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历史七下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2课 “贞观之治”一案三单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历史七下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2课 “贞观之治”一案三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16 21:46:15

文档简介

第2课 “贞观之治” 问题导读 —评价单
班 级 组 别 姓 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正确评价太宗和武则天。
2.过程与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难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评价。
【课前导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
①原因: 暴虐无道,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瓦解了隋朝统治。
②时间标志: 年, 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亡。
2.唐朝建立: 年,太原起兵反隋贵族 (即 )进入 ,建立唐朝。
(二)“贞观之治”:
3.唐太宗即位:唐太宗即 (李渊次子,曾被封秦王),年号为    。
4.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吸取 教训,不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 ,发展生产;皇帝要 ,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 。
5.治国措施(政策)
①(经济)重视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劳役;“ ”。
②(政治)合并州县;任用贤才(如任命富于谋略的 和善断大事的 为宰相,人称“ ”),虚心纳谏(如敢于直言进谏200多次的著名谏臣 )。
6.治世局面的形成:贞观年间, , , 。史称“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
7.地位和国号: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晚年称帝,国号 。
8.治国措施:继续实行唐太宗 、 的政策。
9.统治影响: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
”。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导读 —评价单答案:
1. ①隋炀帝。②618 隋炀帝。
2. 618 李渊 唐高祖 长安。
3. 李世民 贞观。
4. 隋亡 轻徭薄赋 勤于政事 廉洁奉公。
5. ①戒奢从简。②房玄龄 杜如晦 房谋杜断 魏征。
6. 政治比较清明 经济发展较快 国力逐步加强。
7. 周。
8. 发展农业生产 选拔贤才。
9.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PAGE
1第2课 “贞观之治” 问题生成 —评价单
班 级 组 别 姓 名
一、合作探究题:
1.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2.根据第8页“动脑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3.“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
4.列表说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经济
军事
思想文化
民族关系
5.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治理国家期间,一方面纵容一些官吏以残忍方法强迫犯人认罪,杀害了很多反对自己的人;另一方面,武则天也任用了很多有才干的大臣,采纳他们的意见,又推行一些发展农业的措施,使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繁荣。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武则天呢?请试着对她作一客观评价。
二、我的生成问题:
1.
2.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生成 —评价单答案:
1.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共同之处:
(1)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2)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2.唐太宗和汉文帝的共同之处: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3.原因:(1)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教训。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
(3)纳谏、任用贤才。(魏征)(房谋杜断)
(4)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表现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比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4.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5.武则天,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同其他皇帝一样,是封建时代的专制君主,有过许多反动措施,于人民不利,对社会经济亦有浪费和破坏,但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积极作用。初年和晚年,有效抵抗了突厥、吐蕃的进攻;内政并不黑暗,又有新的政策,发展科举制,扶持了新的地主阶级力量,功过相比,还是积极方面作用大。
(1)武则天的政绩:首先,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第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这是武则天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武则天执政期间,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时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又为“开元盛世”做了铺垫。
(2) 对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在历史上被肯定,主要由于她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但她也是一个有负面影响的人物,如她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大肆修建寺庙,晚年奢侈腐化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PAGE
1第2课 “贞观之治” 问题训练 —评价单
班 级 姓 名
一、选择题
1.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应该是(  )
A.权臣当道 B.隋炀帝的暴政 C.土地兼并严重 D.隋末农民起义
2.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有这么一幕: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同年李渊在太原称帝,建立唐朝。学完这一课后你就知道了这一年应该是( )
A.589年 B.581年 C.605年 D.618年
3.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唐太宗。他的主要政绩是( )
①虚心纳谏 ②轻徭薄赋 ③统一南北朝 ④开通大运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以下关于唐太宗与隋文帝的共同之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国皇帝 B.重视发展生产 C.提倡节俭 D.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
5.唐太宗在气头上曾经说出过“会须杀此田舍翁”一句话,这个被唐太宗戏称为乡巴佬的人实际上是唐朝最著名的一位谏臣,他叫( )
A.狄仁杰 B.姚崇 C.魏征 D.杜如晦
6.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创立科举制度
7.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百姓,励精图治。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戒奢从简。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 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C.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D.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9. 唐太宗和武则天是历史上很有名气的两位皇帝,二人统治的相似点有( )
①都能虚心采纳谏言 ②都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③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④都特别注意戒奢从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吸收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C.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
D.人口大幅度增长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政灭亡。此皆朕所目见。帮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事。”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请回答:
(1)材料二是谁说的?它的意思是什么?体现了他的什么思想?
(2)他的统治被后人称为什么?这一政治局面是怎样的?
(3)根据材料一说明他的统治局面与隋朝灭亡的关系怎样?
12.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朕”指的是谁?
(2)为何他会感到“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训练 —评价单答案:
1.B 2.D 3.A 4.A 5.C 6.D 7.D 8.B 9.B 10.D
11.(1)唐太宗李世民。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体现了他重民的思想。(2)他的统治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太宗“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故称“贞观之治”。原因:唐朝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为治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勤于政事,善于纳谏,善于用人,厉行节俭,戒奢从简。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3)是因果关系。即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吸取教训,采取调整统治的措施,是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之一。
12.(1)唐太宗李世民。(2)因为魏征敢于直言,经常提醒唐太宗要“知得失”,要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慎使慎终。
PAGE
1第2课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正确评价太宗和武则天。
2.过程与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难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评价。
【教学方法】导学法、激趣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讨论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回忆秦朝与隋朝的异同点,指出他们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暴政统治,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然后导入唐朝的建立。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1.说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时间以及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地点。
2.唐太宗在位期间,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3.什么样的历史现象称作贞观之治?
4.武则天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其影响如何?
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
1.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激化社会矛盾,人民起义此起彼伏。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
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
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
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4.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教师预设问题:
1.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2.根据第8页“动脑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3.“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
4.列表说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经济
军事
思想文化
民族关系
5.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治理国家期间,一方面纵容一些官吏以残忍方法强迫犯人认罪,杀害了很多反对自己的人;另一方面,武则天也任用了很多有才干的大臣,采纳他们的意见,又推行一些发展农业的措施,使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繁荣。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武则天呢?请试着对她作一客观评价。
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
1.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
(1)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2)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3)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
(4)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2.在贞观之治的学习中可以借鉴到什么
(1)腐败祸国殃民,廉洁兴国兴民;
(2)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建设节约型社会,廉洁自律,戒奢从简;
(4)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5) 知人以心,信人以贤,用人以才,待人以礼。
3.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运用客观辩证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同时客观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如:评价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她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六、归纳概括,感悟提高:
  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最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达标测试】 见问题训练 —评价单。
【板书设计】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女皇武则天 措施
时间 原因: 吸取隋亡的教训 作用
建立者 重视发展生产,
都城 措施: 减轻赋税徭役
戒奢从简;合并州县
重视人才;虚心纳谏
表现: 政治比较清明;
经济发展较快
国力逐步加强
【教后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