。
8. 保卫和平 民族独立 民族经济。
9. 求同存异 亚非各国。
PAGE
1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概括周恩来在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所给的四幅插图,说明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态度,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和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述法、故事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近代史上,中国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丧权辱国;国民党统治时期,所面临的“弱国无外交”局面仍然十分尴尬。旧中国的外交 = 屈辱的、跪着的外交。新中国的外交呢?其形象有没有根本的转变?又取了哪些外交成就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1.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2. 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意义?
4. 万隆会议的主题及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5. “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
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首先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苏联。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4.万隆会议:
(1)会议主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2)遇到的困难:因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国家利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3)“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教师预设问题:
1. ◆动脑筋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何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2.求同存异的“同”和“异”各表示什么?
3.你能够概括出什么是“万隆精神”?
4.概括建国初年周恩来的外交成就。
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
1.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个原则相互联系,以“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为出发点,引申出各项原则;又以“和平共处”原则作为总目标,以其他原则为保障。作为一个整体,五项原则又全面概括了国家间关系及交往的基本原则。
2.在万隆会议上为什么有的国家要攻击中国?
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亚非新兴国家存在着不同的制度,在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国际局势的影响下,自然对意识形态不同的中国产生隔阂。其次与帝国主义的挑拨离间相关,煽动一些同美国结盟的国家代表反对共产主义;还有就是经过朝鲜战争后,中国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让一些人对中国的政策表示怀疑,散布中国对邻国在搞“渗入和颠覆活动”,从而使大会气氛紧张起来。
3.在万隆会议上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同”、“异”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1.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侵略。2.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3.互帮互助,发展亚非国家的经济和文化。 1.社会制度不同2.意识形态的不同
六、归纳概括,感悟提高:
近代中国的落后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不断探索适合本国的外交政策。周恩来同志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今天我们所学习的新中国的外交仅仅是个好的开始,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事业的发展,可谓是硕果累累。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中国的外交事业的发展。
【达标测试】 见问题训练 —评价单。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标志外交
政策成熟
处理国与
国关系的
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赢得好的
外部环境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开创了外
交新局面
求同存异
万隆会议
PAGE
1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问题训练 —评价单
班 级 姓 名
一、选择题
1.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与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则是( )
①原有的外交关系继续有效 ②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③遵守平等互利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2. 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是( )
A.印度 B.缅甸 C.苏联 D.美国
3.新中国成立后,下面哪一个国家与其它三个国家对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绝然不同( )
A.苏联 B.保加利亚 C. 南斯拉夫 D. 美国
4.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 )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提出是在( )
A.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上
B.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C.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印尼万隆会议上
D.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6.“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这是周恩来总理在哪次外交活动时说的( )
A.与印缅发表联合声明时 B.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
C.在万隆会议上 D.在第二十六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
7.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充满硝烟和艰辛,其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刚刚成立,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B.中国的经济比较落后,实力比较弱
C.我国在国际上基本没有朋友
D.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视
8.关于万隆会议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周恩来出席了会议 B.中国代表得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D.会议促进了欧亚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攻”“和为贵”等思想,以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为代表。这一思想在当代的体现是( )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0. 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1953年我国首次提出的 B.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C.适用于不同制度的国家的关系 D.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二、材料解析题
11. 读下图回答问题: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⑴亚非会议是何时召开的?这次会议有何特点?
⑵周恩来在讲话中提出“应该求同存异”。你认为亚非国家和人民有何共同之处?
⑶“存异”的含义是什么?
⑷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对本次亚非会议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三、简答题
12.建国初期,周恩来为我国外交事业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训练 —评价单答案:
1.C 2.C 3.D 4.D 5.B 6.C 7.B 8.D 9.C 10.D
11. ⑴亚非会议于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⑵亚非国家有着共同的经历,即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此外还有共同的愿望,即解除殖民主义的奴役和灾难。⑶“存异”是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⑷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拉开分歧,加强团结,促进了大会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2.(1)195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1954,访问印、缅,首次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外交公报;(3)1954,首次以五大国身份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4)1955,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PAGE
1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问题生成 —评价单
班 级 组 别 姓 名
一、合作探究题:
1.◆动脑筋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何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2.求同存异的“同”和“异”各表示什么?
3.你能够概括出什么是“万隆精神”?
4.概括建国初年周恩来的外交成就。
二、我的生成问题:
1.
2.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生成 —评价单答案:
1.因为他坚决执行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外理重大事情时既能从容不迫,风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及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的航向。
2.“同”指的是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的任务。 “异”指的是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
3.万隆精神:人们把亚非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4.建国初年周恩来的外交成就:
(1)195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访问印、缅,首次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外交公报;
(3)1954,首次以五大国身份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4)1955,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