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意象和意境;积累相关意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和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了解意象和意境
教学难点: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和答题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四季变化,雨雪风云,草木荣枯,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情感。秋风肃杀,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常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春风和煦,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入中国古典诗歌,感受诗歌中的情中景,景中情。
二、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诗歌的景物形象
诗歌的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比如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诗歌中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分为两类:意象类和意境类。
所以学习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我们要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诗歌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意象是诗歌语言与情感的中介,因此,通过筛选、分析诗中所用意象,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
⒈ 离别类:月亮(思乡或团圆),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喻离别留念 或代故乡),“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芳草(离愁别恨),“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芭蕉(离情别绪),“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长亭短亭(送别),“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⒉ 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叶(传情之物)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
⒊ 人格类: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清高),“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表达诗人的清高。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傲霜斗雪坚守节操),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⒋ 悲情类: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悲伤),“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梧桐(象征悲凉),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乌鸦(衰败荒凉),“枯藤老树昏鸦。”,
【强调】:意象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同为一景一物,在不同的诗人心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别,做出正确的解读。熟悉这些经典意象对于我们理解鉴赏诗歌意义重大。
(3)意境
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图景。
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外部环境)、“心境”(侧重内心世界)、“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
【总结】意象与意境的关系,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 情思
意境=意象+意象
意境(画面)特点,要注意参照以下专业术语:
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三、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和答题步骤
【典型例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具体分析】:
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意象)
情感:断肠
画面: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感觉:凄凉悲苦等(意境)
明确:找出诗中所描写画面中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利用景物想象画面——找出画面中给你的感觉。
【归纳】分析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一找二想三感受”:找:意象、主观情感词语,想:想象、联想)
1、找出诗中画面所描写的景物,找出诗中体现主观情感的词语(有的诗歌中没有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
2、将景物与主观情感的词语构成画面
3、从构成画面中找出你的感觉
介绍景物形象【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思考:简要分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举例】此诗描绘的景象:此诗描绘的景象: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乌鸦回巢,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桥边有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那肝肠寸断的游子,遥望着故乡。(步骤一)。这是一幅苍凉悲苦的深秋日暮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沛流离、潦倒无依的哀惋凄苦的心境(步骤三)。
四、课后练习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第一层)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又咆哮着远去。我挂起红楼四周的帘子,横躺在楼上看着千山外急急而来的雨。 (第二层)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壮阔气势。(第三层)表达了诗人内心豪情和开阔的胸襟。(或答安逸闲适也可)
【结束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学习了如何分析诗歌的景物形象,并且帮助大家学习了规范答题的步骤,希望大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之上,不断揣摩不断实践,争取更好的把握这一类题目的解读。