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故都的秋》课件46张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2.《故都的秋》课件46张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19 06:4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
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郭沫若有一次应邀参加漫画家廖冰兄的画展,席间,郭沫若问廖冰兄,为什么取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自称为“兄”?一同出席的版画家王琦抢着代为回答:“他妹妹名冰,所以他叫冰兄!”郭沫若一听,说道:“喔!我明白了,郁达夫的妻子一定叫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一定叫邵力。”一句话,引得满堂宾客捧腹大笑。
郁达之夫?
一、初探秋色
1、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2、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3、玩味题目,识其含义
4、总览全文,品读情感
5、理清思路,理解对比
6、五幅秋图,归纳赏析
作家简介
原名: 郁文,字达夫
籍贯:浙江富阳人
职业:小说家、散文家
作品:
风格:
《沉沦》《茫茫夜》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出奔》
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郁达夫(1895-1945)其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
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
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
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郁达夫
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
1919年夏在名古屋高校毕业留影
郁达夫言语
▲ 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
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
▲ 万一国破家亡后,对花洒泪
岂成诗。
▲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
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沉沦》)
▲ 老夫亦是奇男子,潦倒如今百事空。只见人骑肥马去,更无心唱大江东。
▲ 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自题)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
《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背景介绍
混混沌沌 hùn 混∕浑水摸鱼hún 潭柘寺zhè
一椽chuán 缘分yuán 鸟喙huì 掾吏yuàn(官府中辅佐官员的通称)
大笔如椽 chuán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槐树huái 愧疚kuì 傀儡kuǐ 崔嵬wéi
朝荣cháo(牵牛花) 朝夕zhāo 疏疏落落shū
落蕊ruǐ 铺满pū 店铺pù 扫sào帚zhǒu 打扫sǎo 潜意识qián
啼唱tí 谛听dì 缔结dì 嘶叫sī 撕扯sī 厮杀sī 厮∕撕打sī
着装zhuó 看着zhe 着凉zháo 着zhāo数
夹袄jiá 夹带jiā 皮夹克jiā
歧韵qí 分歧qí 岐黄之术qí(指中医医术)
平平仄仄zè 廿四桥niàn 不能自已yǐ(无法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
折去zhé 折本shé 折腾zhē

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
“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1、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末段:愿折寿留秋
1段:不远千里
眷恋、热爱、痴迷
2、快速浏览,标出文章序号
思考:概括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提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说出本文的结构特点
总——分——总
文章思路

开头:忆秋(总写,南北对比)
中间:绘秋(分写,议论提升)
结尾:恋秋(总写,南北对比)
南北秋韵比较
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温和与刚烈
稠润与硬实
细腻与粗犷
娇小与阔大
本体: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黄酒 —— 白干
稀饭 ——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喻体
比喻
味烈
味深
味浓
味久
味润
味浅
味淡
味短
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对比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四个比喻用了对比手法,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本文的“形” “神”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从记叙到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再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颂秋,赞颂北国之秋。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开拓了意境,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故都的秋的“形” “神”具体赏析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所写的这些秋景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这个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分别给以介绍,并具体赏析五幅秋景图。
3·文章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请作概括。
清晨静观图(晨院秋景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闲话秋凉图(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4·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呢?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本文是写景散文,为什么在第(12)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1)内容上:
①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点明文化渊源,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
②与“故都”题旨暗合,深化了主题。
(2)行文章法上:
③宕开文笔,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
④同时,又使文章舒朗不羁,挥洒自如。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清晨所见的景象
槐树的落蕊
秋蝉的残声
秋雨及秋凉
枣树在秋天的奇景
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是一样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
总写
记叙
议论
总括
分写
思路与结构
二、细品秋韵
1、意象的选择
2、词语的推敲
3、手法的品味
4、句式的使用
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青天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枣树(淡绿微黄)
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
冷色(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
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凄清
品味:齐读3段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透出的是什么?
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
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
听秋声
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
5、写这么多声音,是不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呢?为什么?
作者是以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
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
进一步体会:以声衬静(手法)
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鸟鸣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品味5段
听听作者笔下秋蝉的鸣叫,看看会引起怎样的感受?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字里行间蕴蓄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关键词品味:
衰弱 残声 啼唱—悲凉
李清照曾感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们也可以说:秋蝉更兼残声,到何处?啼唱声声。这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尤其是在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在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
初唐诗人陈子昂:“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表面写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情,实质上是以蝉喻指对人生不满的忧愁,字里行间渗透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骆宾王 《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公元678年,骆宾王在长安任侍御史,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诗中借蝉自喻,寄托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之情,郁郁不得志的身世之感。
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从秋蝉中一啼伤秋,从落蕊蝉声中,我们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又让人感到说不清、道不白的苦闷、落寞。
品味6——9段
“秋雨”一段,有没有直接表现“悲凉”的具体的字、词、句?
文中没有直接表现“悲凉”的字眼,但字里行间弥漫了一种悲凉,是什么触动了人们凄凉沧桑的感情呢?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
是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天气转凉,一年将尽,光阴几何,人世几许,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但作者写时没有悲凉的标志,只在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历尽沧桑之后,调子是悲凉的,但写来却是不经意的笔墨,一切尽在不言中。
思考讨论
为什么没有选择具有北京特色的
名胜古迹
普遍性 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典型性 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更能表现秋味。
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为什么要详写故都旧院的秋?
答: 故都旧院在北平最具居家的代表意义,它固有的清、静以及沧桑味,配合着北国自然的秋景,秋意也就更为浓烈与普遍。(3分)
人处故都秋院所见是院落的破旧,连花底还长着几根秋草,这些让人的“清、静、悲凉”的主观感受更为强烈。(3分)
故详写故都旧院的秋。
故都的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可是,作者很少提及,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生活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只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郁达夫也是如此,这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表现的是深沉、真挚的心上之秋、家国之思、故都情结。
特别介绍:
对比
把两种对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列举出来,造成鲜明对照,这种修辞格就叫对比。。
两种对立物的对比,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同丑的对立,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例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一物两面的对比,可以突出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现象,使人对事物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如:
例2:卖盐的,喝淡汤。
衬托(映衬)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例3: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例3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
1、以动衬静,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以声衬寂,如;
“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以乐景衬哀情,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在露水浓重的早上,我穿着驼褐(一种上衣)长期行走,感觉到微微的寒冷;)
(天上没有月亮,星星纵横交错,分外明亮。)
(一边行路,一边如做梦般经过了寂寞孤凄的小桥,)
(稻田深处此起彼伏的是草虫的鸣声(时处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